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22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3
页码: 74-76

内容

“情洒大西北,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采访工作转瞬间已过去七年了。电视专题片已播放了数次。此次作为纪实的作品,还属首次。此时,在杨柳青民间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发行之际,对曾全力支持我们的津疆两地的亲朋好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西青区政协原常务副主席张维森,在西青广电局组织的采访组出发前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后,随即拨通了电话请原静海县支边干部、后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委主任的齐文礼同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原区委宣传部部长李秋福给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部长写了信,请他给予支持。杨柳青和禾湾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石瑛和天成制药厂总经理张国基给予了资金赞助。新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石丽莹夫妇来电表示将去机场迎接并协助采访工作。领导与友人的慷慨支持使采访组一行六人增强了信心,使面临巨大考验的紧张心情得以缓释。
  出发前的一个月的日子里,作为栏目的总策划,我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从路线、采访内容、地点、人物、景点等均作了计划,提前写出电视脚本征求各方意见补充修改。已故原区政协常委杨柳青掌故老人王鸿逵和原西青区文史资料副主编谢玉明同志,为赴新疆采访工作提供资料和把关定向,鼓励我们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投入二次创作,续写杨柳青人赶大营这一光照千秋伟业的历史。
  到新疆之后,受到了齐文礼先生,石丽莹、李林生教授的接待,采访组人员十分感动,此后的近一个月里,在他们协助下,访问了杨柳青赶大营的后代。石教授的堂弟石卫国是新疆长信局的干部,多方联系有关城市的朋友,为采访人员安排采访事宜,使我们每到一个新的地方都有人在接应。令人深为感动的是刘荫楠先生,以他75岁高龄出版了《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以翔实的内容记载了杨柳青人在新疆商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贡献,刘老常常拖着伤病的腿,陪我们四处寻踪采访,表现出这位社会名人专家学者情系故乡人的崇高精神风范。在乌鲁木齐的大街小巷里也经常被当地杨柳青赶大营的后人们所围绕,他们从我们的记者服上看到我们是来自杨柳青的媒体记者后非常高兴,问长问短,希望能到他们家中坐坐。
  此次寻踪采访是十分紧张而劳累的,如去伊犁一天乘车行程700公里,大家用这样一句话互相勉励,即:“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赶大营的老前辈。”当完成在伊犁的系列采访之后,当地文化局党委书记和文管所所长建议我们返程走天山南路,看看伊犁大草原,翻越冰雪覆盖的冰大板,并沿途安排了工作人员接应。8月12日我们在美丽的那拉提草原过夜,翌日晨启程翻越天山,天山的海拔4500米,最高处便是雪线以上冰雪世界,我写了一首诗记下了当时的感受:“八月十三(旧历)越天山,层峦叠嶂崎路险;冰峰渴餐千秋雪,单衣不胜高处寒。”
  回到乌鲁木齐之后完成了在新疆的后期采访,乘车踏上丝绸之路,经哈密、星星峡、敦煌、玉门关、嘉峪关来到酒泉。此行体验了沙漠干旱,高温颠簸的滋味,但也找到许多赶大营的遗迹,深深地印证了赶大营时的艰苦卓绝。
  赶大营的寻踪采访不仅带回来大量音像的采访资料,为后期制作提供了素材,更大的收获是沟通了新时代两地人的亲情为进一步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月的紧张采访圆满地完成了预期任务。广电局的领导带领中层以上干部到南苑机场迎接,区委副书记陈洪恩也来到机场,在迎接仪式上讲到“杨柳青人赶大营是一次历史壮举,你们的万里寻踪采访活动也是一项历史壮举”。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