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赶大营的历史成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15
颗粒名称: 七、赶大营的历史成就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3
页码: 59-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赶大营的历史成就,包括火焰山——吐鲁番、丹凤朝阳阁——杨柳青人的杰作、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百艺进疆、杨柳青饭庄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赶大营 历史 成就

内容

火焰山——吐鲁番
  从乌鲁木齐上高速公路东南行过达板城和百里风区后便快到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火焰山了。火焰山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炽热的气体滚滚上升,恍如燃烧的火焰。夏季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远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赴西天取经曾经过这里,留下了许多神话故事,描述于《西游记》中。神话故事中说,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惹恼了玉皇大帝命太上老君把他投入八卦炉中,烧炼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孙悟空破炉而出,有一块炉砖落下来,掉在此处,便成了火焰山。一百多年前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也来到了这里,为吐鲁番的开发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吐鲁番是个盆地,最低处的但丁湖约低于海面154米,是全国地势最低洼的地方,盛夏骄阳似火时,地面的气温高,热量不易散发,天气十分炎热。当地人说这里有五个第一,就是“夏天第一热,地势第一洼,雪山第一高,葡萄第一好,坎儿井第一奇”,形象地道出了这里的特征。吐鲁番的自然条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优势,杨柳青人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在这里创造出了造福千秋的丰功伟业,传颂至今。
  当年一批杨柳青人来到这里种植葡萄或经商,其中最有名的是周乾义创办的同盛和京货店,自使用协饷后,资金雄厚,货源充足,营业不断扩展,先后又在奇台、喀什、吐鲁番、伊犁、惠远等地建分店,成为津帮八大家之一。每年利润成倍增长,积累的资金有时派不上用场,因而在吐鲁番购置了500亩葡萄园,我们来到的一个风光优美的地方就是昔日的同盛和葡萄园。这里曾以栽种葡萄为主,间种蔬菜、水果、杂粮及花卉,既是生财之道,又是休闲好去处,常接待津帮商人游览。民国初年包尔汗先生一行就曾在这里停留观光。
  我们在这里看到在同盛和经营管理期间开凿的第一个坎儿井。在新疆农民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地是农民命,水是农民血。”同盛和为解决引水灌溉问题,决心雇工从山上挖凿坎儿井,引水下山。坎儿井是引取地下水的自流灌溉工程,它与京杭大运河、万里长城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建筑,长度一般为3公里~4公里,最长可达十几公里,其构思和设计的巧妙令人叹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开工时先从山上掘井见水后往下挖管道,距离几丈后再掘一井,井与井相通,由上至下共50口左右,汇流到山下水量就十分大了,自己用不尽时,就卖水为附近农民灌溉。水费的提取方式是以收成实物按一定比例抵交。葡萄园的蔬菜依靠灌溉之利,成熟早,产量高,运至乌鲁木齐能卖高价,收益高,是杨柳青商人的一项成功的经营项目。
  当时的管园人高汉青,杨柳青人,少年时曾在家乡鲜果市街育生堂药铺学徒,跟坐堂中医马大夫学医。失业后来到新疆同盛和谋生,后来派他来这里管理葡萄园,经过植树养花,环境幽雅,把这里变成了一个空气清新的好去处,从清末到民国二十年,成为过往官员落脚休息之地。高汉青在吐鲁番与一位维吾尔族农家女结婚,因为他学过医,又学会一口流利的维语,维族百姓对他的医术很赞赏,经常有人上门求医,平时他穿着维族服装,骑着小毛驴送医送药登门看病,附近的人亲切地叫他“高阿訇”。民国初年,当哈密的铁木尔、穆依登、艾买提等造反起义时,高汉青在维族乡亲的掩护下没有丝毫损伤。他在新疆的30来年中每年为同盛和收取分成的棉花百余担,运到古城子后,常常中间夹藏黄金,作为回银运回内地。“至1932年战乱频繁,同盛和收缩营业,葡萄园的产业转卖他人,但当年挖掘的坎儿井依然如喷涌的清泉,仍在发挥着效益。正是因为当年杨柳青人在这里促进了葡萄种植技术的发展,才带来了葡萄种植业的更加兴盛,为一年一度的吐鲁番葡萄节增添了光彩”。
  丹凤朝阳阁——杨柳青人的杰作
  在乌鲁木齐市中心的人民公园中,保存着一片巍峨壮观的建筑群,四季景色如诗如画,是边城现存的著名名胜古迹。其中别具一格、以其精致逼真的木雕和彩绘而引人入胜的是这座“丹凤朝阳阁”。而这座传世建筑精品的工程总设计师和木工领工都是天津杨柳青人。
  丹凤朝阳阁是依照北京故宫的金銮殿格调建造的,全部为木架结构。这座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式,绿瓦飞檐,翘角凌空。在正门约70厘米高的三层台阶上,有一对两米高的石狮子,口含一个可以滚动的绿珠。二层楼正中,高悬一块绿色匾额,上书五个刚劲的大字“丹凤朝阳阁”,前面的横枋上绘着一幅孔雀戏牡丹图,两侧的横枋上绘着百花争艳图、百鸟争鸣图和山水风光图;门窗均为古香古色的木格图案,其含义和式样各异,它的四周矗立着直径约40厘米的56根大红廊柱,每根廊柱的基石都是厚30厘米、直径80厘米的圆形石礅,廊柱的顶端,雕刻着五彩龙头。在重叠的横枋上,雕刻着70余个龙头凤尾,缠绕于檐下,盘旋屈伸,探头藏身,以腾空之势跃然柱上,加上鳞片鎏金,周身彩绘,更显得栩栩如生、金碧辉煌。
  丹凤朝阳阁是在1918年即民国七年开工兴建,历时四年于1922年竣工。工程费用主要来自民间集资。工程负责监造人有社会知名人士杨飞霞,商界头面人物杨绍周、苗沛然等。其中杨绍周是杨柳青人,永裕德京货店经理,为新疆津帮老八大家之首,曾任迪化商会总会长,杨增新任省长时被委任银钱局总办。当时街市上流传过这样一首顺口溜:“伊犁新疆赛三国,文丰同盛永裕德,安周二君财源广,杨君财气贯山河。”是说杨绍周的财势与文丰泰的安文忠和同盛和的周乾义成鼎足之势。为了使这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达到高标准,当时特意从北京、天津和西安招聘了一批能工巧匠。工程总设计师是杨柳青人,高级木工崔大师,木工领工是杨柳青人,人称巧木匠的王恩荣。经过他们两人苦心研究,反复比较,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做出了设计模型,并经论证通过。为了确保质量,凡是木质结构的用料,都由王恩荣亲自选购来自天山的上等红松,所有精雕细刻的建筑装饰都是王恩荣师傅的杰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杨柳青人承建的有名建筑,在乌鲁木齐市还有许多,如上帝庙,是杨柳青工匠依照家乡经堂庙的式样兴建,市内的花门楼是杨柳青人赵广盛老先生主持兴建的。如今丹凤朝阳阁等建筑,为人民公园这一游览胜地增添了光彩,成为乌鲁木齐的名胜景观,当年建造这些古建筑的杨柳青师傅们早已作古,但他们对边城建设的贡献,却值得人们永远怀念。
  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
  2000年九月一天的清晨,我们来到乌鲁木齐的北园春蔬菜市场,金秋时节的边城,正是瓜果飘香、鲜花荟萃的季节,每当清晨,都会有大批时令蔬菜运到这里销售,品种繁多,鲜嫩香脆,极大地丰富了边城各族人民的菜篮子。这里的老人告诉我们,边城人民能吃上这么好的蔬菜,应当归功于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他们是这里蔬菜种植业的开拓者。
  我们来到乌鲁木齐主要的蔬菜生产地,寻踪采访早年开发蔬菜种植的杨柳青人的后代。这里的菜园子篱墙连绵,渠水环绕,满目嫩绿,那白生生、绿油油、红殷殷的瓜蔓株连,披黄抹绿,是一派如诗如画景色迷人的景观。
  种植这片菜地的菜农,大多是天津杨柳青人,这里紧靠灌溉渠道,地下水位高,丰腴的河水滋润着菜苗茁壮生长。当年赶大营的天津杨柳青人来到乌鲁木齐以后,发现此处水草丰盛,而居民所需的蔬菜极为缺少,当地的农牧民原以种植粮食作物和放牧为主,缺乏种植蔬菜的技术,他们便从家乡引进各种菜籽,并把家乡杨柳青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传统蔬菜种植技术带到了边城。就在这片未开垦过的土地上播种育苗,建起了菜园子。当时发展起来的种菜大户有许多家,如李国瑞经营的李家菜园子、李老万家、李白坎儿家、乔文钰家、贾万盛家和侯吉庆家的菜园子等。在那里,我们采访了石文奎、史桂英老人,他们祖祖辈辈也是开发边城蔬菜种植业的杨柳青人。在乌鲁木齐县大湾乡的菜农中。任家可称为边城的种菜世家,到目前已传宗六代人,全家人口已达150余人。在乌鲁木齐,采访组采访了任家的第四代任连忠,他介绍了家族在乌鲁木齐种植蔬菜的历史。至今,伴随着城市的扩展,原先的菜园子多已不复存在。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开拓者传统的种植技术,仍在这里发挥作用。多年来还外菜内引,引种归国华侨从俄国带来的洋柿子、长茄子、九江十八豆、包心菜等。冬季还设有温室育苗、温室生产的反季节蔬菜种植技术,他们把祖传的种菜技术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又把现代新技术吸纳进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边疆气候条件的种植蔬菜的经验,为丰富边城各族人民的菜篮子做出了卓越贡献。
  百艺进疆
  来到新疆之后,连日来,我们摄制组通过座谈访问和阅读边城的文史资料,从中看到,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为新疆的繁荣与开发做出了历史贡献,不仅促进了京津内地与新疆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拉近了渤海之滨与边疆的距离。早年,来新疆的一批又一批杨柳青人,在商品交流的同时,还把年画,剪纸、春联、烹调、花会、建筑工艺等也传入新疆,历史上称为百艺进疆,也是赶大营第三次高潮中的重要标志。极大地扩大了杨柳青人在这里的影响。
  我们来到乌鲁木齐西大桥旁的人民公园里,适逢假日的早晨,大批市民在这风景秀美、波光粼粼的鉴湖湖畔晨练。在群众喜好的运动项目中,不少是早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传入的,例如这踢毽子、抖空竹等就是过去津帮老字号的老板和店员们,每天下午停止营业后,便一群一伙在铺面前踢毽子,舒展筋骨锻炼身体,这种简易的健身方式,后来普及到了民间,流传至今。
  杨柳青人在京剧艺术的传播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年,一批民间戏曲艺人,也选择了跟随清军赶大营的求生之路,每当清军收复一地,他们便演不着装、不抹彩的坐腔戏祝贺胜利,清军给他们一定的犒赏,新疆平定之后,那些置身异乡的杨柳青人和直隶商人,把思乡之情寄托在聆听家乡戏曲之上,每逢宴请宾客或办庙会时,无不邀请戏班演出,并为艺人置办道具、戏箱,安排食宿,继而请来内地的吉利班、天利班、新小班、华侨班等在剧场公演,使京剧、河北梆子在新疆红火了半个世纪。商帮中有不少戏迷,休闲时便结伙吹、拉、弹、唱,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循着湖畔亭廊间传来的高昂婉转的琴声,可以看到戏迷们在尽情演唱。
  京津文化在新疆早期开埠的传播中,杨柳青商帮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中有翔实记载。坐落于有“天津小杨柳青”之称,即大十字以北的德元电影院,就是杨柳青人杨元富创办的第一家电影院,那时还利用影院的发电机供电,为附近安装了路灯,并给多家商号装了电灯,结束了乌鲁木齐没有电灯的历史。当年乌鲁木齐有十几道民间花会,其中有一道名气很大的少林会,领班人是杨柳青来的瓦工师傅许天清,他曾拜胜武老会创始人赵魁梧赵梧爷为师,来新疆以后收徒传艺将武功传播开来,其精湛的武功轰动一时。还有杨柳青来的菜农贾万盛指挥的龙灯会,春节期间应邀在各大商店门前表演,送去了吉祥如意、财源茂盛的祝福。
  杨柳青年画、民间剪纸、风筝和灯画是古镇民间工艺美术的四大种类。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出自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故乡民间艺术的喜爱,也相中了它的商业价值,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每年用骆驼成批运到乌鲁木齐,每当腊月来临,便在商贸区的杂货店和大十字一带摆摊设点,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选购,然后装点门庭,年味顿时浓厚起来。采访组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拍摄了馆藏的早年杨柳青年画珍品,在许多商店和居民家中也有常年悬挂着的吊钱、剪纸工艺品。来自杨柳青的刺绣花样子,也受到各族妇女的青睐。维吾尔族工匠在制作花帽时,便采用了牡丹、莲花等样子,颇受少数民族喜爱。
  新疆的餐饮业十分发达,杨柳青人开设的饮食店遍布全疆,仅乌鲁木齐曾有上百家,其中有名厨师层出不穷,有乌鲁木齐“南北两霸”盛誉的皮宝瑞、皮宝缨都是特级烹饪师。风味食品也琳琅满目,许多出名的食品是杨柳青人制作的,如杨富荣的五香豆、薛连魁的锅贴、高祥林的叉子火烧、牛富的江米凉果切糕、傅盛的馅花糕、刘半饱的扒猪头等数十种名品都享誉边城,并已记载于史册之中。在奇台县的采访中,我们结识了一位74岁的郭秉钧大爷,他见到来自故乡的采访组时分外高兴,在帮助我们完成拍摄任务后,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中,交谈中才发现他就是记载于《烹饪志》中的誉满全疆的“元宵郭”传人。
  杨柳青人在新疆的建筑史中也留下重要篇章。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木架结构,它萌发于汉代,定势于唐宋,到了清代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形成了土木文化精深内涵和独特风韵,是世界建筑文化史的奇迹。早年,来乌鲁木齐的杨柳青商贾,在积累了雄厚资金之后,便从京津陕西等地请来著名工匠兴建商店、庙宇、牌楼以及四合院住宅等木结构建筑,津帮建筑应运而生,其中,高级木工崔大师、巧木匠王恩荣等都是杨柳青人,由他们设计、领工建造的丹凤朝阳阁、花门楼、上帝庙、左公祠、四合院等都成为凝固的艺术,为边城增添了光彩。现在,大部分著名建筑已湮没于时代的变迁之中,但来自杨柳青的能工巧匠们,将永远为后人所怀念。
  乌鲁木齐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以宽广的襟怀向中华民族敞开,具有强劲的开放性。百艺进疆正是在这良好的环境中展现了古镇深邃的文明和杨柳青人的风采,在为促进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中做出了贡献。当我们回顾在乌鲁木齐采访过程中的感受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心底的声音:乌鲁木齐是一块宝地,新疆是个好地方。
  杨柳青饭庄
  在乌鲁木齐繁华的黄河路上商号鳞次栉比,其中一块霓虹灯装饰的广告标志豁然映入视野,引人注目,这就是边城著名的杨柳青饭庄。
  在遥远的异乡看到“杨柳青”这三个字的时候,谁都会感到非常亲切。的确,我们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摄制组远在乌鲁木齐,看到杨柳青这样显赫的招牌时,心里顿时觉得热乎乎的。我们向您介绍的就是在乌鲁木齐有相当特色的一家饭店——杨柳青饭庄。跟您这样说吧!凡是到这里吃过饭的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来到这儿就像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进入饭庄,迎面一个金色的“福”字映入视线,这是按杨柳青的民俗,表示对客人的祝福。饭庄的经理皮宝瑞系杨柳青人的后裔,早些时候在新疆迎宾馆任厨师长,先后参加过对中央领导人和数十位外国国家元首的接待。橱窗中展示的一组照片就是曾被领导人接见时的合影……其精湛的烹调厨艺、质朴的厨德蜚声海内外,传名于天山南北。20世纪90年代初期他以著名专业人士身份移居澳大利亚,很快便赢得了餐饮界极高评价,悟性很高的皮先生,熔中外烹调技艺为一炉,汇传统与创新为一体,使自己的菜品风格鲜明,感受奇特,得到社会各界的盛赞。
  皮宝缨是皮宝瑞的长兄,现任延安宾馆的总经理是乌鲁木齐市著名的烹饪师,号称“北霸”,他介绍了冠名饭庄为杨柳青的原委和内设海河厅、湘江厅的原因:杨柳青具有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驰名全国,商业发达,农业兴旺,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把家乡的强项传播过来,对新疆的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起名为杨柳青饭庄,为的是表达我们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海河厅”是为了纪念跟随左宗棠大军进疆平叛的海河儿女,他们依托天津发达的商业和农业技术,携全家全力促进内地与新疆的交流,经过六七代的繁衍,至今杨柳青人的后裔在新疆的已达数十万人,历代成功人士历尽风流,人们不会忘记赶大营的祖辈为祖国统一,边陲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湘江厅”是为了纪念为祖国版图的完整做出彪炳千秋功业的左宗棠和湘湖子弟。
  皮宝瑞的父母皮锡林和陈佩茹老人,他们以标准的杨柳青口音介绍了其祖辈来到新疆的年代、概况、全家成员、培养子女情况。最后陈佩茹讲:我去过杨柳青,6个孩子都准备在出差或旅游时回家乡看看。
  采访中高潮迭起,席间皮家的兄弟姐妹兴致所至跳起了新疆舞,在音响的烘托中一起唱起了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等歌曲,皮家的亲戚纷纷闻讯赶来,孩子的老舅——书画家陈绍宏先生见到来自杨柳青的采访组激动万分,当即润笔挥毫为采访组作画题词,赠送给采访组以纪念这次难忘的采访。

附注

(注:维族人对有文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亦称阿訇。)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