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访赶大营的后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310
颗粒名称: 六、访赶大营的后人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0
页码: 49-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访赶大营的后人,包括刘荫楠先生访谈录、访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的后代——安雨滋、商界名人赵梦林、边城的传奇人物——刘林溪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访谈 赶大营 后人

内容

刘荫楠先生访谈录
  我们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采访组来到乌鲁木齐市之后,首先采访了刘荫楠先生。刘荫楠先生是乌鲁木齐市政协第八届委员,市规划管理局退休工程师,多年来他怀着对乌鲁木齐的深挚感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遍览各种历史文献钩沉稽古,走访健在的知情者,主编出版了《乌鲁木齐掌故》一书,不仅客观真实地把历史原貌呈现到读者面前,而且精心地挖掘出乌鲁木齐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一致性。书中以大量篇幅系统地反映了赶大营的杨柳青人在开发边城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刘老先生就这个话题谈出了自己的感触。
  刘先生讲:我是出生在新疆的杨柳青人,祖父在一百多年前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步行挑担随军队做生意,最后落户在南疆巴楚。20年后才第一次回到故乡杨柳青结了婚。第二年没等到我父亲出生,就回到巴楚。1908年已是22岁的父亲刘建周由于度日艰难,就在二月二过后与二十多人结伴来新疆寻父。一路艰难跋涉,也像祖辈那样肩挑背负一路走一路做买卖,几个月后到了玉门关,此时已筋疲力尽,腿肿得像两条杠子疼痛难忍,只好住进一家客店,卧床不起了。同行的伙伴陪他住了三天,由于盘缠不多耗不下去了,便嘱咐一番继续上路了,刘建周只好独自留下等待下一批路过的乡亲到来。之后的四五天他滴水未进,骨瘦如柴。忽闻一阵煮饭的香气,求生的欲望促使他爬出来,见一位老太太正在煮小米粥,老人见他病饿如此,顿生怜悯之心,接连给他盛了两碗米粥。此后,身体好转,很快下一批杨柳青人果然来到了客店,便一起踏上西行之路。又经几个月的步行来到奇台。一打听父亲还在几千里外的巴楚。乡亲们见他可怜,便为他凑了盘缠,让他乘马车来到巴楚,时隔22年后父子相会了。两年后祖父病故,他先是为别人当店员,待积累一些资金便自己开了一间杂货铺,由于辛勤节俭,经营有道,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商号永盛西发展成杨柳青商帮中的佼佼者,人送绰号“刘三万”。
  刘大爷在介绍杨柳青商帮对繁荣新疆发展经济的贡献时说杨柳青人赶大营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已发展成为财力雄厚,人才辈出的庞大队伍,遍布天山南北,解放时,乌鲁木齐人口七万左右,其中五分之一是杨柳青人的后代。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不仅带来了内地的商品,也把新疆的特产带入了沿海,在繁荣边疆经济的同时,也把内地的文化艺术传入了边城,没有杨柳青人赶大营也不会有新疆今天的繁荣昌盛……
  采访中盛情的刘大爷拿出了他的家照,从中看到,他的子女中有工程师,有人民教师,还有新疆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建国五十周年时荣幸地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
  刘大爷深情地讲:家乡的亲人们行程万里来新疆寻踪采访先辈的历史,太有意义了,也来得太及时了,否则再过几年我们这些了解掌故的人都糊涂了,说不了了,我将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尽我所能,倾我所有,来帮助你们顺利地完成采访拍摄任务。于是拿出了珍藏的从未向媒体展露过的历史照片,为我们的寻踪采访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佐证。
  年逾古稀的刘荫楠大爷有幸在家中首次接受家乡电视台的采访,此时的心情无比激动,随即以他那宽厚深沉的声调,即兴演唱了一首具有浓厚的清新草原情调的民歌:
  啊哈哟!金盆养鱼的迪化城啊!
  啊哈哟!大十字哟,天津人多煞!
  啊哈哟!赶大营来的津门这八大家煞!
  啊哈哟!他们的津货铺哟!红火得很煞!
  现在这首民歌就是《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的片头曲。
  访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的后代
  ——安雨滋
  八月中的一天我们来到了安雨滋、王俊英夫妇家中采访,他们二老都是杨柳青人的后裔,多年来从事党政工作,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中安度晚年了。采访他的原因是他是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的后代。
  安老先生:请问您退休之前从事什么工作?
  我主要是从事党政工作,在基层、在区、省工作,过去先后在四个区里工作,曾在中共天山区委担任民政科长、组织部长,以后,在筹备天山区政协的时候我担任秘书长、常务委员。我是1926年在天津杨柳青出生的,少年时代在杨柳青公立第六十小学,就是天齐庙小学上学。在谈到他与安文忠的亲缘关系时他说:对,那是我太爷的伯父,我太爷安起隆、安志隆是跟着安文忠一同在1868年在保定应征到新疆的,那时候的行程完全靠徒步,非常艰难,那叫“赶大营”,路上有时候没有水喝,甚至喝马尿、骆驼尿、苦水。就那样子艰苦,过去赶大营的人编了一个顺口溜,“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向前看,戈壁滩,向后看,鬼门关”。为什么叫“鬼门关”呢,就是回去以后,家庭生活也没什么指望,那时候从杨柳青到乌鲁木齐,一走走一年,他们是跟着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来的,等于是做部队的后勤工作。总之我们杨柳青人,有许多在新疆做了贡献,老人们提起来印象都非常深。我到南疆后,维族人都知道我们安家。我已经三次去过杨柳青了,其实我在杨柳青没有直系亲属,都是老表亲,对乡亲们还是非常想念的,有一次我还访问了原来的老邻居,提起老话,他们对我们都非常亲切,我有一个亲戚肖佩宽,在新疆塔城工作,他曾经到了杨柳青自我介绍,我姓肖,我父亲叫啥,那儿的人不敢承认,人家没见过,就这样只能在文昌阁和火车站自己照个相,留个纪念带回来。这说明他们的后裔几代了,但他们的故土情还是很深的。我1993年回来的时候跟我的老表亲说,在我晚年的时候还争取再来一趟。就今天这个机会祝咱们西青区繁荣富强。
  安老的妻子王俊英也讲述了她在新疆的情况,她说:我开始搞商业工作,因为在这个工作上有点成就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55年到北京和毛主席及各位中央首长拍过照片,回来以后就叫我做人事工作,几十年来从科员、科长一直到局长。后来又调到乌鲁木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担任常委,1988年退休之后,又筹建了乌鲁木齐市老年大学,又搞了几年义务公职,发挥了余热。
  交谈中安老夫妇端上来新疆特产的果品招待大家,并且制作了精心熬制的莲子银耳糯米粥,香甜的小吃,表达了远方亲人的真情。
  商界名人赵梦林
  我们采访组来到乌鲁木齐商业经济协会、百货商场企业协会秘书长赵梦林先生家中。赵老是杨柳青人后裔,他们也是商业世家了。今天我们请赵老谈一谈当年赶大营的杨柳青人为促进新疆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赵梦林:我是1946年到新疆来的,从杨柳青出来到新疆我是第三代,第一代是我的祖父,他过去是赶大营出来的,他在新疆前后经商五十多年,主要经营商业,开头是在奇台,就是新疆的奇台县,过去叫古城子,后来又从奇台转移到玛那斯,玛那斯也是一个县,大约离乌鲁木齐100多公里不到200公里,以后他又迁到原来称为迪化就是乌鲁木齐,在这经商他主要是搞京广百货,还有中药材。在新疆的字号叫德聚堂,还有一个德聚和,采购完了在天津包装,然后运到新疆。中成药主要进的是天津达仁堂、乐仁堂、北京同仁堂和万年青,还有百货布匹绸缎都是从天津采购以后,再运到新疆来的,因为那个年代交通很不方便,在那里采购完以后集中,包装起来先用马车运到内蒙古包头,再从包头雇用骆驼运到新疆来。大概前后要三四个月才运到新疆。
  那时经营规模、经营状况都不尽相同,但是经营规模比较大的还是有几家,像原来的迪化大十字周围的同盛和、德昌源,就是崔德昌家,还有广聚和皮家,再有就是德聚堂、德聚和赵家等。那时经营很困难,很辛苦,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建设新疆到新疆来,主要是因为杨柳青地方比较小,大灾大祸多,生产发展得比较落后,人口比较多,所以很多的杨柳青人赶大营来到新疆,在新疆不光是迪化、伊犁、塔城、阿勒泰,到南疆喀什都很多。当时在迪化市经营商业的有几个“帮”,所谓“天津帮”就是指的杨柳青人。他们那时候搞经营,困难太多了,不可想象,最初他们赶大营出来的时候,除了带一部分小商品以外,还把咱们天津的菜籽等这些东西都带过来了,像我的祖父赵昆山他来以后,在古城子那里就开始种菜,像新疆现在吃的青萝卜、茄子、辣椒等等,这些蔬菜都是我们这些人的祖辈带来的,后来在新疆播种扩大规模,才发展到现在这个样子。他们那时到新疆来确实很艰苦,非常困难,而新疆的土特产也由他们往天津沿海省份运去销售,这个商业活动本身就是物资交流,把新疆好多土特产,有名的土特产运去。我小的时候吃的葡萄干、杏干、杏仁就是那时我祖父他们运到天津去的。
  在谈到当时杨柳青人采取什么方式来沟通东西物资交流时,赵说:他们主要是通过以物易物,我祖父在新疆的那个年代,货币很少,当时好多都是用“布帖”,那叫“细布帖”,拿那个做货币,就是用以物易物的方法收购一些商品,商品运到天津以后,那就是通过货币流通了,这对新疆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因为那时运输很困难很不方便,主要运输是驼队,新疆有许多驼队,大部分都找杨柳青人刘万荣的驼队,从新疆到内蒙古包头,再从包头用汽车或者马车运到天津。天津的商品也是那样子,包装以后,原来大的包装改成小包装运到内蒙,再由骆驼队运到新疆,运转时间很长,大约须几个月时间。
  采访过程中一位商业界老人告诉我们:当年如果没有先辈们赶大营的艰苦劳作,就不会有新疆今天的繁荣发展。
  边城的传奇人物——刘林溪
  在乌鲁木齐的采访中,市政协领导赠送给我们一部分资料书,其中有一本《神圣的使命》,书中颂扬了28位老一代政协委员,一篇“刘竹溪别传”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位边城中的社会名人,是赶大营杨柳青人后裔中的传奇人物。刘竹溪先生生于新疆,从小便受到近代正规教育,青年时期有幸作为首批留苏生进入中亚大学深造,成为新疆第一批受到正规马列主义高等教育的人才。军阀盛世才统治时期,曾两次被捕入狱,其间70%的留苏生惨遭杀害,1944年他才捡回了一条命。从那以后,他发誓不走仕途,不谋公职,新疆解放后鉴于他社会声望很高,又成为从事社会工作的国家干部,一直晋升到副厅级高位。
  2000年8月的一天,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采访组来到刘竹溪家中。
  刘竹溪老人也是杨柳青人后裔,他曾任乌鲁木齐市第五届、第六届的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的主任委员,1992年他离休之后,潜心文学创作,写了一部以赶大营为历史背景,以民族团结为主线的电视长篇文学剧本《通往希望之路》。在问及刘老当时为什么以杨柳青人赶大营为背景创作这部文学作品时,刘竹溪先生谈到: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到乌鲁木齐来发挥的历史性作用是很显著的,在当时第一批人来的时候,乌鲁木齐市没什么工商业,很萧条,这一批人来了以后,才繁华起来,他们以后都开了铺子,有坐商,有行商,每年雇用骆驼队把新疆的土特产运到天津去,像羊羔皮、肠衣、药材等运到天津,卖了以后,又把京广百货办来了,这样的物资交流在当时来说作用很大。他从他的书稿中,找出一段文字念道:“驼铃响叮当,带着希望奔四方,爬山越峻岭,千难万险只得闲。沙漠戈壁路,缺水少草没人烟,颠簸肌体苦,风餐露宿心里甜。驼铃响当啷!大街小巷翘首望,饱经风霜貌,眉开眼笑喜心间,寄情家乡处,丝绸茶布飨边疆,沙舟载誉还,邻里亲人尽开颜。”方才我念的那个歌叫《丝绸茶布飨边疆》杨柳青人受到边疆人民的热烈欢迎。它起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再从经济方面、文化方面来说,它又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把口里(指玉门关内)的文化带来,你拿吃的来说,天津有名的一些菜,如红烧肘子、坛子肉,过去这里就没有,是这些人带来的,这说的是食文化,其他的文化也很多。这些人虽然做出了贡献,但在那个时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后来大部分人发家致富了,有的发了大财,但是有起有落,有兴有衰,一直经过了三个朝代,在新疆的封建割据年代,艰难地度过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统治时期。在他们残酷压榨掠夺之下,国民党来了又统治了几年。新疆的工商业就是从赶大营的杨柳青人来到这里,才兴旺起来。后来,以“天津帮”为主的这些商业可以说基本上倒闭了,所以我写这个长篇剧本就是以我自己的感受来真实地反映这一段历史。再一个新疆是多民族的地区,要想搞好各方面的建设,提高各民族的生活水平,团结是基础,没有团结一切事情都办不成。从新疆历史上来说,各民族一直是友好和睦的。交谈中他讲到对故乡杨柳青有着浓厚感情的不仅是我,所有来到新疆的杨柳青人的后代,对天津都有浓厚的感情,到口里去,都要先到天津去看一看,到故乡杨柳青去转一转,天津人见了天津人那是老乡,有一个开玩笑的话天津人常说的一句话“吃了吗?没吃家里吃去”,听起来亲切得很,我有机会还得要去。
  刘老有句格言“人活着要动脑子”,他毕生勤学好问,很多技艺无师自通,他精通医疗、裁剪,学会了乌市著名饭店鸿春园名师已失传的高超烹调技艺,编过剧本,办过化工厂,办过教育,他本身的坎坷经历,就是一个文学人物和艺术原型,他本身的经历就是一部新疆的近代史。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