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前铜钱闯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93
颗粒名称: 嘉峪关前铜钱闯关
分类号: I277.3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嘉峪关是明朝西北边境的重要关隘,也是国防军事的要隘,对中国的兴旺和安危有着重要的作用。杨柳青商贩曾在这里铜钱闯关,进入茫茫戈壁。嘉峪关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流传着许多传奇故事。在历史变迁中,这里经历战争、土匪横行和黑暗统治,导致荒凉无比。杨柳青商贩的习俗“铜钱闯关”在这里产生,成为了一种祈福求顺、问卜苍天的仪式。
关键词: 嘉峪关 铜钱闯关 民间故事

内容

连绵起伏,宏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素有“天下雄关”之称。历史上这座边塞隘口曾发生过大量史实。杨柳青的随军商贩也曾在这里铜钱闯关,然后开始进入茫茫的瀚海戈壁。
  嘉峪关处于河西咽喉之地,南面是祁连山脉的文殊山,北面是黑山,两山之间形成了一个15公里的峡谷地带,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古称“河西第一隘口”,自古是战守必争之地,历代都在这里设重兵防守。
  嘉峪关始建于明弘治七年即1494年,后来此楼被毁,正德元年即1506年重建,成了“磨砖砌就鱼鳞瓦,五彩装成碧玉楼”的巍峨雄关。为关城和附近的长城形成了巨大的屏障。
  嘉峪关的建筑,集中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工匠精密计算的高超技艺,流传下一个个传奇性引人入胜的传说。如“一块砖”的故事,据传说在修建嘉峪关时,有一位技术高超的工匠,名叫高开占,他经过周密的调查,仔细的估算,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一个精确的用材方案。嘉峪关全部工程完成时,所有的材料中最后只剩下了一块砖,后来就把这块砖放在西瓮城“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以表示对劳苦功高的工匠们的纪念。还有:“关城移址”、“击石燕鸣”、“冰道运石”、“山羊驮砖”、“九眼泉”等,都反映了建关时群众的聪明才智。
  嘉峪关是明代我国西北边境的大门,扼中西交通的锁钥,又是当时国防军事的要隘,它关联着我国的兴旺和安危。元代之后,西方各国闻知中国为东方最发达、最富庶的文明古国。连年派遣使节来中国朝贡,都必须经过嘉峪关检查,待领到由嘉峪关游击将军签发的出入关门的“关照”后始得进关,特别是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西方波斯、大食、印度、花刺子模、撒马尔汉、阿富汗等国都闻风而来朝贡。中国也派使节出使各国,使节往来不绝于道,他们披满陕甘高原的风尘,踏破河西走廊的寂静,带着敦煌土地的清香,唤醒沉睡的塔里木盆地,顽强地前进、再前进。
  光绪二年1876年4月27日,左宗棠在酒泉发出西征大令,盘旋于关内的杨柳青商贩跟随清军出了嘉峪关。当年,天津一带大旱成灾,更是蝗虫肆虐,转年又先旱后涝,颗粒无收,镇上饥民骤增,青壮年跟随赶大营的先导安文忠的足迹,陆续加入了赶大营的行列,人数达到三千之众,形成了第一次高潮。
  历史上频繁的战争,土匪横行和黑暗统治,使这里历尽沧桑,导致这里荒凉无比,这是历史变迁的结果,从古丝绸之路、繁华的酒泉、敦煌古郡,至解放前流传这一带的民谣是:“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往前看、戈壁滩;往后看,鬼门关”,形象地道出了进出关隘的人们求生的艰难。
  第一批赶大营的人们,肩挑小篓,一路风尘,来到万里长城西端的嘉峪关下,回首关里,是千里繁华景,过关后,是浩瀚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此时,前程尚有数千里,难料福祸与吉凶,人们出关后总有一番留恋,望着这“天下第一雄关”,不舍离去,于是,情不自禁地向关门叩拜,祈福求顺,并取出铜钱几枚,用力抛向关门,借以进行一次对前程的卜测,抛进关门最好,用以象征“发财还家”,抛不进关门的则会引发一场忧思。后来的人络绎不绝,相互模仿。后来,又演化为堆土焚香,怀着虔诚的心情、问卜苍天,渐成习俗,世代相传,盛行达七十年之久,这就是杨柳青商帮“铜钱闯关”的故事。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开占
相关人物
左宗棠
相关人物
安文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