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86
颗粒名称: 一、综述
分类号: I277.3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商帮在新疆的商业活动,即赶大营。在鸦片战争后,杨柳青人面临着贫穷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他们选择了赶大营来谋求生计。
关键词: 西青区 杨柳青 赶大营

内容

开篇辞
  白秉刚
  世纪之交,党中央做出开发大西北的战略部署,西青区电视台“话说杨柳青”栏目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结合天津商帮赶大营,早期开发西北经济的光辉史实,在中共西青区委、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组织了采访组沿着早年杨柳青人赶大营的路线,长途跋涉,万里寻踪,在甘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有关部门配合下,圆满完成了预期任务。
  以音像形式展现早年杨柳青人赶大营艰苦卓绝的辉煌史实,在本地尚属首次,它一开始即已受到群众的热切关注,许多知情人纷纷提供线索,知名的企业家主动提供赞助,远居新疆的杨柳青人闻讯后,也表达了积极配合、热情欢迎的心情。这个栏目正式播出之后,在西青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引起天津市各新闻媒体的关注。本人作为这一栏目的总策划直接参与了全过程,现将采访中的见闻概述如下。
  赶大营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个纷纭万象和绚丽多彩的奇迹,是古镇以及杨柳青人的辉煌,它编织了许多扣人心弦的故事,然而它确是一部真实的史实。
  远在140年前的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令左宗棠率12万大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同时号召内地人支边,天津杨柳青人兴起随军的商贩活动,伴随左帅十多年的征程岁月,竟发展成为一支浩浩荡荡的天津商帮。
  清军进兵新疆征途中的营盘称为“西大营”,杨柳青的商贩紧随行军路线沿途肩挑货郎担或肩负小篓做生意,称为“赶大营”。在新疆平定之后,天津商帮已在新疆构成财力雄厚的商业网络,再去新疆的后继之人,则称为“上西大营”。凡在新疆发财还乡的人,在杨柳青地区称为“大营客”。
  迫使杨柳青人赶大营的社会背景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腐败无能,割地赔款,无力顾及内河的治理维修,随着大批船户逐年亏损,船工失业,更加连年旱涝灾害,颗粒无收,粮价暴涨,市面萧条,迫使大批灾民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恰逢左宗棠用兵大西北,于是杨柳青人以安文忠为先导,闯出了远贸新疆的一条生路。当时被饥荒迫于绝境的杨柳青人流传着一句谚语,“十事九不成,只有赶大营”。
  天津商帮的新疆之旅,历经了三四代人,直到民国初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再上西大营之人基本绝迹。从此,为天津商帮赶大营,在历史上画上了一个句号。
  赶大营是杨柳青人向贫穷命运挑战的实践,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大地处于国弱民穷的极为复杂的社会条件之下,杨柳青人却以顽强的毅力、舍生忘死的胆魄,汇合几代人的智慧,使数千户的群众摆脱了贫穷,获得发家致富的成功。这是杨柳青人始于近代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既是创举,又是探索,意义深远。
  赶大营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当年,西出玉门关的杨柳青人,在八千里的征途上,不时冒着枪林弹雨、踏着血染的荒原,或要面对时局多变、冤狱绳索、绿林响马的刀光剑影,在惊险丛生举步维艰的年代,创造了功盖千秋的业绩。赶大营的杨柳青人经历了事态多变的磨难,在功过、是非、曲直的社会万象中寻求机遇,悲欢离合、生死存亡,常悬着几代人的梦境。勤奋拼搏的成功,衣锦还乡的荣耀,都难以冲淡经历的苦涩。曾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冤骨回归碑”,为这段历史留下了铁证。
  赶大营是杨柳青镇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它不仅是逃荒谋生,也不单是经商致富。当年清军平定新疆,从侵略者手中夺回了这块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的大好河山,是依靠杨柳青的“货郎担”有力的支援,把大批的军需物资,用双肩送上了前线,参与了那个时代的卫国战争,这是鸦片战争之后清军唯一的一次能够打败一群凶残的侵略者,收复失地取得的彻底的胜利。赶大营促进了古镇的发展,推动了新疆商业的繁荣,带动了陕、甘、宁、绥的发展,成为沟通天山南北与渤海之滨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植根新疆的几代杨柳青人,为繁荣边疆,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
  赶大营是古今中外商贸史的奇迹,在桎梏奇多的旧中国,“赶大营现象”自古未有,国外也无先例,其年代之久,路途之遥,惊险之多,涉域之广,艰苦之极、规模之大、获利之丰、影响之远,堪称古今中外之最,展现了古镇深邃的文明和杨柳青人的风采。
  赶大营之举,作为一种商业贸易活动,可以说它走出了一条由沿海到中亚的新丝绸之路,也是较早的开发大西北的欧亚大陆桥,它把沿海与内地紧密地联系起来,沟通了渤海之滨与天山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新疆地域商业的发展。
  至今,因为当年“赶大营而滞留和旅居新疆的天津商帮后裔,约有数千户,达万人之众,其中以杨柳青人最多,分布在天山南北,尤以乌鲁木齐最为集中,该市历有杨柳青人聚居的街市,展现着他们继往开来艰苦创业,城市的逐步繁荣,繁花似锦的人文景观。如今落户新疆的赶大营后裔已繁衍六七代人,分布在党、政、军、教育、经济、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他们继承先辈的传统,正在为大西北的现代化建设施展才华、贡献力量。
  赶大营的路线
  光绪年间,杨柳青人从天津去新疆的主要目的地是天津商帮最初在新疆的奠基地——迪化(现乌鲁木齐),又称红庙子,因城内有座红山,山上有玉皇宫而得名。
  清代末叶隶属甘肃管辖,是通往南疆、北疆的交通枢纽,1954年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即乌鲁木齐。
  从杨柳青去迪化,曾有三条路线:第一条路线叫作走大路。这是一条既可步行,又可以乘驴、骡、骆驼、马车代步的路线。途经静海、沧州、临清、馆陶、濮阳,过黄河到河南省的开封、郑州、洛阳抵达豫陕交界的潼关,再经西安、宝鸡、天水到甘肃兰州、乌鞘岭、古浪,循长城,往西抵凉州即现在的武威市,再经张掖到达肃州,肃州即今天的酒泉市。酒泉是当年左宗棠进新疆的起点,曾在这里屯兵6万之众,由这里出发沿着古代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西进,杨柳青商帮开始随军沿途做生意。然后出嘉峪关,经玉门关、安西至星星峡。
  星星峡山势险要,是恢复新疆建制后,甘新交界处的重要交通隘口,历代都设重兵守卫。再往前走是戈壁滩中的“苦八站”。其中以苦水、烟墩两站最苦,通过这里需跋涉90公里,沿途天干地旱,夏日炎炎似火烧,缺水草,人烟稀少,即使高价买到一碗苦涩的水,饮后往往腹泻不止,这还是毛驴从远处驮来的。谚语说:“穷八站苦八站,不穷不苦又八站。”经过这段艰难的里程之后,到达哈密,再行程六百多公里方能经奇台到达迪化。这条路是当年左宗棠进军新疆时整修出来的进军大道,赶大营的商贩当年多往返于这条路上。从杨柳青出发至迪化全程近万里,步行要长达半年之久。
  第二条路线为走外蒙大草原。这条路线以骆驼运输途经大草原为特点,是18世纪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时由兆惠将军开辟的。从天津出发经北京、张家口、呼和浩特、百灵庙进入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大草原再分为两条路,一条向西经巴里坤、奇台到达迪化;另一条往西北,进入科布多经阿勒泰到伊犁。新疆战事平定后,商贩多利用这条路线驮运商品物资。沿途牧草丰盛,行进中常常只闻驼铃声,不见驼队行,饥餐渴饮,夜宿帐篷,途中土匪时常出没。光绪初年万盛魁驼队驮运的银子两万两曾经在大草地被土匪劫去。那时每个驼队约有骆驼三百头,每头骆驼可驮物150公斤,每年驼队外出往返一次需要八个月。
  第三条路线叫作走“俄台”,俄台,就是沙俄的铁路。清末,沙俄修建了由海参崴到莫斯科的西伯利亚铁路。其中一个车站距黑龙江的满洲里很近。来去新疆的客商有的就利用这条铁路到达满洲里,那里有一客店代办护照,代兑换卢布和代买车票。办好手续后,进入外贝加尔斯克车站,行车7昼夜,到达阿亚古斯,这里距新疆的塔城还有250公里。再转乘马车进入我国国境,全程约需25天,较其他路线便捷。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作者追随祖先赶大营的路线,考察了丝绸之路、乌鲁木齐、伊犁之路等地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赶大营的后人和历史成就等内容。其中包括红山、大十字、惠远城等地的故事,以及长桥饮马、冤骨同归碑等历史遗迹。文章还介绍了杨柳青人的杰出作品朝阳阁和边城蔬菜种植业的先驱等,以及赶大营的公益善举。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