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踏破漫漫西行路 挑战荒漠历险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58
颗粒名称: 二 踏破漫漫西行路 挑战荒漠历险人
分类号: I277.3
页数: 7
页码: 8-14
摘要: 本文描述了“赶大营”的人们在前往新疆路途中的艰辛和困难。他们需要克服长途跋涉、恶劣天气、土匪抢劫、疾病等各种困难,而且很多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甚至失去了生命。然而,他们的梦想和希望是到达新疆并发财致富,这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
关键词: 杨柳青镇 民间故事 赶大营

内容

多年来,人们一提起“赶大营”的往事,大多认为“大营客”都发了财,好像新疆遍地是黄金,俯拾即是,而对“赶大营”的人所付出的艰辛,则鲜为人知。当年,左宗棠进兵新疆只是对随军经商的小贩客观上提供了一些经营的契机,但是奔赴新疆去讨生路的人们,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是以血汗,甚至是生命为代价的。
  从渤海之滨至天山脚下,遥遥万里路,肩挑筐篓,步行而去,道路崎岖,条件险恶,其艰难程度对于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先期“赶大营”的都是男人,少则5人或6人同行,多则10人以上。从农历二月柳丝尚未吐绿的季节启程,大约八九月大雪封路之前要赶到目的地,风餐露宿,需半年的时间。家人虽然知道亲人是去谋生,但背井离乡,谁知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在亲人出发前都要到菩萨庙里烧几炷香,祈求神灵保佑他们的亲人一路平安。这时,无论家中多么贫困,就是借上几斤面粉也要为远行的亲人烙上几张香喷喷的千层饼,煮上几个鸡蛋,另外还多带上几双家做的布鞋。亲人出发时,一家老小要送上几里路,而且千叮咛万嘱咐,停下脚步还恋恋不舍地望着,直到望不见那些挑担远去的身影,才都泪流满面地回家去。
  最早进入新疆的,如安文忠等人,是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走到新疆的,这原是左宗棠开辟的一条运粮路线。一路上,人们结伴而行,饥饿、干渴、劳累都不足为奇。就是生了病,只要还能爬起来,就得跟着赶路,谁都怕掉队走单了。染上重病者,只能在投宿地等待,病好后重新与他人结伴前去。在缺医无药的戈壁滩,不知夺去了多少西行者的生命,笔者所知,在新疆伊犁谋生的杜姓人氏,其儿子与媳妇前去帮忙,儿媳路上染疾,把命丢在了祁连山下。杨柳青“赶大营”的人中,也有一走就杳无音信者,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了。边赶路,边做生意的人最怕战事不定,军队忽东忽西,生意人不知所措,还要随时提防土匪、顽寇的劫掠残杀,人们担着很大的风险,精神上也经常处在高度紧张的状态。安文忠初次随军西进就曾遇到过一段险情,有一天,他担着货物与陕西的两个同伴走在甘肃庆阳北边的路上,沿途横躺竖卧着很多尸体,他们急着想赶过这段路去,渐渐入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找不到宿营地,累得实在走不动了,就坐在路边休息,忽见前面有一片亮处,几个人都以为是水,干渴极了,跑过去糊里糊涂地喝了几口,就觉得有点咸。后来躺下睡着了,一觉醒来,天已蒙蒙亮,再看饮水处,竟是一洼被杀之人流的血,吓得几人赶紧离开了那里。
  在安文忠之后到新疆的人,走所谓大路的多了起来,这条路是从天津杨柳青向南,进入河南开封,再转向西到郑州,经洛阳进入陕西潼关,到西安再向西走进甘肃,过河西走廊才能出嘉峪关进入新疆。这条路上能雇到马车、骆驼,可是初到新疆的人,都为生活所迫,身上所带盘缠很少,那点钱还要留着吃饭投宿之用,哪舍得花钱以车马代步。兰州以东,村镇还较密集,进入河西走廊,人烟稀少,有时走上一两天也找不到住宿的地方,只好“地当床,天当被,顶着星星月亮睡”。地广人稀,自然少不了狼群出没,好在每人都有一条扁担可以防身,同时这些西行的人所带的小百货中也有打火石一类可以引火的物品,夜晚就捡些路人丢弃的破烂杂物,燃起一片篝火,狼群也就不敢靠近了,就是这样,几个人也得轮流值班打更,不敢睡实。
  从前,流传着一句“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民谚,从家乡到嘉峪关已经走了全程大半的路程,但历史上人们多是以长城东边的山海关和西边的嘉峪关之间为内地,出了这西边尽头,就觉得离家太远太远了,尤其是出了嘉峪关,就好像被充军发配流放到关外了。这时,满目苍凉,触景生情,一路的艰辛疲惫之感和想家的悠悠之情一起涌上心头,再硬的汉子也难免潸然泪下。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唯一没有破灭的是,还有一个到新疆可以发财的梦。这个梦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克服艰难险阻的动力源泉。为了圆这个梦,他们才能相互鼓励着继续西进。出了嘉峪关,过了玉门、安西,就进入了新疆的第一个定居点星星峡,再向西北走就是戈壁滩的苦八站,其中以苦水、烟墩两站地段为最苦,这两站全长180里,沿路气候干旱缺水。到站之后,方见残破不堪的小客栈,店主需用毛驴到远处去驮水,那水又苦又咸,还夹带着泥沙,喝不惯的往往腹泻,可就是这样的混汤水,每碗还卖两枚铜钱。当时的谚语说:“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过那么多站后才能到达哈密。那时的哈密,在盖有土坯平房的小街上,有几家小饭馆和既能住旅客又能存马车、骆驼的旅店,房子是泥巴墙,用土坯砌成的大炕上铺着羊毛毡,有提供被褥条件好点的房间,宿费高些,客人自带被褥条件差些的价格也便宜些。初次“赶大营”的人自然住价格便宜的。到了这里,人们已感受到了异乡的民族风情,吃的、穿的、用的都与内地人不一样。初来乍到,他们只能同会讲汉语的人打听一些前边路途的情况,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无法与更多的人交流与沟通。“赶大营”的目的地多为古城子(奇台)和乌鲁木齐,从哈密到乌鲁木齐还有上千里路,这条路是左宗棠进军新疆时,将一些旧路修整后连在一起的,也是进兵、运输军需和军事信息投递的一条大路。这条路虽较河西走廊好走了一些,但是路途中的气候变化无常,最主要的是随时会出现寒流和大风。人们一般都带着御寒的衣服,尚可抵挡寒流,然而这千里路上有好几处风口,那大风刮起来,昏天黑地,飞沙走石,十分可怕。“赶大营”的人们早就听说甘肃安西大风的厉害,可进入新疆后,他们才真正领受了大风的肆虐,只是都幸运地被他们躲过了,没听说杨柳青人在大风中有什么伤亡的情况。那时也没有“天气预报”,沿路住宿时,只能向当地有经验的人请教,以避免赶路时遇上大风。一次,韩绍棠等几个人到肃州接一批进疆的货物,回程在哈密到木垒的路上,住在一个叫七角井地方的小旅店里,几个人感觉太累了,身体都有些不舒服,只好在小旅店里多住一天。与他们同行的4个川籍商贩则早走了一天,开始还很顺利,但未到中午就遭遇了大风,4个人找了个低洼的地方躲避,可是人还是被大风刮出了好几里远,货物也被刮得无影无踪。待风小了,几个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起,个个鼻青脸肿,浑身上下全是土,一见面,大家抱头大哭起来。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这举目无亲的戈壁滩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身无分文,以后的生计怎么办?四川人能吃苦也是出了名的,几个人商量一番,还是咬咬牙,硬着头皮向前走。遇到当地人述说前情,当地人对他们说,那风并不算最大的,大的风能把屋顶掀起,人和牲畜被风刮起摔死或被风沙埋掉的事都曾发生过。几个人听了,觉得自己还活着就该庆幸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来他们给人打短工生存了下来。韩绍棠等人听说了此事都感到后怕,他们认为是上天保佑他们躲开了这次风灾。
  天津与新疆往返还有一条路线,那就是去外蒙古大草地。这条路是清朝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时,定边将军兆惠进军时开辟的。后来左宗棠用兵新疆,长城以北的军粮西运,进一步修整了这条路。去新疆的人们从天津杨柳青出发,到北京,经张家口,进内蒙归化(呼和浩特)、百灵庙,再进入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大草原,从这分成两路:一条往西北,经科布多到阿尔泰,再去塔城、伊犁;另一条一直向西,到新疆的巴里坤,再去古城子、乌鲁木齐。走外蒙这条路近些,从左宗棠西进新疆后的一段时间,这条路上相对来说战事较少,比较安定,人们往来也较多,从而使途中的内蒙归化城和新疆的古城子逐渐繁荣起来。随着过往生意人的增多,归化和古城子都建了货栈和客店,并有了放养骆驼代商户运输货物的专业户。但是好景不长,外蒙大草地这条路也经常有陕甘窜来的土匪出没,劫掠过往旅客的财物,甚至伤害人命。沿途各地的头人也经常向过往的驼队和行旅勒索面粉、盐等物品,这比土匪劫掠当然算不上大事,但是驼队和行旅一路上总不得安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外蒙活佛哲布尊丹巴受帝俄煽惑,于民国元年(1912年)春,进兵攻打科布多,赶走了清朝的参赞大臣,要求独立,外蒙大草地这条路便走不成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外蒙乌里雅苏台大草地又通行了几年,延至民国十三年(1924年)11月,外蒙彻底脱离了中国的版图,这条路也完全终止了通行。
  清朝末年,沙俄侵占了我国东北大片领土,从侵占的这片领土中的海参崴修了一条直达莫斯科的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就沿着黑龙江北岸,距我国东北的满洲里等地很近。虽然中俄边境很乱,胡匪到处抢劫,但有个叫叶立山的人,曾当过胡匪,后来洗手不干了,在满洲里开了个旅店叫悦来店,叶立山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边境内外都有熟人,胡匪也给他面子,从不骚扰他的客店和他店里的旅客,加之他能代旅客办理护照,代购火车票及兑换俄国卢布等事宜,所以来去新疆的客商住他的店,坐火车沿西伯利亚铁路往返方便多了。从天津出发,经长春、哈尔滨、扎兰屯、海拉尔到满洲里,出国境后进入俄国的外贝加尔斯克,然后到赤塔上火车,一直西行,到斜米下车,境外这段火车需7昼夜。从斜米到我国塔城尚有500多里,坐马车需5天到6天,全程只要25天,比走陕甘所需的半年多,可少吃很多苦,但是要知道,当时人们叫坐俄台,需300多块银元,坐俄台的人大多是已在新疆经营多年,赚了大钱回乡探亲或办货的,或者是投靠已经致富的亲友的。当初去新疆谋生的人,不要说这条铁路还没建成,就是建成了也坐不起,如果家里有300块银元,何至于背井离乡冒险出外谋生呢?这条路虽然方便,但是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是时通时不通,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东路事变后,人们也就再不走这条路了。
  始建于清朝末年的津浦、陇海铁路,辛亥革命后也都正式通车,再后来,新疆至兰州的汽车客运也出现了,再去新疆的人,已很少挑担步行了,多数带有一定的路费,有的全程乘车,也有半乘车,半步行的。总的来说,他们同坐俄台的人一样,不是已经在新疆赚了钱的,就是接受新疆亲友的资助,前去投亲靠友的。民国十九年(1920年),中美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成立,有了飞机客运更方便了,但那多是达官贵人和豪商巨贾们享用的,其昂贵的票价,一般商旅是不敢问津的。
  交通是越来越便利了,但是先期“赶大营”的人们在硝烟弥漫的大漠中,肩挑筐篓,踏破万里征尘的身影,在家乡和新疆的杨柳青人中,都已刻骨铭心,这是对历史的一点记忆,也是对先辈们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的一份崇敬吧!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这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书籍,讲的是天津杨柳青商帮赶大营,早期开发大西北经济的光辉史实。。130多年前,清王朝失去对新疆的统治能力,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入侵我国新疆,并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同时号召内地人支边,并诱使杨柳青人兴起随军的商贩活动,形成了天津商帮。这段内容描述了赶大营这个历史奇迹的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以及作者王鸿逵的写作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