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风云乱世觅生路 西出阳关赶大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57
颗粒名称: 一 风云乱世觅生路 西出阳关赶大营
分类号: I277.3
页数: 7
页码: 1-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朝同治五年至光绪三年期间,左宗棠在西北征战期间采取的提高官兵待遇、设立军运局和站、设置买卖圈子等措施,为远去新疆谋生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其中,买卖圈子的设立为小商小贩提供了经营便利,同时也稳定了军心。
关键词: 杨柳青镇 陈得才 民间故事

内容

上溯百年以前,天津杨柳青人曾经成群结队地去新疆谋生,在当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浪潮。天津杨柳青在渤海之滨,新疆则是祖国的西北边陲,由此及彼,相距万里之遥,人们何以选择了这样一条艰难的谋生之路,探其渊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必须从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来分析,便可知这是历史的抉择,是当时的社会条件给了这些穷苦百姓绝处逢生的一线希望。
  话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说起,当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的主力在安徽、湖北等地被清军镇压之后,有扶王陈得才的一支太平军及石达开的一支旧部,在西捻军的配合下,进入了陕甘一带,同时,甘肃的回民起义也跟着兴起,还有当地的一些土匪也乘机猖獗起来。已经焦头烂额的清朝政府,深感危机四伏,于同治五年(1866年)调任闽浙总督左宗棠为陕甘总督,以挽救西北的危局。后来新疆的局势也在吃紧,已占领了天山以南大片领土的阿古柏,在英、俄殖民主义者的唆使和支持下,又侵犯北疆的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实际上已控制了新疆的南部和东部。同治十年,帝俄占领了伊犁,并虎视眈眈,准备继续扩大在新疆的势力范围。光绪二年(1876年)清政府又命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进兵新疆征讨阿古柏。自同治五年(1866年)至光绪三年(1877年)十一月,陕甘、新疆的战事基本平息。左宗棠在西北十二年零八个月,就镇压农民起义而言,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但就其抵御外敌入侵、保卫边疆则功不可没。同时在从严治军、振作政风、整饬吏治、振兴经济、兴办洋务、发展教育诸多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建树,尤其在进军和稳定西北政局的过程中,他所采取的几项措施,客观上为远去新疆谋生的人们提供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这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官兵待遇。原来西北官兵的待遇很低,战兵每人每月银饷只有一两五钱,守兵只有一两,各月给米三斗,有时官长还要暗中克扣,兵士们连自身生活都维持不了,更无力顾及家小,军心不稳,自然缺乏斗志。后来,左宗棠规定:步兵勇丁每人每月饷银四两二钱;长夫三两;管一排12人的叫什长,每月四两八钱;管九排108人的为哨官,每月十二两;营官每月薪水五十两。但所有军官绝不准吃空额。军队待遇优厚了,官兵手中有了盈余,就需求更多的日用商品,换句现代话来说,就是购买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二,由于西征,需大批的军粮、军械,陕甘、新疆等西北地区是无力提供的,必须从内地各省源源不断地西运,这就先要开通道路,设立军运局、站。左宗棠当时开辟了东南、西南、东北三条运输线,与天津杨柳青关系最直接的是东北运输线,这条线又分两路,一路是从山西的汾阳县经陕西的吴堡县,再到绥德、靖边、定边进入宁夏的灵武再往西层层转运。另一路,从天津经内蒙的归化(呼和浩特市)到包头,再分为南北两路:北边经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到新疆的巴里坤,再运往新疆各地;南边经陕西绥德、定边到宁夏的灵武,进入甘肃的古浪(武威市)、肃州(酒泉市)到安西,进入新疆的巴里坤。其次是东南运输线,这条线在南方主要靠长江水运,也就是从上海至汉口,利用汉水运到襄阳,然后改为陆运,即从湖北省的樊城到陕西的潼关、西安、再经甘肃的通道进入新疆的哈密,这条线主要运输军械一类物资。货物进入新疆后,再从哈密运往巴里坤、木垒、古城子(奇台)、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玛纳斯、乌苏、精河、伊犁等地。这些道路的开通,为后来杨柳青人去新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第三,设置买卖圈子。左宗棠所属部队平定陕西后,继续西征,进入甘肃后,越向西走越是荒凉。兵勇们除了吃饭,还需生活日用品,但是沿路荒无人烟,就是找到了有人聚居的宿营地,也往往因兵荒马乱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左宗棠抵定甘肃后,还要进军新疆,队伍集结在肃州。当时的肃州为战略要地,商人们因战乱而逃亡,百姓穷得衣不蔽体,店铺都不开门。在这驻兵五六万人,兵勇们买不到东西,不免有牢骚和怨言传出。翼长(指挥官)刘锦棠体察到这一问题,认为肃州尚属关内,情况都这般艰难,进入新疆后,恐怕情况会更糟,必须想办法解决才行。他便上呈左宗棠,在进军沿线军队预定驻扎营地附近,划出一块地方,设立买卖街,并提供官店住宿及运输等方便条件,使商贩们愿来经营军队所需商品,以稳定军心。这一呈谏得到了左宗棠准许,从而先行清兵在进军沿途设立官店,其实就是简易的棚屋,为临时兵营,以供后续部队和随军的运输及后勤人马歇脚食宿,并在较集中的兵营附近设立商贩经营区,当时人们称其为“买卖圈子”。凡进入圈内经营的小商小贩,必须事先到营务处登记,领取证照。还必须遵守圈内纪律,例如,不准探问军情;不准贩卖鸦片;不准宣传邪教异说;不准聚赌窝娼等。只要做到上述几点,就可以在圈内做生意,有时还能搭乘一段军车,捎带一些货物。随军做生意这种方式其实早在左宗棠率部进入陕西时就有了,这样的经营活动被人称为“赶大营”,但那时在驻军附近做生意的人并不多,而且流动性也很大。自从肃州的营盘有了较大规模的“买卖圈子”以后,吸引了很多陕西、山西、河北甚至四川、湖南的小商小贩前去随军做生意,“赶大营”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军队进入新疆的哈密、古城子、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商贩们不仅经营针线、烟、茶等日用品,还为军队提供了急需的蔬菜副食品,帮助军队解决了后勤供应不足的问题,军队能够很快地打败阿古柏,这些小商人也有一份功劳。左宗棠收复新疆后,随军做生意的这种特殊现象自然就消失了,但是去新疆做生意的人却源源不断,人们还是习惯地称他们去“赶大营”,对去新疆谋生的人则称为“大营客”。
  天津杨柳青人也加入了“赶大营”的行列,首当其冲的是船工安文忠。具有冒险精神的安文忠抓住了这个特殊的历史机遇,成为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先导。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奉调向西北进军,第三年到达河北保定,在此设立大营,抽调各路兵力向西进发,军需物资也亟待运往陕甘。当时在黄河沿岸,船的运量很大,但因连年战乱,很难雇到船工。这时杨柳青的船工安文忠正巧拉纤到了白沟,他听说左将军雇船工,时间长,工钱也多,便欣然应募。这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安文忠,生于清朝咸丰二年(1852年),祖籍浙江绍兴。其祖上原是做官之人,于康熙年间到了河北保定,后来卸职迁居天津杨柳青,务农为生。到安文忠父亲一代,改业为船工。安文忠弟兄4人,以他为长,安文忠成长的年代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法联军侵入天津、北京,清政府腐败无能,一味地割地赔款,对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举国上下,烽烟战火,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安文忠只读了一年书,才15岁就随父亲受雇于各船户打短工,经常食不果腹。左宗棠招募船工那年,安文忠只有16岁,为解饥寒,他随运货船队去了西安。在西安兵站等候卸货结算工钱时,见有人买了些小百货准备随西进的军队去贩卖,又听人说能赚不少钱。安文忠将结算的十几两银子也买了一付筐篓和一些小件日用商品,随军北上到了鹿州,后又到了甘肃的庆阳,果然这些地方小商品奇缺,生意很好做。这样,三年内多次往返于西安至庆阳之间,竟赚了好几百两银子。这年他快20岁了,离家多年,非常想念父母兄弟,就打点好行李银两,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杨柳青。家乡还是那么贫困,安文忠在家居住二年,做了一年多小买卖,获利微薄,生意很不好做,后来他又同别人搭伙使船贩运粮食,也是时运不济,半路上遇到大风翻了船,本钱全赔光了。不得已,又复去大西北,仍是挑着担子,沿着军运路线步行,边做生意,边向前进。约一年时间,到了肃州。这时左宗棠的军队已开拔新疆,安文忠也随军进了新疆,利用官店附近的“买卖圈子”摆摊售货,从此揭开了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序幕,杨柳青人便与新疆这块广袤的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柳青是天津西郊一个较有名气的重镇,京杭大运河及子牙河、大清河均流经此地,历代漕运粮械,商旅货物水运,多在此地存储装卸,并转运南北各地。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使其经济逐渐发达,又因盛产莲藕、鱼虾,也曾有过鱼米之乡的历史。随着酿酒、车船打造(马车、木船)、席篓编织、粮油加工、餐饮糕点等手工业的兴起,集市贸易繁荣、商贾云集。后来《杨柳青年画》、楹联等文化商品也驰名全国,加之荷花遍地、杨柳成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来此地游览。明代著名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嘉靖二十九(1550)年春,乘舟北上,途经于此,曾留有诗篇《泊杨柳青》,诗曰:“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春深水暖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谁在高楼横玉笛,落梅愁觉醉中听。”这首诗印证了当年杨柳青北国江南的美好景象。但是,繁荣的局面维持到清朝道光初年,两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天津、北京,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大举进攻,这一连串的战争灾难,这个津西名镇都无一幸免,其经济的衰败也就必然跟踪而至。连年的战争,苛捐杂税,弄得土地荒芜,商业萧条,手工作坊倒闭,失业者不断增多,就连原来比较殷实的工商业户的生活也岌岌可危了。这时,安文忠“赶大营”发了财的消息不胫而走,使那些挣扎在穷困潦倒境遇中的杨柳青人非常羡慕,而更多的人从此受到了启发。左宗棠稳定了陕甘和新疆的局势后,很多人效仿安文忠,挑着装有各种小商品的筐篓,远走他乡去谋生。后来闯出了点名堂,有了声望的除了安文忠之外,像周乾义为长的周氏四兄弟,还有贾绍山、杨绍周、郑子澄、韩绍棠等30多人,他们进入新疆后也多以经商或帮工为生,逐渐发展起来。光绪七年(1881年),安文忠第二次返乡,结了婚,并从津京置办了很多货物运往新疆,生意不断扩大。从此,天津杨柳青人都认为新疆是谋生的好地方,特别是灾荒之年,闯入新疆的杨柳青人越来越多,其中有三次高峰期,一是光绪三年(1877年)的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未收;第二次就是安文忠从新疆回家办货的第二年(1882年),河北省及天津一带的子牙河、大清河同时泛滥,大片土地和村镇被淹;第三次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一次大水灾之后,这三次高峰中,又以第二次受安文忠的影响涌入新疆的人数最多。
  自光绪初年安文忠“赶大营”到新疆经商始,到民国十年之前,也即从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50年期间,是天津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兴盛时期,待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窃居大总统并复辟帝制,受到全国人民的讨伐,各路军阀也开始混战,北面外蒙宣布独立,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从天津杨柳青去新疆的几条要道有的被中断,有的路途中充满了危险,而且在新疆谋生也日益为艰,为此,去新疆寻找生活出路的人逐渐减少,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杨柳青人的“赶大营”之举,也即落下了帷幕。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这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书籍,讲的是天津杨柳青商帮赶大营,早期开发大西北经济的光辉史实。。130多年前,清王朝失去对新疆的统治能力,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入侵我国新疆,并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同时号召内地人支边,并诱使杨柳青人兴起随军的商贩活动,形成了天津商帮。这段内容描述了赶大营这个历史奇迹的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以及作者王鸿逵的写作历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得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