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254
颗粒名称: 写在前面
页数: 3
页码: 1-3

内容

我的父亲王鸿逵一生酷爱文学和历史,退休以后,便潜心研究家乡的发展史,对百年前杨柳青人“赶大营”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尤感兴趣,将多年搜集积累的史料汇总成册。其史料的来源父亲曾留有手记。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父亲及家人居住在乔家疙瘩,此胡同一向为地方变乱时的难民收容所。胡同有三个口,北面一个口,胡同中间向东有一横街,然后再拐向南,因此南面有两个口。胡同内多为青砖大瓦房,住有很多新疆归来的商户,如伊犁及塔城文丰泰的安文发、同盛和的周恒正及其津庄职工李春华,又如伊犁的刘石斋,乌鲁木齐怡和永京货店的韩乐常之弟韩乐新,还有在新疆任过提学史并代理过藩台的杜彤也居于此胡同。“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很快侵占了天津,夜间经常有日军在杨柳青的大街上喧嚣,百姓惊恐不安。为保卫胡同内各家的平安,居民们自发成立了支更队,每户派出一人在一空院内守夜。夜晚无事时,打更的人们便聚集长谈,“大营客”的家人们讲了许多去新疆谋生的艰难经历和一些趣闻轶事,父亲都一一记在心中,还曾写过不少日记。
  另外,伯父的岳丈一家及母亲的几个舅舅都是当年“赶大营”去新疆讨生路的人,母亲的堂弟李宝鑫也去新疆生活过一段时间,李宝鑫的岳父刘万荣曾为“大营客”们护送家眷40多年,从这些亲友中也获得了不少翔实的史料。
  父亲生前,抱病伏案写作,希望将这些史料记录下来,充实地方史学的宝库,虽曾初步整理过一次,但因时间仓促,有许多遗漏和误记,晚年重病缠身,想重新补充和修改,已力不从心。我是父亲的长女,曾在新疆石化企业工作过13年,在单位内结识了很多定居在新疆的杨柳青人,还意外地找到了在乌鲁木齐从事文艺工作的表舅冯铁礼及同厂工作的表妹杜玲及其家人,他们的长辈就是早年“赶大营”去新疆的舅姥爷,即母亲的舅舅。这些同事和亲友向我讲述了不少祖辈们在新疆生活的经历。还有本人的夫家祖辈也是“大营客”,丈夫的祖父韩绍棠及两位姑母的婆家都曾在新疆经商或为别人帮工,祖父韩绍棠及家人于辛亥革命后陆续返回故乡,大姑母一家定居于伊犁。公婆在世时,曾多次讲过祖辈远去新疆找生活出路的家史。由此,父亲便将整理“赶大营”这些史料的希望寄托于我。1998年秋,父亲将手稿及大量的资料交给了我,1999年冬,我将整理完的初稿请父亲审阅,父亲基本满意,只是觉得内容略显单薄,父亲要我尽自己所知进行补充。只不过我并不居住天津,而是在工作单位所在地山东淄博,不能频繁回津,当我再次整理定稿于2001年4月6日赶回杨柳青时,父亲已经病危不能过目,并于4月7日病故,使我抱憾终身。
  后来,受到西青区退休干部白秉刚先生的鼓励,将书稿进一步修改。白秉刚先生曾于2000年8月策划了“杨柳青人赶大营寻踪”栏目,与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组成采访组,专程去新疆考察采访,得到了在新疆各地的杨柳青人工作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也商定,由白秉刚先生参与整理续写解放后那些植根于新疆的杨柳青人生活的变化和改革开放后的精神风貌,并拜托白先生对我所整理的部分书稿给予批评指正。我由衷地感谢白先生能帮助我实现父亲的遗愿,同时,在父亲初次整理编写有关“赶大营”的文稿时,曾得到于焕文、谢玉明两位老先生的不少帮助,这里也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赶大营”的历史已经久远,对其资料虽然多方考证,但难免还有错误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及父老乡亲给予斧正。
  书稿整理者 王树蓉
  2001年9月5日

知识出处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杨柳青人赶大营史实》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这是一部历史纪实文学书籍,讲的是天津杨柳青商帮赶大营,早期开发大西北经济的光辉史实。。130多年前,清王朝失去对新疆的统治能力,阿古柏在英帝国主义支持下入侵我国新疆,并建立所谓“哲德沙尔”汗国。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和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命令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入新疆讨伐阿古柏,同时号召内地人支边,并诱使杨柳青人兴起随军的商贩活动,形成了天津商帮。这段内容描述了赶大营这个历史奇迹的扣人心弦的动人故事,以及作者王鸿逵的写作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