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廉及《秋宿杨青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72
颗粒名称: 英廉及《秋宿杨青驿》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5
页码: 154-158
摘要: 《秋宿杨青驿》是清代诗人英廉的作品之一。该诗以秋天在杨青驿的夜晚为背景,描绘了孤村依河而建、客人在秋圃中入眠的情景。诗中还提到听到南方船只的声音和吴语的呢喃,给人以宁静、温暖的感觉。
关键词: 英廉 古诗 背景知识

内容

秋宿杨青驿
  孤村依常河,
  客枕依秋圃。
  知有南船来,
  烟中闻吴语。
  盖出《芹洲笔记》
  注释:
  常:普通。
  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周围常无垣篱。
  南:南方。
  吴语: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西部重庆、贵州和新疆地区还有600万吴语使用者。使用人口约八千万。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吴语在中国排第二位,在全球排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通常认为苏州话具有吴语的代表性;也有人把上海话当作代表,因其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和普通话相比,吴语保留了更多的古音因素。吴语语音和北方官话差别大。词汇和语法独特,吴语强迫式的
  在句子中连读变调的发音特征是另一个与官话的显著差别。
  宋·辛弃疾(稼轩词人)在上饶、铅山寓居时。曾经写下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的就是上饶、铅山(稼轩乡、鹅湖一带的语言)的吴侬软语十分悦耳动听。
  吴语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那时江南一带民间通行百越语,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元末明初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较早以民间射字游戏记录吴语音系的文献。从明朝冯梦龙辑编的《山歌》可以看出,当时的吴语词汇、语法已经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轮廓。
  作者简介:
  英廉,清,辽东(今辽宁沈阳西北)人(1707~1783),姓冯氏(按清代画史作满洲正白旗人。姓冯佳氏,非是)。盖其先世本嘉兴人,后徙山东,复徒辽东,入阙隶内务府汉军镶黄旗籍。王兰泉(昶)湖海诗传误以为涿州之冯。张南山(张维屏)诗人徵略亦承其误。其从侄孙秀琨尝致书南山属改定,乃易涿州为辽东。字计六,号梦堂,一号竹井老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最初为笔帖式,后来做过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肃。曾经担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等重要官职。是乾隆朝颇得重用的大臣。逝世时,乾隆特赐银五千两作为他的丧葬费用。《清史稿》中有他的传,说他“先陟外台,考历著声绩”。即是说他在同僚中颇有威望,作出了一定的政绩。他儿子和儿媳早逝,对唯一的孙女冯氏疼爱有加,经心培养,颇费苦心,选择并考察和绅,并将孙女最终嫁给和绅。工诗文,善山水及墨竹。有梦堂诗稿。卒年七十七。
  相关链接:
  英廉的籍贯、姓氏和身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08月05日作者:冯佐哲,发布时间:2004年08月10日。
  近年来人们对于“英廉”这个名字并不会太陌生,因为他是清朝著名大贪官和珅妻子(冯氏)的祖父,也就是说和珅是他的孙女婿;同时他又是清朝的高官、名臣、诗人和书画艺术家。因此,近年来他在不少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是,关于其籍贯、姓氏和身份的问题,在有些著述中,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故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以作出确切的结论。
  英廉,字六计,号梦堂,一号竹井老人。他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从小聪明好学,知书识礼,奋发上进。在雍正十年(1732)考中举人后,便开始做官,历任笔帖式、江南河工学习、淮南府外河同知、永定河道、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江宁布政使兼江宁织造(并未上任)、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刑部尚书、正黄旗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并加太子太保等职。他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病逝,享年76岁。为此乾隆皇帝曾特意拨发白银五千两为其治丧,并赐祭祀于贤良祠,谥“文肃”。
  英廉原本姓冯,内务府包衣,汉军镶黄旗籍人,籍贯辽东沈阳地方(即今辽宁省沈阳市)。据说他的祖籍原本是居住在浙江嘉兴地区,后来其先世由于某种原因,率领族人由浙江迁徙到山东地区居住,不久又辗转迁徙到辽东沈阳地区定居下来。但是,关于他的籍贯和姓氏问题却长期以来说法不一,例如,在《清代画史》一书中说英廉是满族人,认为他是属于满洲正白旗人,姓冯佳氏。而王昶(号兰泉)在其所著《湖海诗传》中,认为英廉是直隶(今河北省)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并说他是当地有名的望族冯氏(即与明清之
  际有名的大官僚冯铨为一家)的后人。近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邓之诚在其所著《骨董琐记》中,也认为英廉就是冯铨后人。特别是当代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更是认为:“名臣英廉是他(和珅)的舅氏(他们之间多有诗句唱和),而英廉正是内务府出身(彼时真贵族是不屑与内务府人缔结姻亲的),英廉本是自明朝降清的‘贰臣’冯铨之后代(清初严格规定,凡这种人的后代都没入‘辛者库’为奴,后即成为内务府籍了)。和珅家若不在内务府焉肯与‘包衣’为亲。”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同说法,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笔者认为,上述这些说法并不可靠,多是以讹传讹。因为在有关清朝的正史中,已明确指出:英廉本来姓冯,内务府包衣籍出身,汉军镶黄旗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也说明英廉与冯铨,虽然都姓冯,但两人却没有血缘关系。按照《清史稿》记载:“英廉,字计六,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举人。”《御制八旗满州氏族通谱》明文记载说:英廉的先祖叫冯士勇,镶黄旗包衣旗鼓人。世居东北沈阳地方,何时归顺清朝先祖已不可考。并明确指出英廉是冯士勇的第六世孙。而我们知道,直隶涿州冯氏,世居该地有年,是该地有名的仕宦族望,特别是冯铨在明清两朝都做过高官,根本就没有成为旗人,所以他的家族也不会没入“辛者库”为奴,更不是内务府“包衣”籍。冯铨(1595~1672)早在明朝时就已做了高官,并当上了大学士;到了清军入关时,他投降了清朝,并亲自率领明降臣在武英殿向多尔衮跪拜,上表致贺。此外,他还积极为清朝最高统治者出谋献策,积极策划如何尽快剿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以及残余的南明小朝廷,因此得到了多尔衮和顺治皇帝,乃至康熙皇帝等人的重用,被授予礼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太保兼太子太师等官。虽然他在仕途上,时有起伏,道路坎坷,但总起来说,还是有惊无险,一直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他于康熙十一年病
  逝,康熙皇帝封其谥号“文敏”。他去世后其子孙后代一直受到清统治者的照顾。只是到了乾隆皇帝当政期间,由于乾隆帝为了清朝统治的长治久安,培养百姓“忠君”思想,大力号召民众学习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特别是极力表彰一些明末清初时的抗清人物如史可法、阎应元和瞿式耜等人,反而对明灭亡后立即降清的高官有所贬低。如在乾隆五十四年(1716)十二月时,把冯铨的“文敏”谥号去掉了,并把他视为“贰臣”;但对他的家族与后代,并没有给予有什么处罚。例如,其弟冯铎、冯钰,其子冯源济、冯源淮,以及其侄冯源泗等人,都受到了清朝廷的册封,继续在朝为官。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英廉既不是满洲正白旗人,也并不姓冯佳氏;其祖籍亦不是直隶涿州,更不是冯铨的后裔。准确地说,他是世居辽东沈阳地方的汉军包衣籍,镶黄旗之旗鼓人出身,他的先祖名叫冯士勇,他是冯士勇的第六世孙。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杨柳青等地的景观与情感。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柳青及相关地区的思念、赞美和描绘。

阅读

相关人物

冯英廉
相关人物
辛弃疾
相关人物
冯梦龙
相关人物
张维屏
相关人物
孙秀琨
相关人物
冯佐哲
相关人物
和珅
相关人物
王昶
相关人物
冯铨
相关人物
邓之诚
相关人物
周汝昌
相关人物
李自成
相关人物
张献忠
相关人物
瞿式耜
相关人物
冯铎
相关人物
冯钰
相关人物
冯源济
相关人物
冯源淮
相关人物
冯源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吴语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秋宿杨青驿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