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浦与《题白俊英绘扇图年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54
颗粒名称: 王金浦与《题白俊英绘扇图年画》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5
页码: 48-52
摘要: 这段文字是关于王金浦与《题白俊英绘扇图年画》的介绍和注释。
关键词: 王金浦 古诗 背景知识

内容

巫山洛浦本无情,
  总为神姝便得名。
  扇曲虽系巴人语,
  遐迩咸传杨柳青。
  此诗是年画题词摘录
  注释:
  王金浦:杨柳青镇人,初为松竹斋南纸画店职工,能诗善画,后接兑该店。
  白俊英:(1628~1691),字玉翠,自号荷香子,古柳口(杨柳青)人。祖籍吴门(苏州吴县)。其父系明崇祯进士,南京为官,后调至京城任同知,明末战乱,由北运河南下定居杨柳青。
  白俊英家中排行第二,人称二小姐或翠玲。白俊英早慧颖悟,天赋非凡。及笄之年,嫁给南京秀才为妻。
  白俊英在书画艺术上造诣颇深,以绘画最为著名,她的山水画自有特色,画仕女极妍尽态,称为绝技。她的扇画和瓷画更是登峰造极,名噪一时。白俊英夫君早逝,她成了“青年孀守之人”,过早地结束了夫妻生活,因而也就避免了种种干扰与儿女拖累,她移情于诗文书画,在想象的世界里寻找寄托。或以书抒怀,或以画抒情,或以诗言志,从事艺术创
  作神凝意专,技艺精进,世人称其诗书画为“三绝技”。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朝崇祯年间,因产生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在中国众多年画中,卓而不群,风范独标。它风格独特,构图丰满,线刻精工细腻,人工染色艳丽,而且富有装饰趣味。
  至今,杨柳青镇还流传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画扇面》,唱的就是这位才女白俊英。
  绘扇图:扇面上采用书法,文献记载,以东晋王羲之书老媪扇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为先。史载王羲之曾在团扇上画小人物;其子王献之的《为桓温书并画乌牸驳牛扇》。《历代名画记》中载:梁·肖贲“曾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到了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花鸟画在唐末、五代基础上得到空前的提高。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书画扇面相应得到飞速发展,臻于顶峰。《书继》中载:“政和间,徽宗每有画扇,则六宫诸邸竞皆临仿一样,或至数百本。”两宋盛极一时的画扇,创作了大批不朽之作,流传至今为我们饱览了两宋绘画的高尚艺术。小至花鸟画中的野草闲花,昆虫禽鱼,都运以精心,出以妙笔。
  在宋、元时代,团扇画广为流行。明代以后,折扇画渐执牛耳。文人墨客精于此道者,灿若繁星。其中不乏超绝脱俗的传世佳作,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折扇的扇面上宽下窄,呈扇形。画家在命笔之时必须考虑在这种特定的空间范围中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展示技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匠心独具,笔随意转,化有限为无限,创造出富有魅力的形象和意境。
  真正的折叠扇的书画实物要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宣德帝朱瞻基宣德二年画的大折扇,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永乐、宣德年间谢缙《汀树钓船图》为最早。当时的苏州,经
  济繁荣,而“院画”(宫廷绘画)势力日薄,“浙派”也步入末流,“吴门派”代之而起。以沈周为首,文徵明继起,还有唐寅、仇英,称之“吴门四家”。他们技艺全面,题材广泛,是明代成化到嘉靖间,吴门派绘画里最活跃时期,也是明代书法艺术的兴盛期。如文徵明的书画扇面,在清代就出《文徵明书画扇册》。吴荣光题中说,“到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蔚为吴下人书画扇面之风气”。是后,书画折叠扇风气大盛,名人显贵,名家流派,文人墨客都善笔于折叠扇,遂成明清以来独具一格的书画形式。折叠扇以其独特的造型:一条圆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个端点的两条圆半径的图形而定为扇形。多少丹青妙手为之倾倒。
  巧妙的构图,使扇面展开时不觉得是画在半环形式的扇面上,感觉如同画在一张平整的长方形的横幅上一样。扇面的书画更能反映每位书画家的艺术真谛。
  巫山:巫山自然风光独树一帜。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巫山拥有巫峡的全部和瞿塘峡的大部份。巫峡以幽深秀丽擅奇天下,峡深谷长迂回曲折,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屏列大江南北,尤以神女峰最秀丽。峡中那云雨之多,变化之频,云态之美,雨景之奇,令人叹为观止。唐代诗人元稹传之千古的绝唱“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对长江三峡巫山那万古不衰的神韵和魅力的概括。
  巫山“三台八景”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三台”是授书台、楚阳台、斩龙台。“八景”是南陵春晓、夕阳返照、宁河晚渡、清溪渔钓、澄潭秋月、秀峰禅刹、女贞观石、朝云暮雨。
  “巫山”一词指男女幽会。语出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以此附会。
  洛浦:洛水之滨。汉·张衡《思玄赋》:“载太华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宋·周邦彦《燕归梁·咏晓》词:“曾经洛浦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明·杨珽《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宋玉枉赋巫山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陈王浪传洛浦仙姝。”
  借指洛神。唐·梁鍠《名姝咏》:“临津双洛浦,对月两嫦娥。”元·张可久《寨儿令·题晴》曲:“佩环声真洛浦,水月面活观音。”
  神姝:神女。
  扇曲:《画扇面》。
  巴人:下里巴人。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在今川东一带。战国时代楚国的民间乐曲(下里即乡里,巴人指巴蜀的人民,表明做歌曲的人和地方),后来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
  战国时代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下里巴人》,应该是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乐歌的历史延续与自然演进。关于《下里巴人》的记载始见于宋玉的《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中国流传的“下里巴人”的成语故事,讲的就是2000多年前战国时,有客人在楚国郢都唱巴人歌曲,一曲“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之者数千人”。这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世界上最早最有名的“流行歌曲”了。巴部族以白虎为图腾,以部落首领廪君(传说是白虎的化身)为祖,勇猛且善歌舞。公元前1000多年前,武王伐纣,联合八百诸侯,其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其实,巴人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同样十分复杂的概念。关于巴人的来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相当的争论。徐中
  舒先生指出,巴为姬姓,是江汉诸姬之一,为周族。史籍所载巴为廪君后代,兴起于巫诞之说,并不正确。巴与濮原为两族,后因长期杂居成为一族,故称巴濮。巴人原居川鄂之间,战国时受楚逼凌,退居清江,秦汉时期沿江向西发展。蒙文通先生认为,巴国不止一个,秦灭的巴是姬姓之巴,楚灭的巴是五溪蛮,为盘瓠后代,即是枳巴。缪钺先生提出,廪君之巴与板楯蛮不同族,廪君祖先化为白虎,板楯蛮则以射白虎为事,两族非一。邓少琴、童恩正等先生坚持巴人出自廪君的看法。邓少琴提出,古代数巴并存,有清江廪君白虎之巴,而巴诞是廪君族系并兼有獽人的名称。所谓太皞之巴,应源出氐羌。董其祥先生《巴史新考》支持这一看法,并认为賨、诞、僚、獽等族,曾与巴共处于江汉平原或川东,有些就是巴族的组成部分。蒙默先生认为,古代没有一个单独的巴族,先秦至少有四个巴国,廪君之巴、宗姬之巴、巴夷賨国和枳巴,分别活动在夷水、汉水、渝水及涪陵水会,分属蜒族、华夏族、賨族和獽蜒族。李绍明先生则提出了广义的巴人和狭义的巴人这个概念,认为广义的巴人包括“濮、賨、苴、共、奴、獽、夷、诞之蛮”,其族属未必一致。狭义的巴人则指巴国王室,即“廪君种”,其主源可追溯到濮越人,其次源可追溯到氐羌人,但一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共同体,就与昨天那些母体民族告别了。
  不难看出,在巴人的来源问题上,可谓歧说纷繁,难以缕析。必须经过相当的辨证,才有可能清理出一个大致清楚的头绪。
  遐迩:远近。汉·桓宽《盐铁论·备胡》:“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潜行而归之,文王是也。”《汉书·韦玄成传》:“天子穆穆,是宗是师,四方遐尔,观国之煇。”宋·苏轼《贺时宰启》:“凡有诏令,率先惠慈,固已遐迩争传,室家胥庆。”
  咸:“皆也,悉也。”(《说文》)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杨柳青等地的景观与情感。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柳青及相关地区的思念、赞美和描绘。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金浦
相关人物
白俊英
相关人物
王羲之
相关人物
王献之
相关人物
朱瞻基
相关人物
谢缙
相关人物
沈周
相关人物
唐寅
相关人物
仇英
相关人物
吴荣光
相关人物
张衡
相关人物
周邦彦
相关人物
杨珽
相关人物
梁鍠
相关人物
宋玉
相关人物
邓少琴
相关人物
童恩正
相关人物
董其祥
相关人物
李绍明
相关人物
苏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