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为义与《渡子牙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图书
唯一号: 020620020230000052
颗粒名称: 查为义与《渡子牙河》
分类号: I207.227
页数: 7
页码: 38-44
摘要: 这首诗表达了时光如流水般逝去的感慨,描述了子牙河流经的茫茫河畔,以及人们的思考和思念。
关键词: 查为义 古诗 背景知识

内容

逝者如斯昼夜流,
  苍茫百里向沧州。
  渭滨无复西周土,
  父老翻思北海俦。
  茏岸烟寒鲑菜艇,
  沉波日堕钓璜钩。
  舟人指点崇祠在,
  不独千秋姓氏留。
  录自《津门风物吟咏选》
  注释:
  子牙河:为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是海河水系西南支,由发源于太行山东坡的滏阳河和源于五台山北坡的滹沱河汇成,两河于献县臧家桥汇合后,始名子牙河。流经省份山西、河北、天津,全长730余公里,流域面积7.87万平方公里。子牙河经西河闸至天津市十一堡汇南运河,至第六堡与大清河相汇,后至金钢桥和北运河合流。另一路由独流减河泄洪入海。全长474千米(至海口),流域面积4.6万平方千米(至献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献县以下辟子牙新河,经天津市北大港入渤海,以减轻水患。
  逝者如斯:逝,过去的逝去的。斯,这。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渭滨:渭水之滨。渭水,水名,一称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在陕西省中部,源出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东南流至清水县,入陕西省境,横贯渭河平原,东流至潼关入黄河,长787公里,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与泾水汇合之处,水浊清分界很明显。《诗经·邶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止。”由唐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可以看出渭水是清的,泾水是浊的。《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起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杀为止,共经历11代12王,大约历经275年。公元前770年,申侯和其他一些诸侯立周平王(宜臼)为国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周族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在陕甘一带活动,后以岐山之南的周原为主要的根据地。至公元前11世纪初,周族的力量日益强大。一面征伐附近小国,扩充实力;一面把都邑从周原迁到今天长安县沣水西岸,建成丰京。还不断向东进逼的势态,加剧了与商朝的矛盾。商王帝辛一度将西伯昌(文王)囚于里。周臣用美女、珍宝进献商王,帝辛才放了西伯昌。西伯昌回到国内后,进一步加紧了伐商的准备。此时,商王朝政治腐败,内外矛盾空前尖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
  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武王)积极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周武王发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冲锋兵)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庸、蜀、羌、鬃、微、卢、彭、濮等许多小国也率兵配合。周武王在牧野誓师,历数商纣之罪。商纣王临时组织奴隶17万与周军对阵,但军士们无心战斗,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纣。商纣王仓惶逃遁,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遂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朝时代。
  武王克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东方的大片领土,成了武王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进行统治的据点,它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封于商都,借以控制商人;封其弟管叔、蔡叔、霍叔为侯,监督武庚;又将周公封于鲁、姜尚封于齐、召公封于燕。周武王死后,其子继位。因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管叔、蔡叔对周公不满,散布流言,说周公意在谋取王位。不久,武庚与管、蔡串通一起,并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国发动叛乱。周公调大军东征,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平定了武庚与管、蔡之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东征取得全面胜利,使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他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他的这一想法尚未实现,突然病逝。从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中看到,成王即位后,继承了武王之遗志,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宅兹中国”。从这里对新征服地区进行统治,可大大缩短距离。为此,成王曾派召公去洛阳附近“相宅”。不久,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一起,成为西周时期
  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为彻底铲除殷遗民的复国梦想,成王时还将殷顽民迁至成周。
  俦:(音愁)同辈,伴侣:俦俪(同辈,同一类的人物)。俦侣。俦列。俦类。
  璜钩:璜:(音横)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风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璜形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璧一分为二,因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璜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的。根据那志良先生的意见,“璜之形,是模仿“虹”的。古人对于天上各种形象,感觉兴趣。雨过天晴,彩虹又出来了,五光十色,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用玉或石,模仿彩虹之形,这便是“璜”。那先生还引用了古籍中的“虹饮”之说,认为“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也是与‘虹饮’之说有关的”。这种说法现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器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璜的纹饰,一般两端各雕成兽头形,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一端为头、一端为尾的,有龙形、鱼形等。璜的表面则有雕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没有纹饰的璜也不少,从出土实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的璜较多没有纹饰,但也不是绝对的。
  此处的“璜钩”是指姜子牙的“直钩”。《周志》:“文王梦天帝服,立於令狐之津,曰:赐汝望。望钓於河,得玉璜,刻曰:克郼者姬昌,日衣青光。”
  姜子牙:姜尚(前1128~前1015),字子牙,吕氏,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世称“姜太公”。汉族(华夏族),东海上(今安徽临泉县姜寨镇)人。据说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东海上(《史记·齐太公世家》);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础。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
  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崇祠:姜太公祠。
  著名的姜太公祠位于临淄城区,1993年以姜太公衣冠冢为依托而建,总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太公祠是一组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殿堂庙宇建筑。周文王访贤遇到姜太公,遂请回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周武王继位又尊称师尚父。姜太公辅佐周王朝灭掉殷商,以首功被分封到了齐国。太公治理齐国,采取“因俗简礼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等政策,注重农、工、商并举,大力发展生产,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其后姜太公又辅佐周公平定纣的儿子武庚的叛乱,为赏太公二次安周之功,周成王赋予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的专伐大权,成为海岱之间联袂而往朝的大国。
  姜太公死后按周礼返周而葬,齐人思念太公恩德,葬衣冠于此,从主殿穿堂而过,便是太公衣冠冢,表达了齐地人民对姜太公这位齐国的开创者,齐文化奠基人的怀念和敬仰,墓前石坊横眉上的”周师齐祖”更是高度概括了姜太公一生的丰功伟业。
  千秋姓氏留:“子牙河”是以姜子牙的名字命名。
  作者简介:
  查为义(1700~1763)字展方,号集堂,天津人。查日乾之子。八岁能文,长益深研经史。值用兵西陲,乃投笔转切,因功授安徽太平府通判。后擢淮南仪所通判,权淮北公司运判。在任8年,绝贿赂,积弊以清。父丧遂归家,不再出。家居奉母,暇则训课子侄,或研究书画。所作兰竹,为人所重。
  作诗亦有一定修养。天津旧无书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盐运使卢见曾首建问津书院。苦无地址,查为义乃捐其旧居改为之。著有《集堂诗草》。(红桥区旅游指南)
  乾隆南巡曾先后四次驻跸水西庄,首次“驻跸”在1748年,使水西庄名声大噪。1758年,查为仁之弟查为义在水西庄右侧又辟建一园,初名“介园”。后来,乾隆又先后三次(1771、1773、1776)驻跸于此。一次正值春夏之交,园内紫芥花盛开,幽香宜人,遂欣然命笔题名“芥园”。这就是“芥园”地名的由来。乾隆首次驻跸水西庄时,年仅38岁,至第四次驻跸时已是66岁高龄,可见对于水西庄“年既老而不衰”的钟爱情结。(《水西庄》)
  问津书院在城内现在的鼓楼南约50米,大门坐西朝东,是清代天津比较有影响的书院之一。乾隆十六年(1751),长芦盐商、前太平府通判查为义为支持家乡教育,捐出运署旁(今鼓楼南大街)废宅基地一块,由长芦盐运使卢见曾(号雅雨)报请直隶总督方观承、长芦盐政高恒批准,并亲自捐资督建。(王兆祥《清末天津老城里的书院》)
  周云宗绍强李莹的论文《近村近郭水西庄曲院掩映通修廊——记天津市历史名园水西庄》中提到“介园是最后一期工程: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由查为仁之弟查为义于水西庄之东辟建。查为仁于1713年因科考弊案受刑8年,出狱后常称一介之士,介园取“一介”之意。介园内建有:歇山楼、御碑亭、琵琶池、夕阳亭、假山、木板桥、牌坊。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祈祷神明保佑运河不遭水患,又建了河神庙。

知识出处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杨柳青古代诗词选读》

出版者:新蕾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多位诗人的作品,涵盖了杨柳青等地的景观与情感。这些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柳青及相关地区的思念、赞美和描绘。

阅读

相关人物

姜子牙
相关人物
查为义
相关人物
杜牧
相关人物
郦道元
相关人物
张籍
相关人物
那志良
相关人物
姜子牙
相关人物
姬昌
相关人物
申姜
相关人物
许仲琳
相关人物
武庚
相关人物
卢见曾
相关人物
李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杨柳青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璜钩
相关专题
姜太公祠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渡子牙河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子牙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