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祥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清人》
唯一号: 020530020230004255
人物姓名: 白云祥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T00160_0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4
籍贯: 河北省沧州市

传略

白云祥,1934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蒙古族。1955年,他由河北省黄村林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清县林业局,成为一名普通的林业技术员。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任林业股长,林业局副局长,县人大副主任等职。 在长期的林业技术工作中,白云祥坚持深入实践,刻苦钻研,并根据所掌握的林业科技知识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上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的绿化工作尚未展开,沙荒风暴严重,年轻的白云祥便立志要为武清造出一片“绿海”。他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踏遍田间地头,河岸堤埝。为引进、试种、嫁接树种,他有时整夜看守试验小树,获取树木生长的第一手资料,每到冬天,他又逐棵地为试验树苗围上谷草。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他终于试验成功了“毛白杨枝接插条繁育法”,大大提高了育苗质量,促进了优良树种的繁育推广。这一方法不但在武清全县得到推广种植,甚至在整个天津地区都普遍采纳,繁育毛白杨多达500万株。与此同时,他还主持并狠抓全县营造绿化固沙防护及公路河渠边沿的榆树技术攻关任务。众所周知,榆树生长缓慢,难以成材,大多枝干弯曲且容易遭受虫害。于是,白云祥又废寝忘食,将全部心血倾注到研究改造树种的试验中。经过3年1000多个日夜攻关,1968年,他试验研究的“白榆修枝抚育新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技术使榆树可提前成材7年—8年,最先在武清县东洲村示范种植万余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随后迅速在全县、全市得到了推广。1972年,该技术被选入全国农林科技展览会展出后,有3万余人次专程来武清参观学习。华北地区迅速发展白榆超过亿株,继而推向了全国。 不久,天津市组织了毛白杨协作组,白云祥被任命为组长。重任在肩,他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对多种树木展开了研究和改造,逐步总结出“芽接繁殖法五字要领”,进一步促进了毛白杨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广速生优良树种沙兰杨,推行“三大一深,色浆栽植”先进技术,提高了造林质量。1980年以后,白云祥重点抓全县林业规划设计培育良种壮苗、实行林业承包责任制及全县农田林网建设工程。1988年,他再次被借调到市里,指挥外环线绿化工程的施工。就这样,多年来,白云祥在林业科技战线上,不断摸索,勇于创新,先后获得了市级科技成果10余项,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8篇。 由于贡献突出,1984年,白云祥当选为武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任天津市第九届、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武清县科协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天津市林学会理事长等职。他相继获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奖、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和科技成果奖。他曾先后3次获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奖。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他再次获“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奖。 如今,退休在家的白云祥,每天都坚持学习,看新闻,读报纸,学习电脑,享受着充实而快乐的晚年生活。白云祥在老有所乐的同时,不忘老有所为。他虽然年轻时长年在基层工作落下了腿疾,但他总是闲不下来,根据掌握的树木修剪、种植知识,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花卉栽培上,不仅成功繁育了各类花卉品种,使自己不大的家里摆满了近百盆的各种花草,同时还将繁育成功的花卉无偿赠送给左邻右舍,并且还时常帮助邻里养花。在精心伺弄花草的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加深了邻里之间的友谊,生活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

相关专题

林业股长
职位
副局长
职位
副主任
职位
委员
职位
委员
职位
主席
职位
理事
职位
理事长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