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清人》
唯一号: 020530020230004254
人物姓名: 李景禄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T00157_0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29
籍贯: 河北省青苑县

传略

李景禄,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青苑县。解放前在河北省蠡县大百尺区工所担任通讯员工作。解放后,正逢京塘国道管理局招人,李景禄成了一名基层养路工。由于他踏实勤恳、成绩突出很快就被提升为京塘国道管理局第二养路工区负责人。 解放初期,天津至北京段公路(今天的103国道)只有3米宽,路面坑洼不平。为了改善路面状况,李景禄带领养路工人们昼夜奋战在一线。年轻的李景禄不仅工作起来非常卖力,而且在工作中还善于从细节中总结经验。当时修路要靠人工搅拌烧料,就是两人一组将石子搅拌烧热后倒入铺路用的沥青中。用这种方法,每天只能烧料1立方米,而且为了防止沥青飞溅和人接触到设备的地方被烧起大泡,操作工人还要在身体裸露的地方涂抹上一层厚厚的凡士林,费工费力又费钱。心细的李景禄面对工期紧、资金短缺的困难,没有退缩,积极创新,发明了平底双灶烧料法。这种烧料法可以和运料、铺油等联合作业,工作效率由原来的每天1立方米激增到每天16—18立方米,而且还避免了沥青飞溅情况的发生。仅此一项发明,李景禄就为国家节约了工程款20余万元,工期也由原来的6个月减少到4个多月。 解放初期的修路工作经常会受到天气的制约,每年冬季都要停工一段时间。同时,修路用的一平方米的水泥板,厚18厘米,重达200多公斤,原来要靠4个人才能抬动,而且天气冷时根本无法移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景禄又发明了杠杆吊板法。通过使用杠杆吊板法,200多公斤的水泥板只要俩人就可以轻松抬动,而且还使施工受天气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打破了冬天不能修路的常规。1956年,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李景禄被授予第一批“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被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获得荣誉后的李景禄,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又先后发明了活钩倒土法和马拉清扫车等,大大加速了工程进度。同时,他还处处以身作则,重活、难活抢着干,熟悉李景禄的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由于李景禄的严格管理,他所在的第二养路工区获得了模范养路工区荣誉称号。 1970年,李景禄调到了当时的县招待所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又把当时只有30余间客房和一间只可同时容纳5桌人就餐的县招待所,发展到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住宿的雍阳宾馆。李景禄因建设雍阳宾馆四合院的“百日工程”和成功经验,受到了当时市委书记李瑞环的高度评价。1994年,李景禄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并没有真的清闲下来,而是坚持服务社会,自愿到一些新开张的饭店帮助他们培养人才,一直干到70岁。 现在78岁的李景禄,又义务承担起了小区居委会的调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卫生检查小组和党员生活小组长等工作,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奉献。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

相关专题

负责人
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