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善

知识类型: 人物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武清人》
唯一号: 020530020230004242
人物姓名: 刘家善
文件路径: 0205/01/object/PDF/020510020230000013/001
起始页: T00127_00.pdf
性别:
时代: 当代
出生年: 1934
籍贯: 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

传略

刘家善,武清区石各庄镇梁各庄人,1934年生。1953年毕业于杨村一中,考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1956年毕业,分配到铁道兵5师22团施工技术处,同年入伍从军,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他先后在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修建铁路,并被提拔为工区技术主管。曾参加南平至福州、内江至昆明的铁路建设,设计指挥开凿铁路隧道7条,全长3.5千米,修筑数十座中小桥涵。1961至1962年奉命随部队援助老挝,修建了勐腊至丰沙里战备公路。1963至1965年到石家庄铁道兵学院进修,1966年奉调参加抗美援越战争,主要任务是抢修战备公路。为防止敌机狂轰滥炸,他们常常夜间在我军高射炮群掩护下抢修公路,条件非常艰苦,随时有牺牲的危险。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他们出色完成了最艰巨的10号、12号、16号公路建设,其中12号公路抢建德莱州大桥是援越的重点工程,当时被称为东南亚最大的悬索吊桥,主跨180米,其配件都是国产的,刘家善担任建筑这座大桥的主管工程师。 1969年刘家善回到祖国,参加了北京地铁等工程建设。1975年刘家善代表12师参加铁道兵科研所组织的“深水吊笼”打桩快速架桥实验,任技术副组长,一举实验成功,为战时抢建跨越大江大河的铁路提供了新的技术实践。1983年7月遵照上级的指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地方,刘家善所在的部队改为北京市城市建设第二工程公司,此后便开始了地铁、房建、市政工程等建设工作。1988年,刘家善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参加北京二期地铁工程施工。为解决建筑材料量大的难题,刘家善主持设计了日产16吨的自动化热沥青站和日产1000立方米的自动化混凝土搅拌站,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他还主持设计修建了号称北京十大地下建筑之一的北京化工学院地下礼堂兼影院、海淀区稻香园两栋20层高的浇板楼和国家的一批重点工程,荣获了全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1994年,刘家善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并没有享受安逸,继续发挥技术特长,为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应公司及施工单位邀请,他又先后为十几个重大施工单位担任生产、技术顾问,其中,国家八五重点工程项目北京重型电机厂、国务院侨台办办公大楼、国家文化部办公大楼等工程,均获得市优工程奖。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家善给自己写下的座右铭就是:把余热贡献给一生钟爱的事业。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