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风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827
颗粒名称: 公仆风范
分类号: K828
页数: 16
页码: 283-298
摘要: 本文收录了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学者风范侯子波、太行百姓的公仆冯国发、廊坊发展智囊人物之一曹梦蛟、廊坊发展的决策者赵城、朴实无华的刘茂林等。
关键词: 武清区 人物事迹

内容

学者风范侯子波
  张万军 冯品清
  在北京市,一位年仅40岁就步入了厅局级的领导岗位。这位学者型的企业管理者的出现,即刻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他就是武清人侯子波。
  侯子波,1965年生,武清区城关镇西张营村人。他1982年从城关高中毕业,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在大学期间,他品学兼优,曾任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干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6年大学毕业时,学院两位导师提出保他上硕士研究生,被他谢绝了。他自己大胆地选择了航天专业,并提前一年获工学硕士学位。之后,到航天工业总公司702研究所工作,期间历任研究工程组组长、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先后组织专家教授完成了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均获航天部科研成果奖。1992年,侯子波荣立航天部二等功,第二年被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
  1997年,北京市政府组建北京机电工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决定从全国招聘56名副局级领导干部。条件是大学以上学历,年龄45周岁以下,副局级以上职务,三年以上处级工作经历。全国报名者达2000人,经过综合考试,多轮筛选,获取第一名的就是年仅32岁的武清人侯子波。他被聘任为北京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在北京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工作的八年间,侯子波先后主管科研、外经外贸、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和经济运营、信息化建设、企业改制等工作,受到了全面的锻炼。他用现代化手段强化运营监控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济运营质量,使公司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三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从2000年的40亿元猛增到2004年的105亿元,利润从5000万元增加到7亿元,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侯子波现在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曾赴荷兰参加国际贸易培训,去年开始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专业攻读。侯子波善于总结经验,撰写论文,从较高的层次指导工作。他撰写发表的《对应收账款实行规范系统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战略保证》、《加速推进数字化管理,实现公司高速发展的战略目标》的两篇论文,在公司内部和全国同行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由于侯子波业绩突出,2003年经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他被选定为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后备干部。今年2月,被任命为北京市国资委副主任。
  侯子波每年回乡探亲时,都要到母校城关中学看望老师和同学,勉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他常说;“属于自己的机遇,应该牢牢抓住”。他同时也非常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表示愿意为家乡献计出力。
  载2005年3月2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太行百姓的公仆冯国发
  敬第
  四十年前,冯国发从家乡武清走出,踏上北赴冰城哈尔滨的求学之路。学业完成后,到山西太行山革命老区工作。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和孜孜以求的事业献给了太行山的百姓,荣获了“太行百姓公仆”的赞誉。
  冯国发出生于1946年,是武清区河北屯镇桐高村人。1965年,毕业于河北省重点中学(今杨村一中),同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赴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工作。先后担任电力部门的技术员、工程师。
  在改革开放的1984年,冯国发由技术岗位走上了行政领导岗位,担任平顺县县长。平顺县地处太行山腹地,为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曾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驻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都曾在此艰苦创业。冯国发任平顺县县长期间,根据这里山高坡多、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自然条件,把造林修路作为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六年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30多万亩,并将公路修到了许多世世代代望山兴叹的小山庄。冯国发实施造林和修路两项工作受到国家交通部、林业部的表彰,并在平顺县召开了全国现场会。平顺县成了山西省惟一的全国一百个小水电示范县之一,受到国家的表彰。
  1991年6月,冯国发出任中共潞城县委书记。他积极推进企业改制,实施能人经济战略,培养了一大批实力雄厚、效益卓越、成长良好的股份制企业和一批企业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焦炭、钢铁产业,为当地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他还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使潞城由县升为市,他成为潞城第一任市委书记。如今潞城市已跨进山西省二十强市的行列,并成为国内著名的焦炭、钢铁和水泥生产基地。由于业绩突出,1994年7月被提拔担任中共长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不久,又升任长治市委副书记。
  2000年,山西省委任命冯国发为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山西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厅级)。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形势,面对省委和全校教职工的殷切希望,他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较短时间内使全校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方面硕果累累,相继获得数十项省部级以上奖励。他认真履行省委党校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职能,促进全省数十所县级党校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冯国发是行政领导,又是政治经济学教授,还兼任中共山西省委干部教育领导组副组长,山西省政协委员兼学习宣传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在做好繁忙的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他撰写了许多理论文章,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被人们誉为“理论家”。
  载2005年4月1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廊坊发展智囊人物之一曹梦蛟
  冯品清
  昔日略显“土气”的河北省廊坊市,如今已在京津之间悄然崛起。在廊坊的建设与发展中,有一批出自武清的智囊人物,而曹梦蛟就是其中之一。
  曹梦蛟,是武清区河西务镇羊坊村人1951年毕业于武清师范,起初任教,不久提升县文教科干部。他才思敏捷、文采出众,被聘为《人民日报》通讯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日报》、《河北日报》、《人民教育》、《河北教育》等报刊上经常有他的文章。1961年,曹梦蛟调到安次县文教局,后任安次县委办公室副主任。
  曹梦蛟曾经是廊坊农村改革的倡导者之一。粉碎“四人帮”后,农村中出现的小包工、作业组、家庭副业,如雨后春笋。曹梦蛟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这是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有效途径,大胆提议对农民自发的小包工、作业组及其他承包形式予以肯定,得到当时安次县委常委会的一致认同并形成了决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安次县委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曹梦蛟则继续深入研究和总结小包工、作业组向联产计酬、大包干过渡的经验。1981年4月,河北省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将安次县的农村改革措施概括为“安次经验”,在全省总结推广。
  1982年,曹梦蛟调至廊坊地委农工部任秘书科科长。1983年,任地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注重学习各地改革的先进经验,用新的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向专业户、规模化方向发展。1984年,中央发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改革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喜人形势。曹梦蛟积极提出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经济模式。他根据乡镇、村、联户、个体一齐上的发展局面,及时总结出《四个轮子一起转》的经验,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四轮驱动”、“廊坊模式”,向全国推广。曹梦蛟和政策研究室的同志撰写的《产业结构的宏观指导》一文被评为河北省社会科学一等奖,被《中国农村经济》选为头条刊登,并被收入《中华经济年鉴》。
  1986年,曹梦蛟升任廊坊地委常委兼秘书长,工作重点是组建智囊团,为地委的重大决策提供超前性设想和论证依据。他积极组织专家确定课题,进行论证,为廊坊发展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做出了贡献。他和课题组专家提出了“站稳京津、抢占三北、面向东南、开拓海外”的大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廊坊经济社会的全面迅速发展。
  1989年,曹梦蛟任廊坊市政协常务副主席,除筹划全面工作外,每年还要搞一次带有战略性的调查研究,提供给市委、市政府参考。他连续进行了四个课题调研,全部被省委转发,其中有两项调研被省委书记加了批语,下发全省。
  曹梦蛟对家乡武清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非常关心,与武清区的有关领导和同志往来密切,工作上相互支持,曾几次到武清介绍经验。退休后,他还愿为家乡做些有益的事情。
  载2005年4月2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廊坊发展的决策者赵城
  冯品清
  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在众多地级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京津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当人们谈起它的变化,无不谈起廊坊发展的重要决策人物之一,武清籍的老市长赵城。
  赵城,武清区梅厂镇王唐庄人,1934年生,1951年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地委组织部副科长,香河县委书记,地委纪检委书记、地委副书记等职。1989年,当选为廊坊市首任市长。
  赵城是廊坊经济发展的改革者,上任伊始,在发展城郊型经济方面,不断完善以“包”字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探索现代企业管理的新途径;创办企业集团、发展股份制试点,国营、民营一齐上。为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和上档升级,赵城以市政府的名义,提出“十条鼓励”的政策措施,全市在多业多元发展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使廊坊经济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被国务院总结为“四轮驱动”经验,在全国推广。
  赵城是廊坊经济发展的开拓者。上任的第二年,他就邀请国内外专家,投资百万元搞起了廊坊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1992年6月他带领一班人决定建立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当时国家紧缩银根,乡镇企业底子薄,地方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困难重重。赵市长提出“零起步”、“滚动式发展”的思路。土地预征,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邮电、供热、供气、供工业蒸汽、土地平整等前期工程,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投入,开发区内做到“八通一平”。他还数次到国家石油部,提出供给开发区天然气的申请,石油部特批每天供气5万立方米。赵市长还亲自到国内外去招商。到1999年底,开发区规划面积达14平方公里,来自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丹麦、荷兰、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注册投资企业达600多家,形成了机械电子、食品、新型建材、轻工纺织、生物制药五大主导产业,成为国务院向海外客商重点推荐的开发区之一。开发区的成功建设,带动了廊坊市的经济发展,成了廊坊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
  赵城带领廊坊市领导核心十分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发展的功能建设。很快形成了城市结构为“三点式”,即城区、万庄镇与桐柏镇;市区道路呈棋盘格状;重点工程有市内跨越铁路、全长800多米的银河大桥、1.8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欧式风情的步行街。尤其是园林式的绿化面积不断扩大,使廊坊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满眼一片绿。凡到廊坊的人都有人在画中游之感。如今,这座城市已成为通过国际ISO认证的环保城市。
  赵城在担任市长期间,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多次带领廊坊市的干部到武清参观考察,并身体力行地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他在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由于健康原因,不能常回家看看,但仍念念不忘家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载2005年6月2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朴实无华的刘茂林
  冯品清
  提起刘茂林,许多在武清工作的老同志都知道,他是个既精明干练又朴实无华的好干部。七十年代调入廊坊市后他的情况如何?前不久,记者采访了他。
  刘茂林,1933年生于本区城关镇柳林屯,5岁丧父,解放前,母亲为了一家生计,曾给当地财主家做过饭,到天津当过保姆,幼小的茂林靠爷爷奶奶抚养长大。1947年,刘茂林考入武清师范学校,1950年入党。毕业后曾在教育部门工作,任过小学教师、完小教导主任、区民校总校长、区教育助理员。早在1953年,20岁的刘茂林调到武清县委办公室以后,显现才华,崭露头角。当年,围绕县里重点工程,由他撰写的介绍全县搞洼地改造,北运河畔筐儿港地区栽种万亩稻田、永定河畔豆张庄种植大面积小麦试验田的经验和新闻稿件多次在省、地介绍、推广,并先后在《河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吸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众多外国使节、国际友人先后到武清视察和参观。刘茂林在县委工作的十几年间,也很快由县委办公室的普通工作人员,升为副主任、代理主任、县委(临时)常委、副书记,走上了县级领导岗位。
  1970年刘茂林调到廊坊地委,先后担任地委办公室秘书组组长、副主任、秘书长。1975年至1982年,他先后担任过廊坊地区香河县委副书记,保定地区唐县县委副书记、书记,廊坊地区文安县委书记。同样以他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精神,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特别是在任文安县委书记期间,他大胆改革,推行农村“大包干”甩掉了文安多年贫困的帽子,受到了省委的多次表彰。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间,刘茂林先后调任原廊坊市(县级)市长,地委政法委专职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他为廊坊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作了多项开创性的工作,提出“发展乡镇企业、城郊型经济”等举措,为后来地改市后的“廊坊模式”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刘茂林担任领导职务近三十年,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作风。在机关时,他总是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下乡检查工作,一直坚持骑自行车,中午或晚上总是尽量赶回家吃饭;对来客人也极少陪餐,必须陪餐的,饭后一定按规定交粮票和钱。刘茂林至今还保存着一大叠交费收据。在唐县工作时,先后有两位副书记调走,在机关干部的强烈要求下举行了简便的欢送酒宴,他不仅从家中拿来席间用酒,还主动交了用餐的钱和粮票。他家中买粮、买煤坚持自理,私事不用公车。老母亲患病,用车送去医院,虽只有二、三里远,他坚持付汽油钱。
  刘茂林离开武清多年,却一直十分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有空就来家乡探亲叙旧,并多次把廊坊地区改革发展的经验、信息介绍给家乡。盼望着今后的廊坊和武清都会有更快更好的发展。
  载2005年10月1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当选过中央委员的武清人李振潜
  冯品清
  在外地担任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武清人不少,而当选过中央委员的却不多,这里介绍的就是曾经当选过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担任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的李振潜。
  李振潜,1937年3月生于豆张庄乡南双庙村。他从小就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高材生。先后在村办小学和安次县廊坊镇小学上学,1949年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二中,并相继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的他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1956年赴莫斯科留学,攻读地质勘探专业,1961年毕业后回国。
  作为六十年代初的留学生,归国后很快被安排在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工作。1970年他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随研究所迁到广西桂林。1984年,他所在的研究所更名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中,李振潜满腔热情,敬业爱岗,很快由一名专家学者,成长为一名成就卓著的科技领域里的领导干部,先后担任过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院长。李振潜带领一支科研队伍,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他所倡导和主持研制的人造金刚石勘探技术及其工具、装备,和超硬材料的系列化配套研制及推广应用,为我国地质勘探技术的全面更新,大幅度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相继获得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担任了中国地质学会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二至五届委员,成为当时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地质研究专家、科技界优秀领导干部。
  1985年,48岁的李振潜走上了省级行政领导岗位,担任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兼自治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自治区计委党组书记。1986年,李振潜当选为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兼党委宣传部长,此后他又曾担任过8年自治区副主席,5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还先后当选过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十四、十六届代表大会代表。在党的“十三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十三届九中全会又递补为中央委员。眼下,已经从省级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李振潜,仍在担任中国科技开发院广西分院理事长、广西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席,为广西的科技、文化事业奔波忙碌着。
  载2006年6月1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适安
  冯品清
  在高校云集的首都北京,有一位长期从事高校领导工作,且成绩显著的武清人,他就是曾担任北京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的王适安。今年71岁的王适安,是南蔡村镇马庄人。1949年,他从南蔡村小学直接考取了武清师范学校。1952年被保送到省立杨村师范学校深造。195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物理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教务处长等职。
  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他不仅是一位资深的教授,而且是一位优秀的大学管理者。早年,他在北师大化学系和生物系讲授《物质结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等课程。教学中,他潜心备课,精心编写题集和试验讲义,同时还编译大量学习参考资料,很快成为大学校园里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又很快担任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教务处长。走上领导岗位后,除负责全校日常教学和师资队伍管理以外,还多次协助主管校长完成调整、修订教学计划,草拟北师大“三年发展规划”、“六五规划”及“十年设想”,主持草拟各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参与了一系列学校建设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决策。
  1986年王适安调入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先后担任了副院长、党委书记兼院长。这是一所隶属国家电子工业部的新建学校。由于建校时间短,基础比较薄弱,到任后他在调查研究和分析了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首先提出“规模适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强调核心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随之主持制定学校发展的五年规划和长远设想,全面修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并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基础教学和教学管理。同时狠抓教师队伍的科学研究和高年级学生课内外的实践活动。几年后,学校的总体水平、教学质量、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均有了明显的提高,得到了电子工业部领导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王适安是首都高校中颇有名望的教育家,担任过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计算机协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机电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理事、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教育委员会顾问、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等职。
  几十年来,他在高等教育战线辛勤育人,笔耕不辍。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获奖。此外,他还著有《模仿与创造》、《基础化学热力学》(译)、·《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等。
  王适安眷恋家乡,每当提起自己的成长时,他总是念念不忘家乡父老和师长多年来对他的关爱,表示愿在有生之年继续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奉献绵薄之力,决不辜负家乡人民的热切期望。
  载2006年7月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