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业精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782
颗粒名称: 各业精英
分类号: K828
页数: 108
页码: 175-282
摘要: 本文收录了武清区的各业精英,其中包括了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年轻的国际新闻记者石洪涛、为路网建设献身的唐学刚、闻名京城的总经理刘洪祥、引领塑料行业发展的杨凤鸣、养牛状元李进友等。
关键词: 武清区 人物事迹

内容

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
  赵希军 马仕奎
  五年前,武清人曾为本区出了个全市高考理科状元并考入清华大学的翟伟感到骄傲和自豪。如今的翟伟怎样?日前,记者走进清华园采访了他。
  翟伟,1980年6月生于武清杨村镇三街。1996年他以中考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升入杨村一中。1999年全国高考,他又以687分的总成绩,摘取了天津市理科第一名的桂冠,考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人才济济的高等学府,他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较强的组织能力、良好的品德和广泛的志趣爱好,赢得了院系领导、教授和同学们的好评。四年的本科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清华大学“施嘉炀奖学金”。并担任了土木工程系团委副书记,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等称号。他还以竞赛命题、评委的身份相继组织参与了第7、8、9届清华大学结构设计大赛、第三届全国两岸三地结构设计邀请赛等活动,成为清华园里令人瞩目的“才子”。
  2003年,翟伟以出色的学识成为全系120多个学子中唯一被推荐直接攻读岩土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近一年来,他立足专业,广泛阅读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文献,学习了岩土工程数值方法、深基坑支护设计分析方法、地下结构设计分析方法、高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分析、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等专业知识,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承担过土体边界面模型研究、润杨大桥北锚锭大体积混凝土模板支撑设计等项目。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学校研究以外的活动,担任了土木工程系研究生的团委书记,并负责系内研究生就业方面等项工作,先后组织了赴鞍钢实习、赴北京市设计院实习。紧张的学习之余,翟伟还有广泛的业余爱好,他不但是一名出色的足球队守门员,也非常喜欢网球、手球、游泳等体育项目;他对歌曲、京剧、话剧等也有着很高的兴致。
  采访结束前,问起他是否有出国深造的想法时,翟伟说,清华大学在国际上也是一流的,我一定珍惜这样好的学习条件,抓住时机,努力学习。他请我们转达对家乡人民对自己关心与厚爱的感谢之情,表示一定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为家乡争光!
  载2004年7月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武林名家邢启林
  张振发
  当今中国武术界,提起中国武协国际培训部总教练邢启林,无不夸赞他是“武林名家”。然而,这位赫赫有名的武术界高人,就是武清区城关镇东南街人。
  邢启林1953年生,自幼喜爱武术,六岁拜在武术大师李瑞东先生第三代传人门下,深得李氏太极真传。不畏寒暑,精勤苦修,集刀、枪、拳术于一身,唯以太极、少林见长。1983年,30岁的邢启林代表河北省武协参加“中华全国武术挖掘整理观摩大会”,荣获“金狮奖”,从而名声鹊起。邢启林并不以此满足,他先到北京体育大学研修,后考入天津体育学院本科武术专业深造,对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提出,武术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和人类文明的标志,应把中华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理念相融相合;应把武术文化与现实和自然相融相合。
  邢启林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研究人类健康与养生,付出了很多心血。他先后用三年时间研究编辑出太极养生音乐,继而创编出适宜各年龄段练习的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太极舞、太极操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创立太极文化学说。多次应邀到国内高校讲学,并先后赴日本、英国、新西兰、泰国、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作学术交流,使国内外人士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渊源和武术文化的精髓。
  邢启林当选为中国武协国际培训部总教练后,以“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推广普及武术运动”为己任,广泛开展武术健身、培训、交流等活动,积极拓展武术产业市场,配套开发、经营武术用品及相关产品,为武术运动的健康发展、全面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邢启林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武术文化及武术产业亟待挖掘、整理和开发”的呼吁。他认为,这符合“以人为本”的追求目标,更符合现代和未来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
  邢启林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2003年,他与香港天真集团合作,在自己的家乡——武清城关镇兴办“天津天真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说,走遍天涯海角,亲是故乡人。在促进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家乡尽快走出国门。
  载2004年7月2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柔道冠军高立娟
  友东
  在天津女子柔道队里,有一位叱咤赛场、屡立战功的优秀运动员,她就是来自武清区黄庄街的姑娘高立娟,几年来她多次参加全国及洲际以上重大比赛,共获得了几十块奖牌,成为柔道队里成绩突出、战功卓著的一员猛将。
  高立娟1981年出生于黄庄街老米店村。受父母的影响,她从小就热爱劳动,不怕吃苦。上小学期间,高立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是班里的文体委员,经常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常和男孩子们一起踢球、赛跑,显示出良好的体育天赋。
  1994年武清体校招生,当时柔道队的教练梁增泰慧眼识才,发现高立娟不仅力气很大,而且耐力强,拼劲足,认定她是个好苗子,一定能练出好成绩。进入区体校柔道队后,在梁教练的指导下,仅几个月的训练,高立娟便在众多队友中脱颖而出,颇得领导和教练的赏识。不久,教练梁增泰和体委领导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推荐,经过有关部门的严格考核,高立娟被输送到水平更高、训练条件更好的天津女子柔道队。
  天津女子柔道队是全国有名的专业队伍,在全国及世界比赛中多次获得好成绩,是国内体坛一支成绩出色的运动队。高立娟来到这里如鱼得水,在教练赵志山、吴尉凤的精心指导下,她的潜能与优势得到更大的发挥,成绩提高很快。1998年,她代表天津参加全国柔道冠军赛,获得了48公斤级的第一名;同年12月,她代表国家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十三届亚洲运动会,获得了48公斤级的第三名;2002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大学生柔道比赛,获得第二名。几年来,高立娟频繁出现在国内外的赛场上,多次获得优异的成绩。数十块奖牌的获得,显示出她在女子柔道这一领域里超群的实力,也为祖国、为家乡争得了荣誉。
  今年上半年,高立娟又相继参加了法国、韩国等国家的邀请赛,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高立娟仍然在天津女子柔道队参加训练。她表示,要在今后的训练中保持好自己的状态,继续刻苦训练,提高水平,争取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祖国、为家乡争光。
  载2004年8月1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年轻的女外交官王立新
  马仕奎
  当我得知一位武清人当了国家女外交官的消息,赶忙做好采访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决定为武清人这个栏目,写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被采访的人叫王立新,1972年4月出生于武清南蔡村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作为老党员的父亲经常教育子女不要忘记党的恩情,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令人欣慰的是,父母的期望没有落空,她们姐弟几个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1988年王立新考入杨村一中。令她幸运和难忘的是,她遇到了待学生如儿女的李宝芬老师,这为她学习英语打下牢固的基础。1991年,王立新以武清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交学院。吃水不忘挖井人,提起在家乡的难忘岁月,王立新总是心情激动,她说,我对武清总是有一种特殊感情,因为我的根扎进了这片沃土。
  四年大学生活是紧张的,即使是这样,她仍然想着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她省吃俭用,连续三年把奖学金资助给一位面临辍学的小女孩,这是她在上学期间感到最快乐的一件事。还有大学期间她怀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以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党组织的信任和肯定,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党员。
  1995年,23岁的王立新刚刚大学毕业,就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为一名职业外交官,至今,她在亚洲司工作已是第九个年头了。虽然进入了外交部,但是她仍不忘父母和老师的嘱托:诚实地做人,踏实地工作,充实地生活。她经过不懈努力和钻研,业务进步很快,逐渐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在亚洲司和中国驻印度使馆工作期间,历任随员、三等秘书、政治处副主任和副处长等职。特别是在驻印度使馆工作时,她深感在外交第一线工作的责任重大,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2001年底,印巴关系紧张,许多国家的外交官因此而纷纷离境,中国使馆也做好了应急准备。但是使馆政治处仍处变不惊,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密切跟踪形势变化。为了完成任务,她和大家一起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此外,王立新还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出访,在印度使馆工作时,还数次参与接待中央领导访问并担任首长联络员。
  采访结束时,王立新说:“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领导的培养和同事的支持,更离不开在家乡塑成的勤勉奋进、与人为善的品性。我虽然远离家乡,但总是想着家乡。现在的武清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做为武清人,我为此感到自豪,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家乡的繁荣昌盛作些贡献。”
  载2004年8月1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回国创业的留美博士刘文军
  长征
  2004年,一场禽流感遍及世界多个国家,中国也未能幸免。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实施“招聘百名高科技人才”规划。一名在美国留学七年的生物医学专家,毅然回到祖国应聘,承担起“禽流感防治”的重大科研项目。这位专家,就是当年武清区杨村八街的刘文军。
  刘文军1976年于杨村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学习期间他刻苦攻读专业,并和同学高福合译了《猪病学》、《禽病学》两部巨著,近百万字。品学兼优的刘文军五年本科毕业后,留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单克隆抗体专业。
  1991年,刘文军获得硕士学位后,又报考国内外几所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先在日本前桥大学从事肿瘤研究。三个月后,又接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他权衡再三,认为佛罗里达大学是美国百所名牌大学之一,便克服重重阻力,远渡重洋,跨进佛罗里达大学的校门。在导师的指导下,攻读免疫学理论,并成为导师的研究助理。4年后,他获得了博士学位。1996年考入奥克拉荷玛大学攻读博士后,先后在哈佛、休斯顿医学研究中心搞专题研究。不久,又到生物技术制药公司任高级药检师。
  刘文军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爱人牟身芸是他大学时的同学,在美国奥克拉荷玛医学研究基金会工作。他们育有一儿一女,一家四口持绿卡已在美国居住了七年。按照美国政府规定,持绿卡超过六年可在美定居。但刘文军一刻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可爱的家乡。他感到,在国外无论怎样干,都有寄人篱下的压抑,没有成就感和归宿感。他让父亲给自己两个孩子起中文名字,几十年从教的父亲刘宗英非常高兴,为孙女起名刘畅,为孙子起名刘大为。老人还叮咛说:你们的根在祖国,事业也应在祖国。
  2004年,刘文军得知中科院招聘研究员,他谢绝了奥克拉荷玛公司和科研单位的再三挽留,放弃了优厚的待遇,毅然带着几个科研项目回到祖国,受到北京农大师生、微生物研究所领导及专家们的热烈欢迎。他同时还计划在自己的家乡创办国内第一家大型防治禽流感科研、生产基地,将进行禽流感病理研究、快速诊断方法研究、疫苗研发生产等工作,为中国和世界防治禽流感做出自己的贡献。
  载2004年8月3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教师的楷模高仰山
  敬友
  提起杨村一中副校长高仰山,在武清区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他是全区乃至全市教育系统内颇具影响的人物。1982年起,他在杨村一中任化学教师,1987年担任一中教务主任,1991年升任一中副校长,主抓教学工作。在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多次获得区、市和全国级奖项。自1994年起,连续12次被评为市级、国家级优秀教师、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园丁等称号。1994年,他被评为天津市特级教师,光荣出席天津市第六届、第七届党代会,并获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被誉为“教师的楷模”。
  高仰山生于1946年,是南蔡村镇韩羊坊村人。1965年从武清城关中学高中毕业,正值全国高校停止招生,他回家务农,耪地、背砖坯、挖海河……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锻炼了健壮的筋骨。但他丝毫没有放松学习,每当劳作之余,他坚持读书,复习高中课程。他父亲是教师,常对他讲:眼光要放长远一些,学习知识总会有用的。高仰山想当医生、教师、历史学家的理想一直没有泯灭。1978年全国恢复高考,32岁的高仰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师范大学化学系。他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2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到杨村一中。这一年,36岁的他经熟人介绍才恋爱结婚。
  高仰山敬业爱生,致力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为了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他针对“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他外出考察学习,查阅国内外资料,提出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思维障碍的形成及克服》等一系列科研课题,并带领课题组成员共同进行试验、研究、交流、总结,在教学中加以实施。每一个课题,从立项、实施、到结题,研究过程少则一年,多则三、四年,通过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实验任务,取得预期的科研成果,荣获天津市中小学教研教改双成果一、二等奖。1997年被评为两省一市课改积极分子,两次获市基础教育成果奖。
  高仰山师德高尚,待师生诚恳,和蔼可亲。他升任教务主任、副校长后,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任高三化学课。不论工作多繁忙,从不耽误一节课。爱人生孩子难产他无暇照料,老父病危他不能床前尽孝。他的身体力行,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杨村一中数名中青年特级教师的涌现,每年高考升学率居高不下,都凝聚着高仰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高仰山出了名,许多单位主动找到他请他兼职做一些教学辅导工作。近年来,他先后多次为本市和外省市教师做高三年级总复习专题辅导;为辽宁、湖南、河南、河北四省新教材做培训工作。中科院编辑《高中学生自学教材》,聘他任化学科主编;他还兼任市教研室咨询委员、市化学专业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今年58岁的高仰山仍踌躇满志,继续在教育战线上,进一步朝着他的宏伟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与世界教育接轨,培养新型建设人才”,不懈地努力奋斗着。
  载2005年1月2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外交官周子忠
  闻友
  新中国建立之初,为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创建了外交学院,从在职干部和一部分高中毕业生中选拨培养外交官。周子忠,这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幸运地被选中了。
  周子忠,1940年生于大良镇北小良村。他家祖辈是种地的农民,他的父母识字不多,对儿子也没有太多要求,只希望他识几个字,念几年书,然后参加生产劳动,养家糊口。而周子忠一上学就喜欢上了读书,非常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也很热爱劳动,放学后或节假日,就跟着父母到地里干农活,皮肤被晒得黑黝黝的,也从不叫一声苦。小学毕业后,周子忠考入城关初级中学。三年后又以优良成绩被保送到杨村高中,很顺利地受到了高质量的初、高中教育。原本只想当个农民的周子忠幸运地迎来了大好时机,经过政治、学业审查,被推荐考入外交学院,从此跨进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大门。周子忠十分珍惜这不期而至的人生机遇,五年间,他刻苦学习外语和外交专业知识,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结束大学生活后,周子忠被派往老挝工作。当时,老挝正处于分裂和战乱之中,越南战争的硝烟也波及到老挝,外交人员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周子忠虽初出茅庐,但他经受住了考验,和领导们一道坚持完成了国家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周子忠的工作转向了西欧,工作条件好了,任务也加重了。他从科员做起,逐步升任秘书、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在国外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大使馆研究室主任和政务参赞,1996年受命出任我国驻瑞士联邦特命全权大使。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曾多次参与国家重要外事活动,主管过我国同欧盟、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的外交事务,对国际政治、经济、安全局势和大国关系进行过长期、广泛的观察研究,为我国对外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和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周子忠关心家乡建设,对家乡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他曾积极地为家乡的招商引资做了许多的工作。
  载2005年3月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天鹅湖度假村与张志利
  马仕奎 默耕
  昔日曾是一片荒芜的田野,如今成了美丽的天鹅湖温泉度假村,这个坐落在武清开发区的度假村以服务设施完备、管理水平高吸引着京津两地许多客人前来光顾。这个星级度假村的创建者,就是武清人张志利。
  今年43岁的张志利,1962年出生于武清区下伍旗镇神机马房村。他的父亲是国家轻工业部设计院某处处长,张志利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像父亲那样干一番大事业。令人遗憾的是,当时正是“文革”时期,他没能上完正规的中学,1979年他来到国家轻工部从事后勤工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激发了他强烈的进取心。1985年,张志利毅然辞掉公职,下海经商。他尝试承包了一项工程,一年下来竟赚了20万元,这更增强了他经商的决心。后来,他创办了北京华城电子有限公司,经营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开发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工程,年仅23岁的张志利出任总经理。为了搞好企业,他敢于大胆起用能人,聘用了一批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管理,仅一年时间就盈利三千多万元。不久,他抓住房地产开发的有利时机,成立了北京地雅房地产开发公司,又亲赴烟台考察,成立烟台房地产开发公司,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的资产已达3亿多元。
  在采访中,张志利深有体会地说:“人要干出一番事业,要有能力,更要有魄力,要善于抓住机遇才能发展。”1993年,张志利得知武清新建高科技开发区,他满腔热情地向家乡注入资金,成立天津市地雅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起了大片标准厂房、住宅楼及别墅小区。当时正值国家紧缩银根,厂房及住宅楼一时销售不畅,积压了资金,他在一年间,光售楼广告费就花掉八百万元。面对暂时的困难,他冷静思考,认真分析,调整思路,致力于开发旅游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于是,武清开发区内赫然出现了环境优雅别致,集餐饮、旅游、娱乐、会议、休闲于一体的天鹅湖温泉度假村。2001年,张志利又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到四川成都注册资本一千万元,成立成都地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还先后在河北乐亭、江苏无锡、河南南阳、云南中缅边界,独资、合股兴建酒店和旅游风景区。2004年,投资两个亿扩建天津武清天鹅湖度假村,新建国际会展中心及高尔夫球俱乐部等。由于他有胆有识,精明干练,待人坦诚,在市场大潮的沉浮中,摸索出一套“张氏管理模式”。到2004年底,张志利创办的集汽车、电子、旅游度假、房地产开发等为主的地雅集团,已发展到拥有北京银海旅行社、北京银海出租汽车公司、天津地雅房地产开发公司等14个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多元,总资产超过12亿元,员工两千余人。
  作为武清人,张志利在干事业的同时,也十分关注家乡经济的发展,除在武清开发区投入巨资外,还为村里购买桑塔纳轿车和价值数十万元的拖拉机,对家乡的文化、慈善事业也多有赞助。张志利表示,今后将继续倡导“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率领全体员工为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为武清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载2005年5月1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走近癌症攻坚战的女博士后贾芳
  默耕
  恶性肿瘤是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500万以上肿瘤患者,其中死亡达200万之多。为此,世界医学专家、学者及广大医务人员探索各种途径向癌魔宣战,均在不同领域取得可喜成果。从武清区走出国门的年仅33岁的女博士后贾芳,就是其中一员。
  贾芳,武清杨村人,1972年生,从小受到父母的良好教育。上小学后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五年级时被评为市级优秀少先队员,光荣出席了天津市首届“少代会”,受到市领导的亲切接见。1991年,贾芳于杨村一中毕业,考入北京化工大学工业分析专业,1995年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放射性药物专业研究生,1998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后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伯里先生,从事放射性药物研究,于2001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贾芳应邀出席在瑞士召开的国际抗癌研讨会。在宣读论文的同时,展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引起各国专家学者的重视。会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博士生导师迈克,找到贾芳,提出几个放射性药物的研究问题请她回答。贾芳用英语对答如流,迈克十分满意,当即邀请贾芳去美国,到他的实验室搞专题研究工作。
  贾芳到美国后,从事两个专题的研究工作。研究的课题之一是关于利用放射性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来进行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她采用一种新的肿瘤预定位技术,进行的研究可以治疗大小不同的肿瘤模型,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可随时监测治疗效果。目前这项研究已完成小鼠体内初步动物分布试验和单一计量治疗试验,正在进行多步计量治疗研究。她研究的课题之二是放射性药物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这项研究涉及到的技术称为基因靶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生物偶联化学杂志上。目前她正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
  2004年9月贾芳应邀参加在洛杉矶召开的第32届美国癌症学会年会,会上,她宣读了论文。一位权威教授说:“诺贝尔大奖正在向贾芳女士招手”。会后,贾芳的论文被美国和世界各大报刊登载或摘录,称赞她是为癌症患者播撒生命之春的天使。
  载2005年5月2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省级媒体的新闻官杨兴盛
  默耕
  在国内的众多新闻媒体中,当编辑、记者的武清人不少。这里向您推介的是一位武清籍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省级媒体“新闻官”,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杨兴盛。
  杨兴盛1950年4月出生在大运河畔的武清区黄庄街黄庄村,1967年11月从杨村中学毕业入伍后,即参加了抗击美国侵略越南的伟大战争,担任首长警卫员的他在越南战场上光荣入党并立功。1971年4月转业到刚刚试播的河北电视台,从此开始了新闻工作的生涯。相继担任了编导组长、台办公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台长等职,1996年被任命为河北省广播电视厅副厅长,并先后兼任河北有线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台长职务,担负起了领导省级主流媒体的重任。
  杨兴盛这个从武清这片热土上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有着武清人质朴好学、奋发进取的精神。转业到新闻战线后,他在紧张的采访工作之余,又先后读取了河北大学中文系和中央党校法学系研究生的毕业证书,以较深厚的文化和理论功底奠定了作为新闻工作者和领导干部的基础。他工作务实,勇于开拓,对河北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曾在河北省电视台建台初期简陋的条件下,创作播出了《火红的战旗》、《白求恩精神代代传》等一批电视通讯新型节目,繁荣了电视屏幕,1975年他开始尝试在直播的情况下土法编播电视小品和电视剧,这在全国省级台是最早的;1978年他率领摄制组录制了在全国获首届大奖的电视剧《女友》,这在当时的全国省级台是唯一的殊荣;1984年他积极组织外国影视片的译制工作,先后有80多部(集)译制片在中央台播出;1985年他以高度的政治敏感编辑播出了曲啸报告《任何挫折也动摇不了我的共产主义信念》,在省和中央台多次播放,成为当时轰动全国的“最佳节目”;1987年他率领慰问团赴老山前线慰问反击战将士,并冒着危险深入到前沿阵地进行采访报道;近几年来,他多次出国考察访问,与美、澳、南非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建立起协作关系;1996年他受命主抓创建河北省有线电视台和全省有线电视大联网两项省级重点工程,自力更生成功引入资金1.4亿多元,出色完成任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实绩突出单位”;2003年他在兼任河北电台台长的一年多时间里,就使全台的经济效益迅速实现翻番,使全省人口覆盖率大幅度提升并覆盖了京津地区;由他领导策划的全国首创舆论监督类热线直播《阳光热线》节目,以“为民解忧”在全国打响,每次节目群众拨打电话都在12000多个,两年多来已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5800多个,督促退还群众不合理收费1900多万元,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形成影响辐射全国的“阳光现象”,最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阳光热线”全国论坛上,杨兴盛作了主题发言,被与会的中纪委、国务院、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等单位领导、专家及与会代表,一致评价为《阳光热线》是“新闻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党委政府通过媒体施政的典范”;2004年他又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成功地与津巴布韦签订了承建其全国广播电视设施的协议,项目总标的达6300万美元,在津巴布韦乃至非洲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中央外宣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在长达35年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即使在繁忙的领导岗位上,他也注意身先士卒、深入一线与同志们打成一片,几年来还先后有20多部作品获国家级大奖,发表的20多篇论文中,有的荣获“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有的被收入《中国新闻年鉴》和《新闻研究文集》。
  1998年,杨兴盛以突出业绩被评为高级编辑职称,并先后荣获了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除担任的领导职务外,他还兼任着河北省新闻记者协会副主席、省影视协会主席团成员、省消费者协会常务理事、省幸福工程组委会成员、中国纪录片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等社会职务。如今,他作为一名有成就的老新闻工作者,仍然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党的新闻战线上。
  杨兴盛虽然在外工作多年,但他一直心系家乡,始终和家乡保持着密切联系,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武清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给予关心和帮助。他经常对人讲:我是武清这块土地哺育成长起来的,我永远都是武清人。
  载2005年6月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烟草行业精英张永栋
  默耕
  如今,在全国烟草行业,他以超凡的领导能力、辉煌的业绩赢得了组织上的信任和同行们的称颂,被称为业内的精英人物。他就是武清籍的现任天津市烟草专卖局党委书记、局长兼总经理的张永栋。
  今年51岁的张永栋,出生在崔黄口镇于家庄村。1969年毕业于天津地区商业学校。曾从事民办教师、农技员等工作。不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凭着朴实诚恳,吃苦耐劳的品性,干得很出色。1978年,调到廊坊地区食品公司,先后任业务员、科长、经理、书记。1983年,调任廊坊地区商业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是廊坊地区当时最年轻的处级领导干部之一。1986年任廊坊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因工作业绩突出,1992年调任国家烟草专卖局行政司司长。
  张永栋非常注重学习,更新知识,每天早晨上班之前必须自学一小时,雷打不动,几十年如一日。他要使大脑得到充电,使心灵得到净化,使情操得到陶冶。他干工作从来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名利不争,荣辱不惊。1998年,张永栋升任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总经理、党委书记,掌管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党务,负责全国烟草行业多元化经营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等项工作。当时,全国烟草系统共有企业1326家,从业人员近13万,资产800多亿元。由于多年放手发展,无序竞争,隶属关系复杂,管理主体分散,专卖局失去了对全系统协调统一的主动权,造成近三成企业亏损。张永栋临危受命,带领一班人,从调查研究入手,先后写下十余万字的调研资料。依据上级有关政策和整改部署,针对本单位实际,大胆创新,在优化资本结构方面采取撤销、重组、股权转让、资产划拨等不同方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在改革中,张永栋注重各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职工队伍建设,强调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不光要“身入”,还要“心入”。特别要重视解决困难职工的生活和社会保障问题。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持在探索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突破,经四年的艰苦努力,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实现税利146亿元。
  2004年,张永栋调到天津烟草专卖局(公司),集局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于一身。专卖局所辖天津卷烟厂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大潮中,一直在低谷中徘徊。张永栋迎难而上,在反复考察调研卷烟厂的历史和现状后,在国家烟草局和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胆推进天津卷烟厂与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的重组。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在业内具有很强的实力,按照重组协议,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对天津卷烟厂实施技术改造。这一创举,使天津烟草行业改革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一年多来,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快速增长,行业工商税利历史性地突破11亿元,其中商业税利超过6亿元,是天津烟草商业企业“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年税利总和的1.5倍,为天津烟草行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津卷烟厂共有5000名干部职工,必须把2000多名“老烟草”分流安置工作做好。张永栋为此精心制定了“一个思路、三个原则、五个渠道”的举措。其中,一个思路是:本着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精神,保证人人有岗;下岗人员的工资福利水平不能降低。他的这个新举措,受到公司员工的一致好评,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今年前五个月,天津烟草工商企业经济效益又创历史新高,实现税利6.47亿元,相当于2003年度全年的总和。
  张永栋年届八旬的父母居住在杨村,他每周必回家看望。购买可口的蔬果点心,亲自下厨为二老烹饪可口菜肴,是人们公认的“大孝子”。张永栋家乡观念很深,几十年来,为家乡办了不少实事,为武清的建设发展,积极进言献策。家乡人找他办事,只要不违背原则,他都有求必应,还不时解囊相助,受到家乡人深情的赞誉。
  载2005年7月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年轻的国际新闻记者石洪涛
  冯品清
  石洪涛,是位温文尔雅而又充满时代激情的小伙子。他1978年出生于武清区上马台镇,1996年从杨村一中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后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大学二年级时,就在《东北亚论坛》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2000年大学毕业后,石洪涛被选聘到中国青年报社工作,任新闻编辑中心国际新闻编辑。2003年8月至今,任涉外记者,负责时政和涉外报道。在短短几年中,采写了多篇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新闻,表现非凡。
  任报社涉外记者期间,石洪涛对口负责外交部等涉外政府部门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和国际组织在华机构的联系和采访。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与外国驻华使馆建立了良好关系,并基本掌握了外事采访的规律,将报道重点放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特别是关于中日、中美经贸发展等方面,他撰写的一些报道和文章受到了读者的认可,很多都被新浪等网站转载。其中,《北京部分学者质疑“对日新思维”》一文,受到中央宣传部的表扬,并获得了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中日关系的两条路》一文被日本《产经新闻》等媒体转载,在日本国内也产生了较大影响。鉴于石洪涛在对日报道领域的成绩,今年3月,他当选为中华日本学会理事,该协会由全国研究日本问题的专家学者组成,他是协会中最年轻的理事。
  2004年8月,经过激烈竞争,石洪涛获德国国际新闻学院奖学金,赴德国参加为期1个多月的新闻业务培训。同年,应欧盟驻华使团邀请,参加了为期3周的赴欧盟学习活动。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拜访了欧盟理事会、欧洲委员会等机构的领导,并访问了法国、荷兰、波兰、捷克等欧盟成员国。2005年,石洪涛获选成为美国国务院“国际访问者”候选对象。
  在从事记者工作中,石洪涛采访过许多国家的政要,如德国总理施罗德、美国国务卿赖斯、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波兰总理贝尔卡、荷兰首相巴尔克嫩德等,还采访过美国、德国、日本、伊拉克、加拿大、韩国等国的驻华大使。他参加过全国“两会”、中国入世、申奥成功等重大报道,并曾经赴欧洲、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访问,参加过很多重要国际会议的报道工作。今年5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武部勤和公明党干事长冬柴铁三应邀访华,石洪涛与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以及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共4人获邀与其座谈,畅谈中日关系。
  石洪涛勤奋努力,全身心投入新闻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先后获得了国内和国际多项新闻奖。
  石洪涛身在异地,不忘家乡。今年6月,他喜闻武清大搞路网建设工程,特意和摄影记者晋永权到武清采访,对区委书记王树培进行了专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京津大修路》专版,图文并茂地宣传了武清建设与发展的喜人景象,极大地鼓舞了家乡人民投身路网建设的热情。
  载2005年8月2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农民果树专家刘洪成
  郑桂东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凭着对农业科技的渴望,对发展高产优质果品的执着追求,用刻苦的学习、辛勤的汗水,取得骄人的成绩,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就是大碱厂镇兰家庄村的市级劳动模范、区政协委员刘洪成。
  今年49岁的刘洪成,自1972年初中毕业后,就对果树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本村从事果树技术员的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果树种植和培育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在全区拿了“三个第一”。
  第一个获得高级农艺师职称的农民。1984年,刘洪成在本村承包了15亩别人都不要的荒地,种植了以巨丰葡萄为主的果园,通过细心的呵护,科学的管理,葡萄喜获丰收,他也成了少数先富起来的农民。靠种植果树率先致富的他,没有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想,要实现果树生产高水平发展,收到更高的效益,只靠自己掌握的现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更高的现代化科技作指导。于是,他又开始了求学之路。他自费到辽宁兴城果树研究所学习,并多次去全国各地参加各种专业培训班,经常不断的到北京和天津向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学习、请教,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经有关部门考核评定,他很快被评为国家首批高级农艺师。
  第一个创办了优质果树繁种基地。1986年,刘洪成和天津农科院合作开办了全国第一家果树良种联合繁育场。基地建成以后,他从全国各地积极引进了大批名优果树品种,一面积极培育果品苗木,一面做苗木的引种推广工作。到目前,由他培育的名优果品苗木,不仅很快在本地推广,使全区80%的苗木都由他供应,而且许多苗木销售到全国十几个省市。与此同时,他还采取跟踪服务的办法,努力为各地果农提供栽培管理技术,为许多果园果品更新换代、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一个创办了全市首家民营果树研究机构。1994年,刘洪成自费创办了天津市津农果树研究所,成立后,他走遍全国许多省市,引进名优珍稀果树品种300多种,推广果树品种30多个。其中,“女神”梅李获2003年全国苗木展示会优质苗木奖,西梅系列和农神蟠桃等品种在全国农科高技术产品博览会、烟台国际果品蔬菜展览会等全国最高水平的展览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
  刘洪成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的生产基地,被市有关部门命名为“天津市青少年跨世纪之林”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市广大青少年前来基地学习、参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张立昌曾亲笔为他题写了“保护我们的家园,让津沽大地绿起来”的题词。
  谈到今后的发展,刘洪成说,我要以种植绿色精品果为主,通过国际化精包装打入大城市的大市场,争取打入国际市场。用最优秀的品种,最先进的技术,获取最大的收益,为全区果品生产的高水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载2005年8月2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为路网建设献身的唐学刚
  邢金环 王战勇
  最近,南蔡村镇郭官屯村党支部书记唐学刚,在身患肺癌的情况下仍情系路网、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赢得了村民们的热情称颂。
  2004年底,103国道拓宽、改造工程全线启动。郭官屯村涉及55户,征地、拆迁、建设任务还没有结束,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征地、拆迁任务又接踵而来。时间紧,任务重。为圆满完成任务,唐学刚领导支部成员每天从早到晚,在处理日常村里事务的同时,不仅要奔波于征地和拆迁现场,协调指挥、解决矛盾;还要来往于涉及征地和拆迁户的群众家中,进行政策宣传,解疑释惑。由于他们坚持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带着感情解决问题,最终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有户村民,全家三口靠着勤劳节俭盖起了八间瓦房,准备年前为儿子结婚用。有关部门因公路拓宽通知他家拆除时,家人有些想不通。恰在这时那户村民家人经检查又被确诊为血癌晚期,拆迁工作陷入了僵局。为既保证拆迁如期完成,又维护好群众利益,唐学刚带领村党支部成员从关心拆迁户安危冷暖出发,带着慰问品多次到市医院和病人家中看望,并帮助联系医生、照顾病人。春节前,病人生命垂危,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中过春节,唐学刚又带领支部成员忙前忙后,到医院咨询如何搭建简易病房,村集体出资3000多元为其购买隔离膜、消毒灯、电暖气等必需品,并组织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准备,保证了患者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中,大年初六没有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党支部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令全家深受感动,家人们眼含热泪地表示:“103国道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好事,村干部对我们这么关心,像亲人一样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我们有多大困难也要克服,决不给村里添麻烦。”正月初九如期拆了房子,确保了工程进度。
  一户村民家里养了30多头猪,房屋拆迁后,猪舍选址成了问题,那户村民为此曾多次找到唐学刚。尽管是个别户的问题,村党支部还是从群众利益出发,本着既按程序、按原则办事,又达到拆迁户满意的原则,提出了“划出村外7亩闲置土地作为养猪场,鼓励有一定规模的养猪户到这里集中饲养”的解决措施。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并两次组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研究,这个方案得到了全票通过,不仅解决了那户村民的养猪场地问题,而且净化了村内的卫生环境,又改善了村容村貌,村民们十分满意。
  在给被拆迁户划分宅基地过程中,被拆迁户提出“就近安排,不垫坑塘”的要求,唐学刚考虑了很久,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把临近103国道的园田地划出来。调地时,由于园田地收入高,村里补偿费太少,有些村民不愿拿出土地,唐学刚就主动带头将自己家的1.8亩园田地让出来。按照规定他可以得到6000元补偿费,但为了减少村里经济负担,他提出降低补偿费,自家只领了3600元。他的行动给大家做出了表率,也赢得了大家的理解与支持。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是支部书记,我不吃亏谁吃亏。在发放征地、拆迁补偿费时,由于集体补偿款一时凑不齐,他又把家里仅有的6000元存款拿出应急。
  就在唐学刚为路网建设工程紧张忙碌的日子里,肺癌向他袭来,特别是长期的工作操劳,使他的病情不断加重,他没有告诉家人和其他村干部,硬是强忍着肺部一天天阵阵的剧痛,顽强地同病魔进行抗争,坚持工作在路网工程第一线。一次,他和村干部一起研究修路征地问题时,突然晕了过去。醒来后,他喘了口粗气对大家说:“刚才这口气差点没上来,我以为跟老哥几个拜拜了呢。”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几天,他却说:“工程正在紧要关头,我这个书记可歇不得”。直到入夏,病痛的加重,天气异常的闷热,唐学刚已经支撑不住了,他才在家人和同事的强迫下住进了医院,经检查肺癌已经到了晚期,三分之二的肺叶已经烂掉,完全失去了最佳治疗期。村民们都知道,就是在前几天,他还在胸闷憋气、喘个不停的情况下,和其他村干部到田间地头为群众丈量土地,清点树木;他还在为村里一户贫困家庭争取低保而奔波忙碌;他还冒着大雨跑到群众家中,帮助掘沟排水……。
  唐学刚的家中生活并不富裕,看病抢救需要钱。妻子想从上级拨给村里的400万元占地拆迁补偿款中借点,话一出口,就被唐学刚拦了回去:“这钱是乡亲们今后几十年的生活保障,只要我当这个书记一天,就得把这个钱看管好,谁也不能动。”在唐学刚弥留之际,当他听说村里群众为他治病捐款7000元时,他再三叮嘱妻子:“怎么能收人家的钱,替我谢谢大家,这钱人家也来的不易,千万想着要还上!”
  临终前,他把妻子、儿女找到身边,对亲人没有更多的遗言,嘱咐家人,他死后一定要替他好好谢谢全村的父老乡亲,谢谢他们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唐学刚走了,可他那为路网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事迹,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
  载2005年9月1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担纲美跨国公司质量总监的荣强
  文刚
  晨星公司是美国著名的投资研究与资讯分析公司,它提供的数据是美国投资人最信赖的共同基金投资的决策及依据。这家横跨北美、欧洲及亚洲基金及证券市场的跨国公司的质量总监是来自武清的荣强博士。
  荣强,1965年生于武清城关,祖籍王庆坨六街。1982年毕业于杨村一中,同年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198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后的两年间在天津大发汽车厂实习,参与产品国产化及工艺改造等项目。1990年荣强在读硕士研究生时,当选为清华大学十二届研究生会主席,曾代表全国大学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年,荣强东渡日本,以中方团长的身份参加中日大学生交流活动。1992年到1995年初,荣强在国家计委从事产业政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工作。他参与的国家计委和世界银行合作项目“中国能源与运输投资战略与规划”,是当时中国与世界银行最大的合作研究项目,荣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94年美国管理学会最佳应用奖,成为当时中国获得国际管理科学的最高奖项。
  1995年,荣强赴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先进制造业。先后参加美国国家“先进技术计划(ATP)”中有关先进汽车制造技术的研究。该项研究受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局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三大汽车公司的认同与广泛应用。在这段时间里,荣强还加入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攻读博士学位。通常情况下,密西根大学的博士候选人平均要花5至6年才能完成学位。而荣强却在短短的2年半时间里,成为这所大学十年来用最短时间完成博士学位的学生。同时,他还参加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研究课题项目,在国际一类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并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和发表论文。
  取得博士学位以后,荣强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作,在这个极具挑战和创新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5年中,荣强从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提升为质量主管及新产品开发主管,并负责通用电气医疗信息系统以及全公司70多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协调与执行。他的勤奋努力有效地改善了新产品开发的进度、质量和供应链的综合效率。正是在通用电气公司卓越的业绩,使他后来又成为晨星公司的质量总监。
  在任晨星公司质量总监这个新角色的第一天,荣强就接受了美国金融行业杂志采访。美国媒体的宣传,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也带给他新的压力和挑战。
  荣强有一个和谐快乐的家,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在美国获得金融管理硕士学位,一儿一女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工作之余,荣强最喜欢的是陪孩子读读中文书,聊聊故乡的往事。他常和国内的老朋友们联系,希望能有机会为祖国、为家乡做出一些贡献。
  载2005年9月2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西安机场的武清人
  冯品清
  如今,在古都西安的民航机场,一批优秀的武清人成为机场建设的中坚力量,令人刮目相看,受人称颂。
  西安国际机场改革开放前曾是空军某部基地,1976年,武清一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到西安机场服役。1980年,西安机场改为民用机场,由中国东方航空西北公司管理。原空军部队官兵,一部分转到民航系统工作,其中包括数十名武清人。三十年来,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如今,他们都已步入不惑之年,经过实践的锻炼,个个事业有成,有的被提拔到领导岗位,有的成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来自崔黄口镇大周庄的马桂平,有人说他是西安国际机场内武清人的核心。今年47岁的马桂平入伍一年后,由于表现突出便被选拔到北京空军学院学习。返回部队后,历任机要员、秘书、办公室主任、副处长、公司副总经理、西安机场疗养院院长、老干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等职。在部队服役期间,他积极上进,多次受到嘉奖。在任机场总经理值班室主任时,他赴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学习考察,引进外国机场安全管理和服务的先进机制,结合本单位实际,拟定改革方案,大大推动了机场的全面改革和发展。在任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的几年中,他注重聚集企业人才和培养人才,通过企业内部培训、外出学习、定目标压担子等途径,创造人才培养的软硬环境;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促进了企业振兴,公司产值、利润连年翻番。任离退休干部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时,他以儿女之心、晚辈之情对待老同志,购置健身器材,组织多样活动,经常与老同志沟通,解决他们的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连续3年被评为系统优秀党员,连续七年获先进工作者、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马桂平重友情,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1994年,天津籍和武清籍的干部员工80多人一致推选他为天津乡友会秘书长。一位武清籍乡友患了尿毒症,急需做换肾手术,马桂平得知后,号召乡友捐资近两万元,使这位战友顺利做了手术,恢复了健康。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同志赴西安考察,马桂平总是召集乡友热情迎接款待。
  机场地面服务部副主任李振和,是崔黄口镇辛庄寺人。他一米八五的个头,谈吐文雅风趣,待人诚恳谦和。曾任报务员、飞行安全员、营业员、市场科助理员等职。他聪明好学,工作干练。1994年,李振和参加教员培训班,接受香港教官的培训,以5门专业知识均得满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东航公司颁发的、经国际ISO9000认证达标的教员资格证书。现任东航西北公司机场货物调度副主任,负责航空运输进出港货物、邮件、行李装卸和地面运输工作。一架班机一次需装四五吨货物,每天需装卸五六十架次班机。他组织员工有序地工作,装货及时、准确,保证机身重量平衡,飞行平稳安全。他带领课题组研究撰写的《降低出港航班旅客行李运输差错率》,获西北公司QC科研成果三等奖,并多次被西北航空公司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飞行部驾驶员何永田,是大黄堡乡四高庄人。18岁时,成为了一名空军战士,在部队他努力学文化,学技术。转入民航系统一年后,被选拔当上了客机驾驶员。他苦练飞行操作技术,很快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驾驶员。自1981年登上飞机,平均每年飞行近千个小时,二十多年如一日,累计安全飞行19000多个小时,成为西北航空公司驾驶员中的佼佼者。何永田的爱人范丽红是一位聪明能干的空姐,已升任乘务长。夫妻二人比翼双飞,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他们默默地为祖国航空事业奉献着宝贵的年华。
  现任西北航空公司财务部部长的傅桂生,是崔黄口镇于家庄人。他性格稳健,精明干练,办事灵活而不失原则。每年的财务预算,做得合理而到位;每天、每月的收支,他算得精细而准确,每年数十亿元资金从他手上经过,他管理得滴水不漏,被公认为“西北航空公司的好管家”。
  西北民航空中管理局物业管理部部长霍增也是武清人,负责机关和职工家属区的水、电、气的供应,以及道路维修、建筑施工、环境美化,所担任的工作联系千百个干部职工家庭。他把自己摆在公仆的位置上,诚心诚意地为职工服务。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职工所想、所需,为职工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称号。
  西北民航空中管理局财务总监(副厅级)杨树植、民航飞行部副处长姚学路、机务维修部党委书记陈珊等一大批武清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家乡人争了光。
  这里介绍的只是采访中了解到的部分武清人,他们是西安机场中武清人的优秀代表。对家乡,乡友们一往情深,他们祝愿家乡武清发展得更快,人民生活更富庶美好。
  载2005年10月2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闻名京城的总经理刘洪祥
  冯品清
  刘洪祥,闻名京城的北京力天混凝土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位备受在京武清乡友敬重的武清同乡。
  他是武清大良镇前迤寺人,1946年生。1965年入伍,在工程兵汽车营三连当战士,1968年提干,在汽车营营部任助理员,1969年初调工程兵第52师后勤部任国防预算助理员。1976年底复员,分配到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当工人,开始了新的创业生涯。刘洪祥发挥部队的优良传统和武清人诚实厚道、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发奋努力,很快适应了地方工作环境。由于他工作出色,很快就被提拔为一建公司的部门领导。在此期间,他参与了施工企业的多项改革。1989年,在北京市劳动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指导下,刘洪祥组织实施了北京市建设系统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并获成功,得到了市领导的肯定。这次改革所实行的分配政策在建设系统一直延用至今。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刘洪祥升任北京市一建公司副总经理,作为一个普通的复员军人,进入了国有大企业的高级领导层。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经历了企业的重大变革和改制重组,但他所分管的工作一直平稳出色,在同行业中,始终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他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和论文并在北京市多次获奖。
  2001年10月,刘洪祥所在的公司与香港港九公司达成合作建立商品混凝土公司意向。2002年5月,创建了北京力天混凝土有限公司,成为北京市拥有最大生产线的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在抓企业生产的同时,刘洪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香港的先进管理思路、雄厚的资金优势和北京大型建筑施工企业丰富的管理经验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独特的风格,企业效益名列同行业前茅。他们公司生产的混凝土产品先后供应给世界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主场馆国家体育场工程、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美国大使馆新馆等6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百分之百达到了设计、施工要求,在商品混凝土市场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刘洪祥本人被评选为北京市优秀企业家。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刘洪祥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充电”,他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努力攻读专业,并取得了高级经济师职称。刘洪祥还十分喜爱书法艺术,现任中国建设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兼任北京市劳动政策顾问、国家建筑材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混凝土协会理事等职。
  刘洪祥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组织参与在京武清人乡友联谊活动,连续三年出资举办乡友联谊会,曾特聘京城书画名家,定期到武清区青少年宫授课,显示了刘洪祥对家乡父老的一片诚心。
  载2005年11月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女诗人记者李桂杰
  国强
  在首都新闻界,有一位被业内人士称为诗人的武清籍女记者。年轻漂亮,才华横溢,成绩卓著,她就是年仅29岁的李桂杰。
  李桂杰,1976年出生在武清区南蔡村镇南商村。她从小就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小学五年级时,她的习作《我的老师》在父亲的指导下,被选入《天津市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升入杨村一中后,她的诗情和文采也逐渐展露出来,发表了多篇作品。1994年,李桂杰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兰州大学新闻系。李桂杰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同时先后在《青年诗歌》、《天津文学》、《甘肃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了几十篇诗歌。大学三年级时,李桂杰到《人民日报》社实习,很快进入了记者角色,采写了多篇有深度的长篇报道。由于成绩突出,获得了大学新闻系“韬奋新苗奖”和甘肃省新闻奖学金。
  大学毕业之际,李桂杰满怀信心地向《中国青年报》社自荐,很快便被报社录用,成了一名国家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负责文化新闻采访报道。她曾在1999年参加了天津大学生赴定西县“科技、文化、教育”三下乡扶贫活动的报道,所采写的报道在《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刊登。2003年,李桂杰随中宣部“三个代表在基层”报道团远赴重庆、四川、西藏采访,作为团里唯一的女记者,她不畏辛劳,深入采访,先后发表报道近10篇,有的报道受到了中宣部的表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此外,她还有多篇报道获得了首都女记者协会和教育部的奖项。她的深度报道文章《2004年中国出版的10大热点》一文,被国家权威期刊《新华文摘》2005年第一期选用。
  对于新闻采访和文学创作,李桂杰有着同样的挚爱。她说,自己喜欢写作,现在又以写作为职业,能够把爱好与工作结合起来,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在大学时代,李桂杰就出版了抒情诗集《流星的冬》。参加工作后,她的创作素材越来越宽广,写诗也成为了她充实、丰富精神生活的载体和“食粮”,她还兼任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熟悉李桂杰的人都知道,她的诗歌不仅有现代诗人眼界开阔、热情奔放的风格,又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篇篇力作,思路清晰,诗意浓浓,语言流畅,显示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发展潜力,成为首都新闻界一名很有前途的诗人记者。前不久,她又出版了诗集《对视月光》,在《诗刊》、《诗歌月刊》等有影响的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诗作。
  对于家乡武清,李桂杰心中不仅萦绕着难以割舍的眷恋,同时更有着一种触摸家乡发展变化而倍感欢欣鼓舞的热爱。她曾采写过许多反映家乡经济、教育和农民生活等方方面面的新变化的报道。她说,每次回家,都能看到武清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今年103国道拓宽改造通车后,宽阔崭新的公路和两侧如火如荼的开发建设,看了令人振奋,她要继续用手中的笔来抒写家乡情,宣传和记载武清的发展。
  载2005年11月1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引领塑料行业发展的杨凤鸣
  冯品清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国家轻工业部在北京成立一家厂所合一的塑料一厂和塑料研究所,首任厂长和所长就是武清籍的杨凤鸣。
  今年73岁的杨凤鸣,是武清区汊沽港镇大刘堡村人。解放前由于家境窘困,他15岁就到天津一家油墨厂当了学徒工,后来投入了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曾在北京市委从事组织工作。1958年,杨凤鸣参与筹建北京冷轧钢厂,并任厂长。1964年,任塑料一厂厂长兼研究所所长。1974年任北京市塑料四厂厂长。改革开放后,该厂更名北京华盾塑料包装器材公司,杨凤鸣任总经理。1989年任大地农塑集团公司董事长。
  担任企业领导工作后,杨凤鸣深感自己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了尽快成为行家里手,他找来专业书籍,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深钻细研。遇到技术难题,他认真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出很多科研成果。如试制成功塑料喷雾器(代替金属喷雾器),塑料增强管等,曾引起国家农业部、轻工业部的重视,并在全国推广。由他带领几名技术人员与工程兵部队合作研制成功的全塑料反坦克地雷、炸伞兵用的跳雷,曾受到中央领导的表彰。1988年,杨凤鸣晋升为高级经济师。
  改革开放后,杨凤鸣抓住发展时机,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由仅200多人的小厂,发展壮大为1000多人的大企业,年生产万吨以上塑料产品,创利税一千多万元,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军地位。他们还打造了华灯牌农地膜、盾牌中空容器两个品牌,至今仍在全国享有很高信誉。杨凤鸣在由农业部牵头成立的中日合作开发地膜委员会任委员,并兼任中国塑料加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包装协会委员、复合包装膜委员会、农地膜委员会的负责人。
  1989年,在他倡议下,组织了全国21个省市农地膜生产厂家投资,成立以信息、原材料调剂为宗旨的大地农塑公司,并由北京市8家塑料企业投资,建立了北京金秋塑料经营公司,杨凤鸣被推选为董事长。1993年退休后,杨凤鸣仍然担任大地农塑公司总经理,他克服困难,组建了多个经营实体,为本公司下岗、离退休人员创造了数百个就业岗位。
  1985年,杨凤鸣与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及李洪海倡议成立在京武清人乡友会。杨凤鸣还多次邀请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外商到武清区参观访问,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载2005年12月1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养牛状元李进友
  石树鹏
  在武清区,提起养牛状元“大老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老李”叫李进友,他在南蔡村镇办了两个奶牛养殖场,不仅自己养了优质奶牛1400头,还为100多户养殖户寄养奶牛1200多头,自有养殖资产达4600万元。难怪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说他是“对全市奶牛养殖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人们称他是养牛状元。
  今年63岁的李进友,原籍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早在1983年,他就带领妻子儿女放弃养蜂,来到武清农场,并很快成为当时全县出了名的“养牛状元”。
  大老李养牛,首先他注重规模经营。从1998年到2004年的六年中,他在南蔡村镇先后投资1800余万元,购买、繁殖奶牛1400多头,生产鲜奶数量连年翻番。其次是他注重质量。为提高奶品质量,先后购置了“鱼骨式”挤奶机、冷储奶罐、大型奶罐运输车等生产运输设备。2000年他投资500万元成立天津润华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又特意从俄罗斯引进了一套世界先进的挤奶设备。第三是他依靠科技求发展。为不断提高产量,他不惜淘汰弱势奶牛,优化奶牛新品种,与北京美联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培训专业人员,对600头奶牛进行胚胎移植,使他的牛群得以不断优化。为提高饲料品质,他改变过去人工操作方式,从意大利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全混日粮机械,由办公室微电脑控制对各种饲料自动进行科学配比。为了减少奶品的细菌数,在引进先进挤奶设备的基础上,他多次请国内外专家对工人进行培训,使细菌含量比人工挤奶大大降低,受到奶品加工企业的好评。此外,他乐于助人。2001年,李进友建起了他的第二个奶牛养殖小区,专门为个体养牛户委托代养奶牛。既为奶牛养殖户提供了科学高效的饲养管理,也提高了奶牛场的声誉。目前,在大老李养牛场里,已寄养了来自各地的1200多头奶牛。
  现在,大老李已经成了市奶业协会的会员,多次受到北京及其它奶业协会的热情邀请。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作为一位武清农民,其奶牛养殖的经验和做法被世界所关注。发行全世界的《卡吉尔新闻》杂志对他的“养牛经”进行过详细报道,他那笑呵呵的大幅照片还被刊登在杂志上。
  载2005年12月2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鄂尔多斯的武清人
  艾闻
  1951年8月,130多名年满16岁的武清热血青年,响应党和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打起背包,来到了内蒙古,在原绥远省民族干部学校经过几个月短暂的培训,就到当地农村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土改过后,这些人大都被分配到省、盟(地)、旗(县)工作。从此,一批武清人落户在鄂尔多斯地区,融入了边疆建设之中。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些人虽已大都退休在家安度晚年,有的已经过早离世,长眠在异地他乡的茫茫大草原上。但他们在过去几十年支援边疆的建设中,艰苦奋斗、报效祖国、可歌可泣的模范事迹,在祖国边疆建设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武清人争了光。
  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拨通了曾经在鄂尔多斯市广播电台任高级编辑的王蕴华家的电话,已经年逾古稀正在家休息的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那里部分武清人的情况。
  王蕴华老人说,武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济济,来鄂尔多斯后不少人走上了新闻和文化工作岗位。从城关镇来的齐凤元,到内蒙古后不久,就以年轻漂亮、文采横溢、字正腔圆进入了盟电台,担任了播音员,很快又担任了编辑、部门负责人。由于成绩突出,退休前两年,组织上调他到鄂尔多斯报社担任了社长兼总编辑。齐凤元到报社后深感工作的时间短促,他为自己退下来之前制定了三项工作目标:一是改革报社管理机制,今后工作上水平;二是改周报为日报;三是培养一支精干的编辑、记者队伍。他的做法很快见到实效,市领导为此决定让他推迟一年退休。如今,已经退休的齐凤元,经常组织乡友、校友们举办年会,写回忆录等,成为当地武清老乡的核心人物。与齐凤元经历相似的还有石各庄镇的钟万和,他曾在自治区政府办公室任秘书,后调任《科尔沁报》、《哲里木报》担任负责人、副总编,盟广播事业局副局长、群艺馆馆长等职务。石各庄镇敖嘴村的王蕴华也是从事多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高级编辑,同齐凤元、钟万和比,他显得坎坷。虽然被打成过右派回原籍劳动改造,但平反恢复工作后仍无怨无悔,在担任市电台和报社高级编辑期间,为边疆的新闻事业默默地奉献着。
  在鄂尔多斯工作的武清人中,一大批干部纷纷走上了各级各部门的领导岗位。电话中,王蕴华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南蔡村镇西小良村的高辅友当了盟商业局长,城关镇小屯村的寇学亮当过盟机关党委书记,上马台镇的夏振华当上了盟生产建设委员会、经协办的副主任,黄花店甄营村的王用志、汊沽港镇的高元善当了旗里的公安局长,东蒲洼街北章庙村的宋文广当过盟电厂的党委书记、大碱厂田河村的周庆岐当过盟公路段的党委副书记等等。他们都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王蕴华老人还感慨地介绍说,好儿女志在四方,同他们一起去内蒙古的武清人中,有的由于工作需要离开了鄂尔多斯,离开了内蒙古,但他们都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梅厂镇的张赞廷就是优秀代表之一。他到内蒙古后,先是在旗里做宣传工作,直到1961年1月,26岁的他被调入军分区当宣传干事,写了大量反映边疆部队生活的诗歌散文、新闻作品。1977年10月,他被调入天津警备区。期间,不仅被授予大校军衔,担任了副师级领导干部,还在著名作家魏巍的指导下,参与了由中央军委主持的聂荣臻等老一辈军事家回忆录的整理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张赞廷虽然离开内蒙古多年了,但至今仍和鄂尔多斯的乡友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王蕴华还告诉记者,这些支边的武清人中,虽然有许多人都在“反右”或“十年动乱”中遭受过磨难和冲击,但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都表现得无怨无悔。眼下,鄂尔多斯市内当年支边的只有几十名武清人,然而他们的后代子孙、亲友已经有数百人生活工作在这座美丽的城市。特别是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他们写回忆录,组织校友、乡友会,每周聚集一起,看看家乡寄来的《武清资讯》,仍其乐融融,生活得有滋有味儿。前不久,他们还商量着今年将回家乡看看,向区委、区政府领导汇报他们这些武清在外儿女支边五十余年的风雨经历,找亲朋好友、老街旧邻叙叙旧呢。
  载2006年1月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83岁高龄的区政协委员宋廷玉
  艾闻
  新年伊始,在雍阳宾馆召开的区政协表彰会上,被区政协评为优秀委员的83岁高龄的宋廷玉,精神抖擞地健步走上主席台。他的《珍惜委员称号,尽职尽责尽力》的典型发言,赢得了在场领导和委员们阵阵的热烈掌声。
  宋廷玉,早在1979年就是一位已从商业部门退休的干部。1984年,随着县政协组织的恢复建立,给宋廷玉老人带来新的春天,当年61岁的他被推荐为政协委员、工商联主委,1990年正式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走进政协的大门,一干就是22年,连续担任了七届县、区政协委员。1997年,由于年龄偏大,宋廷玉从政协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领导和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安度晚年。老伴和儿女们也都劝他歇歇脚,不要再奔波劳碌了。然而,宋廷玉却认为自己虽然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可还是一名政协委员,还应该利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为政协和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他骑着三轮车深入机关、企业、学校、乡村,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的身影。他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调研情况,基层干部群众的反映写成提案、调查报告,及时送给区领导和有关部门。仅就近三年的统计,他就书写有关城市文化、赡养老人、提高居民素质、解决公安协勤待遇等提案12件,写出运河开发、农民减负、发挥民企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支援路网建设等调查报告6篇,书写积水排放、汽车停放管理等社情民意反映8篇,提出各种意见、建议100余条。其中撰写的《提高民营企业者的素质》的调查报告,还获得了市有关部门颁发的一等奖。这些意见和建议,多数引起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转有关部门研究落实。2005年6月,他在深入徐官屯街曹园村调研拆迁问题时发现,尽快建设外来人员廉价租住的“打工人员公寓”是完善开发区建设,进而推进城区建设的必要措施。他的一篇《关于为外来打工人员建设廉价出租公寓》的社情民意反映,很快引起了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王树培、区长袁桐利、副区长@,相继做出批示,有关部门也很快做出规划立项。前不久,专门为外来打工人员建设的公寓已动工兴建,预计到年底竣工。这项工程投资总额达1亿元,占地110亩,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近万名外来民工租住。
  就是这些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提案、调查报告、社情民意反映,对于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来说,无不凝聚着他的千辛万苦。为了调研,他不分酷暑寒冬,顶烈日冒风雨,几乎每天骑着三轮车奔走于城区、乡村之中。为了真实了解环卫工作的状况,他竟多次在环卫工人上夜班的时间,来到清扫马路、厕所的环卫工人中间,向他们询问情况,调查研究。
  宋廷玉老人不仅认真搞调研,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而且围绕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做群众思想工作,化解矛盾,为政府分忧。他被13个单位聘为行风建设监督员,经常不断地为他们搜集意见,帮助改进工作,并多次深入到教育、政法、电力等部门做报告。他曾主动帮困难户到民政部门申请低保;为外地打工妹到邮政部门协调解决汇款中出现的问题;到有关部门帮助居民群众解决房屋纠纷等。103国道拓宽改造过程中,女儿因为工作单位拆迁在家待业,总想找单位上访讨个说法,外甥女家拆迁,一时想不通不愿在拆迁协议上签字。老人知道后,多次到女儿和外甥女家,讲路网建设的意义,宣传相关法律、政策,终于使女儿安心在家待业,服从组织安排,外甥女家也很快同意拆迁,和有关部门签了协议。
  他,虽已八十高龄,但仍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家附近有1000多平方米的杂草无人管,他就主动承担了清理任务,常年保持了环境的整洁优美。为了预防禽流感,他曾两次自己出资购买白灰和消毒药品,骑三轮车深入城区6处活鸡经销现场进行双重消毒,赢得了人们的热情称颂。由于表现突出,2005年,宋廷玉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文明市民评选中,被评为天津市“十佳文明市民标兵”。
  宋廷玉就是这样,时时处处发挥着政协委员的作用。记者问老人为啥对政协工作如此执着认真,老人十分深情地说:“这些年来,我始终记着我们的老市长,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说过的一句话‘政协委员是地位,是荣誉,更是责任’。”是的,宋廷玉委员所做的一切,不就是凭着一股对政协工作、对武清发展的责任感,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奉献吗?
  载2006年1月1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上清华的七旬老人杨丙义
  艾闻 王明华
  最近,武清区泗村店镇太子务村71岁的农民杨丙义,到北京清华大学深造,并取得生产制造型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专业结业证书的事儿,被人们传为佳话,成为远近闻名的新闻人物。
  现任天津丙义节能锻压机床厂厂长的杨丙义,是一位地道的私营企业老板。他1935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从小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学,只是在生活与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了自己所需的一些文化知识。他曾种过地,当过自行车修理工,直到1981年,他趁着改革开放的好时机,搞起了个体农机修理,成为乡里的“土专家”,成了村上率先富裕起来的“万元户”。1998年,已63岁的杨丙义看准国内市场需求,在面临资金、技术、经营场地等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建起了丙义锻压机床厂,搞起了机械制造业,主要生产大型剪板机。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企业初具规模,职工超过了百人,产品打开了市场,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杨丙义越发感到自己在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力不从心,而困难和问题的出现,主要是自己文化水平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于是,杨丙义打定主意,寻找机会到高等学府深造学习,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当知道清华大学开办机械制造专业培训班的消息后,他不顾七十高龄,毅然报名到清华大学深造学习。
  走进清华大学校园后,对从没有进过校园学习的杨丙义来说,困难重重,但他勇于克服困难。面对教授们高深的知识理论授课,他凭着一股子韧劲儿,上课时认真听、认真记,不懂就向教授们提问,下课后连白天带黑夜地整理、分析教授们所讲的内容,仔细研读课本知识。他还主动找授课讲师要了联系电话,有不懂的理论知识,就给讲师打电话询问,直到弄懂为止。就这样,经过一年多坚韧不拔的努力,他终于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获得了清华大学颁发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高级职业经理的结业证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科学文化知识就是生产力。如饥似渴学习的杨丙义,更懂得把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中去。他抢先把纳米技术引入企业,采用纳米技术后,不仅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而且使生产的单机成本降低了2.4万元。他大胆地用所学到的现代化管理知识,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使企业管理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他按照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很快改变了企业产品单一的现状,生产的产品品种已达十几种,并且以价格低、质量高赢得了客户的信誉,产品很快销往全国市场。其中天津的大无缝钢管厂、沈阳的汽车制造厂等一些大中型企业也用上了他们的产品。
  知识给杨丙义所管理的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给年过七十的杨丙义注入了青春的活力。近一来年,他多次出席清华大学首届全球化高层论坛、环渤海经济论坛等项活动,并发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见解。前不久,杨丙义还被全国工商联聘为常务理事。
  载2006年1月1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上海报界领军人物石俊升
  品清
  在武清许多人都知道,上海市有一份享誉国内外的《文汇报》。然而,谈起至今仍在担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曾任上海市《文汇报》党委书记、总编辑的武清人石俊升,却很少有人知晓。
  石俊升,武清区河北屯镇石薄庄人,1940年生。他六、七岁时从家乡随父母到上海读书。196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市内一所重点中学执教数年。1978年《文汇报》改组扩编,石俊升调入报社任《教育战线》编辑,后升任教卫部副主任、要闻部主任、副总编辑等职。1998年,成立文汇新民报业集团后,石俊升担任党委书记、总编辑,成为大上海报界的领军人物。
  二十多年来,石俊升凭借深厚的文学功底,锲而不舍的写作态度,撰写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消息、通讯、特写、时评、述评,以及新闻评论、纪实性散文、随笔等。近年来,他担任行政领导后,工作日益繁重,但仍笔耕不辍。出版了《长短集》、《思想漫谈》、《生命、事业、未来》(合著)、《岁月留痕》等书籍。在步履维艰的报业改革中,作为党委书记、总编辑,他先后发表数篇很有见地、颇具实际指导意义的文章,如《更重要的是新闻的管理质量——略说改版》、《改版、改制、改人——试论报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新闻的有效传播从理解读者开始——关于文汇报改版几个关系和问题》、《关于文汇报特色的回顾与思考》等,促进了该报改版、改革、改制工作平稳而有序地开展。
  石俊升在主持报社工作期间,与同仁合力共进,励精图治。为在新形势下取得新发展,他从《文汇报》的实际出发,提出“发扬特色,同中求异”的发展目标:一是版面创新要同中求异。正确处理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以个性化的形式反映共性化的报道要求;开动脑筋,提高筹划水平。二是在“同中求异”中显现报纸特色。积极撰写独家报道;加强热点报道的深度;办好副刊,形成新亮点。三是关键问题在于提高报纸的整体质量。四是版面创新离不开机制创新。他提出“少动版面,多改机制;少动机构,多改管理”的要求。特别是要改进采编管理体制,逐步由固定的线条分工,到块状的交叉结合,以加强管理的专业化程度。此外,他在队伍建设方面也采取了不少有效的措施。
  石俊升先生曾赴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日本、瑞典等二十余国考察访问,1993年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当选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说起家乡武清,石俊升十分感慨。他说,多年来虽然我久居上海,工作繁忙,但无时无刻不惦念家乡。今后,我一定抽时间回家乡看看,力所能及地为家乡做些贡献。
  载2006年1月2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把津门猫不闻推向全国的李玲君
  艾闻 周娜
  说起天津的传统食品“猫不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质好,在全国乃至世界都颇有名气。但提起这个企业的管理者,大家却并不熟悉,她就是全国三八红旗手,坐落在徐官屯街内的富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玲君。
  今年38岁的李玲君,祖籍武清区马庄村,1968年出生在天津市和平区,1987年毕业于天津护校,分配到天津民族医院妇产科,担任护士工作。1989年,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她甩掉“铁饭碗”,毅然辞职,投身商海,先后经营小食品、文具、服装等。1994年,李玲君敏锐地发现“猫不闻”速冻水饺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潜力巨大,便想方设法与“猫不闻”速冻食品公司取得联系,并在市区创立了天津富贵食品厂,开始从事“猫不闻”牌系列速冻食品生产。由于富贵食品厂生产的产品质量高,价格合理,很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仅用两年时间就由建厂初期的日产几百公斤速冻食品发展到日产3千公斤,产品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充分利用“猫不闻”的知名品牌,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是李玲君刻意追求的目标。2000年,她将企业迁到了武清区徐官屯街道工业园区,并很快建成了一个占地18000平方米,拥有6000平方米现代化厂房的花园式工厂。并逐渐发展成以生产“猫不闻”速冻食品和“富老八”调味品而著称的大型食品生产企业,企业资产总额达5500万元。她还相继在北京、上海、南京、沈阳、济南、石家庄、唐山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到目前,公司生产的各类食品达36种,日产量超过25吨,产品打入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3000余家超市。公司生产的“猫不闻”系列产品被天津市授予著名商标。企业相继获得天津市百强民营企业称号和市级“讲诚信,售真品,优质服务示范企业”称号。
  在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的同时,李玲君还不断拓展新的发展领域,积极发展奶牛产业,于2001年投资建起了占地面积616亩、拥有现代化设备、存栏500头的大型奶牛养殖基地——富贵庄园。由于她建起的奶牛场环境、设施优良,现代化管理水平高,吸引了各级领导纷纷前来参观指导。2002年度富贵庄园被评为市级奶牛养殖模范小区、无公害牛奶生产基地。
  李玲君不仅治厂有方,经营有道,而且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乐于奉献。几年来,她所领导的公司纳税千余万元,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困难群众捐款二十多万元。与此同时,她还主动为周围地区困难群众安排就业,以收购当地原料的形式,带动周边地区近二千农民脱贫致富。李玲君的事迹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热情称颂。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并当选为武清区政协委员。
  载2006年2月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倒骑自行车闯入世界吉尼斯的张炳营
  朱珊珊
  梅厂镇福源经济区的陆瑞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经理张炳营,以倒骑自行车行程近300公里的惊人之举,赢得了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倒骑自行车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今年32岁的张炳营是河北省沧州市纸房头村人,爱好运动的他从小就喜欢武术,20年来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和一副强健的体格。早在上初中时,好动的张炳营就想出了倒骑自行车的玩法,而且随着不断练习、水平也不断提高。中学毕业后,张炳营和朋友合伙到天津做生意,2000年来到梅厂镇福源经济区,办起了一家金属制品厂。2001年7月13日,当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时,张炳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朋友们一起欢呼起来。此后的张炳营一直在琢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支持奥运的情怀。2005年4月,张炳营在报纸上看到天津的一位67岁老大爷为支持奥运和宣传全民健身,倒着步行从天津到北京。这则消息给了张炳营启发,他想起小时候练过倒骑自行车的“绝技”,可以用倒骑自行车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自从中学毕业以后他就从未骑过自行车,要想重拾这个绝活还真是不那么容易。2005年5月份,张炳营买了一辆自行车,经过简单的改装,开始练习倒骑自行车。
  张炳营倒骑自行车支持奥运会的举动在沧州市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自行车爱好者要求加入张炳营倒骑自行车支持奥运的队伍,但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张炳营从沧州市自行车爱好者协会挑选了12名对自行车和奥运会充满热情的年轻人作为护车队,随他一起完成这项艰苦但是很有意义的活动。
  2005年8月29日上午9时25分,张炳营和他的随行车队从老家沧州市文化广场出发。车队一共有23个人,除了他和12个护车手以外还带着两辆汽车,一名医护人员,两名沧州市公证处的公证人员和一名摄像师,还有几名后勤人员,其中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是张炳营的母亲。张母随队而行,一来是和儿子一样为了支持奥运,更多的是为了照顾儿子。在旅途中,由于自行车改装时的小失误,使张炳营在出发的第一天臀部就被磨破。张母含泪为儿子上药,虽然心疼儿子,却没有劝说儿子放弃,因为她知道,这次行动是儿子的愿望,希望儿子能圆满地完成这次活动。
  北方的八月天气酷热,汗水不断地从张炳营的帽檐和脸颊往下淌。在途经武清境内时,张炳营的车队引得不少群众驻足观看,人们纷纷为他加油助威,有的高呼“我们支持你”,有的大喊“加油,你一定会成功的”。路过徐官屯时,一家影楼的年轻人还驱车跟随了张炳营车队一程,为张炳营一行拍摄了一组照片。武清群众的热情支持给疲惫的张炳营增添了动力。
  张炳营车队从河北省沧州市文化广场出发途经青县、天津静海、天津市区、武清区、廊坊市、北京大兴,全程295公里,于9月1日9时46分到达天安门广场东侧奥运倒计时牌前。几天的疲惫难掩成功后的喜悦,张炳营振臂高呼“我成功了”。此后,张炳营向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申请记录,很快得到批准,并于2005年底领回由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倒骑自行车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张炳营告诉记者,他想一定要尽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支持他的武清人。
  谈起今后,热情奔放、爱交朋友的张炳营说:“武清是自行车集中产地,我要在武清组织一个自行车爱好者协会,让更多的自行车爱好者加入到这项运动中来。,”
  载2006年2月1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农业战线上的一匹黑马李俊田
  石树鹏
  说李俊田是武清农业战线上的一匹黑马,决不仅仅是他曾经创造过黑马蔬菜工贸公司。而是他在全区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围绕“京津鲜菜园”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创造的辉煌业绩。历经七年时间,如今他已经成为超跃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超跃粮油有限公司、富万家奶牛公司、黑马蔬菜工贸公司四家公司的董事长。他还是区政协委员、青联委员,并被国家和区有关部门授予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标兵和武清区十杰青年称号。
  今年42岁的李俊田是河北屯镇前韩口村人。1982年入伍参军,七年后转业分配到当时的县粮食局购销公司工作。1998年,不甘寂寞、勇于创新的他辞掉工作,创办了一家名叫超跃粮油公司的个体私营企业,并很快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000年,当区委、区政府决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围绕“京津鲜菜园”建设,做大做强奶牛和无公害蔬菜两大主导产业时,思想敏锐、眼界开阔的李俊田马上意识到:区里的决策既是武清农业发展的前途所在,也是自己发展的重要机遇。于是,他主动在东马圈镇投资建起了超跃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养殖小区规模大,现代化设备配套齐全、管理水平高,很快就获得了市“无公害牛奶生产基地”证书。基地建成后,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得到极大发挥。但他并不满足,积极与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合作,围绕提高奶牛品质,提高奶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率先在全区引进实施了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收到了较好效果。不久,他又建起了天津市富万家奶牛小区,为几十个散养奶牛的农户提供科学高效集中的饲养管理场地。至目前,在这个小区里已有奶牛存栏2000多头。李俊田做大做强奶牛产业的同时,主动积极组织力量,将奶牛场附近农户玉米桔秆收购,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年增收几十万元。
  2003年,李俊田又瞄准了北京市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需求,经过与国内蔬菜生产的专家们及区农业有关部门技术人员认真研究探讨,在大孟庄镇投资1200万元,开辟了8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了4500平方米的蔬菜保鲜库,正式创建了黑马蔬菜有限公司。为开拓蔬菜市场,他在北京建起了自己的蔬菜配送中心,并很快把“黑马”蔬菜打入北京几十家超市。年销售无公害蔬菜超过2000万公斤。同时,由于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了周边地区5000多农户发展蔬菜产业,每个农户可实现年增收1200元。黑马公司在营销过程中,还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蔬菜质量。他一方面聘请国家、市、区有关蔬菜部门领导和科研人员到公司指导,严格执行蔬菜基地无公害生产管理措施,成为全区首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基地企业,另一方面,他还把眼光瞄准了南方和国外市场。目前公司已有十几种蔬菜销往国外,多种蔬菜销往南方,仅新年前后销往广州、深圳、香港的优质大白菜就达2000多吨。
  李俊田围绕“京津鲜菜园”建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道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获得了成功,受到市、区有关领导的好评。2005年,黑马蔬菜公司获得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面向未来,李俊田正信心百倍地准备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潮中扬帆远航,决心再攀新高。
  载2006年2月2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红色收藏家杨建清
  郑桂东
  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农民,凭着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之情,热心收集了大量的毛泽东塑像、书籍、像章等。为此,他不仅历尽艰辛,而且投入了百余万元的财力,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收藏家。他就是武清区杨村七街居民、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会员杨建清。
  今年40岁的杨建清,初中毕业后在北京跟随父母做生意。期间,他经常看一些反映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题材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影片中领袖的光辉形象在他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1990年,他回到了家乡武清从事个体运输,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激发了他“红色”收藏的热情。1993年,在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社会上兴起了对毛泽东相关物品的收藏热潮,杨建清也很快加入了这一行列,开始了他的“红色”收藏之旅。十几年来,红色收藏成了杨建清的最爱,他为此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他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顶烈日、冒严寒,坚持搞他的收藏,并把干运输赚的100多万元钱都投了进去。多年的苦心搜寻,使他的收藏品占满了几间屋子,主要包括500多尊大大小小、不同材质的毛主席塑像,几千枚形状各异的毛主席像章,1万余件各种版本的党史书籍、毛泽东语录、毛泽东诗词、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老唱片和5百多幅各种宣传画、油画等。其中,他所收藏目前全国最大可移动的3.7米高玻璃钢毛泽东塑像堪称红色收藏中的精品,展出时曾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效应。
  随着收藏物品的增多,收藏知识的丰富,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记住历史,于是便有了举办展览的想法。经过他多方努力,积极联系,2000年,他将所收藏的物品首次参加了有关部门举办的展览。经过多次展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结识了更多的老一辈收藏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为他以后举办个人展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他在天津第一次自费举办了专题个人展览,引起了很大反响。以后的几年,他先后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自费举办展览10余次,并多次获奖,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敬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建清在收藏界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收藏爱好者纷纷找到他,表达愿意高价购买他某些藏品的愿望,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如果自己最初收藏还有些企望将来增值的想法的话,如今搞收藏已经不再是为了赚钱和出名了,而是有了新的更高境界的追求。他要利用自己的收藏,去引导人们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希望他的收藏能为家乡增添一些文化氛围。
  谈到今后的想法,杨建清表示,要把那些“红色历史资料”做得更加丰富。这已经成为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他会继续收藏,继续学习研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红色历史遗产。
  载2006年2月2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杰出创业女性王福英
  石树鹏
  “三八”节前夕,区供销社所属明阳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区女企业家女能手联谊会会长王福英,被全国妇联中国女企业家协会授予2006年“杰出创业女性”光荣称号,不仅为武清供销系统争了光,也为全区广大妇女赢得了荣誉。
  今年57岁的王福英,衣着朴素,目光炯炯,有一股敢冲敢打永不服输的工作热情。提起王福英,供销系统的人,乃至系统外的许多人都知道,她带领原武清煤建公司职工从计划经济的禁锢中闯出了一条生路,创建了全区人人皆知的明阳煤业有限公司,成为全市煤炭行业的佼佼者。她也由企业经营的“外行”变成一个驾驭市场、创新经营的行家里手。1996年,她带着供销社党委的重托,离开区供销社人事科长的岗位,到了当年的县煤建公司,由一名行政干部变成了企业经理。到岗不久,她就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那种国营企业的旧体制制约了公司发展。在她的积极倡导下,煤建公司在供销系统率先推行了产权制度改革,组建了职工全员入股、区社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经过两年多运作,她又在公司内推行了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集体不再控股,由经营者持大股,员工全员入股,全员置换劳动身份,这样她把自己和企业完全推向了市场。
  王福英敢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在煤炭经营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使明阳煤业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走向了辉煌。她坚持“诚信为本,创新经营”的宗旨,创造性地提出了保证煤源基地、主打工业煤、发展用煤大户、创品牌、建网络、做大规模、巩固市场份额等经营思路。2002年,在她的倡议下,公司申请注册了“明阳牌”商标,并在全区建起了25个蜂窝煤直销连锁店,实行牌匾、配送、价格、标准、质量的“五统一”连锁经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优质服务,很快赢得了用户,大大提升了明阳煤业的企业形象,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做大工业煤经营规模,她亲自上门找用煤大户洽谈,用价格、质量和信誉赢得市场,开创了工业煤销售的新天地,市场占有率稳步攀升。2005年,企业煤炭销售量17万吨,销售收入6500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市各区县同行业榜首,再创历史最好水平。几年来,企业在发展中不仅收到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而且造就了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的企业精神,为明阳煤业的长远发展赢得了先机,也为全区供销系统树立起一面改革发展的旗帜。
  王福英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公司职工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她总是尽力帮助。近四年来,在区妇联组织的“送温暖”活动中,公司累计为600个困难户送冬季取暖煤150吨。她还多次拿出资金,资助困难职工和贫困学生。
  到煤建公司工作十年,王福英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广大职工的爱戴,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她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获“九五”、“十五”立功奖章,被命名为市级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载2006年3月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杜茂珍
  杨岭
  2月23日,在北京由全国妇联、中宣部等19个部门举行的“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颁奖大会上,武清区大王古庄镇大营村杜茂珍成为首都各大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
  今年45岁的杜茂珍,利用近十年的时间,凭着满腔激情和永不服输的精神,带领身边的姐妹们闯出一条适合盐碱沙化土质特点植树、栽花、种草的农业致富之路。十年前,杜茂珍与丈夫靠养猪、养鸡、卖菜过上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富裕日子。自己的日子宽裕了,可村里许多靠土里刨食的姐妹们,由于受村上盐碱沙化土质的影响,种粮产量低,发展经济作物又苦于无门路,很难脱贫致富。此情此景,使杜茂珍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于是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凭自己的智慧闯出一条适合当地条件的致富之路。为带个好头,1996年,杜茂珍依靠自己多年的积蓄毅然搞起了苗木种植。她首先在自家承包田内种植了150棵国槐,并嫁接成“龙爪槐”,但由于当时不懂技术,刚刚嫁接好的接穗就被风吹掉了,因此蒙受了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挫折并没有把杜茂珍吓倒,她从失败中查找原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行钻研学习,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获得了成功。1997年苗木出圃时,亩收入达2万余元。当年,杜茂珍又在3亩承包田里种植了2亩草皮和1亩沙兰杨,也获得了成功。1999年,杜茂珍大胆投资10万余元建起了占地40亩的苗木花卉栽培基地。
  经过近十年的拼搏,杜茂珍的苗木花卉栽培基地已经发展到1210亩,品种达80余个,年获纯收入40多万元。成功后的杜茂珍没有忘记那些贫困的姐妹们,她把基地作为试验场,主动为周边的姐妹们传授栽培管理与嫁接等技术,并鼓励她们大胆创业。针对大家最担心的销路问题,杜茂珍大胆承诺负责包销,使姐妹们打消了疑虑,纷纷投身苗木种植业。在杜茂珍的带动下,目前全镇苗木面积已发展到7000亩,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王古庄镇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全镇林木覆盖率达到28.2%。随着品牌效应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慕名而来,请杜茂珍帮助组建基地,由此她便萌生了“协会+基地”的想法。于是,杜茂珍于2003年11月组建了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镇苗木协会。目前,入会会员已由最初的80户发展到180户,帮助投资者在镇外组建百亩以上基地十余个,总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杜茂珍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浇灌出了植树、绿化的丰硕果实,也多次受到了国家和市区有关部门的表彰和鼓励。近年来,她先后获得了市级“三八”红旗手,市级“双学双比”女能手,市级“绿化先进个人”,区级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她的基地还被市有关部门和全国妇联命名为“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国“三八”苗木示范基地。
  载2006年3月1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北京来的养雁人魏永瑞
  艾闻 桂东 杨岭
  一位75岁的老人,在京城儿孙满堂,且年收入20多万元,不在家享清福,却带着老伴儿回到了他的故乡——白古屯乡小魏庄村,办起了非洲雁养殖场,说是人老了到家乡帮助乡邻们趟出一条致富路,再歇脚儿。这位老人叫魏永瑞。
  1948年,年仅17岁的魏永瑞,从家乡独自到北京谋生。先后在砖瓦厂、建筑公司等处打工。1953年,在北京某建筑公司当泥瓦匠的他,开始接触电气化工程。凭着一股子韧劲和不服输的精神,硬是从一个搬砖和泥的小工,成长为一个电气工程师,曾参加过北京中科院及人民大会堂的建设工程。随后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调往北京外贸部门工作。直至1983年,退休后的魏永瑞,凭着多年的积蓄和丰富的电气化专业实践,组建了一支私营电梯安装队,很快积累了一笔丰厚的收入。老人用收入盖起了一座私家小楼,并很快做为歌舞厅转包出去,年收入达十几万元。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魏永瑞回到了他阔别多年的家乡——白古屯乡小魏庄村,当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依然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怎样才能为父老乡亲找出一条致富之路呢?”年逾古稀的魏永瑞不禁陷入了沉思。不久,有人向他推荐饲养“非洲雁”。并告诉他,非洲雁不仅饲养成本低,抗病能力强,收入高,而且市场前景广阔。听后,他想能不能把这个养殖项目带回家乡去,让村里乡亲们也有个挣钱的道儿。为此,他又专程前往东北抚顺进行实地考察。经考察发现,饲养“非洲雁”确实是一条致富的好出路。
  但是,万事开头难。养非洲雁让当地乡亲们干,一是初期投入大,二是也有些风险,直接让乡亲们养有些困难。于是,他主动找到村干部商量,由村里划给一块地办养殖场,先期投入风险由他承担,待养殖成功后,再帮助乡亲们发展养殖。老人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村干部的支持,并很快在村口划出一片废弃地让他办养殖场。
  说干就干,魏永瑞拿出自己多年的50万元积蓄,建起了集孵化、养殖、加工于一体的“非洲雁养殖场”。为了办场,他同老伴儿离开了舒适安逸的北京,搬进偏僻的乡间野外,开始了他带领乡邻们共同养殖致富的创业之路。经过几个寒暑的艰苦创业,魏永瑞的非洲雁养殖场不仅有了近千只种雁,注册了自己产品的商标,还带起了村里和周边地区部分农户养殖致富。乡政府负责同志表示,非洲雁养殖的确是一项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之路,完全可以组织当地农民开展规模养殖。但是,由于禽流感的影响,群众有些担心。魏永瑞的雏雁销售出现了较大困难。面对困难,魏永瑞老人满怀信心地说:“禽流感早晚要过去,困难再大,我也要把这项有发展前景的养殖业坚持下去,直到带领乡亲养雁致富。”问起老人的今后打算,魏永瑞兴奋地说:“人总是要落叶归根,我已经老了,等乡亲们都养雁致富了,我就不干了。但我还留在村里,给大家当当参谋顾问。”
  载2006年4月4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热心青少年科教工作的杨德年
  席炳田
  他虽然是内蒙古包头市普通的中学教师,然而他却在全国科技界百余次获奖,成为颇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领先人物。他叫杨德年,一个地道的武清人。
  杨德年,1944年1月生于武清区陈咀镇李场村,少年时去了包头市,后任包头市铁路五中教师,1979年起负责该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后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呼和浩特铁路局教育中心科技基地,杨德年任科技基地主任。在20多年青少年科教工作中,他宵衣旰食,不辞辛劳,用自己参赛获得的奖金6万元购买了科研设备,在他的努力下,铁路五中的青少年科技教育从零起步,迅速发展,从仅有40平方米的科教办公室发展到占地2600平方米的科技基地,内设操作室、讲座室、科技展室、微机室、资料室及生物活动试验大棚温室,可供150名学生同时开展不同类型的科技实践活动,形成了独立完整的青少年科教体系。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女士看了基地后十分感动,当场为科技基地题词:“今天的小科技迷,明天的科技栋梁”。“香港新一代文化协会”曾经组织香港师生到该校开展学术交流。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名学生在科技基地内开展了生物实验、科技制作等活动,经杨德年辅导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奖,如《对向日葵向光性的探讨》2000年在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上获一等奖,《双胞菇种植解疑实验》2001年在第三届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中获一等奖……。
  在杨德年从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20多年里,他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比赛70余次,获奖166项,其中全国级奖31项,省部级奖57项,并获美国IET基金会颁发的“逢荃奖”。在他的精心培养教育下,14名学生取得高考加分资格,2名学生被免试保送上大学,他辅导学生的科技成果有多项在《中国青年报》、《全国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获奖作品集》等刊物上发表,中央电视台及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也多次作了报道。
  1996年,杨德年在紧张的科教工作之余,主编了《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南》,该书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经内蒙古教育厅认可,被内蒙古各师范院校选用,后来他又编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辅导教材》(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并在《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内蒙古教育发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对推动内蒙古地区及全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杨德年热心青少年科教事业的事迹,鼓舞了莘莘学子献身科技、科技强国的雄心,同时也收到社会丰厚的回报。他于1989、1998、2000、2004年四次荣获“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称号,被呼和浩特铁路局评为“突出贡献先进人物”和“教育系统十大标兵”,2003年度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他的事迹已被收入《中华之魂》(九洲出版社)、《中国发展理论与实践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群星灿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科技专家大典》(中国经济出版社)、《走进新世纪》(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华优秀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等丛书。
  如今,远在异地他乡的杨德年,始终关注着武清的发展,关心着武清青少年的科技教育。他说:“青少年科技教育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事关祖国的发展未来。如果武清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需要,我随时准备为家乡尽绵薄之力。”
  载2006年4月11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一个热心扶养孤儿的家庭
  朱珊珊
  在武清区石各庄镇,一个名叫黄信杰的孤儿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能完成初、高中学业并考上大学。而使他获得新家、圆了大学梦的就是这个镇石北村的刘玉平、张殿芝一家。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几年前,家住石东村的黄信杰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也丢下他和年长两岁的哥哥远嫁他乡。孤苦的兄弟俩只得跟着生活困难的叔叔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黄信杰随哥哥到家住石北村的同学刘刚家中玩耍,刘刚的父母—刘玉平、张殿芝夫妇发现,已经上初中一年级的小信杰比同龄人显得矮小,面黄肌瘦,腊月里仍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裤,一双小手已冻得红肿干裂。细心的刘玉平夫妇问清小信杰家庭情况后,当即为两个孩子做了饭,看着兄弟俩狼吞虎咽的样子,心疼得流下了眼泪,并决定将小信杰留下扶养。他们亲切的抚摸着小信杰的头说:“杰子,叔的家离学校近,以后就住在这儿,跟叔婶一起过好吗?”很久没有享受到家庭温暖的小信杰含着泪,一个劲儿地点头。从此,刘玉平夫妇承担起照顾小信杰和他哥哥的担子。一年多以后,小信杰的哥哥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只有小信杰一个人留在刘家,受到了全家人的百般呵护。为了养好身体,家里专门为他订了一份牛奶,一日三餐,有稀有干,有菜有肉。一年四季,新衣服添了一套又一套。在全家人的精心照顾下,小信杰不仅变得又白又胖,活泼可爱,而且成了校园里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信杰也完全把刘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整天叔、婶儿、哥哥的叫着,一家人亲亲热热。小信杰爱吃鱼,刘玉平夫妇就经常到集市买来鱼,变着法地给他做着吃,每次吃鱼,全家人总是把鱼的最好部位挑出来给他吃,有时甚至吃了上顿留下顿。2001年深冬的一个夜里,小信杰突然发起了高烧,这可忙坏了全家人,刘玉平冒着寒风敲开了邻居家的门,找车把他送到几十里外的区医院。很快,小信杰退了烧,刘玉平却因为日夜奔波病倒了。
  小信杰考入黄花店镇中学读高中后,在学校住宿,每周回家一次。每到周末放学的时候,刘玉平都打车到学校去接。赶上家里有事忙不开,就托邻居打车把小信杰接回来。懂事的小信杰说自己长大了,劝家里不要每周打车到学校接他了,可刘玉平一家始终坚持打车接他,三年从未间断。小信杰每周一次的放假成了刘家的一件大事,全家人忙里忙外为小信杰准备可口的饭菜。他们怕小信杰在学校里生活受委屈,每次都想办法给小信杰多带些钱去学校。在刘玉平夫妇的带动下,他们的儿子刘刚也把小信杰当成自己的亲弟弟。一次小信杰回家,刘刚发现他钱包里的钱不多了,就拿出几十元悄悄塞了进去。刘刚刚进门的媳妇崔洋也对小信杰关爱倍加,每次信杰回家,崔洋都张罗着给他洗衣服,做好吃的,还主动将自己的一间新房让给小信杰做书房。
  就是这样,小信杰在一家人热心关怀照顾下,不仅完成了初、高中学业,还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长春工业大学。黄信杰考入大学离家前,面对刘玉平夫妇,动情地说出了埋在心底几年的话:“您这么多年待我胜过亲生父母,就认下我这个儿子吧!”可是刘玉平夫妇却对信杰说:“叔婶养你不是为了让你回报,以后有了出息,找到你的亲妈,要好好孝敬她。”
  载2006年4月1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新中国篮球运动奠基人牟作云
  汉东 骥良
  牟作云,有中国体育界元老、中国篮球运动开创者和奠基人之称。他为国家篮球运动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被国内外体育界人士誉为体育活动家。全国CBA篮球第十赛季总冠军队捧起的中国篮球至尊鼎——“牟作云杯”,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牟作云,1912年生于武清区黄花店镇冀营村一个农民之家。1928年考入北平育英中学,1934年进入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他有篮球、跳远、标枪等多项体育特长。上学期间,标枪曾打破全国纪录,三级跳远打破华北纪录,篮球入选国家代表队。1936年,牟作云随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第十一届奥运会。但由于经济条件差,有关部门只靠募捐一笔钱为代表团租了一条外国油轮,又加之当时的气候条件恶劣,几乎所有的运动员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半个多月才到达柏林,第二天即参加比赛。结果除一名田径运动员在预赛中达到及格标准外,其余全军覆没。牟作云和队友们躲到主会场的一个角落抱头痛哭。他下定决心:献身国家体育事业,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1946年牟作云赴美,进入美国春田大学体育系读研究生,兼任篮球和田径助理教练,获得硕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牟作云任国家篮球集训队总教练、国家体委篮球司副司长。他从全国各省市选拔优秀篮球运动员组成国家集训队,进行艰苦的训练和选拔工作。不久,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国家篮球代表队,他任教练兼任八一篮球队教练。新中国十年大庆之际,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篮球代表队云集北京,在工人体育馆举行了隆重的赛事,中国篮球代表队击败了欧洲冠军匈牙利队,苏联冠军红星队也败给了中国队。世界舆论大哗,西方报纸评论中国队是“睡狮猛醒”。主管全国体育工作的贺龙元帅在国宴上向牟作云频频举杯,风趣地说:“我们赢了东方,还要赢西方!”。
  1964年,牟作云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此后,牟作云率领中国篮球代表队先后出访过40多个国家,不仅锻炼了篮球队,提高了个人和整体水平,还与很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1972年,花甲之年的牟作云率领中国篮球队访问日本,受到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亲切会见;1978年,牟作云率队访问美国五个城市,卡特总统的母亲热情接见了球队全体成员。美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将一支刻有“体育大使”的金笔赠给牟作云,称他是继乒乓外交之后,又一个开展两国人民友好活动的使者,1980年,国际奥委会要求中国提出三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候选人,牟作云是其中一位。
  牟作云离休后,仍为中国体育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兼任北京国际网球活动中心董事长、中国篮球杂志社总编等职。国际篮联授予他“终身荣誉委员”称号,亚洲篮联授予他“终身荣誉主席”殊荣。牟老目睹了新中国一步步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的实事:23届奥运会上,中国打破了金牌0的历史,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百枚金牌的突破,特别是2008年中国申奥成功……老人无限感慨,含泪说:我的夙愿实现了。如今,93岁高龄的牟老,身体健朗,耳聪目明,仍关注国内外体育运动的发展,他充满信心地说:“我一定要看到北京2008奥运会”。
  载2006年4月2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走向国际市场的吴宝忠
  周娜
  他,仅用几年时间,就建起了三家为世界知名品牌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两家国际商贸公司,成为拥有数千万元资产的大型集团型企业。如此高速度的发展,不少人问他凭啥?憨厚朴实的他总是坦诚地告诉人们:“走出国门天地宽”。他就是坐落在徐官屯街工业园区内的天津博顿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区政协委员吴宝忠。
  今年51岁的吴宝忠,十几年前毅然辞去舒适安逸的事业单位干部工作,投身商海,凭借多年来在工作中积累的家用电器营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开起了一家音箱生产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很快发现,国内家用电子产品厂家林立,且质量较低,销路不畅。针对这一情况,他走出国门,围绕家用电子产品的生产营销趋势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活动,并决定在引进国际现代化生产新技术设备的同时,将自己生产的家庭影院系列产品在美国注册商标。商标注册后,产品很快打入国际市场。
  眼光向外,走出国门,与世界知名品牌企业联袂,是吴宝忠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又一项重要举措。仅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与日本的“雅马哈”电子琴、韩国“三星”电器、德国的“奔驰”汽车三家国外企业联合,为其生产配套产品。在为世界知名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过程中,他既注重引进国际现代化技术和相关设备,又坚持严格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很快赢得了合作厂家的信赖,同时也赢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他连续建设两个投资千万元的新厂,而企业却无一分贷款。
  吴宝忠在抢占国际市场与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知名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使自己的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并很快达到了国际标准。目前已有两家生产型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1环境认证。保证了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使企业步入了现代化健康发展的轨道。
  吴宝忠不仅治厂有方,经营有道,还十分关心武清的发展,热心帮助本区的一些传统工业企业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近年来,他利用现有两家国际贸易公司的优势,穿针引线当“红娘”,为武清的特色产品找婆家。目前,他已把曹子里乡生产的绢花和下伍旗镇生产的铁编工艺制品推向了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年购销总额超过千万元,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引领武清传统工业产品进入国际大市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载2006年5月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鲜菜园建设中的杰出青年张海平
  郑桂东
  一个长期从事私营工业企业生产的年轻人,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大胆涉足农业,引进国外蔬菜新品,把大部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为“京津鲜菜园”建设增添了绚丽的一笔,受到了人们的热情称颂。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光荣地被评为“武清区十大杰出青年”。他就是坐落在河北屯镇内的天津市绿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平。
  今年40岁的张海平,1988年大学毕业后不图有一份安逸的工作,而是以自己的精明强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做起,先后创立了属于自己的以化工贸易、生产、储运为主的“海得”、“海兴”、“海易”三个公司。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三个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也逐年攀升。2001年,不甘寂寞的他,又把发展的眼光投向了蔬菜生产,斥资350余万元,在河北屯镇农校120亩的土地上,创建了天津市绿春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以其创新的思路,在鲜菜园建设中创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他的特点首先是品种新。园区建成后,他多次南下广州、香港等地了解特菜、西菜的市场情况,所种植的品种全部从国外引种的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他从生产环境、病虫害防治和肥料的使用上坚持科学管理,严把质量关,保证了产品的高档次、高质量、高标准,确保上市菜为100%绿色安全蔬菜。由于张海平肯于钻研舍得投入,公司取得了长足发展。公司已建成各种温室60余栋,引种国外新品种达20余个,具备了生产各种高档次绿色蔬菜的能力,并注册了“君健”牌绿色蔬菜商标。其次是市场营销渠道新。公司所生产的蔬菜全部销往境外市场。目前公司已同韩国、日本、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客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05年共销售蔬菜70余万公斤,预计今年将达到120万公斤。再次是运作方式新。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经营,而是主动找到河北屯镇党委,提出了公司+农户+基地的设想并付诸于行动,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包销产品,有效带动了周边菜农致富。目前,与绿春源合作的农户已接近200户,蔬菜种植面积达560亩。
  与此同时,他还热心当地公益事业,经常出资帮助修建乡村公路和帮扶贫困学生,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2005年,他还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经纪人,区优秀政协委员。
  谈到今后的想法,张海平表示,要努力把绿春源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成为天津市出口型绿色蔬菜的开发和生产基地,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成为带动周边农民发展致富、有一定影响力和超前意识的农业龙头企业,为武清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载2006年5月1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京城建房名人杜广成
  冯品清
  在首都北京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居民住宅楼接连拔地而起的今天,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就是现任北京市城市建设住宅合作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的杜广成。
  了解杜广成的人都知道,今年53岁的他是陈咀镇庞庄村人。1970年入伍当了一名工程兵后,参加了北京市第一条地铁和毛主席纪念堂、北京519国防工程、二环路、建国门立交桥、东直门立交桥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并很快由一名战士成长为优秀的基层指挥者。他曾四次荣立三等功,被评为全军优秀指导员,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
  1983年,全国百万大裁军,杜广成和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到北京城建集团。他先后任城建三公司工程队书记、队长,三处主任、北京市抢险大队长、三公司经理、党委副书记等职。带领着公司6千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中山音乐堂、天安门广场改造、首都机场航站楼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每项工程均被评为部级优质工程。在承建奥林匹克饭店和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大干100天”的日子里,杜广成冒着酷暑日夜奔波在工地上,他那曾因修地铁受重伤的后背旧病复发起了脓泡急需住院治疗时,他却坚定地表示:“轻伤不下火线”。只是让医生为他贴了满后背的膏药,仍坚持在工地指挥。这期间,住在老家的父亲病重,家人几次催他回家,他只在晚上下班后驱车数百里,回去看望老父,第二天一早又赶回工地。杜广成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等首都新闻媒体刊登宣传,称他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拼命硬汉”。
  1999年,杜广成任北京市城建住宅合作社理事长、党委书记。城建住宅合作社,是一种非营利的社会团体法人,是群众公益性的福利组织。杜广成坚持“多建房、快建房、建好房、建房管房想着住房人”的理念,相继承建了五个住宅小区,总面积50多万平方米,为5000多户居民圆了住房梦。为首都北京的住宅小区建设、城市建设、改造和发展起了带头作用。他所承建、管理的小区,曾获北京市优秀管理居住小区、北京市金牌小区、北京市文明单位等称号。杜广成被评为全国建设系统优秀企业家,当选为全国住房促进会理事、中国房地产协会常务理事。参加了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全国房地产工作会议、全国企事业住房建设与住房改革会议,并在大会上介绍经验。2002年,他还光荣地参加了世界第三次人类居住大会并作了发言。
  杜广成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参加在京的武清乡友会活动。在已故著名书画家刘炳森先生的影响下,他喜欢书画并收藏一批名人字画,成为全国书画收藏协会会员。他曾带队到武清开发区、杨村和平里小区学习考察。他表示:愿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祝愿家乡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
  载2006年5月2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海南十佳女杰程凤霞
  冯品清
  她从武清到内蒙,从云南到海南,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司局级领导干部,凭着武清人朴实无华、奋发向上的精神,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她就是曾被海南省评为“海南十佳女杰”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分公司的副总经理程凤霞。
  年逾六十的程凤霞,1941年出生于武清区陈咀镇东肖庄村。早在青年时期,她就是个奋发向上的热血青年。1960年,还在读高中的她,就光荣地加入党组织,1962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后,很快被选为年级党支部书记、系团总支副书记。1967年,她毅然留在了内蒙古,当上了一名中学普通教师。三年后,她以优异工作的成绩,被选调到内蒙古自治区交通厅任团委副书记、“知青”办副主任。担任知青办领导职务时,她关心下乡知青的生活和工作,经常带领直属单位负责人深入知青点考察慰问。送去图书和日用品,为知青放映电影。冒着零下25℃的低温,走访了所有知青点。她针对知青点存在的问题及知青的实际困难,大胆提出“把知青全部调回城里,走学工道路”的方案,组织上及时采纳了她的意见,将本系统的知青全部调回城里安排了工作,在落实党的知青安置政策、促进地区稳定中带了个好头。
  1977年,36岁的程凤霞被选调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先后担任干部一处、经济干部处副处长、处长,分管自治区直属机关厅局级以及大中型骨干企业领导班子的组配、管理和调动工作。在八年多时间里,组建了多个优秀企业领导班子。由她撰写的经验型论文《改革企业干部制度的有益尝试》、《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党校教材;她撰写的《谈谈城市管理机构的改革》、《深化改革,搞活经济的三点意见》在自治区组织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经验材料进行介绍,并在省级报刊上陆续发表。
  1987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程凤霞调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任副总经理。次年11月,云南澜沧、耿马地区发生7·6级地震,余震还在频发,程凤霞便组织人员前往震中地区察勘灾情,并在澜沧县震灾现场召开赔款大会,把首批315万元赔款送到千万受灾的保户手中,受到了中央领导的表扬。在几年保险工作的实践中,她曾撰写发表了大量专业性论文,引起了国内保险界的强烈反响。其中由她撰写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保险事业的浅见》一文,还被收录到《中国优秀领导人才大典》一书中。在云南工作期间,她分管的省分公司机关党委被评为省级先进党组织。
  1991年,程凤霞调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任副总经理。期间,由她主持制定的《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全省保险业务的发展,每年保费递增一亿元,三年迈了三大步。1996年,程凤霞获“海南省十佳女杰”荣誉称号。程凤霞还潜心书法、绘画和诗词创作。已出版诗集《行路拾趣》,还将出版《醉天涯》诗集。如今,她眷恋故土,思念父老乡亲,经常向亲友们询问家乡的变化。前不久,她还提议捐资为本村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立碑塑像。
  载2006年6月20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的李金元
  郑桂东
  前不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暨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颁奖大会”上,武清区政协副主席、天狮集团总裁李金元,以其多年来积极投身慈善活动,为中国现代慈善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并被授予“中华慈善人物”称号。
  今年49岁的李金元,原籍河北沧州,南开大学EMBA毕业。曾先后在油田、塑料和饲料行业工作过14年。1992年,他来到武清,在武清开发区投资2000万元开始创建天狮集团。十几年来,他以自己的精明强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带领集团全体员工奋发图强,努力拼搏,使当初默默无闻的企业成为如今业务辐射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全球1200万个家庭的固定消费群体和5万个加盟连锁店、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公司的世界顶级企业。
  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作为集团领军人物的李金元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1996年,在天狮集团艰苦创业阶段,他就为远在河北沧州的故乡投资近千万元,用于修路、打井、建学校,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随后,他向天津市慈善协会捐资42万元,资助全市200名特困大学生入学。1998年,他为抗洪救灾捐款2200万元。2003年非典肆虐之际,他带领天狮人,将300万元捐款送到卫生部,并将价值4200万元的保健品送到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手中。同年,他以公司的名义注资8亿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天狮美景国际爱心基金会。2005年初,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向灾区捐款捐物400万元。当年5月,天狮集团捐款1000万元成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狮爱心基金,用于救助全国的失学儿童。2006年5月,向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赠送100万元,向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广活动组委会赠送现金1000万元……。去年,李金元第四次登上《胡润2006年中国慈善家榜》,他以9438万元的捐款名列第九。从1992年创业至今,他率领的天狮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0亿元。
  李金元深知,单纯对贫困人口捐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是整个民族兴旺发展的基础,他希望通过对教育的投入,能为社会安定与发展有所贡献。1996年,天狮集团投资2.7亿元在武清开发区兴建了天津市第一所非盈利性私立高等院校——天狮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专业知识人才。
  当问及天狮作为一家民营企业,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中国的慈善事业,为什么会如此执着地一次次向那些需要援助的人们伸出爱心之手的时候,李金元回答说,当一个企业小的时候,它是自己的。当企业大的时候,它是社会的,是国家的,是人民的。如果没有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没有武清区委、区政府和全区各部门的全力支持,就没有天狮的今天。所以天狮要怀有感恩之心来回报国家和社会。他说,当看到数以千万计的人因天狮的捐助而脱离困境时,感到很欣慰,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他表示会一直怀着感恩之心,继续致力于慈善事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分享到人间的快乐和幸福。
  载2007年3月13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传承武术的老人张春裕
  艾闻 杨岭
  如今,在本市南开区有一位热情传承五行通臂拳的耄耋老人,他就是今年83岁的武清人张春裕。
  在当今中国武术界,五行通臂拳以其放长击远,灵动快速,体用俱全,形神兼备的特点为众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所喜爱和追捧。作为五行通臂拳第四代传人的张春裕老人是大碱厂镇刘武庄村人,退休于天津针织厂,现住天津市南开区。解放前,由于家境贫寒,年仅13岁的张春裕背井离乡,被父母送往天津当学徒,但是由于自幼身体不好,加之当时工作繁重,几年过来,年幼的张春裕越发瘦弱,而且经常咳嗽,为了能够强身健体,舒活筋骨,在家人的劝说下,决定去习武,希望能够对身体有所帮助。于是,在16岁那年,张春裕拜入武术大师张喆门下,学习五行通臂拳,成为张喆大师的亲传关门弟子。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奈的决定,却让他彻底改变了这个体弱多病的命运,也使他与五行通臂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春裕的师傅张喆是武清下伍旗镇马神庙村人,自幼与堂兄张策追随五行通臂拳第二代亲传大师陈庆习武练功,学成后在天津以设场授徒为生。当时张策、张喆兄弟二人与另一内家拳高手张锐并称“京东三张”,在全国武术界享有极高声誉。其中常年在张喆大师门下习武弟子就多达数十人。天性忠厚、谦逊的张春裕虽然体质较弱,入门最晚,但凭借过人的毅力和超群的武学天赋,却深得张喆大师的喜爱。他将张春裕视为五行通臂拳的最佳传人,将毕生绝学都倾囊相授。
  面对师傅寄予的厚望,张春裕时刻不敢倦怠,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以外就只有习武,即使是在家庭生活困难的解放初期和“十年动乱”期间也没有间断过。在数不清的暑去寒来中,张春裕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武学造诣也愈加深厚。由于他深知五行通臂拳是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集易筋、洗髓二经之势,合以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图、洛书之理,经过变化充实后所创,属正宗武当内家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他决心将它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从此,无论是在清晨市区的公园内,还是在回家探亲的乡野间,总能看到他忙碌教徒授艺的身影。而且,这一干就是几十年,即使是退休之后张春裕仍然没有闲下来,反而更加忙碌。1991年,年近70的张春裕在几个弟子的帮助下,在天津成立了大发武术拳社,从而将自己的传承事业推上了巅峰。其间他还在南开区武术馆兼任教练。多年来,在张春裕的不懈努力下,天津地区学习五行通臂拳的弟子就达到数百人之多,其中仅武清区就有近200人。
  一心传承五行通臂拳的张春裕,从不追逐功利,在津城武林里被传为美谈。近年来他的同门师兄邓洪藻当选为天津市武协副主席,其亲传弟子又相继在国内外的武术大赛中频繁获奖,五行通臂拳也因此逐渐为更多的人们所熟悉和喜爱。看着师兄所取得的成绩,张春裕在发自内心感到高兴的同时,也豁然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不鼓励徒弟们去争名次、夺奖杯,而是教育弟子们专心练功,精益求精,学到真功夫。
  如今,张春裕老人虽然已是83岁高龄,但仍然每天坚持收徒授艺,决心利用有生之年,全身心地把正宗的五行通臂拳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这一中华武术文化瑰宝,不断发扬光大。
  载2007年3月2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杭州城里的武清人甄润滋
  冯品清
  在风景如画的浙江省杭州市西子湖畔,有一座美丽的东方航空疗养院,疗养院里餐饮部的经理就是武清人,他叫甄润滋。
  今年52岁的甄润滋,1955年生于南蔡村镇张辛庄。1976年,中学毕业后的他回村务农,年底应征入伍,当上了一名航空兵某部战士。1981年,他转业分配到杭州东方航空公司疗养院担任管理干部。由于他精明干练,工作扎实,待人热情,两年后被提升为餐饮部经理,带领140多名干部职工为来本院疗养的飞行员及民航工作人员做餐饮保障工作。为提高管理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浙江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取得大学文凭,并很快成为工作成绩突出,人人称颂的好经理。
  甄润滋在工作中大胆创新,积极投身改革。疗养院内为弥补经费不足,曾号召搞“三产”,他积极响应,主动深入到农民、渔民、茶农中搞调研,投资150多万元,办起了猪场,饲养300多头肥猪。承包了池塘,养殖五万多只甲鱼,还办起了工贸公司。仅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回成本,取得了较丰厚的利润,大大改善了疗养院的条件。他多次被民航系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干部、先进工作者,《浙江日报》、《中国民航报》等多家媒体对他的事迹多次做过专题报道。
  甄润滋虽远离家乡多年,但仍乡情浓重。近年来,武清去杭州参观考察、旅游观光的人逐年增多,尽管每天公务繁忙,可他总是挤时间接待前来杭州参观、考察的老乡。每次接待的老乡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每年达十几次之多。而每次接待,他都亲自开车到机场或车站去接,帮助安排食宿,谋划旅游参观路线,协助购物,办理返程机票车票等,时时处处安排得周到细致。同时他还经常把爱人孩子找来,全家人一起同老乡们叙乡情,拉家常,陪老乡度过一次美好的杭州之行。
  2002年,武清大运河书画院到杭州展出,展期一周,甄润滋夫妇为参展人员安排食宿,展出间隙领着游览西湖,去茶馆品茶。前几年,武清一些经营茶叶的人到杭州采购,少的三五千斤,多的上万斤。为了保证老乡们能买到货真价实的名茶,他们夫妇俩放弃休息时间,不辞辛劳,奔走于茶农、商铺之间,直至购齐名茶,送上返程的飞机或火车。
  去年,杨村十几位回民朋友到杭州考察,润滋特意到杭州城里找一家回民餐厅招待大家;今年,区文联几位干部去杭州,他和爱人正在千岛湖开会,听说家乡来人,特意赶回杭州,接待大家;武清籍大学毕业生潘毅,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被浙江省第一医院聘用,由于要求条件较高,迟迟未交女友。甄润滋夫妇了解后,不仅亲自奔波介绍,还邀请在杭州的十几位武清人,恳请大家为潘毅帮忙择偶。
  如今,甄润滋在杭州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爱人是省电力研究所的干部,儿子毕业于天津民航学院,在东方航空公司工作,未来的儿媳是位漂亮的空姐,一家人生活得十分温馨幸福。甄润滋十分孝敬父母。每年他有三张免费机票,尽量抽出时间陪父母外出观光。
  甄润滋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每次回家都要到开发区看一看,他为全区路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感到无比喜悦和自豪。他说:“杭州再美,也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心,我的情,永远在武清。在杭州,我虽然没有给家乡建设做出很大贡献,可我还是要尽力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载2007年4月17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奥运福娃挂毯设计者王淑仿
  杨岭
  不久前,在刚刚揭晓的武清区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名单中,一位来自农村的妇女从众多报名参加选拔的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榜上赫然有名。她就是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许产品奥运福娃挂毯的设计者、天津宇通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淑仿。
  今年53岁的王淑仿,是崔黄口镇小宫城村的农村妇女。9年前,她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毅然辞去乡镇企业副厂长的职务,白手起家创办了如今年创产值1000余万元的天津宇通工艺品有限公司。9年后,她再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创新精神,成功设计并生产出了以奥运福娃为素材的礼品挂毯,征服了北京奥组委专家们苛刻的眼光,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武清民办企业,获得了“第29届奥运会特许产品生产供应商”的资格。
  2006年春,曾经在北京亚运会时,通过生产、销售吉祥物熊猫盼盼工艺品而尝到过甜头的王淑仿,得知北京奥运会有5个福娃吉祥物时,她便下决心一定要将武清的工艺产品打入奥运市场。于是,当年2月,她便组织公司技术人员进行福娃挂毯设计。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使样品逼真,她和技术人员反复修改工艺,从画样到选材,各道工艺无不细致入微。其中,由于福娃图像中“2008”字样线条极细,用传统方法效果欠佳,急得王淑仿团团转,最后她想出用刺绣的办法代替平针扎,既解决了面临的难题,又创新了挂毯的制作工艺。在随后对福娃笑脸润色及后期清整过程中,她又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两个月后,一件成品终于展现在大家面前。
  然而,当王淑仿满怀信心抱着福娃挂毯走进奥组委时,这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她,申请奥运特许产品生产供应商,产品和工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考核,而且该样品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提出了“中国印几个缺口要突出,不能变样”、“北京2008和娃娃脸必须要和照片一样”、“内外包装、说明书的颜色必须和五个娃娃颜色一致”等问题。产品经过一次次的修改,提交,再修改,再提交,仍没有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同意。此时的王淑仿也有些犹豫了。而正当她准备放弃的时候,中国印的首席设计师郭鸣先生无意中看到了她的样品,并得知她已经将样品前后修改过多次,很受感动,便专程来到公司进行指导。在郭鸣大师的亲自指教下,很多关键性的技术难题终于被攻克。
  2007年3月5日,这是一个让王淑仿终身难忘的日子。在经过整整一年的艰苦努力后,她终于迎来了成功的喜悦,北京工艺美术集团董事长郭泰来代表奥组委来到武清,向她颁发了“第29届奥运会特许产品生产供应商”证书,王淑仿终于赢得了在奥运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
  成功之路虽然已经铺就,但此时的王淑仿却深知奥组委对工作的严谨,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而她更清楚自己的产品代表的将是整个武清的风貌。她说,奥运是个大舞台,自己能够有机会代表武清参与其中,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也是一种莫大的责任。为此,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全力以赴确保产品质量,为自己的家乡赢得荣誉。
  载2007年11月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外交战线上的精英程文栋
  陈景山 马金东
  2007年11月7日,他被意大利驻华大使谢飒授予意大利共和国功勋勋章——一大十字骑士勋章,表彰他多年来为发展中意两国友好关系所做出的贡献。这位骑士勋章获得者就是原中国驻意大利大使程文栋。
  1944年5月24日,程文栋出生于河西务镇龚庄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时勤奋好学,于1960年考入杨村中学(现杨村一中)。1963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他依靠国家助学金读完大学一、二年级。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1965年被国家派往意大利罗马大学留学。
  1968年学业结束后,程文栋被分配在中国驻意大利商务代表处工作。1970年作为外交部当时最年轻的科员,参与了同意大利的建交谈判工作,有幸拜读了周恩来总理批改的中意两国建交文件。1971年我国在意大利建立大使馆后,程文栋就前往工作,1974年被外交部任命为驻意大利使馆党委委员,1980年回国到外交部工作。
  1981年程文栋被调到国家旅游局。1986年4月任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同年担任了国家旅游局机关党委书记。在分管人事教育司、国际联络司、市场开发司和机关党委工作期间,正值我国旅游业起步和大发展阶段,他在国家旅游局党组的领导下,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制定了旅游教育“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推动了中国旅游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体系的形成;倡导并连续10年组织每年一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长研讨班,有力地促进了省、市、自治区旅游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能力;建立、改革和完善利用高考网络进行全国导游考试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了国家旅游局驻外旅游办事处网络和相应的工作制度;提出并组织“中国旅游年”大型宣传促销活动,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1985年到1995年的10年里,中国旅游业的接待人数,由原来居世界第24位上升到第5位,外汇收入从世界第41位上升到第9位。
  1996年后他分管旅游局办公室、政策法规司、计划财务司和综合司。着手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计划管理方式,建立了新的计划管理机制。1997年策划并组织了旨在明确旅游业是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研讨会,努力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1999年3月程文栋被国家主席江泽民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多次陪同意大利政府首脑访问中国,在意大利接待了朱镕基、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访问。他为加深中意双方的相互了解,推动两国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其任期内,中意两国的政治、经贸等方面的关系发展良好。意大利的舆论环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99年他刚赴任时,意大利媒体对中国报道很少。至2005年离任时,意各大报纸几乎天天发表有关中国的文章和信息,报道内容也日趋客观,赞扬中国经济和改革成就的文章也屡见不鲜。为表彰其多年来为推动中意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所做的努力,2001年11月14日,意大利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在罗马授予他第22届“罗马之泉”国际奖。在任意大利大使期间,他还兼任中国驻圣马力诺大使,为中圣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5年3月退休后,程文栋仍关心国家旅游业的发展。两年来,受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委派,应湖南、重庆和辽宁等省市的邀请,他带领专家组,认真开展考察和调研,为上述省市旅游业的发展“问诊把脉”,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多年来,程文栋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对家乡充满了浓浓的眷恋之情。前不久,他还捐资两万元,以其父亲的名义设立了“义明奖学金”,用以奖励龚庄村四名最先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
  载2008年2月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叱咤世界排坛名将郎平
  郑桂东 杨岭
  郎平,一个曾经叱咤世界排坛的巾帼英雄,她所创造的辉煌成绩曾让国人为之振奋。如今,这个名字又让众多武清人为之欢欣鼓舞,作为美国国家女排主教练的她于3月22日带领美国队在武清与天津女排进行对抗赛,而之所以将比赛场地选在武清,是因为郎平是一个地道的武清人。为此,在比赛间隙记者专程对她进行了采访。
  今年48岁的郎平原籍是武清区下朱庄街郎庄子村。1973年4月,身体素质出色的她被选入北京工人体育馆少年体校排球班,开始接触排球。凭借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精湛的球技,1978年底她被选入中国女排担当主攻手,并很快成为国际排坛的风云人物,被人们誉为“铁榔头”。八十年代初期,郎平和其他女排队员一起连夺女子排球世界三大比赛的冠军,创造了“五连冠”的排坛奇迹。
  1987年,事业如日中天的郎平,选择了去美国念书进修,完成了从“世界冠军”到一个普通人的心理调整。1989年,为了在经济上独立,她受聘加盟意大利甲A排球俱乐部摩德纳队,成为登陆意大利排坛的第一个中国人。在郎平的带领下,这支名不见经传的球队在拿到了1989—1990赛季的意大利杯赛冠军,这是摩德纳队有史以来第一次坐上冠军的宝座,郎平被评为最佳运动员。当地报纸称她为“中国的马拉多纳”。在中国女排处在发展最低谷的时期,郎平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了祖国执掌起国家女排的教鞭。并率队一举夺得1998年世界锦标赛亚军和亚运会冠军。此后,由于身体原因她不得不告别国家队。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她应美国排协之邀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仅几年的时间,她就凭着丰富的经验和对排球事业的执着追求,把一个完全由美国大学生为主体的国家排球队,带成了世界排坛强队。
  作为武清籍乡友,郎平提早半天来到武清,与家乡领导进行了座谈,并参观了城区和开发区。谈起对家乡的印象,她动情地说,自己虽然是个武清人,但从小出生在北京,由于工作繁忙,这还是第一次回到家乡。刚刚踏上家乡的这片土地,感到格外亲切。四通八达的公路、现代企业林立的开发区、改造一新的北运河都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见所闻与父亲曾经告诉她的情形完全不同,这里处处充满了都市的气息。当听到家乡领导介绍完武清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郎平更是难掩激动之情,为家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感到自豪与骄傲。交谈中,郎平向记者表示,自己虽然在事业上有了一些成绩,但作为一个武清人,却始终没有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一直心怀愧疚。今后她一定会借助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向外推介武清,让更多的人认识武清,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当记者邀请她常回家看看时,她欣然接受,并表示有机会要陪伴父亲到郎庄子村去寻根。
  采访结束时,郎平诚恳地拜托记者代她向家乡父老问好,并祝愿家乡人民生活幸福,身体健康,愿家乡发展越来越好。
  载2008年3月2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