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人》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771
颗粒名称: 劳动模范
分类号: K828
页数: 29
页码: 145-173
摘要: 本文收录了武清区的劳动模范,其中包括了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中信广场的建设者于海介、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张振宏、全国粮企改革的先锋郭久苓等。
关键词: 武清区 劳动模范 人物事迹

内容

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
  石树鹏
  每当人们说起杨村一中,无不为那里的教学质量高、年年都有一大批学子考上全国各名牌重点大学感到振奋。更为那里有一支素质高、甘为人梯、辛勤育人的教师队伍所敬仰,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就是这支队伍优秀代表之一。
  现年42岁的史学忠,是杨村一中历史学科特级教师,同时又是学校教务主任,主抓高三年级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他针对实际,大胆创新,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创造条件在他的历史课堂上积极尝试“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走出来;作为班主任,他倡导“活而不散,严而不厉”的教育,用良好的师表影响带动学生健康成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他不仅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尝试,而且还先后参与了《家长实用教子方略》、《中学生心理诊室》等书的编写;作为年级管理者,他热心创办《年级提示》、《年级周报》,积极为学生创造自我约束管理的环境氛围,大胆尝试设立“免监考场”;作为学校的教务主任,他积极推进人性化管理,推行年级、班级、教师、家长“四统一”机制。
  凭着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史学忠不断创造了骄人的成绩。他在教师岗位上奋斗了21年,送走过13届高三毕业班,所教历史学科高考成绩连续8年居全市郊区、县第一,一大批学生相继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他担任历史教研组长十几年,多次承担市、区级观摩课、展示课、示范课、研究课,先后在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教学论文25篇,交流论文19篇。由他提出的“三环节”历史教学法,不但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区大面积推广。1999年他荣获市级“双优课”评比一等奖,2000年他被命名为市级“三育人”先进个人,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被评为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分子,2003年被授予“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2004年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载2005年9月6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中信广场的建设者于海介
  李汉东
  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在位于武清城区中心、京津公路东侧,一座占地16.8万平方米的集餐饮、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中信广场就拔地而起,成为武清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龙头,引起了区内外的广泛关注。而这一工程建设者的代表,就是大碱厂镇腾达集团总经理、中信置业公司的董事长、全国劳动模范于海介。
  今年52岁的于海介,1955年11月出生于武清区大碱厂镇长屯村。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早在十几年前,他就把一个负债50万元、濒临倒闭的津武鞋业公司,发展成拥有资产60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自有资金占有率90%,年销售额超亿元,创利税逾千万元的“腾达集团”,成为国家级集团公司和市级百强创汇企业,企业产品全部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优质产品,同时获得了美国最大的经销商希尔斯公司颁发的“高质量高信誉”奖牌,力夺莫斯科国际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和第三届中国乡镇企业出口商品展览会金奖。于海介本人也以骄人的成绩,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从2004年起,于海介走出大碱厂,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广阔的行业。他紧紧抓住全区大开发、大开放这一良好时机,决定在城区投资建设中信广场。这一想法得到了区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把此项工程列为全区的重点项目。于海介不负重托,带领公司员工,以城市化建设为己任,满怀对运河两岸尽快形成经济带、文化带、景观带主体形象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争时间抢速度,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他从引进人才、项目审批、设计规划,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他眼界开阔,不辞劳苦,跑遍了天津、北京招商引资,组织名店、名品入驻。他大胆创新,自加压力,主动与全国名店实行“协议制”。工程尚未动工,他就和相关企业签订协议,明确企业在广场中的位置、工程完成时间和企业开业时间等,保证企业在协议规定的范围内及时入驻经营。天津一商友谊武清店从签订协议到交付项目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全国知名连锁店东方之珠娱乐城从达成协议到入驻也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据了解,中信广场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200亩,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共分为七大区域,它占据了“京津交流窗口,大运河畔明珠”的黄金地段,未来将成为京津之间重要商业中心,并与国内外著名商业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东方之珠”、“友谊”、“肯德基”、“国美”、“苏宁”、“上岛”……这些繁华大都市里的知名品牌,如今纷纷落户“中信广场”,这个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贸城,已成为古老大运河畔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吸引了武清区内和北京、天津、廊坊等周边城市的大批消费者前来武清。
  中信广场的建设投入使用,也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前不久,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成员视察了中信广场,称赞这一广场是武清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希望总结这里的成功建设经验,推动全区各项事业高速度、高水平发展。
  载2007年5月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张振宏
  王明华
  他,生在大洼,长在大洼,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的党总支书记,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艰辛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子建成了闻名全市的明星小康村,前不久又被确定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他就是曾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的大黄堡乡后蒲棒村党总支书记张振宏。
  今年53岁的张振宏,1954年11月出生于后蒲棒村。改革开放之初,他搞起了个体运输,生意红火,年收入达2万元。1985年,率先致富的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自此,他按照“抓三个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素质,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工作宗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兴办企业,发展经济,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20多年来,他带领村民相继建起地毯、塑料、编织等十几个工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成立水产商贸公司帮助村民搞养殖业致富,盖起漂亮新颖的别墅住宅新村改善人居环境,把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贫困小村,建设成目前人均收入9300元、人均集体积累1.5万元的文明富裕村,率先跨入了天津市明星小康村行列。后蒲棒村的发展令人瞩目,张振宏的事迹也得到了区、市乃至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和鼓励。1994年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相继来到这里视察,夸赞后蒲棒村是全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2000年5月,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近年来,他又带领村民对全村6000亩荒苇地进行全面开发改造,使其变成高标准的鱼池台田,平均亩效益由过去的300元增加到1700元,使后蒲棒村成为真正的“鱼米之乡”。为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他在全村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被天津市确定为无公害养殖基地,每年300万公斤高质量水产品行销全国,部分水产品出口到国外。
  张振宏多年的工作经验使他深刻认识到党的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建设的同时,他率先垂范带头义务奉献。十几年来,他只拿职工中等水平的工资,把应得的奖金全部捐给集体,为村里节省了几百万元的建设费用。
  关心群众生活,想尽办法办实事。十几年来,他先后投资兴建了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村里学生从幼儿入托到中学毕业,全部实行免费教育。实行了男60岁、女55岁享受养老补贴制度。2006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后蒲棒村为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撤村建居、征地开发、农宅还迁等成为棘手的几件大事。张振宏始终以村民为主体,坚持做到了“四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宣讲,百分之百征求意见,百分之百给出路,百分之百签协议,使全村175户村民全部同意新农村试点建设和征用土地进行开发建设,使得这一系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目前,后蒲棒村新农村建设一期工程8栋还迁楼主体已经基本完工,预计9月份工程将全部完工,届时全村居民将搬进崭新的楼房。
  载2007年5月1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粮企改革的先锋郭久苓
  郑桂东
  他在粮食战线工作二十多年,凭着吃苦耐劳、踏实勤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优质服务促快速发展,使武清粮食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粮食战线上的一个先进典型,多次受到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表彰。他就是曾荣获过“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的武清区粮食局局长郭久苓。
  郭久苓1957年出生于大黄堡乡四高庄村。1981年,他步入了粮食系统,成为大黄堡粮站的一名普通职工。从进入粮站做购销员的第一天起,郭久苓就特别珍惜自己的岗位,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潜心研究业务,很快就成了业务能手。他曾先后担任过上马台乡粮站主任和城区第二粮油供应站经理等职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1999年开始,郭久苓走上了区粮食局的领导岗位,面对当时企业亏损2000多万元的困境,他团结带领干部职工齐心协力,置身企业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开发就业岗位,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实现了“一年扭亏,两年盈利,三年利润翻番”的目标。从2000年开始,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864万元,创办了“武清运河主食厨房工程”,每年主食供应量在600吨以上。他还在城区先后开办快餐连锁店24家,极大的方便了群众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安置了198名下岗职工,使粮食系统下岗职工全部实现了再就业。在粮食经营上,郭久苓充分发挥主渠道功能,聚集优势开创了“买全国粮,卖全国粮”的大流通格局,年粮油经营总量多达60万吨,成为同行业的排头兵。在他的带领下,区粮食局曾先后荣获“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先进单位”、全国总工会“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和“天津商贸流通百强企业”等多个荣誉称号。由于成绩突出,他曾荣获市级“十五”立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被评为市级“创新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并于200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郭久苓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他紧紧围绕全区发展的大局,坚持“服务他人就是发展自己”的理念,精心谋划粮食系统的建设与发展。2005年,为配合全区城市化建设,他带领局党委一班人提早动手,决定搬迁位于城区中心的武清粮食直属库,并自筹资金3500万元在大孟庄镇启动了雍阳粮食储备库工程,配有武清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和粮食检验系统的储备库很快投入使用,粮食储存规模达到12万吨。此举既有力地支持了城区建设,又扩大了粮食库容,为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他还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支持路网建设,全系统共拆除建筑物24505平方米,妥善安置职工168人。
  在全力服务武清发展的同时,郭久苓主动从服务国家储粮需要出发,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几年间,他促成了在武清建立国家储粮基地项目;自筹资金4300万元,在国家粮食储备库原有设施基础上,扩建仓房21栋,使该库容量达到18.5万吨;2006年,自筹资金5000万元,在崔黄口镇启动建设了容量8万吨的天津运东粮食储备库,预计今年年底可投入使用。几个粮食储备库形成了全区粮食购、销、调、存等整个流通环节的产业链条,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粮食物流体系,不仅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带动了农业发展,还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郭久苓始终把服务农业、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帮助农民种植优良高产品种,提高种粮效益;坚持敞开收购,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且收购价格高于国家发布的粮食收购指导价格,帮助农民增收,做好粮食流通领域的服务。自2004年以来,每年粮食收购总量都在6万吨以上,占全市粮食收购总量的90%以上。
  郭久苓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扎实苦干,奋力拼搏,使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5至2006年分别创利509万元和657万元,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载2007年5月22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首批劳动模范获得者李景禄
  周娜
  他在全国解放初期,凭着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坚持开拓创新,以出色的业绩成为全国国道管理的楷模。他就是1956年获得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称号的李景禄。
  李景禄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青苑县。解放前在河北省蠡县大百尺区工所担任通讯员工作。解放后,正逢京塘国道管理局招人,李景禄成了一名基层养路工。由于他踏实勤恳、成绩突出很快就被提升为京塘国道管理局第二养路工区负责人。
  解放初期,天津至北京段公路(今天的103国道)只有3米宽,路面坑洼不平。为了改善路面状况,李景禄带领养路工人们昼夜奋战在一线。年轻的李景禄不仅工作起来非常卖力,而且在工作中还善于从细节中总结经验。当时修路要靠人工搅拌烧料,就是两人一组将石子搅拌烧热后倒入铺路用的沥青中。用这种方法,每天只能烧料1立方米,而且为了防止沥青飞溅和人接触到设备的地方被烧起大泡,操作工人还要在身体裸露的地方涂抹上一层厚厚的凡士林,费工费力又费钱。心细的李景禄面对工期紧、资金短缺的困难,没有退缩,积极创新,发明了平底双灶烧料法。这种烧料法可以和运料、铺油等联合作业,工作效率由原来的每天1立方米激增到每天16—18立方米,而且还避免了沥青飞溅情况的发生。仅此一项发明,李景禄就为国家节约了工程款20余万元,工期也由原来的6个月减少到4个多月。
  解放初期的修路工作经常会受到天气的制约,每年冬季都要停工一段时间。同时,修路用的一平方米的水泥板,厚18厘米,重达200多公斤,原来要靠4个人才能抬动,而且天气冷时根本无法移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景禄又发明了杠杆吊板法。通过使用杠杆吊板法,200多公斤的水泥板只要俩人就可以轻松抬动,而且还使施工受天气的影响降到了最低,打破了冬天不能修路的常规。1956年,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李景禄被授予第一批“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被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获得荣誉后的李景禄,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他又先后发明了活钩倒土法和马拉清扫车等,大大加速了工程进度。同时,他还处处以身作则,重活、难活抢着干,熟悉李景禄的人都说他是“拼命三郎”。由于李景禄的严格管理,他所在的第二养路工区获得了模范养路工区荣誉称号。
  1970年,李景禄调到了当时的县招待所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又把当时只有30余间客房和一间只可同时容纳5桌人就餐的县招待所,发展到可同时容纳500人就餐、住宿的雍阳宾馆。李景禄因建设雍阳宾馆四合院的“百日工程”和成功经验,受到了当时市委书记李瑞环的高度评价。1994年,李景禄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并没有真的清闲下来,而是坚持服务社会,自愿到一些新开张的饭店帮助他们培养人才,一直干到70岁。
  现在78岁的李景禄,又义务承担起了小区居委会的调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卫生检查小组和党员生活小组长等工作,凭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和谐发展的责任感,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奉献。
  载2007年5月2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著名榆树专家白云祥
  王明华
  “冬打头,夏控侧,轻疏枝,重留冠……”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京津地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的白榆修枝抚育新技术的要领口诀,而这一脍炙人口的口诀的创造者,就是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被誉为全国著名榆树专家的武清区白云祥。
  白云祥,1934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蒙古族。1955年,他由河北省黄村林业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武清县林业局,成为一名普通的林业技术员。由于工作出色,他先后任林业股长,林业局副局长,县人大副主任等职。
  在长期的林业技术工作中,白云祥坚持深入实践,刻苦钻研,并根据所掌握的林业科技知识勇于在实践中探索。上世纪50年代,华北地区的绿化工作尚未展开,沙荒风暴严重,年轻的白云祥便立志要为武清造出一片“绿海”。他走出办公室,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踏遍田间地头,河岸堤埝。为引进、试种、嫁接树种,他有时整夜看守试验小树,获取树木生长的第一手资料,每到冬天,他又逐棵地为试验树苗围上谷草。功夫不负有心人。1958年,他终于试验成功了“毛白杨枝接插条繁育法”,大大提高了育苗质量,促进了优良树种的繁育推广。这一方法不但在武清全县得到推广种植,甚至在整个天津地区都普遍采纳,繁育毛白杨多达500万株。与此同时,他还主持并狠抓全县营造绿化固沙防护及公路河渠边沿的榆树技术攻关任务。众所周知,榆树生长缓慢,难以成材,大多枝干弯曲且容易遭受虫害。于是,白云祥又废寝忘食,将全部心血倾注到研究改造树种的试验中。经过3年1000多个日夜攻关,1968年,他试验研究的“白榆修枝抚育新技术”终于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技术使榆树可提前成材7年—8年,最先在武清县东洲村示范种植万余株,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随后迅速在全县、全市得到了推广。1972年,该技术被选入全国农林科技展览会展出后,有3万余人次专程来武清参观学习。华北地区迅速发展白榆超过亿株,继而推向了全国。
  不久,天津市组织了毛白杨协作组,白云祥被任命为组长。重任在肩,他带领全体技术人员,对多种树木展开了研究和改造,逐步总结出“芽接繁殖法五字要领”,进一步促进了毛白杨的发展。与此同时,他还积极推广速生优良树种沙兰杨,推行“三大一深,色浆栽植”先进技术,提高了造林质量。1980年以后,白云祥重点抓全县林业规划设计培育良种壮苗、实行林业承包责任制及全县农田林网建设工程。1988年,他再次被借调到市里,指挥外环线绿化工程的施工。就这样,多年来,白云祥在林业科技战线上,不断摸索,勇于创新,先后获得了市级科技成果10余项,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8篇。
  由于贡献突出,1984年,白云祥当选为武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任天津市第九届、十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以及武清县科协主席、中国林学会理事、天津市林学会理事长等职。他相继获天津市科技先进工作者奖、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和科技成果奖。他曾先后3次获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奖。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他再次获“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奖。
  如今,退休在家的白云祥,每天都坚持学习,看新闻,读报纸,学习电脑,享受着充实而快乐的晚年生活。白云祥在老有所乐的同时,不忘老有所为。他虽然年轻时长年在基层工作落下了腿疾,但他总是闲不下来,根据掌握的树木修剪、种植知识,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花卉栽培上,不仅成功繁育了各类花卉品种,使自己不大的家里摆满了近百盆的各种花草,同时还将繁育成功的花卉无偿赠送给左邻右舍,并且还时常帮助邻里养花。在精心伺弄花草的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加深了邻里之间的友谊,生活得有滋有味,多姿多彩。
  载2007年6月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王奎华
  朱珊珊
  他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7年,数十年如一日,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带领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们,把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子,建设成文明和谐、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他就是曾经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原王庆坨镇郑家楼村的党支部书记王奎华。
  王奎华1941年7月出生于王庆坨镇郑家楼村。1960年,他在王庆坨镇中学毕业,考入河北省廊坊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务农。1966年10月,王奎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郑家楼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03年。
  当干部就要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这是王奎华的当村官之道,也是他做人的准则。自担任郑家楼村党支部书记以后,王奎华一心带领群众治穷致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给王奎华增强了的信心和力量,决心摘掉多年落后村的帽子。由于郑家楼村地势高、土质差,加上严重缺水,村里的农业始终上不去。王奎华觉得要致富,首先要把农业基础打好。他带领村民对村里200公顷高洼不平、盐碱沙荒地展开了治理。经过两个冬春的拼搏,终于搞得地平如镜、渠网交错,荒地成了高标准的稳产高产田。接着,他又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兴修农田水利设施,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系列大中小型农机具百余台(套),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很快把郑家楼村建成林茂果丰粮高产的富裕村。创造了小麦、玉米亩产超千斤,果树亩产超万斤的好收成。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王奎华又提出了发展村办企业,壮大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思路。村里先后搞起了彩色印刷厂、不锈钢餐具厂、香烟过滤嘴厂、针织厂和塑料印刷厂。其中以一次性餐具为龙头,生产竹筷、木筷、一次性塑料台布、高低档餐巾纸等用品的发展规模大,使村里家家户户都从事一次性餐具的经营,并迅速建成华北地区最大的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全国。仅此一项,村里每年的集体收入达500多万元,群众从中得到的工资纯收入达200多万元。
  在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王奎华牢记党的宗旨,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乡亲们真正感到党的温暖,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实惠。1981年,郑家楼全村实现自来水入户、饮水除氟;1982年,村集体出资为每家购置电视机;为解决行路难问题,修柏油路12000平方米;1984年,翻新小学校舍,改变了教学条件;1985年,修建了文化室和图书室,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由于成绩突出,王奎华成为当时村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并于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自2003年起,王奎华从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可他没有因此停下工作的脚步,而是走进武清开发区,担任了天津阳光彩印公司董事长。如今,他所领导的公司全部采用进口设备,在天津市同行业中属于领先水平,且产品畅销全国。王奎华决心为武清开发区的发展,为新武清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载2007年6月12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孙克林
  郑桂东
  教师节前夕,武清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孙克林以骄人的成绩,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孙克林同志1954年出生。1974年,从天津杨村师范学校毕业后,便走上了他钟爱的教育战线。他曾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并先后担任教育局财务科科长、副局长、党委书记兼局长,走上了领导岗位。特别是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他积极奋进,努力拼搏,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全区3至5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2%。职业教育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成人教育走在全市前列,全区29所乡镇街成校基本达到市级一类校标准,12所乡镇街成校基本达到市级示范校标准。累计完成各类培训突破60万人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在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实行了教师工资统一发放,确保了全区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生平均公用经费达到市颁标准;投资5.43亿元兴建了杨村六中、七中、八小、九小、英华学校、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高标准城区教育设施;累计投资1.3亿元,促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重大突破,楼房化率达到72%;投资0.5亿元装备微机1.1万台,全区学生与计算机比达到了10:1,并实现了城区及周边四街道的“校校通”。
  全区教育整体上新水平。全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总平均分逐年提高,高分段人数持续保持全市前列。高考本科上线人数从2003年起,每年以500人的数量递增,上线率超过50%,相继有一大批学生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录取。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在实施素质教育、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并相继被命名为全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双合格”家庭教育先进集体和“天津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先进集体”。在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被市有关部门授予集体三等功一次。
  建立了适应时代需求的干部教师队伍。制定并出台了各种工作机制和制度,并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有效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广大教师师德素养。积极为教师教育和培训提供经费保障,实行学历达标责任制,全区幼儿园、小学教师大专率分别达到60%和75%,初中教师大本率达到70%,40%以上的高中教师达到研究生水平。
  孙克林注意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先后有3篇文章在《天津教育报》上发表,3篇文章分别在《天津教育》、《天津教育发展巡礼》和《中国现代化理论成果汇编》上发表。他在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中提出了“每天网络学习一小时”和“周末学习日”等学习制度。教育局党委连续多年被评为区级创建学习型班子先进单位。他提出了“打造教育强区”的工作目标,组织细化各种规范、制度40余项。坚持做到行为带动,经常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三年来共为薄弱校解难题396件,为困难教职工办实事519件。教育局机关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机关”,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6年教育局党委被评选为市级优秀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在全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多次受到国家和市区有关部门表彰的同时,孙克林本人也相继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工会之友、天津市“九五立功奖章”、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和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项荣誉。
  载2007年9月18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全国模范教师李学军
  郑桂东
  最近,杨村一中物理教师李学军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今年41岁的李学军,1966年生于大碱厂镇长屯村。出生于教师世家的他,对教师职业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和特殊感情,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为了实现当老师的志愿,他刻苦努力,发奋向上,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3年从南蔡村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师范大学。1987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杨村一中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开始了他钟爱的教学生涯。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他先后十七年担任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十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自己坚实的步伐书写了一个教师的追求,取得了突出的业绩。
  在教学工作中,李学军始终坚持学习,努力做智慧型、科研型、创新型教师。他先后拜一中特级教师赵玉良、天津耀华中学特级教师赵仲凯为师,再做学生,对教学进行全面整改。两年半的时间,在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他随堂听课600余节,撰写教学反思笔记资料累计足有五尺多厚。工作之余,他苦读苏霍姆林斯基、李镇西等教育家的著作,外出学访或观看教学课例和说课的影像资料,并完成了研究生、“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多项学习课程,为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李学军注重学以致用,不断开拓创新。针对高三复习中知识跨度大、题型变化多、思维要求高的特点,他反复钻研,整理查阅资料,结合自己教学体会和学生特点,将复习教案设计为《知识结构》、《考点提示》、《重难点分析》、《方法与技能技巧》四个环节,形成了高三复习“四步双循环”专题复习方案;课堂教学中凸现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了“探究诱导、导而又发”的教学风格,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多年的高考中,他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同时,他积极把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与其他老师们共享,促进一中物理教学整体上水平;在区内外,他多次应教育局、教研室安排为教师做教材辅导、考试分析和复习讲座,为来访的兄弟学校作示范课。2002年至今,他完成或正在参加五项国家级、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二十余项教科研成果分获国家、市级奖励;参加编写五部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在全国发行;三次应邀在国家、省市级举办的学术讲座中做学术交流。1995年他被吸收加入中国物理学会,1999年被聘任为天津市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并连续当选为杨村一中“名师”。
  李学军敬业爱生,为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二十年来,他始终坚持只要学生在校,自己坚持到岗。他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牺牲个人时间为学生辅导答疑、早来晚走开展教学研究。他几乎没有休息过双休日,寒暑假还要对学生进行家访,与学生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自己女儿生病住院他无暇照顾,却始终以父母般的感情关爱每一名学生,在生活上关怀体贴他们,在经济上援助他们,在思想上做他们的良师益友。所带年级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都凝聚着李学军的心血和汗水。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多年来,李学军所带的班级连续被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区级新长征突击队;所任班主任班级高考上线率均为100%。他本人也先后被评选为市级优秀教师、武清区“十大杰出青年”等。面对众多荣誉,李学军表示,他将一如既往,在教育岗位上不断进取,争创佳绩,为全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载2007年9月25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乡村优秀女教师贾秀艳
  郑桂东
  近日,河北屯镇振华小学教师贾秀艳以其在基层农村教育工作中的无私付出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今年36岁的贾秀艳,1971年出生于河北屯镇亢家庄村。她从小勤奋好学,乐于助人,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198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清师范学校。1991年毕业后,年仅20岁的她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美好憧憬,在家乡河北屯镇桐高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育生涯。1994年,调至该镇振华小学担任五、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的教学工作。十六年风霜雨雪,她一直扎根农村,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追求书写了自己无悔的青春。
  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贾秀艳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农村孩子们身上。她精心呵护每一名同学,细心照看每一个孩子,从没有让一个孩子因各种原因退学。为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她坚持进行家访,几年来她走过了所服务村街的大街小巷,走遍了每一名学生的家。在做好自己学生家访的同时,她还帮助其他教师进行家访,用自己辛勤的付出和无私爱心,赢得了所有学生和家长的信任与爱戴。
  在管理班级过程中,贾秀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精神。她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集体制定班级常规,竞选组建班委会,自主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成为班级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活动的主人,有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管理效果。同时,此举也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了才干。她建立了“假日互助小组”,把学校教育向校外延伸,同学们以村街为单位组成小组,互相帮助,互相探讨,相互协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打电话请教老师,她家电话成了她和学生、家长连接的“热线”。贾秀艳还在班级开展了“说伟人故事”、“知识天地”、“新闻早知道”、“八荣八耻”驻校园、“对未来的畅想”等活动,使学生们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特长,同时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在教学中,贾秀艳积极适应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她始终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着手,启发学生独立地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形成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为全体学生创造了一种“求知”、“探索”、“创造”的学习环境,为学生们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贾秀艳时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日趋上涨,学习成绩日益提高。多年来,她所带班级的成绩始终在全镇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贾秀艳始终坚持学习,努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型教师。她积极参加小学教育专业大专和大本班的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积淀。业余时间,她经常阅读教科研杂志,获取前沿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她潜心钻研教育教学工作,并积极与同事们进行探讨与尝试。近年来,她所写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初探》、《德育工作如何摆脱低效状态》等多篇论文,分获国家、市、区级奖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来,贾秀艳所带的班先后6年被评为区级“三好班集体”,并荣获区级文明班集体、区级“雏鹰中队”荣誉称号。她本人先后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区级优秀教师、区级师德先进个人等。面对诸多荣誉,贾秀艳表示,成绩只是昨天的句号,耕耘开拓才是永恒的主题,今后要更加努力地工作,把自己的青春献给教育事业,献给学生。
  载2007年10月9日《天津日报·武清资讯》

知识出处

武清人

《武清人》

出版者:大众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天津市武清区的人物事迹,其中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师刘炳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杰出的穆斯林画家阿里·雷公、相声名家师胜杰、核工业战线上的冯树荣、著名真菌学家刘波、飞机维修专家丁学起、全国优秀教师史学忠、昔日理科状元今日清华骄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