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古井变迁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661
颗粒名称: 神奇古井变迁记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3
页码: 072-07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大人庄村头有一眼古井,据传有健身增寿的作用。古井旁有一座姑子庙,两小尼姑靠抬水解决吃用水问题,但吃用水源在二里开外,为了近便,两尼姑请驼背老者将井移至庙内,老者画圈后背着井轻松行走,后因鸡鸣不得不将井放回原地。
关键词: 李大人庄村 古井 变迁

内容

李大人庄村头,一个鸭蛋形水塘里,碧绿的荷叶围满四周,亭亭玉立的荷花,向游人展示着艳丽的身姿。紧挨水塘的东侧,一座古朴的亭子下,保护着一眼古井。井口上立着一个不知使用了多少年代的辘辘,瘢痕累累,缠绕着几圈井绳,铁摇把锈蚀严重,向游人展示着岁月的沧桑。
  古井始建年代不详,口小肚大烟筒形,四壁甃以青砖,年代的久远,青砖早已改变了原貌,满布着黑绿色的苔藓,映衬得水面亦呈墨绿色,距地面约有四五米深浅。当地老人讲,这里的水井一般都是这个深度,再往深处打,进入流沙层,不但给甃砖增加难度,而且会影响水井的使用寿命。
  关于水井,村里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老人讲,早先村中有座姑子庙,坐落在一棵大槐树的旁边,始建明末清初年间,青砖灰瓦,为当时村里唯一一座砖木结构建筑,两个外地小尼姑常年在这里住持,靠四处化缘和地方大户人家施舍解决一年四季的吃穿用度。可是吃用水问题却要两小尼姑自行解决,身小力单,哪里挑得起两只沉重水桶,只得用扁担抬,两人抬一只大木桶,又好脸面,怕被乡民瞅见耻笑,所以总是早早地起来,一前一后抬起水桶,顶着星星月亮出门。那时村里能够食用的甜水井只有一眼,而且远在二里开外的河堤下,一去一回,快走也要用去一炷香的时间,虽然起个大早,抬水到家天也即将放亮了,有时也就难免会遇见那些早起去水井挑水的乡民,瞧风景似的瞅着两小尼姑扭动着纤细腰肢,一前一后袅袅娜娜走步,并在背后指指点点引以为笑。为了免去被人瞅见,两尼姑便尽量早起以避开众人的眼目。
  这天两个人起得更早些,那时又没有钟表,计算时间看月光,瞅星星。月圆之夜,又有众多星星在天上眨着醉眼,通往河堤下井台的小路,如同铺上了一层银粉,亮似白昼。两小尼姑踏着和缓的月色,抬起水桶款款地往前迈步,还没来到井台,其中一个吃惊地发现井台上有人,一个银须飘然的驼背老者。近了才看清,驼背老者须发皆白,瘦削的面颊如同老树皮样沟壑纵横,布满沧桑。老者单手握住一根细小竹棍,如同钓鱼样将菌麻叶做成的水袋慢悠悠挑出井口,双手捧起,仰起脸颊,大口大口喝下肚去,惬意地喘口大气,拍拍肚皮,畅快地说道:“好甜的水,好甜!”尼姑中的一个想到抬水的艰难,接茬道:“水再甜,无奈离家远,二里多地呢,抬到家,剩的没有洒的多。”老者举目打量了一下两尼姑,瘦弱的身体,小小的年纪,动了怜悯之心,开口道:“想近便些?容易得很。”两小尼姑头摇得拨浪鼓一样,哪里相信,又见老者仙风道骨,料知并非村野凡夫,便用激将法对老者道:“不信您老人家能把水井挪移到我们的小庙院里去。”老者哈哈一笑说:“这个呀,太容易了,举手之劳。”就见他用小竹棍围着井口画了个圆圈,道一声:“跟我走吧。”竟将整个水井从地下拔起,身子一弓背在背上,轻松得如同背起一筐干柴。让两个小尼姑前面带路。两尼姑全沉浸在意想不到的高兴和新奇里,不相信自己眼睛似的,往前走几步回头看看身背水井的老者,这样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把时间耽误了,还没进村,庄子里的公鸡打鸣了。老者一闻鸡鸣声,顿时慌了手脚,连说:“不行,不行,天将放亮,我该回去了!不然要受处罚的。”说着,就见一阵风起,平地卷起一片烟尘,人影不见了。在两个小尼姑的脚下出现了一眼水井,与河堤下的一个模样。水井离小庙有百十丈左右,虽然未能完全如愿,将水井迁移至庙内,但比起二里地开外的河堤下,毕竟近便多了。
  此后,李大人庄的乡民,吃水便不用再多跑路了,更为新奇的是,自打有了这眼甜水井,方围左近的地下水也全都改变了水质,由咸变甜了,随便打一眼就可饮用。一时间,村里的吃水井竟增加了几眼,而田里浇地用的水井,最多时竟达数十眼。多年来,在村民生活用水、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丰产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据说,喝了村中那眼古井水还有健身增寿的作用。问起村上耄耋老人、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他们纷纷说和喝这古井水有关。更有甚者传言,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这里,还喝过古井的水,称水清新自然、甜味可口。还口谕此井为“长寿井”,命地方官员加以保护。然而,这一传说并无记载,无据可查。

知识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李大人庄轶事》

出版者:中国书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新村漫游、古村史话、乡风民俗、乡贤名人、地域名吃、旅游链接等六部分,记录了李大人庄的古今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何加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大人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