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流传千古的李大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653
颗粒名称:
流传千古的李大人
分类号:
K82
页数:
5
页码:
047-0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代仁回乡为官,体恤民生,深入民间私访,裁减里甲人员,打击贪污,减轻百姓负担,尊重知识分子,兴建学堂,鼓励贫家子弟读书。他宽厚慷慨,烧毁欠债人的借据,免去佃户田租,赈济四方往来的贫困灾民。
关键词:
李大人庄村
李代仁
内容
说起李大人庄村,人们自然问起“李大人”何许人也?凭啥令后人以其尊称定村命名,至今为人津津乐道?这可说来话长啦。
话说在大明永乐年间,距京城百里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对孤儿寡母,母亲李氏带着十几岁的儿子李代仁一起艰难度日生活。李代仁的父亲生前是村内私塾的塾师,因其人品端方,学问通彻,不嗜烟赌,而又不作辍、不惮烦、勤于讲解,深得百姓爱戴,村中学童多由其开蒙。不幸的是,一个冬天,李老先生身染重疾,卧床两个月最后还是留下母子撒手而去,一时间母弱子幼难以为继。村中百姓素来怜贫惜弱,又感念李先生平日为人,对李氏母子多有照顾。李氏帮人纺织、浆洗,李代仁年龄尚小,但也开始帮人做一些简单活计。母子二人在族人和乡邻的帮衬下也能勉强度日。
李代仁自幼聪敏好学,李氏不顾劳苦,让儿子入书馆继续读书。李母告诫儿子,要想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只有读书科举。父亲在世时,代仁就随父亲学习四书五经,家中又有大量存书,李代仁对母亲非常恭敬,听从母亲的话,朝夕苦读,寒暑不辍,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到了二十几岁,李氏认为儿子学业精进了,便鼓励他参加科考,李代仁果然一举成名,皇帝钦点在京城为官。
李母深明大义,嘱咐儿子进京为官要尊君为民,清廉有为。李代仁铭记母亲教导,在京十数年一直忠直勤勉,为君解困分忧,深得皇帝嘉许。他几次接母亲到京城居住,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但李母故土难离,舍不得离开村庄和乡亲。眼看母亲年纪渐老,身体日益衰弱,便奏请皇上恩准其回乡侍母。当朝的宣德皇帝念其一片孝心,特恩准他回乡为官,并赐百亩良田。
李代仁回乡上任后,谢绝地方官员及豪绅对他的招待及馈赠,深入民间私访,体察民情。他不辞辛劳,或骑马或步行奔波于乡间田野、村镇集市,发现民生凋敝,经济落后,百废待兴。
李代仁地域为官,体恤百姓辛苦。乡间百姓也愿意和这位李大人述说疾忧,把他当做“知心人”。一次,在乡下调查民情时,听到有乡民为了供应里长的摊派而倾家荡产的事。他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是由于上官敲诈里役,造成里役敲诈甲长、甲长敲诈乡民,导致乡民苦不堪言。李代仁非常生气,设立里长是叫他们治理乡里的,他们却目无法纪,吸民膏血。李代仁果断地裁减了里甲人员,对贪污者予以严格查办,稳定了当地百姓的人心。
走访中,他还发现,农民在正常缴纳官府规定的税粮外,还有很多额外的负担,如税粮在运输过程中形成的损耗,也由百姓来承担,而“耗米”的数额是由地方官员来掌控的。在运送粮食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有的豪门大户不肯交纳“耗米”,与官府串通一气,转嫁到普通百姓的身上。如此种种,赋税成了农民们不能承受之重。有的农民交不出税,为了逃避惩罚,甚至背井离乡,导致地方上劳动力的流失,进一步导致土地得不到耕种。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欠税现象越来越严重。李代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措施,去除不合理摊派,打击乱纪的官员和富豪,妥善安抚流离的百姓,极大地保护了劳苦民众的利益。
李代仁还善于教化治民。他时常到地方上与当地老年人聊天,关心他们的生活,对老年人以礼相待。嘱托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尊老爱幼,和睦乡邻,不可纵情任性,做个善良的百姓。老人们也要以身作则,做子女的榜样。李代仁还十分尊重妇女,一个村庄里的妇女赵氏向李代仁告状,她的丈夫要休妻另娶。李代仁经调查得知,赵氏17岁与丈夫成婚,相夫教子,孝敬公婆。近年,她的丈夫做生意赚了钱,见妻子年过四十,年老色衰,便百般看不上,坚决与妻解除婚约。李代仁查明真相后,严厉批评谴责了赵氏的丈夫,为他讲“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古训。根据《大明令·户令》中“七去三不去”的条例,不准双方离婚,并警告男方若今后刁难妻子将予以重罚。赵氏的丈夫听了李大人的教训,想到妻子多年为家付出甚多,十分羞愧,连连道歉,承诺再不生二心。李代仁因其自身经历,十分重视教育。他尊重知识分子,广纳贤士,兴建学堂,鼓励贫家子弟读书,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使“簧宫焕然一新”,一改地方上多年学风不振之局面。
李代仁到地方官任的第三年,境内发生洪涝,河道溃败,大水漫灌,田里庄稼颗粒无收,饥民满道。各村广欠田赋,无力缴纳。众多百姓无粮果腹,一时间民不聊生。他直接减免官粮,减轻百姓负担。亲往各地视察后,向朝廷力请赈恤。他一面组织赈济,一面劝民耕织,使百姓赖以度过灾荒。李代仁平日宽厚慷慨,常有旧日相熟的乡亲向他借钱借粮。遇到如此天灾,欠债人家更是走投无路。他不忍心再向大家索要以往亏欠,当着父老乡亲的面,把村民以前向他借钱粮的借据当众烧毁。他自言,岁厄如此,不忍相迫呀!他自家的田地同样受灾,但他免去了佃户当年的田租,并打开自家粮仓,取出粟谷赈灾。还在路边开设粥场,赈济四方往来的贫困饥饿灾民。受到帮助的民众感激涕零,对他的义举无不敬服。被迫外出的百姓也纷纷回乡。李代仁名声也因此愈广。
洪灾过后,满目疮痍,治理水患成了当务之急。李代仁率工程人员踏勘灾区,查看河道地形。泛滥的河道为自然形成,因岁久壅塞,旱涝成灾,多年来常引发灾患。李代仁决定兴修水利,将患河改为利民之河。秋冬水枯之际,李代仁率领民工起早贪黑,对河道进行清淤、开凿、改道、疏浚,样样亲力亲为。沿河百姓群情振奋,自觉出工献料。水利兴修工程持续三年之久,河道整修之后,内蓄溪流,外疏洪水,灌溉良田,受益万亩。大大减少了自然灾害的侵蚀,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李代仁家乡在任12年,殚精竭虑,与民同忧共乐,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李母去世后,李代仁奉旨到外省为官。临行前,他将自家田地悉数分与佃农和贫寒人家,成为名扬乡里的“李大善人”。再度异乡就职上任,众百姓洒泪送别,依依不舍,送行队伍绵延数里,送了一程又一程。
李代仁离开家乡后,又辗转各地做官,再未回过家乡。最后,虽逝于他乡,但李大人的为官功德、行善之举却长久地留在家乡人的心中。人们逐渐将他的家所在的村庄称为“李大人庄”。斗转星移,年代远去,李大人的故事还在乡间不断流传,李大人庄淳朴、善良的民风,也一代一代延续传承下来。
知识出处
《李大人庄轶事》
出版者:中国书籍出版社
本书分为新村漫游、古村史话、乡风民俗、乡贤名人、地域名吃、旅游链接等六部分,记录了李大人庄的古今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沐
责任者
李代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李大人庄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