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源追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88
颗粒名称: 二、诗源追述
分类号: I222
页数: 10
页码: 271-280
摘要: 本文收录了古代诗词,其中包括了潞河发舟、看运河建坝处、潞河三首、冬日潞河视仓等。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诗词

内容

清康熙帝关注运河、关心民瘼的几首诗
  清代的康熙皇帝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的好皇帝。每年从初春河开之后就频频出巡,查看民生。有一首《潞河发舟》写的就是这个事情:
  青翰舟迎旭日升,
  官河放溜始开冰。
  巡行每为求民瘼,
  宁避春寒晓雾凝。
  那是一个旭日东升的早晨,康熙帝一行已乘船沿河巡游了。那时北运河因为承担着漕运的国之重务,所以运河也就称为“官河”。为了漕运之需,河里己经开冰放溜儿了。身为帝王的他不避春寒雾冷,为了了解民众疾苦开始巡行。
  在船里四望,康熙帝看到两岸的田野里有农夫开始耕种,这里原本是盐碱地多,但因为以前的水灾也带来一层新土使土壤改良变得肥沃,加之前些年辛苦地治理河患,才让百姓能够有地耕种,得到安宁太平。康熙帝看到这种景象,心中才得到安慰。他写下一首《舟中观耕种》表达这种心情:
  四野春耕阡陌安,徐牵密缆望河干。
  土肥原系黄沙过,辛苦先年挽异澜。
  到了秋后的时候,康熙帝冒着风霜再度巡幸潞河,看到的是疏林冷落,堤岸单薄,如有大水来临会有决堤之虞。想到春末的时候夫役疏浚河道费了那么大力气,但仍然免不了秋雨来时淹了庄稼。让人徘徊往复对水叹息,还是要不惜工本把水分流、多建拦河坝才能解决水患啊!心中有感,所以写下了《看运河建坝处》一诗:
  十月风霜幸潞河,
  隔林疏叶尽寒柯。
  岸边土薄难容水,
  堤外沙沉易涨波。
  春末浅夫忙用力,
  秋深霖雨失时禾。
  往来踌躇临渊叹,
  何惜分流建坝多。
  当春三月康熙帝看到天下升平、潞河美景的时候,他也是十分开心的。看一河春水荡漾,两岸麦苗青青。画船在中流前行,棹桨咿呀如歌。正是上鱼的时候,官民船行也没有什么禁止,岸边有很多百姓搬鱼的鱼罾。夜间还是东风吹雨,破晓时就晴了,春水流到闸口传来哗哗的响声。乘坐的龙船在镜面般的水泊里划行,从岸边绿杨深处听到黄莺婉喈的鸣叫。这景致真是美极了。康熙帝据此写下了著名的《潞河三首》:
  潋滟春波散碧漪,
  白苹初叶麦初歧。
  潞河三月桃花水,
  正是乘舟荐鲋时。
  画鹢中流起棹歌,
  参差荇藻漾睛波。
  泽梁虽设曾无禁,
  斜日鱼罾两岸多。
  东风吹雨晓来晴,
  春水高低五闸声。
  兰浆乍移明镜里,
  绿杨深处坐闻莺。
  我以为这是清代帝王中写潞河之景(包括南蔡村)感情最充沛、意境最优美的三首诗。
  清雍正帝写潞河的两首诗
  清世宗雍正皇帝也是个勤政的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巡视北运河。冬天走陆路,开春以后走水路。有一次冬天,天上启明星还没落,雍正帝一行人就已经打马启程了。北风渐紧,寒霜遍地,马儿喷着热气迎风嘶鸣。雍正帝一行顶着风霜,出了通州张家湾,沿着北运河岸,巡视被历代皇帝视为国计民生的仓储之地。从武清河西务的十四仓、大孟庄、南蔡村、杨村、黄庄、下朱庄,到尹儿湾的南北仓、到联通三河的三岔口,雍正帝看到河西务和天津城堡坚固、各码头仓廪充实,年成不错,验看后心里十分欣慰,所以写下了《冬日潞河视仓》诗:
  晓发启明东,
  金鞭促玉骢。
  寒郊初喷沫,
  霜坂乍嘶风。
  百雉重城壮,
  三河万舶通。
  仓储关国计,
  欣验岁时丰。
  到了转年开春的时候,雍正帝则从北运河水路出巡。冰河解冻了,站在船头看水流潺潺和河海相逆的回流。天色放晴放亮了,船里案头的书都看得很清楚,汩汩的春涛让人心情舒畅频频举杯。看天上的白云飘游着像是轰着群鸟飞过。春风劲吹,鼓动着船帆让万船齐发。带着侍从们出游,面对此等美景,只觉得自己文思不够,没法形容这潞河春日的景致了。因此写下了《春日潞河》的诗篇:
  潞河初解冻,
  桂楫溯渶洄。
  霁色明书帙,
  春涛劝酒杯。
  云排群鸟度,
  风鼓万帆开。
  扈从轩游日,
  唯惭作赋才。
  应该说,这在帝王的诗作中,也算得一首好诗。
  清乾隆帝评说武清自然境况
  《过武清县》的五言诗,那里面有他对迄今三百年前武清自然境况的一番评说。
  当初乾隆帝坐车巡视武清,他的感受是这里的大片土地以低洼湿地为多。去年夏天曾来到这里,此地因下雨受灾大都被淹,庄稼多被淹没。境内两条主要河流永定河决堤了,北运河也被大水漫堤,造成很多大田普遍没有收成,老百姓拿什么去过日子呢?所以赶紧颁布敕命赈济灾民,并多次免除此地的税赋。这次来到武清体察民情,受到当地官绅百姓及老幼的夹道欢迎,这也许可以让百姓得免流离失所,但心里仍未免总有一些顾虑。看现在麦苗长势挺旺,其它作物该种的也种了,按武清的自然条件而论,这地方怕下雨而适宜晴暖的天气。即使是那些地势较高、不好浇水的地块,也宁可不下雨为好。有鉴于此,乾隆帝作了这首诗:
  驱车过雍奴,
  广甸甚沮洳。
  去岁夏行潦,
  此地被灾遽。
  永定既决堤,
  北运亦漫淤。
  大田普无收,
  曷以卒岁度?
  是用赈济施,
  更敕勤宣布。
  今来细体察,
  老幼欢夹路。
  庶几免流离,
  未免仍廑虑。
  秋麦亦已茁,
  禾黍云种布。
  设以此地论,
  惧雨宜晴煦。
  虽然彼高田,
  宁无望雨处。
  在乾隆帝看来,武清这个地方地势低湿地多,宁可旱些,老百姓可能还有些收成,也不至颠沛流离。看来,乾隆帝确实了解武清的自然与地理的舆情,而且也确实被雨患水灾吓怕了。
  清人眼中的蔡村
  数百年前,蔡村一带即因其水肥地美成为鱼米之乡、画中之乡。漕运兴起至元代,这里成为一处重要的码头,因驿路经此,这里后来设了铺站,更增添了这里地位的重要。除了官员与漕运,很多文人也常在这里盘桓,抒发他们的心志。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赐进士出身的浙江海宁才子查慎行到天津时经蔡村,他写的《自王家浦晚至杨村驿》的诗中有“树从王浦密,河自蔡村宽”的句子,记述了当时蔡村一带北运河面宽阔的景象。
  乾隆年间,官至江苏巡按使的汉军镶红旗人鳌图在返乡途中写下一首秋季《蔡村》诗景:
  微云孤晓月,
  疏影瘦垂杨。
  近水鱼虾贱,
  沿堤车马忙。
  而且他还说“京东人语熟,入耳更思乡”,说明鳌图把这里看成自己的家乡了。
  同样也是写秋景,官为文安县训导的金绍骥《早发蔡村》诗写得更传神些:
  五更风霜冷,
  客子最销魂。
  马迹黄沙路,
  鸡声绿树村。
  驿楼残月小,
  渔岸晓烟昏。
  频听疏钟度,
  经过野寺门。
  这里的每一句都是一个景、一幅图画。马蹄印在黄沙路上,鸡鸣从绿树隐映的村中传来;残月挂在驿楼上方,晨雾还笼罩着渔船停泊的河岸;几度钟声传来,告知你岸边有寺院的存在。这就是当年蔡村的实景。
  写蔡村最美的要说是清乾嘉时期的天津诗人梅成栋。他在游览了风景如画的蔡村后留下两首诗。一首是《蔡村道中》:
  绿返平芜欲化烟,
  一番春雨润沙田。
  农夫笑指村前路,
  今岁桃花胜往年。
  正是三春美景,绿返平野,春雨润地,薄霭轻烟,桃花灼灼,让人眼前一亮,从农夫的笑容里,可以读出他们的一种自得与满足。
  另一首是他的《蔡村题壁》:
  古堤芳草返离魂,
  三月风和透体温。
  野店几回诗脱稿,
  春衫到处酒留痕。
  白沙碧水弯环路,
  绿柳红桃远近村。
  二十五年须鬓改,
  尘踪扰扰未堪论。
  诗人因游览住在蔡村小店。伴着三月的和风漫步在长满芳草的古堤上,看到的是白沙碧水和弯弯曲曲的村路,那绿柳红桃令人心旷神怡的远近村庄,感到二十多年尘世的纷扰,面对此情此景都不在话下了。蔡村的美景让诗人的心境变得旷达。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