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放河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84
颗粒名称: 七月十五放河灯
分类号: I276.3
页数: 2
页码: 209-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农历七月十五是鬼节、中元节、盂兰盆节等民间传统节日,人们通过放河灯来祭奠亡魂和普渡孤魂野鬼。放河灯的习俗在运河两岸尤为盛行,商行店铺会制作大法船或荷花灯进行祭奠,人们根据河灯漂浮的样子来判断亡魂的归处。北蔡村的村民用打瓜皮制作河灯,别有一番情趣。
关键词: 南蔡村镇 传说 河灯

内容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鬼节”、“孝亲节”,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盂兰盆节”。早年间,北运河两岸有在这一天“放河灯”的习俗。
  放河灯又称放荷灯,放河灯之俗,古己有之,是一种汉族民间祭祀及宗教活动,用以对逝去的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的祝福,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常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全国各地-般是在七月十五中元节前后举行。明代人王象春在《齐音》中记载;“德蕃于孟秋之望,建盂兰大会,燃放河灯,招僧诵经施食,追悼亡魂。”
  元、明、清时期,北运河两岸漕运兴旺,官家的商船、漕船、水师船,民间的货船、渔船等都在运河里穿梭,沿河的乡村、集市也因此繁荣。但或因天灾,或因人祸,运河里翻船溺水的事儿也不罕见。溺亡的人,有的有人收尸,有的则顺流而下在水中漂浮,成了孤魂野鬼。每年七月十五,运河两岸的村民便自发组织“放河灯”仪式,来祭奠亡魂的活动,来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临近七月十五,村民以小木片做底,糊上彩纸,里面放进小油灯或蜡烛。商行店铺则请人做大的木底纸船,称“大法船”。还有的将“河灯”做成荷花瓣形,所以也称“荷花灯”。这种河灯制作并不复杂,一般都是用各色的蜡纸糊成的,把一张正方形的蜡纸的四角粘起来。灯芯一般都是用麻绳做的,这样的灯芯燃烧时间长,能抗风。在放河灯前,将河灯底部浸入蜡烛油中,然后趁蜡油没有凝固时放在沙子上,沙子粘在了河灯底部,这样就增加了河灯的重量,不容易被吹翻。灯笼里点上蜡烛,放在河中,任其漂流。
  七月十五这天,村民们管乐笙箫敲锣打鼓,抬着大纸船在村里绕行一周。到了傍晚都集中于河神庙前,由僧道做道场,来超度亡灵。鼓乐声中,先将“大法船”放入运河,其他河灯紧随其后。漆黑的河面上,闪烁着飘动的灯火,长龙一般的灯火在河上随着流水移动,非常壮观。河岸两侧的村民争相目睹这一奇观,孩子们更是兴奋得手舞足蹈。那时候,人们根据河灯漂浮的样子来判断亡魂的归处,如果灯在河面上打旋儿,就认为这个亡魂被野鬼拉住了;如果灯在漂流中沉到水下,就认为亡魂得到拯救;如果能漂浮很远,那么久说明亡灵生前修行得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成仙成佛了。
  运河边的北蔡村人放河灯可谓别出心裁。当地村民普遍种打瓜,打瓜皮坚且厚,大人、小孩把打瓜一切两半儿,掏出瓜瓤,用半个瓜皮当成灯托,里面放入用棉花或细麻绳搓成的灯捻儿,浸上豆油或麻籽油,点着后放入河中,打瓜灯飘飘悠悠顺水流远去,也别有一番情趣。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