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蔡村的漕运与沉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32
颗粒名称: 诗意蔡村的漕运与沉船
分类号: U674.1
页数: 2
页码: 58-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章宗完颜璟在泰和五年改凿运渠,从天津三岔河口转入潞水,溯流而上至通州,实现了潞水通漕,并命名为天津河。此后,金、元、明、清四代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村镇的繁荣。蔡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码头。
关键词: 蔡村 漕运 沉船

内容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五年(1205)改凿运渠,从今天津三岔河口转入潞水,溯流而上至通州,实行了潞水通漕,并命名为天津河,这条河有了北运河当初的样子。所以,金及以后的元、明、清三代,运河漕运发达,带动了沿河村镇的兴旺繁荣。蔡村就是在漕运兴旺中兴起的重要码头之一。
  金代诗人杨云翼在《蔡村道中》一诗中写道:“水连深竹竹连沙,村落萧萧已暮鸦。行尽画图三十里,青山影里见人家。”诗里反映了当初蔡村的几个情况:一是“天津河”即北运河己然通航,诗人北行(因为他看到了“青山影”即北面的燕山)三十里,起点应还在杨村以南了;二是蔡村一带村庄之美,“水连深竹竹连沙”,两岸有翠竹、有沙滩,“画图三十里”,自然之美今天难得一见:三是金时的蔡村还不是十分繁盛,村落萧萧,人家隐隐,一片自然景象,表明漕运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到了元代,就有了“直沽洋里海船来”至杨村驿经蔡村奔京师的“百里维舟”(元·傅若金《杨村》),有“前望同舟远不分,打头风急御河浑”的舟行络绎的感叹(元·马臻《舟次杨村》诗)。明代的诗人李杰有《过蔡村》诗,其中有“蒙蒙细雨来帆重,漠漠平芜去鸟低”的描述,就是说蔡村这里往来船只己经很多了;同样是明朝的庄昶在《蔡村》一诗中也有“万里小舟连夜发”、“浅深雨乱移篙地”的记载。“移篙地”说明这里己成为停船休憩之地的码头了。到了清代“帆影隐隐绕堤行”(清·杨葆光《蔡村道中》),那似乎就是帆樯如林、络绎不绝的壮景了。
  通州至蔡村的北运河道高低差距很大,古人称之为“势若建瓴”。通州之北海拔不下40米,蔡村东北部海拔为8米,至东南部海拔仅为5米,夏秋水涨,其势汹涌,行舟不易。蔡村之地水多弯转,水势尚为平缓,但也未能避免漕船翻覆。武清境内北运河段己发现沉船七处之多,且皆发生在元代,或者与其船多河窄和漕运航行规则尚不完备等情形有关。
  蔡村镇境内发现有一艘沉船在聂官屯村东。聂官屯村又称聂嘴,地处河湾,曾作为一处停船避让歇靠的码头。这一处遗址是上世纪60年代发现的,位于北运河东岸。沉船木质,长度约8米,距地表深2米,出土有部分船板、船钉和元代白釉露胎瓷碗残片。船体仍埋藏于原地。船的体量不大。如果作为驳船也只能装运一些小体量的营生。这样的船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叫“舴艋”,除了打渔还可供游人观览之用。明代的林光在“花朝”(农历二月初二。一说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乘船观赏了蔡村初春之景:
  尽日风尘里,花朝不见花。
  轻烟穿舴艋,长薄散乌鸦。
  砚拂冰还冻,春催柳渐芽。
  前村是何处,荒落几人家。
  这首《二月二日蔡村船中》“轻烟穿舴艋,长薄散乌鸦”之句的“舴艋”应该指的就是此类小船。发生沉船事件,固然是大不幸,然“沉舟侧畔千帆过”,即便经历人生磨难与挫折,也不能阻挡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完颜璟
相关人物
杨云翼
相关人物
傅若金
相关人物
李杰
相关人物
杨葆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聂官屯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