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庚子之乱”现身蔡村的名臣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30
颗粒名称: 清“庚子之乱”现身蔡村的名臣们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52-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旧历庚子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位名臣,包括聂士成、裕禄和李秉衡。聂士成是抗击外侮的英雄,但由于与义和团结怨最终牺牲。裕禄是直隶总督,起初主张主战,后来改变态度,导致清军失败。李秉衡在蔡村之战中战败,最终选择自尽。其中有一位御史王廷相也壮烈殉国。尽管这些名臣的努力和牺牲并未得到应有的待遇,但他们的事迹仍然是我们历史中不可忘记的一部分。
关键词: 庚子之乱 蔡村 名臣

内容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是旧历庚子年。这一年,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从天津进犯北京。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进退失措,军民、朝廷矛盾尖锐,主战、主和各执一词;忠良欲回天无力,奸佞营一己之私,最后导致丧权辱国的奇耻大辱。
  武清地处京津之间,是京畿的门户;杨村、蔡村、河西务一线又是扼守门户之咽喉。“庚子之乱”的泣血刀光之中,这里出现了清廷几位名臣的身影。
  一位名臣是聂士成,安徽合肥人,是抗击外侮的英雄,因功授直隶提督。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正势旺,杀总兵杨福同,破坏黄村、廊坊火车铁轨。聂士成派兵阻止,群民不听,击杀数十人,故此与团民结怨,而朝廷也下旨苛责聂士成。天津的两万义和团民,遇到聂士成的武卫军就加以辱骂。面对内忧外患,聂士成一方面严令部下不准对无知百姓轻举妄动,一方面心中满怀忧郁愤懑。在写给当时兵部主管荣禄的复信中说:“匪害民,必至害国!身为提督,境有匪不能剿,如职何?”愤懑之情溢于言表。于是“乃郁郁驻杨村观变”(聂部的驻地应在芦台)。当听到联军进犯天津的消息后,他自杨村返回前线,并将军队一分为三:一部护路,一部留守芦台,他自己亲率一部前守天津,从侵略军手中攻占失地,“喋血八昼夜”。面对敌军“燃毒烟炮”和清军的败退,“士成立桥上手刃退卒,顾诸将曰:‘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夫矣!'遂殒于阵,肠胃洞流。”聂公死节之地虽非蔡村,但其布防、考察大概己及于杨村一线。一代将才,做了腐败政治与民族割裂、洋人入侵、腹背受敌的牺牲品。对于这样一位抵御外侮、慷慨死节的民族英雄,义和团民却在满天下嘲笑他为“聂找死”。这种丧失民族正义与是非的劣根人性着实令英雄齿冷。
  第二位人物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裕禄。1990年版《武清县志》记“直隶总督裕禄在南蔡村自尽”,这抑或是民间的说法儿。《清史稿》中所记有关裕禄的资料均记为“又退杨村,遂自杀”,未言及蔡村。另外《县志》记裕禄自尽在李秉衡败走通州之后也系错误。史实应是裕禄自杀于前,造成李秉衡四军军心动摇、蔡村战败、河西务再败、最后通州又败均在其后,此处也是一个重要错误。
  直隶总督裕禄,满洲正白旗人,在外敌入侵中充当了一个误国误民的角色。义和拳起山东、入直隶之初,裕禄曾是主剿派。但等到毓贤巡抚山东纵容义和拳时,裕禄就跟风改变态度主张安抚了。当时袁世凯刚主领武卫军,曾问他说:“为什么不请旨抓捕义和拳呢?”裕禄回答说:“拳民缓则自消,激则生变。且此等小事,何需皇上走心呢?”裕禄作为朝廷重臣,错估了事态人心与情势,误导了部分朝臣与皇帝。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直隶官吏多信义和拳的“神术”可以灭洋人。义和拳首领张德成、曹福田一时趾高气昂,出入衙门,请饷二十万,大话诟诱朝野,裕禄给予支持,却令军队将士侧目。等到洋人兵临,义和团到督府要枪要炮,裕禄也让他们到军械所自取,拿尽而散。等到侵略军攻打大沽炮台了,裕禄这才想起军队,想调清军董福祥部来援,但提督罗荣光不允,最后炮台失守。裕禄为显示自己的主张正确,此时犹向朝廷上书,大谈天津义和团杀洋人,未报大沽炮台失守之事。朝廷振奋,向联军发宣战诏书。接着裕禄又向朝廷报捷,为义和拳夸功领十万犒赏,推荐张德成、曹福田获赏头品、赐花翎、黄马褂。但此时清守军与义和团节节败退。在聂士成战死于八里台、天津陷落之后,张、普携资财走,裕禄等无奈退保北仓,这才“飞章自劾”,朝廷震怒却并无良策,诏令裕禄革职留任。“己酉,外兵据北仓”,“裕禄又退杨村”,“庚戌,陷杨村,直隶总督裕禄自杀”。有记曰:天津陷落时,裕禄表示与城共存亡,后被部下郑灼三强行拽走,退保北仓、再退杨村,置身于民户之中,每天以小枪随身自保。一天有报洋人陷杨村,郑外出探听虚实,刚走至院中即听到枪响,回屋再看,裕禄己自杀身亡,草草殓之。在和议成后,裕禄被“夺职”。
  第三位在蔡村之战亮相的大臣是时称“北直廉吏第一”、曾任山东巡抚、时“帮办武卫军事”的奉天海城人李秉衡。李曾在谅山与冯子才同抗法军,平定越事。也曾奉诏整饬长江水师。义和拳和八国联军乱起,李入见太后,极力主战。光绪二十六年秋七月,朝廷命他帮办武卫军事,统张春发、陈泽霖(1990年版《武清县志》误记为“陈林”,错)、夏辛酉、万本华四军听其节制,屯兵杨村,河西坞(务)。“壬子……外兵袭蔡村。癸丑,李秉衡战于蔡村,败绩”(《清史稿·卷二十四》)。另在《卷四百六十七》中详记其事:“战才合,张、万二军先溃;泽霖自武清移壁,闻炮声,军皆走。“就是说,清军与联军刚一接战,张春发、万本华两军就首先溃逃,成“兵败如山倒”之势。而陈泽霖的队伍从武清驻地刚刚拔营起寨发兵,一听炮声就四散奔逃,根本还不曾接战;夏辛酉军史中未记,或者更不值一提。清军不得己只能北撤至河西坞(务)。
  1990年版《武清县志》“大事记”中有一条:“七月,李秉衡师请义和团三千人与八国联军交战,败于河西务,死者十之五六,‘潞水为之不流'。”这就又引出一位御史王廷相。但《县志》却简单地记为“御史王廷相渡河溺死”。这种说法似乎王廷相是为逃亡争渡淹死的,这就与史实记载大相径庭。
  王廷相,原籍山东,生于直隶承德,光绪十三年进士,以编修督山西学政。二十二年转御史,敢言事。二十三年,李秉衡在山东巡抚任内,义和拳会众在山东杀德国教士,德国公使压迫清廷把李秉衡撤职查办,王廷相为李据理力争。后二人慕名订交。朝廷后来委任秉衡奉天巡按,奏请让廷相跟随,在当地纠劾查办不称职官吏,多系廷相微服察访相助之力。二人惺惺相惜,所以在“拳乱起,秉衡出御联军”时,廷相毅然相从。当河西坞阻击再败时,乱军中王廷相“寻秉衡不遇,还至仓头桥,赴河死。子履本,拯之不及,从之,遇救免”(《清史稿·卷四百六十七》)。显然,王廷相是面对国破军败不惜赴死,是从桥上跳河大义凛然的殉国死节,而非逃亡争渡被淹死。更可以从其子拦阻父亲不及、自己也纵身赴死的壮举证明了这一点,李氏父子的家国情怀是可歌可泣的。这也提醒我们写史者,为文记述时一定要客观、公正、严谨地去还原历史的原貌和人物的真实。
  在这种形势下,李秉衡“不得已退通州”,在张家湾打了最后一仗,“疾书致各将领,述诸军畏葸状”,可以想见他的绝望愤激之情。最后,李秉衡吞金自尽。起初,朝廷听闻李秉衡的事迹后,“优诏赐恤,溢忠节”。但不久,由于侵略军“索罪魁、请重治”,李秉衡身死后同样被朝廷下诏剥夺了职务和抚恤。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聂士成
相关人物
裕禄
相关人物
李秉衡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张德成
相关人物
曹福田
相关人物
冯子才
相关人物
张春发
相关人物
陈泽霖
相关人物
万本华
相关人物
王廷相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