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村驿站之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29
颗粒名称: 蔡村驿站之说
分类号: F512.9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区南蔡村镇的历史和驿站相关的信息。在元朝和清朝时期,南蔡村并没有设立过驿站,只是在蔡村铺设有驿的功能。在明代,南蔡村设有驿丞和巡检,而直沽则只设巡检。在清朝时期,武清县只有河西驿和杨村驿,而蔡村铺则是其中的一个铺。
关键词: 南蔡村镇 驿站

内容

武清驻地杨村北12.5公里有个南蔡村镇。八百多年前,这里只称蔡村,并无南北之分。只是后来由于人口繁衍,在明中叶以后才有了分称。有人称蔡村为“驿”,其实并不准确。
  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为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明代开通了通往全国的干线驿路。清朝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铺由地方府、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
  据史料记载,元、清时期国家并没有在蔡村设过驿站。明代有关武清境内的《水驿捷要歌》曰:“杨青、直沽、杨村渡,河西、和合归潞河”。“杨青”是今天的杨柳青,“直沽“即当时的三岔口,清初以前应均属武清辖地。元至明初,“直沽杨村”算作一个驿,似乎其来有据。在元代《大元海运记》上说:“至元十九年……起运粮储,至杨村码头交卸。讲究水程,自开洋上海等处至杨村码头,计一万三千三百五十里。”《新元史·食货志》则说“因内河浅涩,就于直沽交卸。“据此,专家以为“杨村码头“就是直沽。因为两地当时都属武清县,杨村既设驿丞又有巡检,直沽则只设巡检,粮储交卸,畅村派员去直沽接运,因之“直沽杨村”在不明就里的人眼中则合为一体称为一驿。《歌》中“河西”为河西务,“和合”、“潞河”两驿则属通州了。
  清代《清会典事例》记载大运河沿线有四十七驿,武清县只有河西驿和杨村驿,也没有蔡村驿之说。所以有关蔡村有驿之说是以讹传讹的误导。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邮传》也有明确记载,武清有两驿:为河西务驿与杨村驿。另有四铺:在城总铺、河西铺、蔡村铺与杨村铺。驿站传递公文用马匹,铺传递公文则由铺兵步行。铺设铺司,均由所在州县管理。在要道上,一般每隔25里设一驿站。清时每隔15里设一递铺。驿站备有马匹、船只、轿夫、水手、驿卒。铺则设铺司一名,兵丁4名,公文到铺登记造册后步行传往下一站,要求行速每小时12.5至15里。铺兵每日给工时银1.5分至2分,且管理严谨、处罚严厉。因杨村驿与河西驿间距60里,而蔡村距杨村25里,应有驿而未设驿,故设一铺。由于一条极重要的京津间驿路行经此地,这里正是客旅官商休闲和漕运的中途码头,蔡村铺就有了驿的功能。清代后来在这里又设置了把总衙门(清代绿营兵下级军官职位,次于千总,正七品)。依托水运与驿路的繁荣,必然增置公文传递和官员接待迎送的设施和功能。这也是偶有诗人写蔡村时称“驿楼残月小”(清金绍骥《早发蔡村》诗句)的原因。但他所见或许只是官家建筑,并不是真正的驿站。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