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南蔡村的不解之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524
颗粒名称: 大运河与南蔡村的不解之缘
分类号: K922.1
页数: 4
页码: 037-0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水利和交通枢纽,南蔡村等沿河村庄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南蔡村历史悠久,自元代以来一直是武清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也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码头之一。南蔡村附近的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大良塔、小良锥等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
关键词: 南蔡村镇 大运河

内容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跨越5省2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一路穿越黄河、淮河与长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星罗棋布、传奇佳话无数。
  北运河是大运河北段的统称,主要流经北京通州、天津武清、北辰、河北廊坊,全长120公里,其中武清段长62.3公里,纵贯武清6个镇76个村庄。流传于武清的运河传说,不仅数最多,而且多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关,别具特色,别有风味,是我们研究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重要参考。
  据记载,在大运河最为繁荣、漕运最为发达时期,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为此运河两岸古镇曾有数个接运漕粮的重要码头,除了河西务、杨村外,南蔡村也是其中之一。南蔡村位于北运河畔,其南距杨村12公里,距天津市区40公里,北距北京市区60公里。这里还曾是一个重要的铺站,由北京至天津的驿路穿村而过,使之成为武清境内五铺之一。由此,南蔡村以“运河人”自居。对于运河昔日的辉煌,这里的人们总会兴致勃勃,那份自豪、优越之感,溢于言表。
  南蔡村历史悠久。2003年,考古人员在韩营村发现了五座古汉墓,出土古燕国尖首刀币和绳纹砖等文物。这足以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南蔡村已经有人聚居,并且从事着较为成熟的经济活动。
  南蔡村的真正形成和发展,还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的民族—契丹族。公元907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起大辽王朝,北方的大片土地逐渐被纳入其版图之内。936年,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族,两年后辽太宗耶律德光把幽州(北京)升为辽朝的陪都,改称“南京”,武清县地域为南京析津府所辖。
  契丹族是来自东北的游牧民族,追逐水草而居,大批契丹人涌入武清后,聚集在河流洼淀水草丰盛的地方。当时的南蔡村正位于元代开通的溜河(即北运河)岸边,潞河流至河西务东南入浮鸡淀,再曲折南行到南蔡村、杨村,加之东有龙湾河,南有龙凤河,使得南蔡村成为一个水草丰盛的水网地带,因此南蔡村成为契丹人在武清的首选之地。从南蔡村附近的村名传递的信息,也可以看出当时契丹人逐水草而居的情况。比如羊坊、马庄、马棚洼等,都能够让人联想起古人挥鞭放牧的景象。
  在辽、宋和平共处的百余年间,辽统治者推行了“因俗而治”、“学唐比宋”的政策。契丹人尊重汉文化,崇拜佛教,在南蔡村附近修建了许多寺庙,留下了大良塔、小良锥(石经幢)、姑姑寺(东崔庄的普照寺)、铁棒棰(敬神的器具)等历史遗迹。契丹人向汉人学农耕、纺织、礼仪,汉人则向契丹人学渔猎、骑射,还学习他们饲养牛羊、穿短衣短裤等。契丹人在游牧的过程中,习惯追逐太阳升起的地方。定居以后,仍然保持了这样的习惯,将房子和院落建成坐西朝东的格局。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南蔡村见到如此格局的民居。随着聚落的逐渐扩大,渐渐形成村庄。后有军队屯田,蔡姓官员驻此,更名蔡君厂,俗称蔡村。
  金取代辽后,于泰和四年(1204年)疏浚从通州到天津三岔口潞河,时称天津河,蔡村成为天津河西岸的大码头。漕船、民船把蔡村盛产的蔬菜、杂粮运往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供应朝廷之所需,被誉为“大菜场”。成队的漕船把黄淮地区的粮米源源不断运进京城,一部分在沿岸州县抛售。武清的杨村、蔡村、粜粮务、河西务均设粮食交易市场及商品集散地,南蔡村的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决议开通京杭(从北京至杭州)大运河。将金代的天津河段裁直,由香河县孙家务直开到河西务,裁掉入浮鸡淀向东南拐的大弯,直穿蔡村、杨村到天津三岔口。蔡村自此被分成了南蔡村、北蔡村,不过,北蔡村、南蔡村大码头的位置没有变,反而更繁荣了。每逢夏秋水旺时节,帆樯遮空、舳舻蔽水,有“半天下之财富悉经此路而进”之说。蔡村及沿河村庄生产的各类蔬菜出了名,每年夏秋两季各类新鲜蔬菜于水路、陆路源源不断运往京城,供宫廷高官食用。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一方面继续沿用元朝做法,大力疏浚大运河,顺畅南北漕运,蔡村一带成为运河上重要的节点,至今尚有许多村名记录着运河昔日的文明,比如郭官屯、卞官屯、聂官屯的村名由来是明军在此屯田垦荒,而砖厂、大白厂、小白厂则是因在此地烧制或转存砖瓦、建筑材料而立村。另一方面,朱棣为充实京东地面,推广移民政策,强令河南、山东、山西及江南百姓迁移到此地定居,使人口倍增,种养业也随之发展起来,今南蔡村镇辖区内的40几个村落,大体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后因海上倭寇猖獗,朝廷罢海运,开河运,依漕为命,京杭大运河成了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蔡村作为装卸码头的作用更为突出。蔡村的土质适合烧制宫廷建筑所需的“金砖”,至今砖厂村北有窑地遗址,皇城、十三陵有“武清烧制”的“金砖”。
  清王朝仍坚持拓展运河漕运,到康熙、乾隆年间,随着漕运的发展,蔡村逐渐成为“驿路通畿甸,敖仓俯漕河”的经由之地,在运河沿岸城镇地位十分显要。商业日渐发达,商民攒集,舟航辐辏,每天近百条运粮船从此通过,有数不清的达官显贵、才子佳人或乘船直下江南,或回京述职谋官。一时财聚南北,货通四海,令人神往。这里也是康熙、乾隆两帝历次巡游江南的必经之地。有史料记载,清康熙皇帝曾到北蔡村、三里浅巡视。清康熙三十二年,举人(后赐进士、翰林院做编修)查慎行乘船路过蔡村,夜宿杨村,诗兴大发,他写道:“土层依沙堡,民屯半属官。树从王浦密,河自蔡村宽。鸥外新芦壮,犁头旧麦攒。蒲沟行未到,月黑夜漫漫。”由此诗可以看到运河南蔡村段土质肥沃,树木丛密,河面宽广,芦苇和麦田丰收的景象。
  回顾蔡村的历史,可以发现自元至清,蔡村一直是贯通南北的水陆交通要冲、商业重镇,商贾云集。到了清朝后期,随着海运的兴起,运河漕运才逐渐衰落下来。民国初年运河漕运尤为萧条了,但到1921年以后,随着京津公路的建成,蔡村作为京津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又重新凸显出来,南、北蔡村分别成为南、北蔡村乡的乡治所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80至90年代,南蔡村(以张辛庄为主)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西瓜育种基地。1989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拓创新,南蔡村镇己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之乡、经济强镇,成为镶嵌在京津走廊上的一颗“中国乡镇之星”。1995年,南蔡村撤乡建镇,2001年将北蔡村乡并入其中。2012年南蔡村镇被列为天津市第五批示范镇。

知识出处

运河古镇南蔡村

《运河古镇南蔡村》

本书记录了运河古镇南蔡村的方方面面,具体介绍了其自然与人文风貌古镇史迹、村落趣闻、民俗轶事、掌故传说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通州区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
北辰区
相关地名
河北省
相关地名
廊坊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契丹族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京杭大运河
相关实物
北运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