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曹雪芹与张家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86
颗粒名称: 九、曹雪芹与张家湾
分类号: K825.6
页数: 4
页码: 302-30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和小说中反映的张家湾地区的风土人情。曹雪芹在童年和少年时期过着豪华生活,后家道中落,历经坎坷,逐渐成熟。他熟悉张家湾地区的土特产、方言土语和民俗风情,并将这些素材融入小说中。小说中提到的“过会”、褡裢、蓑衣、枣子、倭瓜、野菜、萝卜、蒜、扁豆等都是张家湾一带的特产,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也反映了当地的方言土语。
关键词: 曹雪芹 历史人物 张家湾

内容

世界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在南京,童年和少年,过的是“锦衣纨绔、饮甘餍肥”的豪华生活。十三岁那年,皇帝下旨抄家,拿问回京,他才随家人来到北京。祖母、母亲两世孤孀及一家人无立锥之地。经人讨情,雍正皇帝“特恩”赏了他家“十七间半房”,又将他家在张家湾典的六百亩地及张家湾城里的当铺、菜园、七千两本银还给他家。
  张家湾距北京城50里,距通州15里,是客运码头,热闹非凡。城西有曹家墓地。曹雪芹在京城与文友论诗作画,闲时经常到张家湾居住,游览了京郊的名胜古迹,有了接触下层平民的机会,逐渐懂得了种田、经商,熟悉了当地的风土民情。家道的兴衰沉浮,世间的人情冷暖,个人经历的坎坷,使他“看破红尘”,思想意识渐趋成熟。丰富的知识积淀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尽管曹雪芹在小说一开始就表白假语村言(贾雨村),真事隐去(甄士隐),从小说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在张家湾生活的痕迹,也可推测《红楼梦》部分内容取材张家湾。
  热闹的“过会”《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梦见“太虚幻境”之后,见女儿英莲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巧可喜,便抱在怀内,到十里街看那“过会”的热闹。
  “过会”,是张家湾的土话。这一带每个村都有一两道、三四道花会,每逢过年,高跷会、小车会、狮子会、龙灯会等都要在大场上表演,然后“踩街”,沿街表演。各家在门前放好茶桌,上面摆放糕点、茶水、烟、酒,表示欢迎。全家人都站在门口观看“过会”。京城有句老话:各家花会哪可观,十人九说张家湾。张家湾一带民谚说:马营(村)的高跷,牌营(村)的会(小车),皇木厂的竹马排成队;公益会惹不起,童子老会不说理;南八会、北八会,碰到一起就作对。张家湾热闹的“过会”,成了曹雪芹创作的素材。
  花枝巷与小花枝巷 北京城内曾以“花枝”命名的地方有两处。一在内城的中城,称花营;一在内城的东城,称花枝胡同,而直称“花枝巷”的不曾有过。《红楼梦》第六十回,写贾珍将尤二姐暗暗安顿在“小花枝巷”内的一所房子里。这小花枝巷可能在张家湾。张家湾南门内西侧的第一条胡同,东西走向,约长300米,称花枝巷街。当年曹雪芹家的当铺就在此巷内。花枝巷街中部,向北有一条小胡同,直通西门内大道,这条小胡同称“小花枝巷”。在小花枝巷南头西侧,有一处院落,约二十来间房,这是曹家当铺雇员的住处。
  褡裢与蓑衣 《红楼梦》第一回,写甄士隐在街上遇见一位跛足道人,不多时便“将人肩上褡裢拉了过来背着”,同疯道人飘然而去。第四十五回,写黛玉望着窗外秋雨触景生情,写罢《秋窗风雨夕》一诗,将要安歇,宝玉“身上披着蓑衣”进来,惹得黛玉直笑。这里提到的褡裢和蓑衣,其生活来源也应是张家湾。
  据明史记载:“张家湾日日为集”。当地赶集的百姓一般都肩负褡裢。褡裢由三块又粗又厚的土布缝制而成,底片长约三尺,比肩稍宽,两端各缝一块同宽较短的粗布,形成两个对称的兜口。将褡裢搭在肩上,两个兜口一前一后垂下,古时货币大都是铜钱,较为沉重,衣兜难容,赶集时都放在褡裢里,当地百姓又称“钱衩子”。
  蓑衣,是张家湾百姓常备的防雨草衣。这一带水边长满茂盛的水草,俗称“三棱草”,学名叫“莎草”。草有三尺多高,草茎光滑柔韧,只有顶端长出少而稀的窄叶。人们将莎草割下晾晒半干,编织成蓑衣,用来防雨。
  当地百姓喜欢在阴雨天披上蓑衣到河边撒网捕鱼,古谚云:小雨纷纷,烧酒半斤;蓑衣一披,搬鱼(用搬罾捕鱼)到黑。
  可见曹雪芹对张家湾百姓的衣食住行、民俗风情也很熟悉。
  一个萝卜一头蒜与大火烧了毛毛虫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平儿在凤姐屋内,见几个小丫头从刘姥姥带来的口袋里倒出“枣子、倭瓜并些野菜”;四十回,贾母率众饮酒行令,刘姥姥也来凑趣,听鸳鸯说出“右边幺四真好看”,便随口答出:“一个萝卜一头蒜”。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醉后逛大观园,发现竹篱上长有很多扁豆,自忖道:“这里也有扁豆架子”。这些枣子、倭瓜、野菜、萝卜、蒜、扁豆等,都是张家湾一带的土特产。
  《红楼梦》第四十回,写刘姥姥带孙子板儿随贾母到大观园秋爽斋探春屋内聊天,板儿指着探春纱帐上绣的花卉和草虫说“这是蝈蝈,这是蚂蚱”,被刘姥姥打了一巴掌。后又入宝钗住处饮酒行令,鸳鸯手指一张牌,上面斜排了三个绿点,下面方排四个红点,说“中间三四绿配红”,刘姥姥立刻对出“大火烧了毛毛虫”,逗得众人大笑。第四十一回中,刘姥姥陪贾母散步,看见笼中的八哥不认识,说“黑老鸹子”长出凤头来,又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蝈蝈、蚂蚱是北方秋天的昆虫,毛毛虫学名“松毛虫”,因浑身长满细毛而俗称毛毛虫。黑老鸹子即乌鸦。当地人称黑老鸹子含有不太喜欢的意思。另在四十八回中,写李纨钓鱼,“钓上一条二寸长的鲫瓜儿”(小鲫鱼),“鲫瓜儿”是张家湾一带的土语。
  由此可知,曹雪芹对张家湾的土特产、方言土语谙熟于心,在小说中,用人物的对话说出来是很自然的。
  桥闸与行宫 《红楼梦》十七回、十八回中,写贾政“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描写道“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并名之曰“沁芳闸”。写元春省亲游览大观园时“进入行宫”。
  “桥闸”,即上桥可通行,下闸可截水,两种功能兼备的桥。北京城和张家湾之间的地势落差40多尺。元代开的通惠河上,就建有24座闸,以控制水的流量,便于行船,所以通惠河又称闸河。在张家湾的中码头西,通惠河上有一座广利闸,其东侧有一座石桥,并称广利桥。从张家湾去北京必经此桥。每每河里的水从闸板上漫过,就穿过桥洞一去不复返地注入了外河(北运河)。这便是曹雪芹笔下的“通外河之闸”。除去这座广利闸,在北京找不出第二处。
  书中提到的行宫,也在张家湾。京城四周建的行宫很多,但临近桥闸的只此一处。张家湾城北,距广利闸三百米处,有一座寺庙,称太平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殿宇宽敞,松柏参天。康熙皇帝曾到此巡视水情,在寺中小憩,后称此寺为“行宫寺”,简称“行宫”。这样的行宫,其他各地不曾有,唯张家湾。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曹雪芹在张家湾选取的生活素材还有多处。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良
责任者
曹雪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