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巨星——徐光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78
颗粒名称: 一、科学巨星——徐光启
分类号: K826.1
页数: 3
页码: 285-28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徐光启是明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理》,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他主张将南方水稻移栽到北方,进行了种植水稻的科学实验,并将美洲的甘薯移到北方。他编著了古农学经典《农政全书》,采用历史统计学方法研究蝗虫的泛滥区划。他还将西方古典天文学介绍到中国,晚年编的《崇祯历本》成为后世三百年间历法的基础。徐光启的墓址在今徐家汇南丹公园内,象征其坦荡胸怀与长青的科学生命。
关键词: 科学巨星 徐光启 大运河

内容

徐光启(1562~1633年),明代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祖上经商,家族曾两度兴衰。徐光启幼年,家境贫寒,靠自学考中了秀才,不久到广东、广西等地谋生,当了多年家庭教师。
  徐光启39岁北上应试,路经南京时,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相遇。利玛窦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徐光启羡慕利玛窦知识的渊博,推迟进京应试,与利玛窦交友,虚心向他学习西方的天文、数学、测量、水利等科学知识。
  第二年,徐光启进京考取了新科进士,充任督察院官员,不久又进翰林院学习。利玛窦这一年也到了北京,徐光启徒步去拜访。此后,二人交往更为密切。
  一次,徐光启与利玛窦谈及中国数学的勾股问题,利玛窦告诉他西方有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义理甚精,只是翻译困难。徐光启慨然而起,恳邀利玛窦合作翻译。此举得到利玛窦的赞许。此后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徐光启准时到利玛窦寓所,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笔录。天天如此,从秋到冬,从春到夏,字斟句酌,三易其稿,终将13卷拉丁文《几何原理》的前6卷《平面几何》译成了中文。翻译很成功,至今很多几何用语,还是当年徐光启翻译的。
  徐光启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欲学习西方科学,当首先从数学始。他曾预言:“几何原理是当今没有一个人不应学的,相信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徐光启的科学预见已被历史证明。
  徐光启久蓄强国之志,曾对漕运做过深入考察,并指出,长此南粮北运,南方愈富,北方愈穷,决心把南方水稻移栽到北方。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徐光启托病离开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官场,到天津围田,进行种植水稻的科学实验,达三年之久。他记载,天津沿海地区荒草芦苇无际,仅有静海县的葛沽高地有耕田。荒田无数,最贵者不过六七分银一亩,贱者不过二三厘银一亩。他购置田产二十顷,一半近白河(北运河),都做成围田。从南方引进稻种,请来田师,试种水稻,连种三年,每亩水稻产一石五斗(150~180斤),“大获其利”。徐光启还将美洲的甘薯移到北方,为北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用几十年的工夫,编著古农学经典《农政全书》,共六十卷、五十多万字,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包括谷类及蔬果各论)、蚕桑、棉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门类,将古典农学的各个领域概括无遗。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是他的科学论著。如采用历史统计学方法研究蝗虫的泛滥区划,足不出户,能划出蝗灾纵横几千里的区界,与今天科学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徐光启还著有《北耕录》,记录他在天津试种水稻的过程,造肥、积肥、施肥及改良盐碱地的具体做法,是一部古典肥料学专著。
  徐光启曾将西方古典天文学介绍到中国,对中国古典天文学进行了改造。晚年编的《崇祯历本》,成为后世三百年间历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徐光启、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沈括、郭守敬并列为中国古代六大天文学家。
  这位科学巨星,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一月八日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归葬于故乡——上海法华泾与肇家浜两水汇流处。后来人口繁衍,其地便称“徐家汇”。徐光启的墓址在今徐家汇南丹公园内,墓周围坦坦石台,蒙蒙绿树,象征墓主人的坦荡胸怀与长青的科学生命。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徐光启
相关人物
利玛窦
相关人物
张衡
相关人物
祖冲之
相关人物
僧一行
相关人物
沈括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
于崇祯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