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津小吃三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59
颗粒名称: 四、天津小吃三绝
分类号: TS213
页数: 3
页码: 260-26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天津小吃三绝包括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和十八街大麻花。狗不理包子以肥而不腻、味道鲜美而著名,曾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好”。耳朵眼儿炸糕则以其外皮酥脆、内馅松软、香气醇郁而著名。而十八街大麻花则以其酥脆可口、味美可口、存放时间久而著名,被誉为绝妙的艺术品。
关键词: 名优产品 天津 小吃三绝

内容

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儿炸糕,十八街大麻花,被誉为天津小吃三绝。
  狗不理包子 天津北大关昔日是运河的钞关,往来的船只在此纳税,成了居民稠密、商业兴盛之地。“狗不理”创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创始人高贵友,乳名狗子,十四岁在一家包子铺学徒,日夜苦干,经常遭店主人打骂,后来赌气离开了这家包子铺,在北大关附近摆了个包子摊点。他为人实在,不论调馅、和面,还是火候,都严格掌握投料标准和操作规程,精细制作,蒸出的包子水分大,味道鲜美,肥而不腻,价钱比较便宜,很受顾客青睐。卖包子时,他在摊头放一把筷子,一大摞粗瓷碗,凡买包子的人先把钱币放在碗里,再端碗给他看。他见钱给包子,很少说话,一来二去,人们就编了句歇后语:狗子卖包子——谁也不理。传来传去就成了“狗不理”。
  后来狗子的买卖越做越兴隆,摊点改成包子铺,取名“德聚号”。人们还是习惯称“狗不理”,狗子并不在乎,干脆把商号改成“狗不理”。包子的花样品种不断增多,狗不理包子在津城有了名气。
  光绪年间,袁世凯奉旨在小站练兵,为讨好慈禧太后,特意将几盒狗不理包子献给“老佛爷”。慈禧太后尝了味道鲜美的海鲜包、珍珠包、八仙包、龙凤包、鸳鸯包……高兴得连连称“好”。此后“狗不理”便名声远扬。
  新中国成立后,狗不理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继续挖掘创新,以鸡、鸭、鱼、肉、海鲜和应时蔬菜为原料,精制海鲜包、金针包、珍珠包、八仙包、龙凤包、鸳鸯包、什锦素包等一百四十多个包子品种。1980年后,先后同北京、杭州、桂林、哈尔滨、北戴河等二十多个地区联营,开设分店。在日本东京开设了狗不理包子分号,名声传到国外。
  耳朵眼儿炸糕 “耳朵眼”本来不是炸糕店的字号,而是个小胡同的名字。清代有家刘姓回民经营的炸糕店“增盛成”,坐落在耳朵眼儿胡同左侧,人们觉得“增盛成”咬嘴饶舌,“耳朵眼儿”俏皮顺口,就称耳朵眼儿炸糕了。
  耳朵眼儿炸糕缘何出名呢?这得从一百多年前的增盛成炸糕铺说起。增盛成掌柜刘万春,在创业之初,用料和工艺操作有独到之处,采用北河、西河产的好黏黄米,上等朱砂红小豆,煮烂搓沙去皮,选用优质红糖,掺兑少许桂花,炸糕大小均匀,薄厚适度,用生芝麻油烧炸。
  炸糕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馅松软,香气醇郁。经营多年,口味如初。耳朵眼儿炸糕出了名。
  新中国成立后,刘万春后人继续经营炸糕生意,保持传统工艺,声誉不减。改革开放后,炸糕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和创新,营业更加红火,深受天津人喜爱,外地顾客也慕名而至。除总店外,又在本地和外地开设多家分店,日产近两千斤。
  十八街大麻花 十八街大麻花原名桂发祥大麻花,是店主人范桂林给自己麻花店起的字号,桂发祥麻花店坐落在十八街,人们索性就叫“十八街大麻花”。
  创始人范桂林,人称“麻花大王”。学徒期间,勤学好钻,不拘泥传统制法,试用死面兑发面,热水烫面,糖水和面,炸出的麻花香、脆、酥、甜。后又在麻花白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糖、桃仁、青红丝、冰糖等各种小料的酥馅,麻花更加味美可口,存放于干燥处数日,仍保持酥脆。范桂林还能炸出几斤重的大麻花,里外一样酥脆,不仅是美味食品,还是绝妙的艺术品。
  20世纪30年代,桂发祥始建麻花店,新中国成立后又重修店堂,扩大经营规模。1971年,“十八街大麻花”走进了广州的商品交易会,60多个国家的客商前来购买,使十八街大麻花名扬海外。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