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苏州——弹词、戏曲发源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35
颗粒名称: 九、苏州——弹词、戏曲发源地
分类号: J826
页数: 3
页码: 221-223
摘要: 本文介绍了苏州弹词是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的传统说唱艺术,以苏州方言说唱,有单档、双档、三档之分,主要叙演中长篇历史故事或短篇故事,也有独立短篇“开篇”。弹词腔调具有吟咏性特点,表演注重说、噱、弹、唱综合性技艺发挥。苏州弹词历史悠久,最早唱本为元朝末年的《四游记弹词》,明代中叶的《二十四史弹词》也是著名作品。昆曲是苏州戏曲的主要代表,起源于元末昆山一带民间南戏腔调,后吸收海盐、弋阳腔及当地民间曲调,形成抒徐婉转的水磨调。
关键词: 苏州 弹词 戏曲发源地

内容

苏州弹词 用苏州方言说唱,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地区。有单档一人、双档二人、三档三人说唱之分。演唱者自弹琵琶、三弦或月琴,边说边唱,以叙演中长篇历史故事或短篇故事为主,兼容唱段。还有一种全篇用歌唱的独立短段,此称“开篇”,常在正式演唱中长篇故事之前演唱,其内容一般与说唱正文无关,主要起试音调嗓、安定听众的作用。
  弹词腔调具有吟咏性特点,在表演上注重“说、噱、弹、唱”综合性技艺发挥。“说”,亦称“说表”,即用官话官白和方言私白来讲述故事情节;“噱”亦称“噱头”,即说唱中穿插的幽默笑料;“弹”即艺人的乐器伴奏;“唱”即唱腔唱法。
  苏州弹词历史悠久,最早以弹词命名的唱本为元朝末年(1296~1370年)的《四游记弹词》,其中包括《侠游》《仙游》《梦游》《宴游》四篇。明代中叶,杨慎所编《二十四史弹词》亦为当时著名作品。历代多有著名艺人出现,其中影响深远的是清乾隆至同治年间的陈、俞、马三大流派。陈派风格稳健、苍劲,适于表现老中年角色,俞派真假嗓兼用,音域宽广,风格抒情、婉转。马派风格朴实爽快。其后陈、俞、马三派又陆续衍生出更多新兴流派,使苏州弹词唱腔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苏州戏曲 主要是昆曲。昆曲起源于元末昆山一带民间流行的南戏腔调。经顾坚等人整理加工,明初已有“昆山腔”之名,其声音流利悠远、委婉动人,深受听众喜爱。至嘉靖年间吸收海盐、弋阳腔及当地民间曲调,昆腔曲调更加抒徐婉转,故称“水磨调”。伴奏乐器有笛、箫、笙、琵琶和鼓、板、锣等。昆曲内容以演唱传奇故事为主。表演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具有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明万历以后,昆山腔以苏州、太仓为中心,向四方传播,逐渐流传各地,对许多地方戏曲产生深远影响。明末清初,是昆腔戏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作家作品大量涌现。作家约二百人,作品可考者为七百多种,著名话本作家冯梦龙、凌蒙初也在其列。出现了以李玉为首的苏州作家群,朱素臣、朱佐朝、叶时章等人继承了明朝中叶反映现实斗争的优秀传统,写出了众多优秀剧目,如《清忠谱》《万民安》《一捧雪》《人兽关》《占花魁》《十五贯》等。这些剧作题材广泛,结构精练,词曲通俗,适于演出,创造了诸如社会贫民、行商坐贾、清官义士等诸多艺术形象,以及与宦官权相做斗争的市民和纺织工人的形象。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慎
相关人物
顾坚
相关人物
冯梦龙
相关人物
凌蒙初
相关人物
李玉
相关人物
朱素臣
相关人物
朱佐朝
相关人物
叶时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