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间艺术荟萃之地——济宁土山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430
颗粒名称: 四、民间艺术荟萃之地——济宁土山儿
分类号: J826
页数: 3
页码: 214-21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济宁地区的曲艺文化繁荣,有多个曲种和曲目,如湖上端鼓腔、济宁渔鼓、济宁八角鼓和民间唢呐等。端鼓腔是渔民在湖上表演的曲艺形式,以鼓、铜铃和铁环为主要乐器。济宁渔鼓和八角鼓则分别由道教音乐和北京流行的八角鼓演变而来,结合了济宁方言和地方民歌俚曲。民间唢呐也是济宁地区流行的曲种之一,技艺高超的艺人如魏广生被聘为艺术院校教授,并著有相关书籍。此外,济宁地区还有多种曲种曲目,如汶上梆子、梁山枣梆等。
关键词: 民间艺术 济宁市 曲艺文化

内容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仰运河之利的济宁,人口众多,市面繁荣,引得苏、鲁、豫、皖几省的艺人纷纷到济宁卖艺。济宁城东南的古运河畔,有六十多亩起伏不平的高地,当地人称“土山儿”,历来地摊叫卖、干稀小吃、武术杂耍、茶馆戏棚都集中在这里,吵闹拥挤,热闹非凡,其中就有许多曲棚书场。鲁西南不少民间艺人在此发迹。
  20世纪初,土山儿先后建起几家大戏院,规模较大的“进德会剧场”还称“戏园子”,实则大都是曲艺棚,用杉条、竹竿、苇席搭成大棚,设施简陋,有些戏棚只用土布围墙,布篷遮顶,里面放上一二十条长凳,就算齐了,只可遮阳挡风不能避雨。这些戏院曲棚经常演出京剧、梆子、评剧、两夹弦、柳琴、花鼓、山东琴书、渔鼓、评书、相声、八角鼓、弦子鼓、渔鼓坠、山东清音、三弦平调等。
  30年代,土山儿又增设了十几家茶馆,其中两家茶馆经常组织武术表演,“以武会友”。其他茶馆都设书场。
  济宁地区主要的民间曲种有:
  湖上端鼓腔 这是微山湖渔民独有的曲艺形式。渔民长期在湖上漂泊,文化生活贫乏,每逢年节,就在湖面上并连几条大船,铺上长板做舞台,桅杆挂上绣着黄、红、青、绿色神像的旗子。这是祈神的标志,也是演出的信号。渔民们驾船聚拢观看。
  端鼓演出没有管弦伴奏,只有端鼓。端鼓是一种单面羊皮鼓,形状像一面大团扇,鼓上挂着大小铁环。击鼓演奏时,铜铃伴奏,铁环晃动,很有气势。
  端鼓腔又叫“端供腔”,演出前摆上菜肴、瓜果供奉龙王。演出时,一唱众和。主要曲目有《小白龙治水》《张郎休妻》,很有渔民的生活气息。
  济宁渔鼓 济宁渔鼓属山东渔鼓,从清末到20世纪60年代,土山儿是演出的主要场地。伴奏只有一面渔鼓,一对简板,说唱、伴奏全是一个人。据传,渔鼓源于道教音乐。
  济宁八角鼓 济宁八角鼓原是北京流行的八角鼓,通过旗人传入济宁,与河南鼓子曲相结合,吸纳了济宁方言、地方民歌俚曲而形成的。济宁八角鼓兴盛时期,有四百多个牌子曲小令,如今仅存百余令了。八角鼓唱腔冗长,衬字多,节奏缓慢,听众日渐稀少,不少八角鼓艺人改唱琴书或坠子。八角鼓曲种日渐衰落。
  民间唢呐 民间唢呐艺术,在济宁地区是盛行曲种。清末民初,微山湖演奏班达十数个,传艺六代。名噪鲁西南的魏广生,技法纯熟,唢呐、管子、笛、笙四兼,还能谱曲填词。新中国成立后被多所艺术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著有《唢呐语言吹奏法》。他演奏的曲目有一百多首,《渔节欢度》由上海电视台录制成唱片,发行国内外。《放河灯》等五首,被收录在《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中。
  济宁地区还有“汶上梆子”“梁山枣梆”“仙鹤舞”等曲种曲目。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广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济宁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