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津三岔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370
颗粒名称: 三、天津三岔口
分类号: K928.79
页数: 1
页码: 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三岔河口是天津市区最早的居民聚落点和经济文化发祥地,唐宋时期是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交汇处,元代成为漕运的转运重地。明朝时期,天津因燕王朱棣在此渡河南下而命名,并在三岔河口西岸筑城设卫。然而,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取代了中国古建筑,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三岔河口的面貌发生了变化。1918年,三岔河口进行了裁弯取直工程,形成了今天的三岔口。
关键词: 大运河 天津 三岔口

内容

狮子林桥附近的三岔河口,是天津市区最早的居民聚落点和经济文化发祥地。
  唐宋时期,三岔河口是海河、南运河、北运河的交汇之处,沿岸地势较高,成了航运码头,继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村落,叫直沽寨。到了元代,漕运的发展使直沽寨逐步繁荣,朝廷派驻军队,控制海口和南北运河。三岔河口作为海运的终点和漕运的转运重地,南来北往的官员、客商和船工多聚集于此。“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诗句,是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居民在这一带开辟了大块盐田,沿三岔河口海河东岸向南延伸的狭长地带,是专门储盐的地方,这里的地理位置日趋重要。元延祐三年(1316年)直沽寨改名“海津镇”。
  明朝初年,燕王朱棣为夺取皇位,率兵在三岔河口渡河南下,兵发沧州,即位后,将海津镇更名为“天津”。意思是天子之津梁,天子经过的渡口。永乐二年(1404年),在三岔河口西岸筑城设卫。三岔河口的漕运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大发展,每年都有庞大的船队抵达。粮船一到,从南方运来的瓷器、布匹等物品布满了街道。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催发了天津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才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伸到了天津,伸到了三岔河口。西方哥特式天主教堂和一幢幢洋人住宅取代了中国的古建筑,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冲击,三岔河口的面貌也发生了变化。1918年,当局将三岔河口裁弯取直,使南、北运河改道,海河向北延伸,在现今的金刚桥附近三河沟通。这便是今天的“三岔口”。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章用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