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漕运终点——通州坐粮厅与仓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313
颗粒名称: 七、漕运终点——通州坐粮厅与仓场
分类号: F552.9
页数: 3
页码: 37-3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各省粮帮将兑齐的粮米装上船,按朝廷规定的期限运往北京。漕运终点是通州,设有检验粮米的庞大机构——坐粮厅和分储粮米的京、通十五仓。坐粮厅是权力最大、事务最繁杂的机构,负责检验粮米数量及成色、指挥船队卸船、回船、纳税等事宜,并督促经纪人、车主、船主将粮米运往仓场。通州城被称为“天庾重地”,在漕船进京季节呈现一片繁忙景象。清廷对仓场管理重视,但仓场贪污舞弊仍时有发生。
关键词: 仓场 漕运盛况 通州坐粮厅

内容

各省粮帮将兑齐的粮米装上船,按朝廷规定的期限运抵北京:山东、河南三月初一,江北各省四月初一,江苏为五月初一,最远的江西、浙江及湖广等省为六月初一。这样,大约从二月中旬起,头帮船就到达天津海河三岔口驶入北运河,随后各省船队陆续北上,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漕运终点是通州。这里设有检验粮米的庞大机构——坐粮厅和分储粮米的京、通十五仓。
  权力最大、事务最繁杂的是坐粮厅,亦称“掣(chè)斛(hú)厅”。其主要职权:
  一、检验粮米的数量及成色;
  二、指挥船队卸船、回船、纳税等事宜;
  三、督促经纪人、车主、船主将粮米运往仓场;
  四、管理通络大库每日收支的银两;
  五、管理通州运河疏浚、闸坝堤岸的修固。
  坐粮厅下辖土坝掣斛厅、石坝掣斛厅、税课征集厅。凡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粗粮(玉米、小米、豆、麦),称改兑米,在土坝上检验后,转储通州二仓:凡江南各省运来的白粮(上等大米),称正兑米,到石坝上检验,运至京城十三仓。
  土坝坐落在通州东门外运河岸边,是卸装粮米的大码头,附近有验粮官办公的衙门署,核实粮米数量、征稽课税。
  石坝在通州北门外,有官员办公的“大光楼”及一百多间储存粮米的号房。旁边是“掣斛厅”衙门,朝廷派的钦差,在此督察验收、搬运、纳税等事宜。
  每到漕船进京季节,被称为“天庾重地”的通州城,一片繁忙景象。坐粮厅的官员均到运河岸边办公。仓场官员到各仓场把关收粮,征税官员到现场稽征课税。仓场总督——钦差,带领下属乘官舫在运河上盘查粮帮船队,官舫周围簇拥着十数条瓜皮小艇,艇上站立高擎令旗的皂隶、手托算盘的验粮官和手持鞭、杖、刀、斧、铁链的捕快,十分威严。
  朝廷规定,石坝验粮、转仓,每天以三万石为准,登记注册,报户部审核。每日,这里的大小官员、经纪人、车船户、水脚扛米夫数千人,往来如穿梭,昼夜不停。水脚们扛粮摩肩接踵,登上“大跳”,颤颤巍巍;岸上酒肆饭馆林立,煎炒烹炸,香气四溢。说书唱大鼓的到处可见;河中坝上扛粮、拉纤、起锚、推船、摇橹号子声响此起彼伏;船队风猛逶迤而来,空船悠然栉比而去。运河中除各省粮帮船之外,还有水师船、驿船、官船、商船、民船及秘密押送漕银的船只,呈现万船朝宗的壮景。时人吟唱《竹枝词》——
  广拓水驿万艘屯,漫卷舟帆桅樯存。
  东装西卸转输紧,南纳北收漕务纷。
  终日无休人语喧,彻夜不绝粮帮临。
  夕阳小艇能沽酒,三江风景到通门①。
  清廷的仓场集中在北京城里和通州两地,北京城里有仓场十三处,共有仓库九百六十二座;通州有仓场两处,共有仓库四百座。
  清廷对仓场管理十分重视,仓场总督及下属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亲自选派,每处仓场由两名满、汉五品官员负责,两年即调换。调换时派人清查粮库收支情况,有无霉烂粮米,如有失职者,从重治罪;管仓有功者,晋级擢升。
  清廷建造的仓库安全性能良好,通风、防水、防霉、防火,设备设施科学,运作简便。
  仓场一般设有书办、撰典、花户、甲斗、铺军、皂隶若干名,分管各项杂差。每仓设有军职官员四至六名,率八旗兵丁数十人,昼夜轮班巡查看守。都统、巡仓吏各一名,专管查修仓库。
  为鼓励漕仓官吏管好漕粮,自雍正时起,发给“养廉银”,最高一千八百两,最低三百两,按级别发放。另有“平余银”“饭银”“工食银”等。尽管如此,仓场贪污舞弊仍屡屡发生。漕官、仓官相互勾结,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数额之大,触目惊心,时有“日进斗金”之说。当时官吏中流传“进京入阁拜相,不如通州管漕粮”。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