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五、明代——运军十二万,市场三千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311
颗粒名称:
五、明代——运军十二万,市场三千里
分类号:
F552.9
页数:
3
页码:
33-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朝廷通过运河进行漕运,加强对漕运的管理,并制定各种规制。漕运的发展促进了沿岸城镇商贸的繁荣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商品经济也得到了推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关键词:
明代
漕运盛况
市场
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靠运河运兵运粮,南征北战,指挥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夺得天下。明成祖朱棣重开京杭大运河,从南方采运大批木、石、砖、瓦,兴建北京城,运来江南大米保障京城供给。明成祖以后的十八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对大运河的修整和疏浚,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明代的治河、航运及对漕运的管理水平都比元代有了较大提高。公元1438年以后,沿海倭寇①猖獗,经常抢劫漕运船只,杀死船工水手及押运官员,朝廷派兵围剿几次,收效甚微,遂决定罢海运、兴河运。此后对大运河漕运的依赖,达到了“依漕为命”的程度。
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朝廷定出各种规制:全国漕船定数为一万一千七百艘,由朝廷指定造船厂打造,所用木材必须是杉木、松木。漕船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报废。每年运到京城粮米四百万石,另专供宫廷上等粳米和糯米一百一十七万石。朝廷设立漕运总督,与管理运军的总兵、参将同理漕事。总督之下设十二总,统领十二万运军。下设专管漕运、河道的两套人马若干,有督运官、押解官、参政、监兑、理刑、管洪防洪、管厂、造船厂、管闸、管泉水、监仓等大小官员。运河沿岸的各级地方官员,筹措漕运的粮食,按期送达指定地点,交付漕运官员。督漕官员组织船队,河道官员负责修整河道,管好闸坝,保证漕船通航。
明朝运粮漕船,相当于元朝九百艘的十三倍,连同官府的水师船、驿站船,民间商船及外国商船,不下两万艘,常年在运河上往来于杭州、扬州、济宁、天津、北京之间,鼓棹扬帆,犹如长达三千五百里的流动市场。
明廷规定,从事漕运的官兵可以随船携带免税的土特产品,沿途出售。最初限定每船十石,后增加至六十石。事实上,违限私挟的货物大大超过此数。所有官船回空时,还可采购北方商品南运或沿途贩卖,促进了沿途城镇商贸的繁荣。大运河沿线的通州、张家湾、河西务、杨村、天津、杨柳青、沧州、德州、临清、聊城、东平、济宁、徐州、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南京、杭州等数十座府州县,发展成大型商埠或商业都会。帝都北京,成了“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的商业大都市。《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北京城有名的大商场即有十处之多,其中的朝前市、灯市、内市、穷汉市、城隍庙市、槐树斜街市、鼓楼市等,是行商坐贾荟萃之地。万历年间,北京的私营工商业多达一百三十二行,从事商业和商品制造业、加工业的人口不可胜计。
运河沿线城镇手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丝织中心苏州,织机多达万台,工匠多达六万。当时有“人市”,无长期雇主的工匠,黎明即立在桥头等待雇主,“织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车工立濂溪坊”。苏州境内兴起众多市镇,以盛泽镇为例,明初还是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随着丝绸业的发展,到嘉靖年间,已是拥有五万人口的大镇。
制瓷中心景德镇,以前官窑多于民窑,此时民窑已有二三百座,官窑只有五十余座,每座民窑都比官窑大四五倍。当时景德镇街长十三里,逾十万户,十之七八都是制瓷工匠。
松江是棉纺中心,有多少织布机、多少织工已难考其详。民间有谚语说:买不尽的松江布,收不完的魏塘(今浙江)嘉善纱。
明王朝改变了历代王朝“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而推行“厚农利商”“厚农资商”的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