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代——河运、海运兴大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310
颗粒名称: 四、元代——河运、海运兴大都
分类号: F552.9
页数: 3
页码: 31-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元朝依赖漕运支持大都的政治和经济需求,通过京杭大运河进行粮食物资的运输。元世祖忽必烈通过海运补充了大都的粮食供应,并在运河沿岸建立了粮仓存储粮米。在这样的支持下,大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展,商业区兴盛。马可·波罗在游历中国后赞美大都的富庶文明,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为欧洲人打开了认识东方世界的大门。
关键词: 元代 漕运盛况 海运

内容

元王朝对漕运的依赖超过了隋、唐、宋。隋唐宋三朝分别建都洛阳、长安、开封,处在黄河中下游产粮地区,与富庶的江淮平原接壤,同“湖广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区毗邻。而元王朝将国都建在北京(时称大都),庞大的政治中心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来支持,百万人口的吃穿用度必须保障。据《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①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靠军队管理漕运,时称运军,全国约有十万余人。仅山东济宁就驻运军一万两千人,既管理漕运,又负责保安。
  每年经大运河运往大都的粮米约二百多万石,仅能满足大都常年用粮的一半。元世祖忽必烈即命经营海运,每年又从海上运粮三百多万石,基本保证了大都所需。元世祖奖励民船运粮到大都或沿河贩卖。京津之间的北运河水浅湾多,不宜行大船,南方河运、海运船只到达天津,都需将粮米卸下,改装小驳船达通州。为暂时储存粮米,朝廷在天津及北运河沿岸建造多处粮仓。天津时称“海津镇”,建有“直沽海运米仓”“百万仓”“广通仓”等。河西务设十四个大仓群,通州除扩建金朝三个大仓群外,又建十三仓。大都附近建粮仓二十二群,城外四群,城内十八群,称千斯仓、万斯仓等。另有若干贮存布帛、丝棉、银钱、木材、砖石的仓场与库房。
  在大规模漕运的支持下,大都城的建设超过长安、洛阳、开封,成了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城内到处可见语言不同、面貌各异的外国人。市场空前繁荣,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大的商业区有两处:一是漕运的终点——积水潭(今北海)东岸的钟鼓楼一带;一是齐华门(今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四周,在顺承门(今宣武门)北,有个大市场,名羊角市。除粮米行业外,还有牛、马、驴、骡、羊、骆驼、人口(奴婢)等市场,较小的市场几乎遍布全城。城内收税场所达七十余处。
  意大利威尼斯城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叔叔三次游历中国,见到大都和运河沿岸城市如此富庶、昌明,竟在中国居住十七年之久。马可·波罗返回故乡后,口述著成《东方见闻录》,即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盛赞中国与东方的富庶文明,轰动了当时的欧洲。游记中描述了大都三层城郭之广大,棋盘似的街道之宽阔和笔直,宫殿的高大和华美,“墙壁涂满金银”,宫顶有红、黄、蓝多种釉色的瓦,“光辉灿烂,犹如水晶”,大都城每天“百物输入之多,犹如川流不息,仅丝绸一项,络绎有千车之多”。“外国巨价奇物及百物输入此城者,世界都城无与伦比”。
  这些内容,当时欧洲人闻所未闻,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故而没有多少人相信马可·波罗讲的是真的,人们给他起个外号称“百万马克”,意思是“吹牛大王”。在马可·波罗临终前,他的一些亲友为了解救他的灵魂,请求他否认自己的游记,或者承认游记中有编造之处。但马可·波罗却打起精神,郑重声明:“我不但没有吹牛和编造,所见到的大都之事,尚未说到一半”。
  《游记》成书是依据回忆,难免有疏略或误记之处,可那确实是马可·波罗亲历见闻和感受。无论欧洲人怎么看它,《游记》终于为西方人打开了认识东方世界的大门。航海家哥伦布就是读了《马可·波罗游记》才引起寻找东方的兴趣,携带着西班牙君主致中国皇帝的国书起航的。他虽未找到东方的中国,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至今哥伦布读过的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仍保存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帝国的图书馆里。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