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秋功罪任评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9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千秋功罪任评说
其他题名: 隋炀帝苦役兵民开凿大运河
分类号: K241
页数: 9
页码: 3-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背景和目的,包括巩固统一大业、促进农业发展、为征战运兵运粮、浮运朝廷所需物资、平定与开发江南等地区,以及为唐、宋及后代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运河 隋炀帝 历史背景

内容

中国运河,古已有之。公元七世纪,隋炀帝苦役数百万兵民,将前代开凿的地域性运河疏浚、改道,相互沟通,形成一条以洛阳(东都)为中心,北抵涿郡(北京),西至长安(京师),南达余杭(杭州)的大运河。它穿越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流经京、津、冀、鲁、豫、陕、皖、苏、浙九省市,全长五千四百多华里,开创了世界人工河之最。对隋炀帝诏令开凿疏浚大运河的功过,历史上有诸多评说,褒贬不一,反差很大。如唐代诗人胡曾有诗曰: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然而唐代大文学家皮日休所做的《汴河①怀古》一诗,却给予相反的评价,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觉多。
  两者评价,截然不同。前者把隋朝的灭亡,归咎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为了他奢华糜烂的享乐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以致国破身亡;后者则认为,隋炀帝若没有水殿龙舟三下扬州之事,他开凿大运河的功劳可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客观地讲,从隋炀帝所处的时代看,他开凿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从历代王朝对运河的依赖看也是如此,公元前五世纪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运兵运粮,开凿京杭大运河中最早的一段——邗沟;公元206年曹操为平定北方,征讨乌桓,屯兵幽州(北京),下令开凿黄河以北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与潞河牵手,即今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南、北运河。可见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动机有——
  一、为巩固统一大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己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后经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的大分裂和频繁征战,中原人口大批拥入江南及岭南地区,一部分向北迁徙到松辽平原和朝鲜半岛。他们与中原本族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深厚的民族感情,盼望与中原地区建立紧密的经济关系,互通贸易,互相往来。然而在一千多年前,海运艰难,陆运不便,物资和人员流动只能靠河运。当时各天然河道,水患频繁,地域性运河缺少沟通和治理。
  隋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杨坚顺应历史趋势,一方面采取“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奖励农桑:一方面诏令各郡县疏浚沟通地域性运河,为了保障京城长安的供给,下令开凿疏浚汉代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
  为了征讨江南的陈朝,杨坚下令疏通了北连淮河、南接长江的古邗沟,十余年后天下殷盛。
  随父南征北战的杨广,从小机敏聪慧,仪表俊美。性格深沉隐晦,善写诗章。开皇元年(581年)十三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出任并州(今山西太原)总管,开皇八年(588年)二十岁杨广升任武卫大将军,受命统领五十万大军南下攻陈,他英勇善战,指挥有方,伐陈成功,为中国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从而也助长了他桀骜不驯的个性。不久他任扬州总管,坐镇江都达九年。
  大业元年(601年)杨广登上皇位。他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当时隋王朝疆域广大,东起东海,西至新疆,全长4600公里;南始南海,北到荒漠,相距7400公里。为巩固统一大业,确保朝廷政令畅通,急于修驰道、筑长城、开运河。
  从大业元年至大业八年,除修驰道、筑长城、建东都洛阳外,先后征集300多万民夫兵勇,开凿疏浚了四条运河,全长2400多公里:
  一、沟通黄河与淮河间的通济渠,亦称汴水;
  二、沟通黄河与涿郡(今北京)的永济渠;
  三、再次加宽加深连接淮河与长江间的邗沟;
  四、开通长江南岸镇江到余杭(杭州)的江南运河。
  大运河开通,隋炀帝把军队运到江南、岭南地区,征讨叛乱的藩邦小国,同时从江淮地区向涿郡运送大批粮米及物资到北方战略要地幽州存储,为征讨抗命不遵的高丽国做准备。
  隋炀帝还亲自率兵经永济渠到达长城一线征战突厥、契丹、吐谷(读峪)浑的入侵,他曾写一首《饮马长城窟·示从征群臣》的诗,诗云: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可见他为国家的统一大业、长治久安,亿兆百姓得以安生的强烈愿望,并率领千军万马征战,驻扎长城洞穴的艰苦卓绝的精神。
  唐朝魏征主编的《隋书》载: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由此可见,隋炀帝开凿运河的主要动机,是巩固统一大业。
  二、兴利除害劝课农桑
  治国先治水,这是历代有作为君王的共识。隋炀帝继位之初,效仿父皇,重视对运河的修整,到各地观察民风,奖励百姓种田、植桑、养蚕。为修治大运河,他同水利专家宇文恺全面规划运河的走向、线路,驾临施工河段,视察开河、筑堤、垒塘、砌堰等工程。他曾到黄河以北的永济渠巡视,故本段运河又称“御河”。他诏令河岸及堤坡上栽种柳树,经常沿河视察,地方官员积极组织百姓“献柳”活动。对栽柳多的百姓给予奖励,封柳树姓“杨”,故后人有“杨柳”之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隋堤柳》一诗中咏道: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
  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
  隋炀帝在诏令开凿大运河的同时,还令地方官员疏浚治理地域性河道,他认为,人工河道是最先进、最便捷、最安全的交通设施。便于发展生产,改善百姓生活。此后全国人口逐年猛增。隋朝末年已达四千多万,比南北朝时的两千万增加了一倍。隋朝灭亡前,国都粮米满仓,布帛山积;洛阳被围困时,人们以布帛作柴,用绢代绳汲水。直到唐王朝建立后,城里所存的粮米、布帛尚足够朝廷支用二十年。
  三、为征战运兵运粮
  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可以南粮北运,既可供养中枢,又能运兵四方,控制天下,促进了社会安定和生产的发展。
  公元607年,高丽国王抗命不尊,并在辽东挑起事端,串联契丹等几个番国对抗朝廷。隋炀帝削其名号,做东征准备。公元608年正月,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凿黄河以北直到涿郡(北京)的大运河,时称永济渠。公元611年正月,大运河刚刚连通,隋炀帝就带着半朝文武官员到达涿郡新建的临朔宫,向全国发出羽檄,征调甲兵来涿郡集结。涿郡辖境相当今北京市以南、保定市以北、太行山以东、白洋淀以西的广大地区。飞檄传出,各郡甲士络绎不绝向涿郡进发,河南、淮北赶造的五万辆兵车辚辚北上,黄河两岸国库的粮米装船北运,粮船头尾相接,帆樯连绵千里。一位心腹大臣进谏隋炀帝:“为讨区区一个小国,而动员全国将士征战,岂不是得不偿失。”隋炀帝答:“昔日黄帝五十二次征战,成汤二十七次讨伐,才使王德施加于诸侯,号令颁行于天下。今我泱泱大国,岂能坐视番邦反叛!”
  公元612年正月,隋炀帝身着战袍盔甲,祭礼黄帝,发布进军令。军队分两路进发,日发一军,两军相隔四十里。另编水军一路,战舰千艘,经运河下辽海向高丽国挺进。共计一百一十余万人,号称二百万。出发时间整整用了四十天。全军首尾相继,鼓角喧天,旌旗招展,连绵九百六十里。后面御营六军,又排出八十里。
  隋炀帝劳师袭远,高丽国军民以逸待劳拼死抵抗,隋军接连两次大败。隋炀帝不接受失败的教训,第三次发兵征战高丽,直逼得高丽国王遣使请和,俯首称臣。炀帝也无力继续打下去了,乘势收兵。在三次征战中,仅从江南、淮南经运河运到涿郡、松辽平原的粮米就有两千万石之多。
  连年劳役和征战,使百姓贫困交加,流离失所,死亡十之四五。当时民间流传一首《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这首诗集中反映了征战和劳役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很多青壮年男女为逃避服役,忍痛砍下自己的手足,时称“福手”“福足”之人。
  四、浮运朝廷所需粮米及百物
  隋文帝定都长安。长安是运河的西端,是连接蒙古高原的“参天可汗道”,是通往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是接通青藏高原的“河湟道”,也是通向云、贵、川“栈道”的起点。西去的使臣、商队、僧侣、游人等多从长安出发。外国使臣、商队、僧侣、游人也多来此居住。城内二十多万居民的口粮、几十万屯军的用粮、朝廷百官的俸禄、各大仓库的储备粮等,每年所需至少一百二十万石①。这些粮米都靠大运河浮运。
  隋炀帝即位后,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洛阳曾是东周的国都,古人心目中天下的中心,同时也是经济、军事重地,营建东都,便于控扼全国,更便于控制江南。一是稳定江南的混乱局面;二是发展江南的生产。征召全国数万名工匠,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皇家园林,每月更替民工二百五十万,吃粮主要靠大运河从江淮运来。建造宫殿所需大批木材、砖石等也需河运。洛阳建成后,隋炀帝令全国各地十余万富户迁入洛阳城,以充实京都。雄伟壮丽的宫殿,鳞次栉比的酒肆茶楼,繁华的贸易市场,越商、海客、西域胡人,大贾荟萃。经运河运来的粮米及千般物品、万类商货,确保了京城数十万人之所需。每天都有穿戴各种民族服饰的客商牵着大群骆驼,满载中原的粮米、丝绸、银器及各种特产,从这里起程向西进发。
  大运河使洛阳城成了国际贸易大都会。
  五、平定与开发江南功不可没
  开皇九年(589年),新兴的隋朝灭掉了南方偏安的陈朝,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格局。但是隋文帝杨坚推行的是剿灭镇压的高压政策,结果激起世家大族、地方土豪酋长等各个阶层人士的反抗。年仅21岁的杨广,表现出政治家高超的统治才能,除了公开处决了原陈朝几个有名的酷吏和奸臣外,其他都进行安抚与怀柔。他下令,对陈朝府库中的资财秋毫不取,新的统治机构中广泛吸纳、招揽原有的才俊。尊重南朝人崇佛崇道的习俗。杨广自幼礼佛,深知佛教能够劝善化民,稳定地方秩序,自诩为江南佛教界最大护法者,并与江南佛教界头面人物、天台宗创建人智顗(yǐ)交往甚密。
  开皇十一年(591年),杨广为江南1000多名僧尼广设斋席,跪受智〓大师为他做佛戒,接受“总持菩萨”佛号。他还赞助南朝知名大儒编成《江都集礼》二十卷。
  杨广即位后特别注重发动民间搜集整理佛教经典和灵像宝藏。据法琳《辩证论》记载:杨广“于扬州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合六百一十二藏,两万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万三千五百八十卷。修治故像一十万一千躯,所度僧尼一万六千二百人”。后来这些经卷运到北方雕版印刷,又经大运河传播,为南北佛道融合贯通,开启了一个新时代。
  此外,杨广即位后,提拔重用一大批江南士人。此前,朝廷选拔人才采“九品中正制”,多由豪门世袭。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炀帝极力推行科举制,广开学堂,改革官制:废三师、罢总管,裁撤重叠机构,裁减冗员,确定官员任期,强化监督职能。隋炀帝采取的种种措施,对江南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江南地区在全国的地位由此逐渐提升,盛唐时期,江南粮米、丝绸、茶糖、竹木经河运、海运,源源不断运往国都卡安及幽州边塞地区。隋炀帝开发江南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六、穷奢极侈的另一解读
  公元605年,隋炀帝继位不久,就下令开凿连接淮河与黄河的通济渠、汴水、泗水,疏浚连接长江与淮河的邗沟,并将洛阳至江都(今扬州)的两千余里河道拓宽四十步(一步五尺),两岸修筑御道,种植柳树,沿途设置行宫四十余座。江都行宫内有五大建筑①,行宫外有十大宫殿,即蜀岗十宫。
  隋炀帝将幸江都,遣官往江南采木,造龙舟、凤舟、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其中龙舟数层,高四丈五尺,长二十丈,宽五丈。上有重殿、中二重,凡百二十房,皆饰金玉。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八月,行幸江都(扬州),挽船者八万余人,随驾的文臣武将、宫娥彩女千余名,船只首尾相接长达二百余里。两旁御道上护卫骑士二十万,旌旗蔽日,鼓乐喧天,沿途五百里内郡县官员均要进献供品。其后两次游江都,其奢华程度与第一次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代许多史书都把隋炀帝开浚江南运河、巡幸扬州,视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无可讳言,隋炀帝的生活充斥着奢侈糜烂一面,是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也有扬国威、施皇恩的另一面。后世的康熙、乾隆皇帝同样是怀着这样目的六下江南,具有维护皇权大一统的效果,只不过奢华程度小些罢了。
  七、为唐、宋及后代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他操之过急,在六年中,苦役兵民无度,最终落得国破身亡。不过,正是隋代大运河成就了唐代的辉煌。唐代定都长安,当时关东地区的经济与长江中下游比,已相形见绌。要从江南经大运河漕运粮米供给京都长安。唐代虽然也重视运河的疏浚和治理,还在小范围开凿了运河,但整体上都是对隋代运河的疏浚和补缀。
  若无隋代运河,不管唐朝统治者自愿还是不自愿,他也得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开挖大运河,否则,国家漕运大计安在?韦坚怎么可能给唐玄宗安排登万寿楼(长安)观看广运潭上陈列的各郡货物的漕船?岸上又怎么会有妇女们大唱:“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唐代长安又凭借什么成为当时亚洲和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又怎么成为中外学者、文化人、留学生济济洋洋的荟萃之地呢?唐代大文学家皮日休(834~883年)在《汴河铭》中写道:“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又说,隋炀帝开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隋代运河对于唐代的繁荣影响是巨大的。其中的汴河,造就了后来的大宋王朝,促进了大宋京城开封景象繁华,百业兴隆,出现了永留青史的《清明上河图》的壮丽景观。诚然,隋代大运河对宋代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炀帝死后,葬在扬州郊外的雷塘,显得很凄凉,与当年的煊赫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唐代诗人罗隐发出了“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半亩田”的感叹。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卷二

《大运河史话卷二》

出版者:百花文艺出版社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隋炀帝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