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南禅寺外清名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78
颗粒名称: 八、南禅寺外清名桥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351-353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无锡市区古运河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包括古运河的历史和文化、南禅寺和妙光塔的渊源和现状、南长街和清名桥的旅游资源和保护问题等。
关键词: 文化景点 人文历史 无锡市

内容

无锡市区古运河是京杭运河全线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区段,是京杭大运河的精华。
  无锡三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倒映在这条古运河中。自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以来,无锡先民以河为生,因河设市;隋唐时,商旅船只来往不绝,无锡市场逐渐繁荣;明清时期,随着米市和布码头的形成,运河沿岸成为太湖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甲午战争以后,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千百年来,不少名胜古迹在这里落成。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由南禅寺妙光塔、南长街和清名桥组合成的景区。
  南禅寺是一座很古老的寺院。江南运河边上有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苏州的寒山寺。古时南禅寺的名声不亚于这些寺院。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唐代诗人杜牧写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南禅寺就是其中之一。南禅寺是佛教禅宗的一座高等学府,古代许多高僧是从这里出来的,当代寒山寺的长老也是从南禅寺出来的,前些年,我到寒山寺采访时专门谈到此事。寺院中的妙光塔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利用本地人要求制服梁溪水害的愿望而建造的。以后寺院和宝塔多次兴废,现存的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逐渐修复起来的。在寺院和塔旁,还建起了无锡的花鸟集邮等小商品市场。此地香火很旺,小店铺前的生意也十分兴隆,尤其到休息日,人们摩肩接踵,与近年来修复的南京夫子庙市场有些相似。
  从南禅寺下船,沿南长街后面的水弄堂缓行,直至清名桥,这一路是典型的江南古老的城市风情。两岸明清民居高低错落,与昆山的周庄和吴江的同里十分相似。虽然许多房屋已经破旧,有的墙壁似要倒塌,用几根木头支撑着,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许多西方人面对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往往流连忘返。据无锡旅游局的同志介绍,八十年代中期,每年有几万中外游客到这里观光。那时,无锡还拍了一组电视剧,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古运河人家的变化,副标题就是清名桥的故事。此片送到德国去播放,受到好评。后来,由于运河的水质污染严重,游人逐渐减少。看来,发展古运河旅游,解决运河水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前几年,为了解决市区交通,南禅寺对面六十多米长的一段南长街,做了一次大的改造。在拓宽道路中,沿河的房屋保留了下来。但也有两个大的缺陷:一是沿河的房屋已不是明清的民居,而是类似汉唐时代的建筑,而且有的楼层过高;另一个是把运河边的河埠都搞掉了,把江南小城市民生活的独特风景线也搞掉了。这两个缺陷,有的还可以补救,但愿在以后南长街的改造中能吸取这些教训,以保留江南运河这段精华。这是我们考察小组的一致看法。
  现在有的人认为,既然要实现现代化,那么,老的街道都必须改造。我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城市是商贸交通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老城的房屋街道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搞商务中心,必须建造一些高楼。但是在老城改造过程中,要把历史上的名胜古迹保护好,这是一个城市珍贵的财富。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水平是检验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城市除了物质的使用功能之外,尚有历史、文化、传统等多层次的功能,只有具备多层次功能的城市,才是市民居住、生活的理想境地。保护古运河的名胜古迹,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而且是保护旅游资源。无锡市南长街的初步改造,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必须改进的缺陷。随着全国各地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我想,在今后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会逐步提高的。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宗菊如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无锡旅游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米市镇
相关地名
运河区
相关地名
太湖县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常州市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北宋镇
相关地名
江南区
相关地名
昆山市
相关地名
吴江区
相关地名
同里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