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70
颗粒名称: 附录
其他题名: 京杭运河南段考察随笔
页数: 16
页码: 339-354

内容

一、二十四桥何处是
  扬州因京杭运河的开通而繁荣数个朝代,直到海运和铁路发展以后,才逐渐失去了商业中心的地位。我们一行考察古运河,首先就到扬州。
  虽然不是烟花三月,但扬州城里处处有绿茵鲜花。尤其是秀丽的瘦西湖,在初夏时节,更是郁郁葱葱。从御码头下船,从古运河到瘦西湖,确是“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扬州城其实没有山,这里讲的山是指大明寺所在的蜀岗,这是一座百米高的土丘。因为大明寺平山堂里有鉴真和尚的纪念馆,现今名声大振。鉴真是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本影响很大。八十年代初,日本的鉴真和尚塑像曾回国探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平山堂观看。那一年,我第一次到扬州。那时,瘦西湖与平山堂的水路还不通,坐船到五亭桥就转回了,也看不到二十四桥。相隔十多年,古时水路恢复了,而这一路使人最流连忘返的是重建的二十四桥。
  古时扬州的美名,与唐代杜牧的一首赞美二十四桥的诗连在一起。杜牧离开扬州后,写了《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意境空蒙迷幻,情韵悠扬深远。把扬州的绮丽风光描绘得神奇朦胧,令人神往。然而,二十四桥究竟在哪里,历史上说法不一。
  一说是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另一说是指扬州的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不管怎么说,现今的扬州人把一座实实在在的二十四桥建造起来了。此桥建在望春楼西侧,由汉白玉砌成,单孔拱形。陪同的扬州人介绍,此桥长二十四米,宽二点四米,两端各二十四层台阶,上围二十四根拱柱,处处暗含二十四意。桥北有一座“吹箫亭”。远远望去,此桥如玉带飘然于碧水之上,绿荫之中。如果真的月夜来此,定能感受到杜牧的诗意。扬州人不仅建造了一座二十四桥,还在桥边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泽东手书的杜牧诗全文。毛泽东的书法刚劲雄浑,洒脱飘逸,为二十四桥景色增添了新的光彩。
  我曾问扬州的同志,此幅毛泽东的书法是按真迹刻的还是别人仿毛体写的,因为书法没有注明日期。他们说,确是真迹,是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保存下来的。
  园不在大,有诗则名。古运河边上的寒山寺,因有张继的《枫桥夜泊》,使该寺闻名世界。随着二十四桥的重建和毛泽东书写的杜牧“寄扬州”诗,瘦西湖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古运河边上,还有许多景观,历代的文人和政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楹联。可惜相当一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能够像二十四桥那样恢复起来,对保存历史文物、弘扬中华文化将起到很大作用。
  二、年年送客横塘路
  人们赞美苏州,往往只提那些精致的私家园林、虎丘山和寒山寺,很少会提到横塘镇。而我们考察古运河文物的保护和开发,苏州的同志却领我们从寒山寺下船,沿运河直下横塘。
  横塘是一个很古老的集镇,该镇以横塘河而名,从苏州老城胥门出去,只有十里路。离开苏州石湖风景区只有三里多地。太湖水从胥口、木渎流经这里,与石湖来水汇合后,东入胥江,北到寒山寺。横塘为水路要津,旧时有普福桥,桥上有“横塘古渡”亭,当地也称亭子桥。宋代诗人范成大退隐后在石湖畔修建了“石湖别墅”,过着田园生活,种了二百亩花木,写了六十首田园诗。他每次送客都要到横塘古渡,还写过一首“横塘”诗——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短短几句,把春天横塘的美景勾划了出来。诗中提到的石桥就是指亭子桥。此桥明代重建过,据苏州的同志介绍,是“文革”时期拆掉的。诗中讲的朱塔是指横塘东边方山上的楞伽寺塔。石湖、宝塔、横塘河组合成一幅非常秀丽的自然山水景观。范成大在许多诗中提到横塘,如“杨柳无穷蝉不断,好风将梦过横塘”等。描述古时横塘美景的还有一位比范成大稍早的北宋词人贺铸,晚年退隐苏州,住在横塘。他写的《横塘路》在当时非常出名,其中有“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名句。画坛巨宗唐寅的墓也在横塘,增加了这个古镇的传奇色彩。我们到横塘那天,黄梅雨时断时续,坐在船上眺望,亭子桥不见了,一川烟草的景色也不见了,心中似乎感到遗憾。
  苏州的同志所以领我们去横塘,是因为那里还有古时的驿亭和本世纪初的彩云桥。横塘的驿亭历史悠久,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亭子呈长方形,四周杂草丛生,亭子里面空空的,门前上方的石柱上刻有一对楹联:“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这副楹联说明,当时横塘传驿制已废除,驿亭已改为旅行人休息的地方。现在,集邮爱好者对古时驿亭非常感兴趣,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不少。苏州原来最大的一座驿亭在西门,已经毁掉了,横塘驿亭能保留下来,并两次进行整修,真是不容易啊!
  驿亭的旁边有一座石拱桥,此桥不是古时的亭子桥,而是原来在运河上的彩云桥。在运河拓宽时,整座石桥被完整搬到驿亭附近的一条较窄的河上,既保证了运河的拓宽,又保存了历史文物,这是苏州当时执政者的一大功绩。当时具体负责拆迁的分管副市长告诉我们:“运河不仅仅是水,而且是文化。有人气才有文化,没有桥就没有人气,就没有文化。”说得多好啊!他还介绍,为了保护苏州古运河上的宝带桥,煞费苦心,最后不惜新运河重新改道,不惜炸毁了在宝带桥旁边另造的一座钢筋水泥的公路桥,而且在那里着手建造宝带桥风景区公园。为了保护运河的文物,有这样的决心和举措,是值得后人称颂的。过去,江南水网地区,建于不同时代的古石桥,随处可见,或跨越河港,或横跨街面,或盘旋要津,都凝聚着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构筑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光。可惜,随着交通的发展,大部分拆除了。苏州人把石桥异地搬迁,确是一种保护办法。
  旧时江南水乡,船舶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无论是送客,还是运输,主要走水路,即使当官的也是如此。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苏州做刺史,这是古时地区的最高官员。他离任的时候,也是坐船从运河走的。当时,他写了一首名为《别苏州》的诗,描写他离开时,官吏百姓在运河上送别的情景和自己留恋的感情,其中写道:“浩浩姑苏民,郁郁长洲城……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怅望虎丘路,沉吟浒水亭,还乡信有兴,去郡能无情?”看来白居易在苏州做了不少好事,所以百姓和官吏会以此盛情相送,依依不舍。宋代范成大退休后在横塘送客,可能不会有如此盛况,但感情都是很真挚的。
  岁月悠悠,斗转星移,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苏州正在以高昂的步伐,阔步迈向现代化。过去的“城中园”,正在拓展为园中城。横塘河上,已经跨越了一座宽阔的钢筋水泥大桥,直通太湖西山,我们坐在运河的小船上,看到桥上车如流水,川流不息。汽车、火车、飞机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现在出门或送客,再也不会去坐船了,即使是载客的轮船公司,也因为没有生意而陆续停业或搞旅游,就如现在欧洲的多瑙河那样。旅游正在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不仅给地方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把自古至今凝聚在文化古迹内的中华文明深深地印刻在游客心中。
  三、两岸书声揭榜歌
  京杭运河江苏段的南段在丝绸之乡吴江。运河从苏州郊区流出不远,即到吴江的市府松陵镇。在松陵,吴江老市长、现市人大主任张珏良接待我们。他是吴江人,长期在吴江工作,对每个乡镇的文化古迹都非常熟悉,由他带着我们参观,实在收获不浅。
  京杭运河纵贯吴江南北,在运河的两边,溪河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古运河似一条浅绿的玉带,把这些河湖荡连结在一起。在这些纵横密集的水网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集镇和村落。我们参观了有名的同里镇、黎里镇。这些古镇与昆山的周庄相距很近,最近正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些古镇上,家家临水住,处处见桥影,古色古香的庭院宅第,随处可见。同里镇的退思园、崇本堂,黎里镇的柳亚子故居都是闻名中外的明清古建筑,高墙深院、素净淳朴,蕴含了江南特有的浓郁诗情画意。走在古老的条石铺就的老街上,凝望砖雕门楼,使人感到置身在一幅江南历史沧桑的画卷中。
  水多桥就多,在运河岸边,还有不少古纤道,实际上也就是纤桥,如苏州的宝带桥,最早就是纤夫拉纤走的石板路。有的地方很开阔,来往行人就用渡船。运河上的古渡口现在还能看到,渡口两岸都有避雨的凉亭。就我所走过的苏南几个县市来看,吴江的石桥保存最多。这些古石桥不仅凝结着历代的建筑艺术,而且石桥上的雕刻艺术和对联特别丰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同里镇普安桥的一副对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揭榜歌”。这副对联不仅描述了同里镇的美景,而且反映了历史文化名镇的读书风尚和科举之盛。江南经济发达,固然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这里自古至今崇尚教育,崇尚读书。江南运河两岸,歌颂读书、教育的对联和诗词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无锡东林党人顾宪成写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我们迈向知识经济的新世纪时,弘扬这个历史传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吴江的运河沃土,吴江的文化环境,孕育了历代许多名人。我们当代人比较熟悉的就有柳亚子和费孝通。毛泽东著名的沁园春词就是1945年在重庆时赠给柳亚子的。一般人只知道柳亚子是诗人;其实,他早年就参加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南社”的发起人,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在黎里镇的旧居中,有一段非常惊险的逃脱追捕的经历。以后他又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现在每天到柳亚子故居参观的人很多。费孝通现在还健在。今年北京大学一百周年校庆时,还特别提到他对中国社会学的贡献。最早,他在吴江老家搞了江村调查。改革开放后,又调查研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1993年,我们曾听过他关于发展苏南农村经济的报告。他在报告开头说:我出生在吴江,一生的研究从家乡开始,有一点成就,是江苏的父老乡亲帮助做出来的,有责任为家乡效力,推动社会发展,我八十三岁了,一直做这件事情。那次报告,自始至终流露出他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吴江人以自己的家乡出了很多名人而自豪,他们千方百计保护这些名人的故居,而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乡土旅游的重要资源进行开发。
  陪同我们的张主任对保护和开发古运河两岸文物古迹,利用古运河发展旅游事业有许多考虑。他说,要进一步美化运河两岸风光,两岸要一株杨柳一枝桃,岸边多植草皮和竹子,把古石桥、纤桥、渡口、凉亭等保护好,并以古运河为主轴,把河边的同里镇、黎里镇、平望镇和东方丝绸市场的盛泽镇等连结起来,把古运河旅游与江南田园旅游融为一体,形成江南的特色旅游,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四、近水远山皆有情
  在京杭运河江南这一段,苏州的盘门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和城楼。古运河经过的扬州、镇江、常州、无锡、杭州,古时都筑有城墙,现在全都荡然无存,连一点影子都找不到了。盘门是苏州的骄傲。
  当我们跨越古运河上高大的吴门桥,迂回绕转过陆城门,入瓮城,再出第二道陆城门,再沿着斜坡,登上城墙,再登上宏伟的城楼时,眼前真可谓豁然开朗。往东北方向看去,修缮一新的瑞光禅寺熠熠生辉,瑞光宝塔直矗云霄。往东南方向看去,就是我们刚才走过的吴门桥,飞跨在千年流淌的古运河上。城楼有二层,飞檐翘角,红灯高挂。斑驳的城砖上,牵满了绿色的常青藤,有几株不知名的小树在石缝中坚强地挺立着,显示出这座城楼所经历的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沧桑。盘门、瑞光塔和吴门桥紧紧连在一起,构成了苏州著名的盘门三景胜迹。据介绍,古时盘门是苏州很繁华的地方。宋朝诗人范成大曾写过一首描述当时繁华景象的诗《晚入盘门》,其中写道——
  人语嘲喧晚吹凉,万窗灯火转河塘;
  两行碧柳笼官渡,一簇红楼压女墙。
  万家灯火固然有所夸张,但毕竟反映了那时商业的繁荣,这与古运河流经此地是连在一起的。古时的交通主要是水运,交通带动流通,这是自古至今的一条规律。本世纪五十年代,苏州运河没有改道的时候,吴门桥一带依然是非常热闹。那时我在苏州读书,几次到那里,小街两旁的商店里摆满了烟纸、土产、水果和各种日用杂货,街上和店铺前,人们熙熙攘攘。吴门桥坡度很大,有些载满货物的小板车要通过去非常吃力。后来运河改道,来往船舶减少,不少居民也搬到远处的现代住宅中去了。小街上只有几间卖紫砂壶和苏州工艺品的商店,那是专为旅游的客人开设的,吴门桥两边显得有些冷清。所幸的是,这一带的街道和民居没有拆迁和改造,还保留着旧时的风貌,这与修复后的盘门三景能协调起来,为旅游创造了条件。
  当今有人议论苏州的园林是小家碧玉,由此造成苏州人的小家子气。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你站到盘门的城楼上,极目远眺,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尽收眼底,更远处,茫茫太湖之畔的山峦隐现在渺渺的烟水之中,气吞吴越。姑苏的山水灵气孕育了无数名人。当我站在盘门城墙上,首先想到的是宋朝政治家范仲淹。他当官办实事,敢直言,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他的博大胸怀,流芳百世,直到现在,还被我们作为优秀文化遗产来继承。范仲淹是苏州人,他写了《岳阳楼记》,此楼因之名声大振,可惜,他没有为盘门城楼写下什么,否则,比岳阳楼更古老的盘门城楼会显得更辉煌。
  盘门虽好,但毕竟是苏州古城的盆景了。许多人为苏州大部分城墙和城门的拆毁而遗憾。苏州城墙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墙之一。早在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就在苏州建造了阖闾城。该城规模宏大,周围四十七里。二千五百多年来,古城墙虽几经破坏损毁,但过后又在原地重建,基本未变。解放以后,大部分城墙先后被拆除,只留下了盘门及周围数百米的城墙。南门附近还有一些古城墙的土堆,看了使人感到惋惜。但毕竟还保留了遗迹,为后人可能局部恢复提供了方便。在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的矛盾,苏州毕竟解决得比较好,因为他们保护了老城,另辟了新区。但像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墙的拆毁也确实令人遗憾。城墙也好,宝塔也好,古建筑也好,都是用石头写成的历史教科书。这本教科书会无声地教育和熏陶无数后来人的。宋朝苏州有个诗人叫陆龟蒙,写了许多描写苏州美景的诗,其中有首是写他在古运河坐船过盘门的——
  东出盘门扩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山与水是自然之物,一旦自然物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并由人们的实践改造后,人们再观察的时候,就带有感情。观赏历史文物,会使人产生爱乡之情,爱国之情,爱生活之情。
  五、溯源不忘南湖舫
  京杭运河从吴江市的盛泽往南不远,就到浙江的嘉兴。原先我以为古代春秋时期吴越的边界在吴江,其实在嘉兴。近邻嘉兴的湖州,属吴国地区,嘉兴是吴头越尾。据当地人说,嘉兴城墙未拆时,北门称望吴门,由运河通苏州;西门称通越门,由运河通杭州。京杭运河从杭州到苏州,正中间就是嘉兴。嘉兴城外有国界桥,吴越两国以水为界,当初国界桥一带是吴越相争的战场,吴王阖闾就是在那里的一次大战中受伤而死的。在嘉兴,有范蠡湖,西施的梳妆台,有许多关于他们的美好传说。
  现在,嘉兴人把南湖作为自己的象征,因为那里不仅有古时的烟雨楼,更为出名的是南湖里有艘船,那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最后一天,因巡捕搜查,从上海移至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秘密举行。会议从早晨九时起至下午六时,完成了大会的全部议程胜利闭幕。“一大”讨论的中心是建党问题,大会通过了第一个纲领和党的任务的决议。所以,有的材料上说,中国共产党是在嘉兴南湖诞生的。这几年每年到南湖来参观的达三十多万人次。
  我们到南湖那天,初秋的细雨刚停,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在湖面和湖心岛亭台楼阁上空,使这里显得格外苍茫朦胧。召开中共“一大”的那艘仿造的船不在,据说是送去修理了。宽阔的湖面上,除了大片的南湖菱角外,剩下的水面如一条河,各种运输船只往来穿梭,从南湖开到运河去。嘈杂的马达声,与这里的古园林建筑群十分不协调。不过,上了湖心岛,在烟雨楼的小山上,还能感到这座浙江名园犹如蓬莱仙岛一般,楼台参差,亭阁翠掩,空蒙迷离。据说,当初清朝乾隆皇帝几次下江南,每次都要上烟雨楼,赞叹不已,流连忘返。后来,干脆让工匠照原样在承德避暑山庄仿造了一座烟雨楼。前几年我曾到避暑山庄去过,那里的烟雨楼确实不错,不过,上面的瓦和墙是按北方的格式建造的,与周围北方的山水比较协调,但不是真正的江南风光。在南湖,登上烟雨楼远眺,湖面菱角青青,远处港汊折曲,这在北方是看不到的。烟雨楼景色虽好,然而,我的思绪却始终没有离开南湖和“一大”。最让人难忘的是“一大”代表、伟人毛泽东。全国解放后,毛泽东经常到杭州,却没有来过嘉兴市区。1957年他从杭州到嘉兴所辖的海宁盐官,观看海宁潮,并写了一首《观潮》的七律。提起此事,嘉兴人也感到很自傲。烟雨楼正楼横额下有一副骈联:“建国宏业,溯源不忘南湖舫;革命长途,发轫咸称烟雨楼。”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一大”在党史中的重要地位,对每个参观者是一种教育。
  嘉兴地区是一片富饶的原野。从车窗向外望去,正欲抽穗的水稻一望无际。田野的绿荫中,有密集的小楼房和各式小别墅,这是现代的江南农舍。嘉兴地区发达的农业,得益于当地的水利。据史料记载,秦朝就曾在嘉兴一带开掘河道,隋朝把各河道沟通拓宽和加深,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此,嘉兴作为杭嘉湖平原北部的重镇,农田水利得以全面发展,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畅通。据嘉兴的有关领导介绍,他们打算进一步拓宽运河,发展运输。
  嘉兴历代名人很多,据介绍,明清两代,江苏浙江共出进士二千多人,其中,嘉兴就有六百多人。这次我们参观了沈钧儒故居。周总理赞誉沈钧儒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他的一生,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解放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盟主席等职。故居中的照片、资料遗物很多,表现了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崇高形象。为了修复故居,嘉兴市政府花钱搬迁了故居中的四十八户居民,他们为保护和开发历史文物做的好事,将为后人所赞颂。
  六、毗陵古驿今犹在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即该书的结尾处,写贾政扶贾母灵柩到金陵后乘船回家的路上,“一日,行到毗陵驿的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抬头忽见船头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贾宝玉。待贾政上船追赶时,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这个毗陵驿,就在常州市古运河边上,明清时代,过往的官船驿马都在这里歇宿。古驿石碑遗迹还在,旁边的篦箕巷和文亨桥还在,这是常州古运河西段保护得最好的一组景观。我们到常州考察时,主人自然把我们带到古代名著《红楼梦》中所描述过的这个地方。曹雪芹为什么把贾宝玉出家做和尚后与贾政的会面放在常州,是不是因为离毗陵驿不远的运河边有座古刹天宁寺,那就不得而知了。不知红学家是否研究过此类问题。
  毗陵驿所在的篦箕巷在明清时期是非常繁华的。据常州的同志介绍,明清之际,常州手工业兴起,居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靠手工业吃饭,而手工业的集散地,码头驿站就在运河西段的篦箕巷。最早,此街称“花市街”,因卖宫花而得名。清乾隆下江南时,发现街上出售“宫梳名篦”的篦箕店很多,才改成“篦箕巷”。靠街的运河上有文亨桥,还有米市河、豆市河,是附近数县的米、豆集散地。依托运河的功能,常州作为转运的中心,非常热闹,当初家家店里挂着宫灯,个个工场亮着照灯,灯影映在运河里,非常壮观,称为“篦梁灯火”,是古时常州的八景之一。清末,漕运改为海运,海运总局设上海。宜兴、溧阳的漕粮集中无锡输纳,常州的米市、豆市的地位逐渐降低,以纺织为主的资本主义的近代工业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现在见到的篦箕巷,是1987年整治古运河时重建的仿古商业街。街长百米左右,二至四层的楼阁,马头墙和多角亭等显示这是仿清建筑。文亨桥原是跨越运河的,现在已移到与运河并行的一条小河上,从篦箕巷可以走到石桥上。整个街道冷冷清清,不像一条商业街。据说是因为当初房子造好以后,许多店面卖给农村的一些批发公司了,没有前店后作,没有小商小贩,也没有人流,这里似乎是专为外来游客欣赏的。在街的西头,还保留着一间卖木梳篦箕的老字号店——“卜恒顺”,此店在明朝就开设。我们进去时,看到几个人在做木梳批发生意。这爿店还隐隐能使人想象当年这里的繁华。
  从篦箕巷出来,我们到运河边常州名人聚居地青果巷。其中保存得最完好的是刘国钧故居。常州从一个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向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发展中,以纺织业为先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常州出现变商为工的浪潮,新开的布厂投资者大多是原来的布商。据说,从清末到北伐前夕,常州先后创办的大小布厂有三十九家。1927年至1928年常州各业资本总额中,纺织业占百分之二十七,居各业之首,其中的代表就是著名爱国实业家大成公司总经理刘国钧。他早期就提过“机器革命”“与世界竞争”等主张,并在全国首创直接使用盘头纱和筒子纱,并派人出国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江浙一带影响很大。刘国钧的故居原为常州唐代八宅中的八桂堂旧址,共有四进,深宅大院,左右通道,砖雕门框,天井植以桂花。因有刘国钧的亲戚在此居住,明窗净几,干干净净。三进假山后即天香楼,上下各三间,为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诞生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瞿秋白的诞生地成为实业家的故居,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吧。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已经开始延伸到长江边上。回来时,我们经过常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楼林立,蒸蒸日上,一派现代化的景象。我想,从古代篦箕巷的手工业到近代的民族工业兴起,再到现代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常州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现成的博物馆。而在这个发展中,古运河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七、东坡遗址今何在
  古运河常州段边上有一座“东坡公园”,谓此园名,是因为里面有一处舣舟亭,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泊舟处。公园里,松竹花木,亭台楼阁,曲廊环绕,因为东坡喜菊,还专门建了一个菊园,里面有一座东坡的石膏塑像。我们去时,正值初秋,天气十分炎热,而公园内仍有不少游人。
  苏东坡是四川眉县人,为什么常州人特别敬重他呢?一般的解释是,苏东坡曾去过常州十一次,晚年上表乞居常州所属的宜兴,他写道,“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阳羡即宜兴。当时的皇帝还批准了他的请求,后来因种种原因,此愿没有实现。另外,据考证,苏东坡被贬时,曾做过常州的团练副使。这是一个很小的官职,地方志上没有记载。最后,苏东坡病故在常州市区的藤花馆。当年,他曾在那里亲手植的朱藤和香海棠,直到清末还在。现在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为了怀念他,常州人在东坡公园的一个假山旁,造了一个东坡洗砚池,此池原在藤花馆内的。
  从深层来看,人们所以敬重苏东坡,是根植于常州这个文人仕宦之乡的丰厚文化积淀。常州自古以来,崇尚读书做官,热心科举功名。清代龚自珍有两句诗:“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可见常州文化的地位。据有关资料说,宋大观三年1109一科三百名进士,常州府占五十三名。清代进士分布州县的百分比,常州府占23.1%,超过了苏州府。不过,清时的常州府包括宜兴、无锡、江阴、靖江等八个县。常州市内现在还有一座叫文笔楼的,是历代文人聚会读书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文化界有一个常州学派,此派的代表人是常州人庄存与。这个学派是清代最早主张中国改革开放的,认为社会在不断进步,各种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按实际进行改革。这些进步思想对后来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有很大影响。对常州人盛宣怀等近代实业家、洋务派也有影响。前几年,上海华东师大吴泽教授曾向我提议,联名召开一次常州学派的研讨会,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开成。
  常州这种丰厚的文化积淀一直影响到现代。我们参观了东坡公园后,又到瞿秋白纪念馆。在那里,不仅受到一次生动的中国革命史教育,而且感受到常州的文化氛围。瞿秋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而且,在短短的三十六年生活中,写下了五百多万字的文章书稿。鲁迅先生曾把瞿秋白当作知己。在瞿秋白的研究文稿中,我曾看到过有位作者认为,如果瞿秋白不当党的总书记,而专门负责文化工作,也许他将和鲁迅一样齐名。当然,历史是不可能“如果”的。与瞿秋白一起就读于常州中学并在莫斯科介绍瞿秋白入党的张太雷,以及恽代英,都是我党创建时期重要政治活动家,常州人称他们为“常州三杰”。常州无锡一带,我党早期的政治人物,如无锡的秦邦宪等,都是从读书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参加革命的。研究他们的思想,离不开生养他们的这块江南沃土的文化背景。
  从东坡公园到瞿秋白纪念馆,使人产生一个深刻印象,常州人非常珍惜本地的文化和政治名人。从故居的保护到重建,都倾注了很多心血。常州的自然环境不如无锡苏州,缺少青山绿水,他们把开发人文资源作为发展旅游的重头戏,浓墨重彩地宣传。现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达国家,是非常注重名人故居的保护的,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俄国的托尔斯泰故居等。这不仅是为了开发旅游,更重要的是提高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的素质。
  八、南禅寺外清名桥
  无锡市区古运河是京杭运河全线历史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区段,是京杭大运河的精华。
  无锡三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倒映在这条古运河中。自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开凿江南运河以来,无锡先民以河为生,因河设市;隋唐时,商旅船只来往不绝,无锡市场逐渐繁荣;明清时期,随着米市和布码头的形成,运河沿岸成为太湖和长江中下游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甲午战争以后,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摇篮。千百年来,不少名胜古迹在这里落成。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由南禅寺妙光塔、南长街和清名桥组合成的景区。
  南禅寺是一座很古老的寺院。江南运河边上有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扬州的高旻寺,常州的天宁寺,苏州的寒山寺。古时南禅寺的名声不亚于这些寺院。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唐代诗人杜牧写过“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南禅寺就是其中之一。南禅寺是佛教禅宗的一座高等学府,古代许多高僧是从这里出来的,当代寒山寺的长老也是从南禅寺出来的,前些年,我到寒山寺采访时专门谈到此事。寺院中的妙光塔始建于北宋初年,是利用本地人要求制服梁溪水害的愿望而建造的。以后寺院和宝塔多次兴废,现存的是二十世纪80年代后逐渐修复起来的。在寺院和塔旁,还建起了无锡的花鸟集邮等小商品市场。此地香火很旺,小店铺前的生意也十分兴隆,尤其到休息日,人们摩肩接踵,与近年来修复的南京夫子庙市场有些相似。
  从南禅寺下船,沿南长街后面的水弄堂缓行,直至清名桥,这一路是典型的江南古老的城市风情。两岸明清民居高低错落,与昆山的周庄和吴江的同里十分相似。虽然许多房屋已经破旧,有的墙壁似要倒塌,用几根木头支撑着,但正是这种原汁原味的江南风情,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许多西方人面对小桥流水、枕河人家、桨声惊梦,往往流连忘返。据无锡旅游局的同志介绍,八十年代中期,每年有几万中外游客到这里观光。那时,无锡还拍了一组电视剧,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古运河人家的变化,副标题就是清名桥的故事。此片送到德国去播放,受到好评。后来,由于运河的水质污染严重,游人逐渐减少。看来,发展古运河旅游,解决运河水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前几年,为了解决市区交通,南禅寺对面六十多米长的一段南长街,做了一次大的改造。在拓宽道路中,沿河的房屋保留了下来。但也有两个大的缺陷:一是沿河的房屋已不是明清的民居,而是类似汉唐时代的建筑,而且有的楼层过高;另一个是把运河边的河埠都搞掉了,把江南小城市民生活的独特风景线也搞掉了。这两个缺陷,有的还可以补救,但愿在以后南长街的改造中能吸取这些教训,以保留江南运河这段精华。这是我们考察小组的一致看法。
  现在有的人认为,既然要实现现代化,那么,老的街道都必须改造。我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诚然,城市是商贸交通的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老城的房屋街道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搞商务中心,必须建造一些高楼。但是在老城改造过程中,要把历史上的名胜古迹保护好,这是一个城市珍贵的财富。联合国在《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中明确指出:“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有的专家认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水平是检验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城市除了物质的使用功能之外,尚有历史、文化、传统等多层次的功能,只有具备多层次功能的城市,才是市民居住、生活的理想境地。保护古运河的名胜古迹,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而且是保护旅游资源。无锡市南长街的初步改造,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必须改进的缺陷。随着全国各地对历史文化的关注,我想,在今后的城市改造和建设中,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会逐步提高的。
  九、二泉映月誉全球
  古运河从常州境内流出,经洛社镇、石塘湾镇,汇人无锡市区的芙蓉湖。芙蓉湖中有一小岛,称黄埠墩,因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押解时在此居留,并题诗一首而闻名。芙蓉湖的西南面,有惠山浜,可直达寄畅园和惠山寺。古时老百姓到惠山烧香,清朝康熙和乾隆沿江南运河南巡,都是经过这条小河直达山下的。小河边的各式祠堂、明清的民居和古树名木都保存着,融合成一种古朴的氛围,成了运河边城市中少有的风景线。
  寄畅园是无锡市唯一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是古运河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寄畅园的出名,不仅在它精湛而独特的古典园林建筑艺术,依山而建,借山造景,有美人石,八音涧等名胜古迹,而且在寄畅园旁边的惠山下有一口井,被茶圣陆羽称为天下第二泉。民族音乐家华彦钧即阿炳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就是以此命名的。阿炳的塑像就建在附近,手中还拉着一把二胡。每当人们走近二泉时,就情不自禁地怀念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家。
  《二泉映月》是古运河的命运交响曲。它那流畅的旋律,跃动式的起伏,哀怨而昂扬的音调,如诉如泣,如幻如梦,充满了作者对生命的爱和对命运的抗争,充满了作者在苦难和黑暗中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他用音乐抒发了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抒发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热泪盈眶地指挥中央乐团演出《二泉映月》,他甚至虔诚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该跪下去听。阿炳不仅是属于无锡的,而且属于江南,属于我们民族的。他的作品饱含着一个时代的苦难、抗争和憧憬,融汇了一个时代千百万最底层劳苦大众的心声。现在《二泉映月》不仅在中国大地回荡,而且已经响彻东京、巴黎、维也纳及世界各地。有位朋友告诉我,他初到美国洛杉矶时,居然也能听到《二泉映月》,激动得他热泪盈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阿炳的名字与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放在一起毫不逊色。
  在西方,知名艺术家、音乐家的故居等是作为历史文物精心保护的,以此向世人展示他们古老而辉煌的文化。就音乐方面说,奥地利政府十分重视音乐遗产,对音乐家的出生地和故居,都予以妥善的保护和维修,不仅保护纪念性建筑物,同时还保护周围的环境。贝多芬散步的林间小路,政府专门派人精心维护,修剪林木,培植花草。在莫扎特的故乡,他的故居是一座青白相间的楼房,政府出资修缮,音乐家的乐谱,拉过的小提琴,弹过的钢琴,均妥为保存,完好如初。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海外游客,首先是为了保护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无锡把寄畅园保护下来了,把天下第二泉保护下来了,又重塑了阿炳的塑像。然而,对阿炳的故居却没有引起重视。阿炳是道士,他生活和去世的老屋,坐落在崇安寺。崇安寺古时是一个很大的道教寺院,与苏州的玄妙观同样出名。后来,历次的战乱,把寺庙的主要建筑都毁坏了,现存的一些建筑是作为公园的点缀物。阿炳的老屋缩在林立的高楼夹缝中,破旧不堪,并且还住着几户居民。这个世界级的音乐家的故居能否保护下来,能否修复,这是许多人关心的事情。
  古运河要千年流淌下去,《二泉映月》也会世代流传下去。
  本文作者宗菊如,1941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无锡市政协副主席。文学功底深厚,社会阅历丰富,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多篇。著有《运河夜谭》、《太湖夜谭》、《中国太湖史》等。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宗菊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