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郑板桥谈画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07
颗粒名称: 八、郑板桥谈画竹
分类号: K825.7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郑板桥的生平和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风格特点,以及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 郑板桥 生平 扬州

内容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富商大贾在生活奢侈之余,亦附庸风雅,对书画着力搜求。风流所及,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亦求书画悬之室中,以示风雅,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大批画家。郑板桥就是当时声名显赫,极富个性的书画家。
  郑燮 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是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善画竹、兰、石、松、菊等,尤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著称。郑板桥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胸无成竹”与“画到生时是熟时”的理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达到“胸无成竹”的境界,而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见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郑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四十年来画竹枝,
  日间挥笔夜间思。
  冗繁删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此时之竹已不是单纯的实体,而是画家借竹这种文化观念再创造的绘画语汇。此时之“生”,既是竹子“生动”、“生气”之“生”,又是技法上不依别人而别开生面之“生”,也是自己认识上与创作上不守陈法,不断发现“新我”之“生”。
  这些理论的提出,展示了画家的勇气与自我否定、自我创新之精神,展示了中国画在重视绘画艺术性及其对人生文化造就方面的炉火纯青的追求。这正是中国绘画乃至中华文化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郑板桥和“扬州八怪”的其他人物一样,在各自的领域里,大胆探索,推陈出新,给清代文坛、艺坛、画坛增添了一丝生气,对后世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之难得者。”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郑板桥
相关人物
郑燮
相关人物
徐悲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板桥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题画竹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