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京剧发祥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200
颗粒名称: 一、北京——京剧发祥地
分类号: J821
页数: 2
页码: 219-220
摘要: 本文是一篇关于中国清朝时期京剧发展历程的介绍文章。主要介绍了康乾盛世时期大运河沿线经济繁荣和地方戏的兴起,以及京剧在竞争和融合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集多种声腔、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的过程。
关键词: 京剧 发展历程 北京

内容

清朝康乾盛世的二百年间,大运河漕运畅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间文化活动随之兴盛。地方戏兴起于民间,流行于村镇,逐渐扩展到大运河沿线的城市。当时已形成了扬州和北京南北两大戏剧中心。众多剧种荟萃,出现了竞争,突出表现为“雅部”和“花部”的争胜局面。所谓雅部就是以昆曲为主的正统戏;花部是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等地方戏。清廷采取种种措施,保护昆曲的正统地位,限制花部的演出。可是观众爱听高亢的弋阳腔、皮簧腔、乱弹腔,竞争持续了近百年。喜爱戏剧开明豁达的乾隆皇帝让花部、雅部都到京城演出,君臣同看,决定取舍。前后有三次大的较量。
  第一次是乾隆初年,由弋阳腔演变的京腔又称高腔与昆曲的抗衡,出现了京腔“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的极盛局面:第二次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著名秦腔演员魏长生演出秦腔,盛极一时,使昆曲相形见绌;第三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著名演员高朗亭率三庆徽班进京演出,为乾隆祝寿,与正统昆曲唱对台。徽剧戏班的演出,受到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喜爱。徽剧占据了北京的戏剧舞台。道光年间,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加入徽班演出。徽班吸收了京城秦腔剧目和演员,把西皮调、二簧腔相结合,形成徽秦合流,产生了皮簧戏。北京形成了皮黄戏独尊剧坛,风行一时的局面,逐渐形成一个新剧种—一京剧。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日臻完善,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妆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出现了“同光十三绝”,当时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鑫培。程长庚把徽剧、汉剧、昆曲等多种声腔熔为一炉,为京剧艺术奠定了基础,被尊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京剧是一个集戏曲艺术成就之大成的剧种,具有多种声腔,囊括了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昆腔、高腔、秦腔及各种民间小调。
  清朝末年,北京皮簧班去上海演出,唱腔悦耳动听,被上海人称为京调。民国后,上海舞台均为京班占据,遂正式称为“京剧”。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人物

魏长生
相关人物
高朗亭
相关人物
程长庚
相关人物
谭鑫培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于村镇
相关地名
扬州市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