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北京园林——融合南北造园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197
颗粒名称: 十一、北京园林——融合南北造园艺术
分类号: K928.73
页数: 3
页码: 216-2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清代园林的特点和摹仿形式,包括景点景名同时移入、移物和模仿后另命新名等方式。文章还探讨了南北园林融合形成自成一体的特色,以及清宫建园选景、题名方面的特点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 园林 造园艺术 北京

内容

江南园林多以玲珑精巧取胜,而北方园林则以雄健浑厚淳朴见长。清代园囿,尤其像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大型园囿中,很多是仿江南名园建造,保持某些北方的风格,形成南北融合、自成一体的特色,其摹仿形式大体有三种:
  一,景点景名同时移入。如圆明三园中,就有仿西湖中的“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柳浪闻莺”、“三潭印月”、“雷峰夕照”、“曲院风荷”、“双峰插云”、“南屏晚钟”、“花港观鱼”、“断桥残雪”等十景,以及苏州的“狮子林”,海宁的“安澜园”,绍兴的“兰亭”等。苏州的“狮子林”、“笠云亭”、“千尺雪”,嘉兴的“烟雨楼”,杭州的“一片云”等还曾移入避暑山庄。北京西苑、天津盘山亦各有“千尺雪”。
  二,移物。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见到杭州德寿宫遗址中有一块梅石碑,上面刻有南宋时曾植于此宫的苔梅一种根干部有苔丝的古梅和一块山石的图画。当时梅花早已枯死,山石尚存,乾隆对此甚为喜爱,“抚摸良久”。地方官吏见此情景,于次年正月即将此石运到北京。乾隆一见假称,当初我怎么没下旨叫你们别往北京运呢?既然已经运来了,就留置在御园吧!后放在长春园的菁园门内,并命名此山石“青莲朵”。乾隆后来多次题诗记述此事,抒发怀古之幽情,先后命人摹刻了两块梅石碑,分别置于杭州德寿宫遗址及长春园的菁园内。
  三,模仿后另命新名。如清漪园中的惠山园,即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成。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曾到无锡惠山园,认为江南诸多名墅,唯惠山秦园最古。他祖父康熙皇帝南巡时曾在此赐题“寄畅”。乾隆“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其意于万寿山之东麓建园,赐名惠山园”。
  乾隆年间,北方对摹仿江南园林造园很下功夫。这些仿造均不是刻意模仿,而是摹拟,或借题发挥,总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般布局均比较严整,建筑物体量加大,用料比较讲究,建筑物造型仍具北方特色。较明显的差异是挑檐上翘弧度很小,明柱、门窗较粗壮,寓玲珑秀丽于雄伟敦厚之中。有些建筑装饰,以红墙彩瓦为主。这样就把南方民间园林艺术赋予北方的宫廷色彩,形成南北融合的特有风格。
  把江南名胜移入御园,是清朝皇家特别是乾隆皇帝南巡以后才大力应用的做法。私家建园,在选景、题名方面,往往力求别致清新,不落俗套,最忌与别处雷同。而清宫建园对此颇不在意,甚至直接抄袭应用,并且用“五福堂”、“平安院”、“多子亭”这样的俗名。说明封建帝王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天下美好的事物无不属于自己,可以任其摆布,一石一物均可移入御园。如若一景一园,不能整体移动,只有当场绘图,回京仿建了。如圆明园中的安澜园、长春园,避暑山庄的狮子林都是这样造的。乾隆皇帝在《安澜园记》中曾记述:陈氏之园何以名御园?盖喜其结构致佳,图以归。园既成,爰数典而仍其名也。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曾携带元朝倪云林的《狮子林图》游苏州狮子林,在园内展图对观,引起很大兴趣,曾赋诗记此事。在修建长春园时专建了“狮子林”一景,并云:此间丘壑皆肖其景为之。
  所以有“因教规写阊城趣,为便寻常御花临”的诗句。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乾隆数次南巡,不仅要览尽江南胜景,还要将江南胜景移到自己身边,以供随时御临观赏。出于这种意愿,乾隆四十三年,又在避暑山庄修建了文园狮子林。这个景区的虹桥、云林石室、蹬道、占峰亭、纳景堂、清閟阁、藤架、清淑斋、小香幢、延景楼、探真书屋、画肪、横碧轩、水门等景名,完全与长春园狮子林的景名相同,可见其造园之精心。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西湖区
相关地名
苏州市
相关地名
海宁市
相关地名
绍兴市
相关地名
嘉兴市
相关地名
杭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