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美味佳肴南北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16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美味佳肴南北汇
分类号: TS972.1
页数: 14
页码: 156-169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美食文化,包括杭州、扬州、淮扬、济宁、天津和北京等城市的美食特色和代表性菜肴,如杭州的餐饮特色、扬州的茶点、淮扬菜系的传承等。
关键词: 运河两岸 美食文化

内容

中国烹饪的历史即是人类的发展史。餐饮技术的发展过程,是在漫长的历史衍变中,从茹毛饮血生吞活嚼到有礼有节的酒席筵宴,从钻木取火到现代的电气化,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愚昧到文明的过程。
  中国烹饪素有选料讲究、制作精细、花样繁多、色泽鲜艳的美誉。从古到今,贯通中国南北的大运河把各地的知名菜系、美味佳肴、风味小吃沟通融合,使中国菜肴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在国外久负盛名。我国被誉为“烹饪王国”。
  一、俞平伯谈杭菜渊源
  俞平伯 1900~1990,浙江德清人,现代诗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对中国的烹饪,他自称“不懂烧菜,我只会吃。”其实不然。他对中国烹饪研究很深,这从他的诗词中可窥一斑。
  1920~1924年,俞平伯在杭州西湖岸边的俞家楼居住,附近有一家饭店“楼外楼”,店名源自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俞平伯曾祖父俞槌所著《曲园》中就有“买楼外楼醋熠鱼佐酒”的记述。
  俞平伯青少年时代常吃这道“醋熘鱼”。他在《古槐书屋词》的《望江南》第三章中记述了此事——
  西湖忆,三忆酒边鸥。
  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风紧柳花稠。
  鱼羹美,佳话昔年留。
  泼醋烹鲜全带冰(bǐng),乳苑新翠不须油。芳指动纤柔。
  这首词的上片咏酒楼的环境美:窗外西湖、游船、荷花、泛着涟漪的湖面,酒楼门前悬挂的幌子,还有俞平伯祖父题写的匾额“楼外楼”。微风中,杨花柳丝轻轻飘舞,分外美丽。
  下片前两句写鱼羹美,引出一段历史佳话:北宋年间,汴京开封城里有个开小酒店的宋五嫂,做醋烟鱼和鱼羹出了名。金兵占领开封后,宋都南迁临安杭州,宋五嫂随之迁到杭州钱塘门外继续开酒店,烹出的醋熠鱼、鱼羹不减当年。一次,南宋皇帝高宗派人请宋五嫂做一道醋熠鱼和一碗鱼羹,高宗品尝后觉得味道确实鲜美异常,遂派御膳房厨师向宋五嫂学艺。但宋五嫂的绝艺不传外人。此后,宋五嫂的名声更大。南宋史书《梦耕录》中,对此事有详细记载。
  杭州的醋熠鱼、鱼羹并不是从宋朝才有。俞平伯先生通过对“烹鱼”、“带冰”这两个典故的考证,把两道菜的历史向前追溯到更古老的饮食风俗之中。“泼醋烹鲜”是菜的做法。烹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记载:要活鱼,切片,用大锅沸水烫熟,再浇上卤汁。俞平伯先生记得楼外楼酒店掌柜在湖堤边放置一竹篓,用来养鱼,随时可取鲜鱼烹调。全带冰柄是菜的款式,醋鱼的一部分。客人点了这道菜,跑堂的高喊“全醋鱼带柄”或“醋鱼带柄”。“柄”有音无字,喊的人恐怕也不清楚。待菜端上来,会看到一大盘醋烟鱼之外,另有一小盘生鱼片,这即是所谓的“柄”。虽是附属品,却有来历。
  带“冰”柄,是“设脍”遗风之仅存者,“脍”字亦作“绘”,即生鱼。其渊源甚古。中国烹饪有千年的历史,《论语》中就有“脍不厌细”之说,意思是切薄鱼片。可见孔夫子是吃过的。诗人杜甫在《姜七少府设绘》一诗中,有这样的描写——
  饔人受鱼鲛人手,①洗鱼磨刀鱼眼红。
  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
  其意是说鱼要活,刀要快,手法要好,将鱼刺剁碎,撒上葱花。宋代人把鱼片切得似纸薄。俞平伯先生说,如今将一小盘生鱼片摆在—大盘醋熠鱼旁边,只是尚存一点古意罢了。
  “乳苑新翠不须油”中的“乳药”,即茄菜,在江南极为普遍,苏州人吃的是太湖蕴,杭州人吃的多是绍兴湘湖莼。西湖也有但较少。
  “乳药”,言其滑腻;“新翠”,言其秀色;“不须油”,清汤之意。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杭州的醋鱼、鱼羹等美味传至大运河沿岸城乡,直至北京宫廷。
  二、杭州餐饮显特色
  杭州餐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著名八大莱系之一的浙菜,其主体就是杭菜。杭菜的特点是: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清鲜爽嫩,注重原味,品种繁多,因时制宜。
  杭菜大致分为三大流派:
  一是湖上帮。以西湖四周的楼外楼、天外天、杏花村、自然居、西园等著名菜馆为代表的称为“湖上帮”。他们主要接待达官贵人、巨贾豪富、社会名流、文人墨客、四海游人。这些人都是来游西湖的。菜馆为了兜揽生意,注重原料新鲜、嫩美,如鲜活的鱼虾和新鲜的果蔬,工艺注重刀工、火候和风味特色。
  二是城里帮。以城里商贾、市民为主要营业对象。城里菜馆如王润兴、德升馆、天韵楼、天香楼等,其烹饪技艺粗细结合,高雅实惠兼备。在大众化菜肴中,匠心独运,烹制出独特的杭州风味,适合市民阶层的消费需求。
  三是湖墅帮。湖墅地处杭州城北门外,大运河的终点大码头。这里商客云集,市肆林立。运河两岸多水乡,鱼虾鲜活,蔬果鲜嫩,价格相对便宜,适合平民百姓消费。
  湖墅地区的大兜渔场,位于大运河东岸。“兜”即兜售包揽之意,犹如当今的批发市场。大运河流经湖墅区附近的十几个县、镇,都盛产鱼虾。每日黄昏,满载鲜活鱼虾的大小船只,穿梭般驶向大兜,大兜码头几无空隙。所售鱼虾鲜活,种类繁多。待到夜晚,大兜街上灯火通明,三更时分,西湖和杭州城里的渔贩纷纷来渔场兑货。此刻,大兜街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协昌、裕昶、华昌、衡丰、久大等二十多家知名商号交易红火。待到天亮,大兜鱼虾销售一空。
  湖墅帮烹饪技术雅俗结合,以俗为主,俗中见雅。烹制的菜肴除了西湖醋鱼、龙井虾仁、蜜汁火方、炸响铃等名菜外,还有鱼头豆腐、盐件儿、皮儿荤素等中等菜肴。
  “门板饭”是专供码头工人、城乡贫民的大众菜食,有如现今的大排档,即在店门口摆设丈余长的木板,两旁放长凳。吃饭人两脚踏在长凳上,十余人并肩而食。吃饭人大都是劳苦之人,风吹、雨打、日晒,习以为常。桌旁一座三眼火灶,头口锅里是什锦汤菜,用猪、鸭、鸡的下脚料熬汤,青菜、豆腐、粉丝……为佐,白绿相映,热气腾腾,油珠滚滚,浓香阵阵,每碗三个铜板。一般每人要吃下三碗,每碗饭都盛得出尖。吃饭人第一口不能动筷,须先张开大口吞下饭尖,这才是吃门板饭的行家。长桌上还摆着五、六个红漆木盆,盛着大路菜肴,如千张包子、扎肉、鱼下脚、猪头肉炒油豆腐、豆芽菜等。每碟三五个铜板。当年一位文人戏称吃门板饭的人---
  肚饥饭碗小,鱼美饥肠宽。
  门板饭经济实惠,店家生意红火。店主并不赔钱,楼上设雅座,供应高档菜肴赚钱,用店主人的话说:“楼下放一码,楼上赚转来”。可见店主人生财有道。
  三、扬州茶点成习俗
  扬州人的饮茶之风始于唐代,初期仅限于居家饮用和招待亲朋好友。随着运河漕运和商运的畅通,一些富商大贾、社会名流聚集到扬州。传承了饮茶的风俗,逐渐出现了茶社。至明清时期,扬州盐商众多,一些商人不惜重金造茶楼、花园,一时间“扬州茶肆甲于天下”。城中每条大街都有茶肆,形成了市民饮茶习俗。民间有“早晨皮包水喝茶,晚上水包皮洗澡”之说。
  扬州有名的茶肆很多,如富春茶社、冶春茶社、九如分座、月明轩茶社、惜余春茶社、大麒麟阁茶食店等等。
  清代晚期,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遗风依然盛行。1885年光绪十一年,扬州陈氏创建了“富春花局”,栽培四季花卉,制作各式盆景应市。当时扬州城里很多茶馆被“安青帮”头目把持,一些流氓地痞把茶馆当成聚会接头的堂口,世风日下。为抵制这股颓废之风,时任扬州商会会长的周谷人,在他的花局里自办茶馆,专供自家老太爷和朋友们享用,将花局更名为“富春茶社”。一时间,盐商土绅、文人名流常常来此赏花、品茗、弈棋、吟诗,热闹非凡。
  为迎合客人的需求,除供应茶水外,还请来了名师,雇了堂信、伙计,添加了包子、点心等小吃,生意十分兴隆。富春茶社物美价廉,历经百年,形成了以花、茶、点心、菜肴相结合,色、香、味、形俱佳,闲、静、雅、适取胜的特色。富春茶社以茶出名,“魁龙珠”由店家自行警制,是用浙江龙井、安徽魁针加上自家花园种植的珠兰兑制而成。此茶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取扬于江长江水泡沏,融苏、浙、皖三省名茶于一壶,浓郁而淳朴,其色清澈,其味芳香,入口柔和,解渴去腻,令人神清气爽,疲劳顿消。再配上别具风味的点心、佳肴,让众多远近客人留连忘返,心向往之。
  富春茶社点心有二十几种,其中“干层油糕”和“翡翠烧麦”被誉为扬州面点的“双绝”。三丁包子、火腿粽子、口蘑锅巴、鸡丝卷、月宫玉兔、三鲜雪梨等点心品种,在全国点心行业中独树一帜。富春茶社的菜肴清淡味雅,与面点搭配。有名的菜肴有水晶肴蹄、叉烧鳜鱼、鸡包鱼翅、扒烧猪头、松子板虾、橄榄豆腐、佛手长鳍等三十多种。
  冶春茶社,相传为康熙皇帝南巡时供应茶水始建。临河建水阁数间,金色稻草为顶,木板为壁,玻璃为窗。茶肆之间,曲廊相接,相掩于清溪翠柳之中,颇为幽静。
  创建于1926年的“九如分座”更有特色。经营从单一的卖茶水扩展到点心,推出三丁包子、烧麦、淮饺、苏饼等扬淮细点系列,供茶客食用,质量上乘口味纯正。这里还是商人聚集之所。他们品茶、会友、了解市场行情,还有同行议价或商务调解活动。
  四、宗教餐饮兴扬州
  隋唐以来,宗教广泛传播,信奉宗教的善男信女不断增多,各宗教的教规不同,信徒的饮食习惯也不一样。如佛教徒茹素,道教徒清淡,回教徒讲究清真之食。已是宗教中心的扬州便兴起充满宗教色彩的饮食习俗。
  扬州素食饭店应运而生,经营素菜、素面、素点心及相关的素食品。大明寺内的素菜馆名闻遐迩,所制作的“菜肴”全部采用纯素原料,多用素食鲜蔬,经厨师精心制作,色、香、味、形都可与荤菜乱真,且比荤菜更具营养价值。如鲜嫩的冬笋、肉厚形圆的冬菇,金黄色的豆皮、雪白细嫩的豆腐,能烹制出有如鱼类、家禽、山珍海味形态的各种素菜。食用这些素菜,既属守斋戒,又可满足食欲与口福。
  小觉林素菜馆是个百年老店,原是扬州妙心庵住持觉林师太出资开设,主要为僧尼及吃斋念佛的男女提供素菜素点。素菜选料新鲜,讲究季节,应时为佳,鲜嫩为贵。早晨供应麻油素面、青菜面、菜包、豆沙包、萝卜丝包、素什锦包等;中午、晚间供应素菜饭点。下午出售糍粑、油饺、麻团、麻花、金桔饼、烧饼等,在全市颇有名气。源于斋食,又仿荤食的特色名菜有罗汉大全、蟹粉狮子头、醋溜鱖鱼、松肥涨蛋、栖灵烤鸭、五家火腿,达到以素乱荤,荤素难辨的程度。
  文思和尚所制豆腐羹不仅誉满扬州,而且流传到江南一带,文思豆腐片切细如发丝,食之味道鲜美。各地制作的豆腐也都以“文思豆腐”命名。
  扬州清真莱肴大体可分三类:一是回民家常菜,日常除蔬菜、米面和鸡鸭、水产外,主要以牛羊肉为主。面点有胡饼、胡面,还有一种有馅的油炸饼状食品“油香”、油菜等。二是清真寺的寺院莱,又称教席菜。凡伊斯兰教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开斋节,清真寺杀牛宰羊,做油香,还有鸡鸭鱼虾、蔬菜制品等。三是庄馆菜,清末扬州菜馆五十余家,大新馆、奎星馆、天兴、马广兴、穆兴源等较有名气。烹饪牛羊肉菜肴八十多种,家家生意兴隆,一日三市。清真茶社、茶食店有十余家,以素油火烧、糖盐卷子闻名,京果粉、云片糕、中秋月宫饼、冬季蜂糖糕等,也深受人们喜爱。
  扬州宗教美肴佳馔在本地享有盛誉,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地的顾客也来此订货采购。
  五、淮扬菜系传南北
  淮扬菜系是中国早期四大菜系川、淮、鲁、粤之一,淮菜的发源地是淮阴和扬州,所以称淮扬菜系。早在夏朝就有“淮夷贡鱼”之说。
  西汉著名词赋家枚乘,淮阴人,曾任国王的郎中,在他的作品《七发》中,就谈出一张比较完整的菜单部分译文:
  肥嫩小牛腹下的肉配上鲜嫩的竹笋、蒲莱;调好的狗肉羹上浮着脆嫩的石耳;楚地精美的香稻米饭(菰米饭)黏而不腻,甘滑爽口;闷烂的熊掌,蘸着五香鲜酱;叉烧里脊,烩鲤鱼片,配以沾着露水的紫苏、秋菘;用兰花酿制的酒漱齿开胃,再吃丰腴的卤山鸡和香软的炖豹胎。少吃主食多饮酒,就像热汤浇雪那样痛快……这大概是淮扬菜系形成的基础。
  许多文人墨客品尝淮扬菜肴,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咏诗赞淮扬莱——
  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①
  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
  诗中的烹黄鸡就是淮扬菜中的黄炳鸡。
  明代诗人顾达常思念家乡的蒲菜和鲤鱼,咏诗曰——
  一筋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
  淮阴特产的山药和蒲菜,以其丰富的营养均被加载《神农本草》,而成为著名的药膳。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淮阴的清江浦为漕运要津,南北孔道,饮食业十分兴旺,清江上下数十里到处可见“曲廊高厦,食客盈门,细谷丰毛,山腴海馔”。河道总督署和大小衙门都设置于此。官员的奢靡生活更促进了淮菜的发展。据史书记载:"河工宴客,往往酒阑人倦,各自隐去,从未有终席者”。“食品之繁,虽历三昼夜之长,而一席之宴不能毕”。豚脯、鹅掌、驼峰、猴脑、鱼羹……珍贵菜肴应有尽有。其中豆腐菜肴就有二十多种,猪肉菜肴有五十多种,争奇斗巧,各极奢侈。
  扬州从隋唐时期就是“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华之地,元明清三代是全国的盐业中心。康乾盛世,饮食业更为发达,名肆大店鳞次栉比,城中寸土寸金。世人有“玩在杭州,吃在扬州”之说。
  扬州的菜肴是正宗的扬菜帮,博采川、鲁、粤各菜系之长,形成了具有扬州特色的菜肴,砂锅狮子头、芙蓉鱼片、将军过桥、叉烧麻鸭、白汁蟹群、扒烧猪头等传统名菜,在顾客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扬州大菜“明月海鲜”、“香酥鱼片”、“荷叶粉蒸鸡”、“风尾虾串”风味极佳。
  淮扬菜系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十六个字:选料精细、口味纯正、油而不腻,甜咸适中。淮扬地区盛产的“四大金刚”——竹笋、香蕈、豆腐、面筋,是历史上的淮扬名食。淮扬菜中还有纯天然的野菜,明代高邮人王盘著有《野菜谱》,详细记录了淮扬先民采食野菜的丰富经验。扬州“瓜雕”便是素食中的一绝。
  六、济宁的玉堂酱园
  清代,济宁手工业中占据第一位的是酱菜业,而酱菜业之首又属玉堂酱园。玉堂酱园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苏州戴姓一家创办的。嘉庆十二年1807,济宁大官僚孙家和富商冷家合股买下,改名“姑苏玉堂”。道光七年1827,孙冷两家从店员中挑选梁圣铭任总经理,粱圣铭从伙计中选拔管理人员,实行“规矩牌”管理制度,不断改进操作技术,增加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采取了出钱票、囤积、贩卖等措施,使酱园业务很快发展起来。资金由一千两白银增加到三十万吊铜钱,工人由一百多人增加到三百多人,作坊增加到三百多间,产品增到五十多种。
  玉堂酱园手工工场分八大作坊,七个行业和一处。八大作坊是:酱园作坊、豆腐作坊、五香茶干作坊、黄酒作坊、醋作坊、麻油大椒作坊、江米酒作坊、酱菜作坊;七个行业是:香豆油坊、牛烛坊、打纸屋、油篓坊、酱蓬坊、敬神素烛坊、南油栈;一处是酒坊。通称八作七行一处。这些作坊单独生产,单独核算,在经营上互相照应。如牛烛坊生产的牛烛可供整个酱园夜间生产使用;打纸屋生产的账簿、书柬、签子、钱帖等可供酱园内部使用。
  玉堂酱园生产规模虽只限八作、七行、一处,但经营范围很广,在各地设批发、零售站点,广采各地名优产品,有油醋、酱菜、名酒、药品,各达数十种。加上自产菜类,经营商品上千种之多。清末,“姑苏玉堂”归纳了经营商品“百字歌”,特邀著名书法家写在店堂的南墙上:
  姑苏酱园老店,自造秋油伏酱、五香茶干、远年干酱、甜酱、独流老醋、淮制金波药酒、各种名酒、各色提露、真沛干酒、干榨黄酒、绍兴零沽、糟鱼、醉蟹、佳制冬莱、酱糟腐乳、八宝豆豉、关东虾酱、虾油、大仓糟油、南北各种小菜、木糟香豆油、敬神素蜡,一应俱全。
  诸多产品不仅在本地享有盛誉,还经大运河远销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江苏(镇江、苏州)杭州、上海等地,有“味压江南”、“京省驰名”之誉。据《济宁县志》记载,玉堂酿的“玉芙蓉”、“满庭芳”、“醉仙桃"等名酒,于南洋劝企会、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金奖;玉堂冬菜、酱菜同时获得金奖。
  七、八方佳肴汇津门
  天津这块地界,是九河下梢,渤海之滨。河鲜、海鲜为天津的餐饮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天津是靠河运和海运发展起来的城市,行商坐贾多由全国各地汇集而来。天津菜肴融合了各大菜系的特点,形成了饮食业的多样化。清朝中叶以后,天津开辟成对外通商口岸,大批洋商及其家属涌进津城,使天津餐饮业增加了西餐内容。清末民初,逊位的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及皇族的遗老遗少、北洋政府的高官,不少隐居于天津,又为天津增加了宫廷菜系……五方杂居的人群,高低不同的地位,决定了天津饮食业的特点——敞开河海胸襟,汇纳八方菜系。
  码头餐饮丰富多彩 天津北门外的南运河岸边设立了收税关卡——天津钞关北大关。这里船只往来频繁,客商聚集,形成了繁华的商业中心。大街两旁饭馆、茶楼、酒肆、客栈、商店逐年增多。大街西侧知名的饭馆有“什锦斋”、“天一坊”、“一条龙”、“素香园”等,还有“天盛号酱肉铺”、“玉升茶叶铺”、“隆昌海货店”等。大街东侧有享誉津城的“耳朵眼炸糕铺”、“德记鸡鸭店”、“公升茶庄”、“紫阳观南味店”等。名扬四海的“狗不理”包子发祥地就在这条大街北端。
  天津人讲究吃河鲜、海鲜,春吃海蟹,秋吃河蟹。河蟹是运河产的毛夹紫蟹,海蟹是渤海梭子蟹。海鲜是天津人餐桌上常见的美味,民间流传“借钱买海货,不算不会过”。还有数不清的风味小吃,如杨村糕干、武清豆腐丝、石头门槛素包子、贴饽饽熬小鱼等。
  中高档饭庄林立 津经济的不断繁荣,推动了饮食业的发展。天津城区逐步扩大,中高档饭庄林立,粤菜、川莱、鲁菜、江浙菜等八大菜系异彩纷呈。不少饭庄打出经营“满汉全席”、“南北大菜”的招牌。其中“聚庆成”饭庄选在康熙皇帝登基庆典那天开业,之后相继办起了“聚合成”、“聚乐成”、“义合成”、“义升成”等八家饭庄,成了名噪一时的天津八大成饭庄。在此前后,又涌现出独具山东风味的“登瀛楼”饭庄,清真名菜馆“会芳楼”、“燕春楼”,宫廷风味的“正阳春”烤鸭店,突出淮扬菜系特色的“玉华台”饭庄、“江南第一楼”等等不胜枚举。知名的糕点店、风味小吃店桂顺斋、祥德斋、三德元、四品香等如雨后春笋。
  为追求豪华,有些饭庄讲究幽雅舒适,摆设红木大漆桌椅,悬挂名人字画。饭庄四周建筑江南苏杭式园林,亭台楼阁、小桥流水……
  提高了天津餐饮文化的品位。
  宫廷菜•公馆菜悄然兴起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后曾一度隐居津城,御膳厨师随之到津,带来了宫廷的传统美食佳肴。亲王府的遗老遗少、北洋政府的高官显贵接踵而至,带来了贵族化的“公馆菜肴”。宫廷菜、公馆菜很快在一些大饭庄普及开来,比较有名的美味莱肴有正一品焖猪头、清蒸哈士蟆中国林蛙、贵妃鸡、醋椒鱼、红烧鹿肉、虎肉、狗子肉等。饭店装饰豪华,餐具十分讲究,筷子是白银或象牙所制,碗是景德镇专门烧制的金边细瓷花碗。席间多有歌伎表演歌舞……
  西方餐饮飘然而至 天津开辟成国际通商口岸后,英、法、德、日、意,奥、俄、比、美九国在天津划分租界地。各国除少数军队外,大批商人及其家眷涌进津城。这批洋移民建筑了欧式风情的洋楼,带来了西式餐饮文化。洋人在津城开设西式餐厅餐馆十几家,其中以俄国人开办的“维格多利餐厅”规模最大,以做俄国大菜为主,兼做德式、英式、法式、意式菜肴。德国人开办的“起土林餐厅”百年不衰。西餐的名菜有烤鱼龟、铁扒杂拌、德式猪排、烤羊腿等。意式餐饮以通心粉、菠菜面片等面食为主。
  西式餐厅注重环境优美,自然和谐。如维格多利餐厅为四层大楼,豪华壮观。门前是花园,一楼是宽阔的大厅,临街一面是大玻璃窗,厅内摆设大理石圆桌、皮软椅和沙发椅。二楼为环形餐厅,中间有天井可俯视楼下,餐厅可容百余人。装饰豪华的顶灯、壁灯、角灯,照得大厅金碧辉煌。三楼、四楼是设备完善的公寓式房间,有专人服务,客人多为欧美人士,少数中外交际花。楼顶设露天餐饮花园,夏秋季开放。客人坐在凉爽舒适的藤椅上,可观赏各种奇花异草,品味鲜美的西式餐饮茶点,十分惬意。
  八、北京堪称美食城
  北京是中国古都之一,曾是辽金元明清五朝的陪都、中都和国都。封建帝王和高官显贵为了尽情享乐,精选各地最好的烹调原料,挑选顶尖的厨师,烹饪美味佳肴。辽、金、元、清四朝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市民中,汉、满、蒙、回等长期杂居,北京餐饮便形成了宫廷御膳、民族风情、地方特色、包容全国各大菜系的特点。
  宫廷御膳 宫廷御膳消费极高。以清乾隆年间为例,岁支白银四万两,只是宫廷开销的一部分,用于购买鸡、鸭、猪、鱼、蔬菜等之用。食用的牛羊肉及山珍海味,由各地进贡。鸦片战争以后,清廷经济十分困窘,但皇帝每顿膳食费用不减。据清代档案记载,同治小皇帝一次晚膳的菜肴是:
  大碗莱四品:燕窝“万”字金银鸭子燕窝“年”字三鲜肥鸡
  燕窝“如”字锅烧鸭子 燕窝“意”字什锦鸡丝
  怀碗菜四品:燕窝熠鸭条 攒丝鸽蛋 攒丝翅子 熠鸭腰
  碟菜四品:燕窝炒炉鸭丝 炒野鸡爪 小炒鲤鱼 肉丝炒鸡蛋
  片盘二品:挂炉鸭子 挂炉猪
  饽饽二品:白糖油糕 如意卷
  汤一品:燕窝八仙汤
  清代诗人袁枚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撰写的《随园食单》,详细记述了元、明两朝流行的三百二十六种菜肴、饭点、名酒,被视为烹调圣本。
  民族风情 北京菜的第二个特点是民族风情突出,涮羊肉、烤羊肉、烧鹿肉等都体现回、蒙、满等少数民族毡幕的遗风。涮、烤、烧的特色在全国餐饮行业中影响很大。
  地方特色 《都门纪略》“食品”栏中记载:吃黄焖肉、黄焖鸡、熘鱼片、鸡血汤到东兴居,地点在打磨厂西北口路北;吃红炖肉、鸡针面、焖猪蹄、蒸饼到福兴居,地点在观音寺前路北;吃炸八块,蒸丸子、炸肥肠、烩鱼脯到裕升楼,地点在肉市中段路东:吃炒肝、炸紫盖、熘肥肠、烟丸子到三胜馆,地点在打磨厂戥子市路南;吃烧炸鱼、垛螺羹、滑鳞、蜜腊火腿到万福居,地点在杨梅竹斜街中段路北;买包瓜、八宝菜到六必居,地点在粮店北口内路西;买豆腐干、酱萝卜、白酱油到王致和,地点在延寿寺街中段路北不仅说出了多个菜名、几家饭馆酱园,也道出了清末北京人的饮食喜好和_些老字号的渊源。
  包容并蓄 随着商贾和社会名流跻身京都,知名莱系也随之荟萃京城。以清淡、鲜嫩、爽口为特色的山东菜系在北京很有名气。在什刹海北岸,大饭庄“会贤堂”可办喜庆筵宴,环境优美,房舍壮观,夏日垂柳依依,荷花盛开。饭庄经营山东风味的水晶肘子、冰碗、高力连花、荷叶粥,皆是祛暑的妙品。冬季有风味小吃—山楂蜜糕。
  四川菜在京城也很有影响。四川菜十分注重调味,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的瑞记川馆最为有名。特色菜品有干烧岩鲤、宫保鸡丁、回锅肉、麻婆豆腐等,皆突出麻辣特点。
  福建菜在京城也颇受青睐。福建菜也称闽菜,以海鲜为主要烹饪原料,偏重用红糟调味,口味偏重于甜、酸和清淡,烹饪方法擅长炒、熠、煎、煨。主要名菜有:红糟鸡丁、桔烧巴、七星鱼丸、太极明虾等,传统名菜是“佛跳墙”。北京城内闽馆很多,东四大街一家闽馆很有名气,附近驻有北洋海军官兵,其中很多是闽人,,都来此店餐饮,生意红火。
  江浙馆、粤馆、淮扬馆、安徽馆等在京城也占一席之地,体现了京城餐饮业包容并蓄的特点。

附注

①饔yōng,熟食,有时指早饭。 ①漂母,秦末,淮阴城郊一位善良妇女,常与一群姐妹在淮水边为作坊漂洗丝麻,人称漂母。她常见一少年在河边钓鱼,读书。一天,发现少年昏倒,忙上前救护,把自带的饭菜喂那少年,招呼众姐妹把少年搀到自己家中,一连数日,精心照料,少年恢复了健康,十分感激漂母。这个少年就是胸怀大志的漂泊者韩信。后来韩信受封楚王,建都下邳,为报答漂母救命之恩,前去寻找,漂母已去世。韩信以千金酬劳将士,命数万军丁担土,为漂母筑造坟莹。如今淮阴城东仍保存着这座高二十米、墓底直径五十米的漂母墓。墓地立有历代名人题词的墓碑数十座。本诗指李白想象中的漂母出来迎客。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