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代漕运盛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08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历代漕运盛况
分类号: F552.9
页数: 17
页码: 19-3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唐朝时期大运河的发展情况,以及扬州和蓟城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在唐朝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重点讲述了唐朝对大运河的改造和利用,以及扬州和蓟城的繁荣景象和商业贸易情况。
关键词: 水路运输 交通运输史 武清区

内容

“漕”字从水从曹,是指用军曹押船行水运粮。“漕运”创始者秦始皇,为伐匈奴,而“飞刍挽栗”气之后,朝代几经更替,但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通漕当做国命民脉,在保护、改造、利用运河遗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治河、漕运水平,运河航运不断发达,形成秦汉至明清两千多年的漕运兴盛时期。
  一、唐代——创造开元全盛日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了唐王朝建国后所必需的基本建设工程,这一巨大的工程基本满足了唐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唐代历经二百八十九年618~907,二十位皇帝都不惜财力,对庞大复杂的大运河水系进行改造,确保漕运畅通。
  忆昔开元全盛日 唐朝初期,南方漕船将大批粮米运往京城——长安,漕船要在洛阳以西溯黄河而上。为避三门峡“鬼门”之险,朝廷在黄河与洛水两岸修建很多仓储群,储存漕粮,再用骤马驮运至长安。当年著名的仓储群有河阳仓、柏崖仓、集津仓、洛口仓、回洛仓。一般仓群储粮三百万石,较大仓群在千万石以上,依山而筑的洛口仓,储粮一千二百万石。
  开元二十二年734,开凿了三百里长的开元新河,绕过“鬼门”三门峡,漕粮直接运到长安城东的广运潭,每年运抵四百到七百万石,出现了吴舟楚帆、连云碧水的盛况。长安城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都城之一,人口有一百多万。长安城周长三十
  ①飞刍挽粟,飞,形容极快;刍chú,饲草;挽,拉车或撑船;粟,小米,泛指粮食。飞刍挽粟,快速运送军用粮草。六点七公里,城内面枳八十四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保存下来的明代西安故城的十倍。城内街道笔直,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卜四条,均划分为方格形,共一百零八坊。城内北部居中的地方是宫城,内有太极殿,称“西内”,是皇帝与大臣议事的地方;城外东北部有大明宫,称“东内”,宫内麟德殿是宴请国宾的地方;城内东部有兴庆宫,唐玄宗和物贵妃就曾住在这里,时称“南内”,这三大内,即三大宫殿群,规模宏伟,同北京的太和殿不相上下。长安城北是广阔的皇家禁苑。
  长安城内的商业区分东市和西市,市内有“井”字形街道,店铺林立,四通八达,每市各有二百二十行。日当午时击鼓三百响,店铺落板,市者云集。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的使节、商人数以万计。市井中,异货山积,百物俱全。待红日西沉,鸣钲三百响,店铺上板,市者疏散,闹井悄然。
  从商贾的富有亦能看出盛世景况。长安城里有一富商叫邹凤炽,他曾上疏朝廷,欲购终南山。终南山是秦岭山峰之一,长安城南的屏障,山上林木如海,风景秀丽。邹风炽愿以树木计价,每棵树付一匹绢。他夸口说,山林有尽,臣绢无竭。普通富商尚且如此,国库的富足可想而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见一斑。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①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癝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②远行不劳吉日出。③
  齐纨鲁编车班班,④男耕女织不相失。
  齐纨鲁缟,纨,细绢;缟,白绢;齐鲁,指山东。大意是山东往长安送丝绢的车辆接连不断。班班,形容很多。据《唐书〉记栽,朝廷储粮多达1万万石,一年所征收的绢布1亿1千万丈。蓟城的繁荣蓟城今北京,战国时期是燕国国都,东汉为幽州治所,隋朝设涿郡治所,唐朝升为大都督府全国五大都督府之一。初领辖八州,后增领,六州,还统辖安东大督护府,即管辖东部边镇各邦国部族。总领辖相当于今河北、辽宁两省及山东、河南、吉林、内蒙的一部分。
  蓟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海运、河运都很畅通。舳胪如蚁,漕船一次可运粮百万余石。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他的《后出塞》诗中有所描写——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机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①照耀舆台躯。②
  大运河发展了官方的运输和商贸,也刺激了民间贸易,不论浮海还是沿河,官民商船及大批漕船自南而北,抵达的主要目的地是蓟城,蓟城成了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从江淮以南运来的丝、米、茶、糖、布帛等,从塞北运来的耕牛、战马、毛皮、革角等,以及本地所产的粮、鱼、盐、枣、栗、铁、石等均在此交易或转贩。当时蓟城东西宽七里,南北长九里,周长三十二里,开十门,城北设大市场,称幽州北市。市上店肆林立,行当齐全,各行开设若干作坊。前来交易的人填街塞巷,熙熙攘攘。除汉人外,还有奚人、鲜卑人、契丹人、高丽人、突厥人等,一派民族和睦相处的繁荣景象。
  扬州的富饶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的北岸,是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始筑“刊城”,公元前319年楚怀王在刊城基础上二次筑城,因四周多丘陵,故又称“广陵”。
  扬州繁华起于隋代。隋炀帝杨广曾任扬州总管,统领军政大权。即皇位后,仍怀念富饶美丽的扬州,常常“吾梦扬州好"。他在蜀岗地区建宫殿、园囿,三次乘龙舟沿大运河南下游扬州。当时扬州有四十多万人口,是运河、长江的重要码头。
  ①越罗与楚练,越地、楚地产的纺织品。
  ②照耀舆台躯,舆yú台,古代奴隶中两个等级的名称,泛指地位低贱的人。照耀舆台躯,是指朝廷用纺织品犒赏立军功的下级官兵唐代,扬州设大都督府,朝廷在全国设九十九家铸币厂,物州就有十家,年铸铜钱三千三百万缗①。朝廷还在这里开办十家造船厂,鉴真高僧东渡日本所乘大船就是扬州所造,扬州农桑、鱼、盐产量丰富,手工业发达,主要产品有铜器、木器、丝织品、药材、珠宝首饰等等。铸造的铜器铜瓶、铜盂、铜盘、铜罄、铜香炉等精美耐用,皇宫、寺庙、王府、富商争相购买。制作的玉人,雕塑、刻镂、刺绣、修文、绘画、锈碑等工艺品产量、销量都居全国之首,当时京师长安就有“潭中②车船闹,扬州铜器多”的赞语。
  扬州是佛教文化的传播地。当年城内有寺庙三十余座,僧侣数千人,鉴真和尚就是当时大明寺的高僧。
  扬州依傍大运河,襟江带海,地理位置得大独厚。溯长江而上,可通达岷江、嘉陵江、沱江、金沙江、汉水等所有长江支流:还可经湘江上游的灵渠连通珠江水系,赴四川、云贵、两湖、两广等地。从扬州顺长江而下可浮海远航沿海诸州府,还可到朝鲜半岛、日本、南洋群岛、阿拉伯半岛、非洲等地。当时扬州已成为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贸易港口。扬州城里居住着阿拉伯等国商人达五千多,来这里取经、学习汉文化的日本僧人和留学生络绎不绝。扬州市井繁华,有数不清的茶馆、酒肆、饭店、戏楼、娼院,可供人们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时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夸张说法。
  扬州风景秀丽,勺大运河相通的瘦西湖畔建有隋炀帝的行宫:大明寺平山堂胜景亦为游人所留连。历代诗人、学者游览扬州美景,触景生情,咏诗抒怀,留下数百首脍炙人口的诗篇。现仅摘录部分佳句——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杜牧: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
  王建: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①缗mín,成串的铜线,一千称一缗。
  ②潭中,潭,指长安城东的广运潭,是进京漕船装卸的大码头。李绅: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①
  张枯: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上看神仙。
  张乔:明月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杜荀鹤:见说西川景物繁,维扬景物胜西川。
  青春花柳树临水,白日绮罗人上船。
  夹岸画楼难惜醉,数桥明月不教眠。
  送君懒问君回日,才子风流正少年。
  二、宋·辽——漕运相通百余年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宋王朝历时三百又四年,未能实现大一统。其间北宋与辽对峙,南宋与金抗衡,虽连年征战,朝廷从未放松运河的治理,使运河为漕运、灌溉发挥了很大的效益。
  宋称运河是“建国之本" 北宋建都靠近运河航道的汴京开封。当时开封有“通漕四渠”,即汴渠、广济渠、金水河、惠民河。其中广济渠、金水河为宋代所开,惠民河是唐代开的蔡河,汴渠是隋唐开的通济渠。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的诗句。
  汴渠是黄河以南漕船通往汴京的干道,汴京成了黄河南北漕运的枢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北宋王朝视运河为“建国之本”,规定各州、府、县官员到任半年内,必须将所辖之地“水渠堵塞和开修”情况报告朝廷;任期满后,将所绘兴修水利的图纸上交朝廷,朝廷对成绩卓著者给予奖赏。从1070年〜1076年的七年间,全国兴建大小水利工程一万零七百九十处之多。由于汴渠受黄河携带泥沙的淤积,宋初规定每年疏浚一次。朝廷不惜工本有计划地放黄河水淤造数万顷良田,兴修多处船闸、渡槽等高难度水利工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宋之初六十年的垦殖,
  ①斗牛,斗dǒu,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②维扬,扬州的别称全国耕地面枳扩大了近一倍,达到丘亿二千四百多万亩,人均占地二十六亩。随之,手工业亦得到较快发展,铁的年产量,唐代中期最高为一千吨,北宋中期达四千吨。煤炭不仅用于冶炼,京城许多人家也以煤代柴。造船业规模庞大,每年下水船只多达三千艘,海船上已使用指南浮针,即水罗盘。制瓷业十分可观,南北名窑倍出,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南洋各国,以及印度、阿拉伯、叙利亚、埃及等地。造纸技术大有改进,不仅大量制造书写、印刷用纸,还制造一种特制纸,用来制作衣服、被子,松软舒适。有诗曰:“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棉二刻书业空前兴旺,有的印刷丛书一次制版达十万块。活字排版印刷也已开始,纺织技术亦有很大提高。
  商业逐渐兴旺,大运河沿岸城市相继兴起。唐朝十万户以上城市约十个,北宋时期增至四十个,都城汴京开封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人口己达一百五十余万,每年从江、淮、湖、浙运粮米入汴京达六百万石。海盐、布帛、丝绸、百货也源源不断地运进汴京。淮南、江南、岭南、西南地区的粮米、丝绸、茶叶、布匹经汴京北运;北方的梨、枣、药材等土特产品也经汴京运往南方,汴京城内手工业作坊和商铺遍布全城大街小巷,突破了唐代京城中坊居民区、市场分设的限制及每日统一开市、闭市的规定,出现了晚间经营的夜市。汴京靠大运河的支撑,发展成为经济、文化繁荣的大都会。著名的历史画卷《清明上河图》即反映了当年开封的繁盛。
  辽代的肖太后运粮河 在五代卜国后期,松辽平原的契丹部落强大起来。后唐藩王石敬璃为夺取皇位,请求契丹帮助,于936年拱手将燕今北京、云今山西大同十六州献给了契丹,自称“儿皇帝”。契丹从此如虎添翼,于938年改国号为“辽二此后征服了北半个中国,与宋王朝对峙。两国的分界线东起天津海河军粮城泥沽寨、西经信安霸州所辖、拒马河、易水河至山西雁门关。永济渠北端留在了辽国境内,淤堵不能通航。纲纪严明、通晓治国之道的辽主肖太后,令军队开挖一条从陪都北京时称南京、燕京至天津北塘入海的运河,赐名龙弯河今蓟运河。辽军将松辽平原产的粮食,在辽东半岛的旅顺装船,经海道运到天津北塘河口,潮龙湾河抵达北京。龙湾河史称肖太后运粮河・后又开凿两条运河,一称“辽运河”,一称“萧太后河”,
  宋辽对峙十几载,难分胜负,于是双方谈判议和,订立“澶渊之盟”,互相称兄道弟。辽称宋兄,宋称辽弟。按盟约规定,每年宋兄需向辽弟奉上十万匹绸缎、十万两白银,否则刀兵相见。尽管如此,双方仍往来不断,辽国满载牛、马、羊、皮毛、筋角、人参药材、瓜子木耳、枣栗木材的船只经运河抵达界河关口:大宋的丝麻绢布,茶糖藤竹,各种农具及手工艺品也运到界河关口与之贸易。
  辽国不仅与大宋加强贸易往来,还与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中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商贸活动。北京不仅成了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成了国际贸易中心。宋、辽和平共处了一百二十年。
  三、金·南宋——河通漕异曲同工
  金国卖力开浚北方运河 1125年,东北新崛起的金国打败辽国,将北京改为中都,把北宋朝廷从开封赶到临安杭州,统治了淮河、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与南宋对立,金王朝极力推崇汉化政策,使女真族从原始部落很快进入封建社会。金对运河勤于治理、对漕运严格管理均超过前朝,维持统治达一百二十年之久。
  开浚天津河 金初,黄河以北的永济渠北端入桑干河永定河,至中都。因永定河泛滥,河道时通时塞,金廷另辟河道,疏浚通州潞河至天津三岔口,称天津河。自此,来自冀、鲁、豫平原诸州县的粮食百物,浮航永济渠到天津,经天津河至通县,后将通县升置“通州”。
  开东南河 天津河河床狭窄,水量不大,浮航能力不强,漕运的粮食及木石等建筑材料不能满足中都之所需,金廷重开永济渠北端一一自信安始,疏浚拒马河、桑干河永定河,至中都南苑建春宫,全程一百五十余里。金章宗亲至霸州、信安视察开河工程。此河称东南河。
  各州县民户输纳的租赋,按指定时间送抵官府,验收后,运到运河码头,交付仓官及漕官,到发运季节装船上道。每三十船编为一队,名曰“一纲”,时称“纲运”,运河所经州县,都设漕务、河务官员管理。朝廷设都水监相当今天水利部,下设都巡司,有巡河官员负责巡视河道、堤坝、栽种榆柳,保证漕运畅通。
  金廷定制,漕船分春秋两季将漕粮运抵中都。通州是中都的门户,建有大型仓群三座,粮米经陆挽转运至中都。
  因漕运而发达起来的中都,留下许多古迹,其中北海、琼花岛、什刹海、中南海、瀛台、玉渊潭、钓鱼台等保留至今。
  南宋再开江南运河及浙东运河南宋定都杭州后,对运河的治理和利用尤为重视。相继开挖疏浚了茅山河、盐桥河、清湖河,均与大运河相连。运河与钱塘江相通,每日潮水一汛一淤,朝廷设“捍江兵”,专事疏淤浚深。
  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5,朝廷诏发兵夫自扬州至淮阴筑堤三百六十里,从高邮经兴化至盐城筑堤二百四十里,堤上建闸九座以蓄泄运河邗沟及淮东各湖的余水,大力发展屯垦,提倡军队百姓垦田种稻。这项水利工程在绍熙年间建造,故称“绍熙堰”。朝廷对漕运、屯田、政务统一筹划部署,开凿新的区域性运河,不间断地修复淮南运河。
  其间,南宋朝廷征召兵夫数万,在钱塘江南岸,向东又开凿了一条新运河,全长七百多里,史称“浙东运河”,它是大运河南端的继续,杭州成了浙东运河与大运河的枢纽。浙东运河的开通,便利了河运及海运,使杭州成为江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及国际化大都会。
  四、元代——河运海运兴大都
  元王朝对漕运的依赖超过了隋、唐、宋。隋唐宋三朝分别建都洛阳、长安、开封,处在黄河中下游产粮地区,与富庶的江淮平原接壤,同“湖广熟,天下足”的江南地区毗邻。而元王朝将国都建在北京时称大都,庞大的政治中心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来支持,百万人口的吃穿用都必须保障。据《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①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靠军队管理漕运,时称运军,全国约有十万余人。仅山东济宁就驻运军一万一千人,既管理漕运,又负责抢修河道和保安,
  每年经大运河运往大都的粮米约二百多万石,仅能满足大都常年用粮的一半。元朝延忽必烈即命经营海运,每年又从海上运粮三百多万石,基本保证了大都所需。元朝延奖励民船运粮,到大都或沿河贩卖。京津之间的北运河水浅湾多,不宜行大船,南方河运、海运船只到达天津后,都需将粮米卸F,改装小驳船达通州。为暂时储存粮米,朝廷在天津及北运河沿岸建造多处粮仓。天津时称“海津镇。建有“直沽海运米仓”、“百万仓”、“广通仓”等。武清河西务设十四个大仓群,通州除扩建金朝三个大仓群外,又建十三仓。大都附近建粮仓二十二群,城外四群,城内十八群,称千斯仓、万斯仓。今天尚有地名遗存。另有若干贮存布帛、丝棉、银钱、木材、砖石的仓场与库房。图6
  在大规模漕运的支持下,大都城的建设超过长安、洛阳、开封,成了世界最大的国际都市。城内到处可见语言不同、面貌各异的外国人。市场空前繁荣,手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大的商业区有两处,一是漕运的终点——积水潭今北海东岸的钟鼓楼一带,一是齐华门今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四周,在顺承门今宣武门北,有个大市场,名羊角市。除粮米行业外,还有牛、马、驴、骡、羊、骆驼、人口女婢等市场,较小的市场几乎遍布全城。城内收税场所达七十余处。
  意大利威尼斯城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叔叔三次游历中国,见到大都和运河沿岸城市如此富庶、昌明,竟在中国居住十七年之久。马可•波罗返回故乡后,口述著成《东方见闻录》,即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盛赞中国与东方的富庶文明,轰动了当时的欧洲。游记中描述了大都三层城郭之广大,棋盘似的街道之宽阔和笔直,宫殿的高大和华美,“墙壁涂满金银”,宫顶有红、黄、蓝多种釉色的瓦,“光辉灿烂,犹如水晶”,大都城每天“百物输入之多,有如川流不息,仅丝绸一项,络绎有千车之多”。“外国巨价奇物及百物输入此城者,世界都城无与伦比”。
  这些景况,当时欧洲人闻所未闻,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故而没有多少人相信马可•波罗讲的是真,人们给他起个外号称“百万马克”,意思是“吹牛大王”。在马可•波罗临终前,他的一些亲友为了解救他的灵魂,请求他否认自己的游记,或者承认游记中有编造之处。但马可,波罗却打起精神,郑重声明:“我不但没有吹牛和编造,所见到的大都之事,尚未说到一半。”
  《游记》成书是依据回忆,难免有疏略或误记之处,可那确实是马可•波罗亲历见闻和感受。无论欧洲人怎么看它,《游纪》终于为西
  图6 元代河、海漕远图方人打开了认识东方世界的大门,航海家哥伦布就是读了《马可•波罗游记》才引起他寻找东方的兴趣,携带着西班牙君主致中国皇帝的国书启航的。他虽未找到东方的中国,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至今,哥伦布读过的拉丁文《马可•波罗游记》,仍保存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帝国的图书馆里。
  五、明代——运军十二万 市场三千里
  明太祖朱元璋靠运河运兵运粮,南征北战,指挥大将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夺得天下。明成祖朱棣重开京杭大运河,从南方采运大批木、石、砖、瓦,兴建北京城;运来江南大米保障京城供给。明成祖以后的十八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对大运河的修整和疏浚,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明代的治河、航运及对漕运的管理水平都比元代有了较大提高。1438年以后,沿海倭寇①猖撅,经常抢劫漕运船只,杀死船工水手及押运官员,朝廷派兵围剿几次收效甚微,遂决定罢海运、兴河运。此后对大运河漕运的依赖,达到了“依漕为命”的程度。
  为加强对漕运的管理,朝廷定出各种规制:全国漕船定数为一万一千七百艘,由朝廷指定造船厂打造,所用木材必须是杉木、松木。漕船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报废。每年运到京城粮米四百万石,另专供宫廷上等粳米和糯米一百一十七万石。朝廷设立漕运总督,与管理运军的总兵、参将同理漕事。总督之下设十二总,统领十二万运军。下设专管漕运、河道的两套人马若干人,有督运官、押解官、参政、监兑理刑、管洪防洪、管厂造船厂、管闸、管泉水、监仓等大小官员。运河沿岸的各级地方官员,筹措漕运的粮米,按期送达指定地点,交付漕运官员。督漕官员组织船队,河道官员负责修整河道,管好闸坝,保证漕船通航。
  明朝运粮漕船,相当于元朝九百艘的十三倍,连同官府的水师船、驿站船,民间商船及外国商船,不下两万余艘,常年在运河上往来于
  ①倭寇,骚扰抢劫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杭州、扬州、济宁、天津、北京之间,鼓悼扬帆,犹如长达三千五里的流动市场。
  明廷规定,从事漕运的官兵可以随船携带免税的土特产品,沿途出售。最初限定每船十石,后增至六十石。事实上,违限私挟的货物大大超过此数。所有官船回空时,还可采购北方商品南运或沿途贩卖,促进了沿途城镇商贸的繁荣。大运河沿线的通州、张家湾、河西务、杨村、天津、杨柳肯、沧州、德州、临清、聊城、东平、济字、徐州、淮安、扬州、常州、无锡、苏州、嘉兴、南京、杭州等数十座府貊州县,发展成大型商埠或商业都会。帝都北京,成了,省直之商旅,夷蛮闽貊之珍异,三代八朝之古董,五等四民之服用物皆集”的商业大都市。《帝京景物略》记载,当时北京城有名的大商场即有十处之多,其中的朝前市、灯市、内市、穷汉市、城隍庙市、槐树斜街市、鼓楼市等,是行商坐贾荟萃之地。万历年间,北京的私营工商业多达一百三十二行,从事商业和商品制造业、加工业的人口不可胜计。
  运河沿线城镇手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丝织中心苏州,织机多达万台,工匠多达六万。当时有“人市”,无长期雇主的工匠,黎明即立在桥头等待雇主,“织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车工立濂溪坊”。苏州境内兴起众多市镇,以盛泽镇为例,明初还是个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落,随着丝绸业的发展,到嘉靖年间,已是拥有五万人口的大镇。
  制瓷中心景德镇,以前官窑多于民窑,此时民窑已有二三百座,官窑只有五十余座,每座民窑都比官窑大四五倍。当时景德镇街长十三里,逾卜万户,十之七八都是制瓷工匠。
  淞江上海是棉纺中心,有多少织机、多少织工己难考其详。民间有谚语说:买不尽的淞江布,收不完的魏塘今浙江嘉善纱。
  明王朝改变了历代王朝“重农轻商”的传统思想,而推行“厚农利商”、“厚农资商"的新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六、清代——钦赐粮帮管漕运
  清初,漕运管理仿照明朝定制,由军队承运。清朝运军多为八旗官兵,他们自恃有功,贪婪骄纵,舞弊现象屡屡发生,私分漕粮或沿途贩卖,谎称“鼠耗”,再逼百姓纳粮补交。纳粮户为保自身利益,自动联合成帮,名曰“粮米帮”。最先成立粮米帮的是淮阴清江浦十几户农民,很快山东、河南、扬州、镇江等地都成立了粮米帮。朝廷对此未加禁止,于是粮米帮公开或半公开地出现。
  面对粮米帮的对立情绪,八旗官兵与地方官府并未收敛贪婪之心,想方设法逼迫农户纳粮,农民忍无可忍,联合起来手持棍棒、锄头与官兵抗争。朝廷怕兵民、官民交恶太深,降下一纸空文,令漕运总督妥善处理。
  雍正二年1724,雍正皇帝全面整顿吏治,对漕运管理大胆革新,撤掉八旗官兵,由各地粮米帮自己组织运输漕粮,朝廷拨水脚银运费。如何统领诸多粮帮,令漕运总督一筹莫展。雍正皇帝下令各州府县衙张贴“招贤皇榜”,广招天下能统领粮帮的英才贤达。不久,三位自称“清门教”教首的翁德正、钱德义、潘德林揭了皇榜。清门教是佛教的一个支派,他们主张以教治帮。漕运总督立即上奏皇上。雍正皇帝笃信佛教,对僧人怀有几分信任,亲自召见揭榜高僧,指令漕运总督和地方官员协助高僧管理粮帮。
  满清统治中国后,汉民普遍怀有对抗情绪,许多地方成立起秘密反清组织,清门教便是其中之一。揭榜僧人翁、钱、潘打着“奉旨”传教治帮的旗号,在漕运总督支持下,开帮收徒,各地粮帮,统归清门教管理。此后,三位师祖对漕运事务都涂上了佛教的神秘色彩,对漕运管理十分严密。粮船共一万一千二百五十只。造船所用木料、尺寸、船板计数、船上对联、船上设置都有统一规定。粮帮共计一百二十八帮半,总人数五万六千之多。粮船、粮帮、运粮数目分到江苏、浙江、湖南等八省。其中——江苏省二十一帮,派船1638只;
  浙江省二十一帮,派船1538只;
  江广指江西及两广十九帮,派船1492只;
  湖南省十八帮,派船1386只;
  安徽省,六帮,派船1256只;
  淞江府九帮,派船688只;
  河南省九帮,派船702只:
  山东省十帮半,派船807只半①。
  所谓半帮是包括皇帝御赐帮主之半帮,不算正帮之列,可以携带货物往来贩卖不纳税。以上诸省调运漕粮数目不等。
  浙江兑粮601723石:
  湖州御米66600石;
  宁台501052石;
  河南375824石;
  江苏、安徽1427362石;
  东平95824石;
  江西567224石;
  山东990824石,
  两湖801765石;
  计5438198石。外用脚银145539两。图7
  清门教在杭州拱宸桥附近建有规模宏大的家庙,意为粮帮子弟之家,后称大王庙。内建三层大殿及客堂、香堂、藏经阁等共九十九间半。“承运漕粮总税务所”、“粮帮总公所”附设在庙内。清门教给帮内子弟定有十大帮规、十禁、十戒、传道十条、家法十条、香堂规范等清门法规。
  乾隆皇帝虽然知晓粮帮与反清组织有牵连,但未加深究。乾隆二年1737,皇帝召见翁、钱、潘三位祖师,褒奖其管理有方,封为武官游击职相当州府官员。三位祖师相继去世后,乾隆皇帝分别册封为进修禅师、进觉祖师、进涛禅师。众粮帮成员受到皇上恩宠,生活得以保障,反清情绪大大减弱。
  ①半:指一只船的装载量只限于正式漕船的一半,一般指带的私货。七、漕运终点——坐粮厅与仓场
  各省粮帮将兑齐的粮米装上船,按朝廷规定的期限运抵北京:山东河南三月初一,江北各省四月初一,江苏为五月初一,最远的江西、浙江及湖广等省为六月初一。这样,大约从二月中旬起,头帮船就到达天津海河三岔口驶入北运河,随后各省船队陆续北上,昼夜飞挽,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漕运终点是通州。这里设有检查粮米的庞大机构——坐粮厅和分储粮米的京、通十五仓。
  权力最大,事务最繁杂的是坐粮厅,亦称“掣chè斛hú厅”。其主要职权:
  一、检验粮米的数量及成色;
  二、指挥船队卸船、回船、纳税等事宜;
  三、督促经纪人、车主、船主将粮米运往仓场;
  四、管理通京大库每日收支的银两;五、管理通州运河疏浚、闸坝堤岸的修固。
  坐粮厅下辖土坝掣斛厅、石坝掣斛厅、课税征集厅。凡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粗粮玉米、小来、豆、麦,称改兑米,到土坝上检验后,转储通州二仓;凡江南各省运来的白粮上等大米,称正兑米,到石坝上检验后,运至京城十三仓。
  土坝坐落在通州东门外运河岸边,是卸装粮米的大码头,附近有验粮官办公的衙门署,核实粮米数量、征稽课税。
  石坝在通州北门外,有官员办公的“大光楼”及一百多间储存粮米的号房。旁边是“掣斛厅”衙门,朝廷派的钦差,在此督察验收、搬运、纳税等事宜。
  每到漕船进京季节,被称为“天庾重地”的通州城,便是千樯云集,车毂织络,一片繁忙景象。坐粮厅的官员均到运河岸边办公。仓场官员到各仓场把关收粮,征税官员到现场稽征课税。仓场总督——钦差,带领下属乘官舫在运河上盘查粮帮船队,官舫周围簇拥着十数条瓜皮小艇,艇上站立高擎令旗的皂隶、手托算盘的验粮官和手持鞭、杖、刀、斧、铁链的捕快,喝呼呐喊,十分威严。
  朝廷规定,石坝验粮、转仓,每天以三万石为准,登记注册,报户部审核。每日,这里的大小官员、经纪人、车船户、水脚扛米夫数千人,往来如穿梭,昼夜不停。水脚们扛粮摩肩接踵,登上“大跳”,颤颤巍巍;岸上酒肆饭馆林立,煎炒烹炸,香气四溢。说书唱大鼓的到处可见:坝上扛粮、河中拉纤、起锚、推船、摇橹号子此起彼伏:船队风猛逶迤而来,空船悠然栉比而去。运河中除各省粮帮船之外,还有水师船、驿站船、官船、商船、民船及神秘押送漕银的船只,呈现万船朝宗的壮景。时人吟唱竹枝词——
  广拓水驿万艘屯,漫卷舟帆桅椅存。
  东装西卸转输紧,南纳北收漕务纷。
  终日无休人语喧,彻夜不绝粮帮临。
  夕阳小艇能沽酒,三江风景到通门。①
  ①通门,通州。对昼夜不停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民谚讽刺道:
  二十八万皇粮船,四十八万嚎天鬼,不戒自到,不打自叫。
  清廷的仓场集中在北京城里和通州两地,北京城里有仓场十三处,共有仓库九百六十二座;通州有仓场两处,共有仓库四百座。
  清廷对仓场管理卜分重视,雍正皇帝称:“仓场米粮乃国家第一要紧政务二仓场总督及下属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亲自选派,每处仓场有两名满、汉五品官员负责,两年即调换。调换时派人清查粮库收支情况,有无霉烂粮米,如有失职者,从重治罪;管仓有功者,晋级擢升。
  清廷建造的仓库安全性能良好,通风、防水、防霉、防火,设备设施科学,运作简便。仓场一般设有书办、撰典、花户、甲斗、铺军、皂隶若干名,分管各项杂差。每仓设有军职官员四至六名,率八旗兵丁数十人,昼夜轮班巡查看守。都统、巡仓吏各一名,专管查修仓库。
  为鼓励漕仓官吏管好漕粮,自雍正时起,发给“养廉银”,年最高额达一千八百两,最低三百两,按级别发放。另有“平余银”、“饭银”、“工食银”等。尽管如此,仓场贪污舞弊仍屡屡发生。漕官、仓官相互勾结,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数额之大,触目惊心,时有“日进斗金”之说。当时官吏中流传“进京入阁拜相,不如通州管漕粮”。

附注

①飞刍挽粟,飞,形容极快;刍chú,饲草;挽,拉车或撑船;粟,小米,泛指粮食。飞刍挽粟,快速运送军用粮草。 ① 小邑,小城,万家室,万户人家、意为普通小城都住有万户人家, ② 九州,泛指全国各地;无豺虎,意为没有强盗。时称远行千里不带寸兵。 ③ 不劳吉日,不必选择黄道吉日。 ④齐纨鲁缟,纨,细绢;缟,白绢;齐鲁,指山东。大意是山东往长安送丝绢的车辆接连不断。班班,形容很多。据《唐书〉记栽,朝廷储粮多达1万万石,一年所征收的绢布1亿1千万丈。 ①越罗与楚练,越地、楚地产的纺织品。 ②照耀舆台躯,舆yú台,古代奴隶中两个等级的名称,泛指地位低贱的人。照耀舆台躯,是指朝廷用纺织品犒赏立军功的下级官兵①缗mín,成串的铜线,一千称一缗。 ②潭中,潭,指长安城东的广运潭,是进京漕船装卸的大码头。 ①斗牛,斗dǒu,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②维扬,扬州的别称 ①倭寇,骚扰抢劫我国沿海的日本海盗。 ①半:指一只船的装载量只限于正式漕船的一半,一般指带的私货。 ①通门,通州。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