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代京杭大运河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大运河史话》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1086
颗粒名称: 四、元代京杭大运河时期
分类号: K241
页数: 3
页码: 16-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元代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全面规划和治理,裁弯取直中段,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裁直北运河,重开通惠河,形成了完整的京杭大运河体系,为中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 元代 大运河 运河时期

内容

十三世纪,元朝统一中国,全国疆域比汉唐时代更为广阔,西藏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直接归朝廷宣政院管辖。云南建省,台湾澎湖也归入中国版图。
  为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保障大都北京数百万石粮米及百物供给,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大运河这一宝贵遗产,在朝廷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全面规划、统一治理,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京杭大运河时期。
  裁弯取直大运河中段 1262年8月,忽必烈进入大都北京当月,就召见年仅三十一岁的汉人水利专家郭守敬,听取他对修复大运河的意见,委任其为“提举诸路河渠事”。①不久朝廷设“漕运河渠司”,郭守敬任“督水监"相当于今天国家水利部部长。
  郭守敬奉命带领水利官员若干人,在南起徐州,西至卫河,北抵临清、德州,东达汶、泗水上游的广大地区进行实地勘察,前后六次往返于济宁与东平之间,行程数千里,绘图回京赴命。
  当时,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全线淤塞,恢复通航十分困难。元朝定鼎北京,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北移。郭守敬大胆提出取直运河,甩掉原运河从徐州向开封、洛阳、长安西安拐的“<”形大弯,让大运河自徐州往北经济宁至临清,再入永济渠卫河、南运河,航程可缩短七八百里。元世祖称善。
  开凿济州河 至元十九年,朝廷任命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开挖从济宁至须城东平的济州河,全长一百五十里,当年二月开工,次年八月竣工。济州河从须城汇入汶河、清河向东北入海,漕粮可经海道抵天津大沽。
  继开会通河 为避海道艰险,至元二十六年1289,按郭守敬的设计,从济州河北端的东平至临清开凿新运河。此段运河全长二百五十里,工程浩大,役民二百五十万。运河所经地段地势高仰,是大运河之水脊,工程艰巨。为解水源之不足,又在河上建闸坝三四十座,设计绝妙。开闸通航后,舟楫连樯而下,蔚为壮观。元世祖赐名“会通河”,取“会通天下”之义。
  会通河的开通标志京杭大运河正式形成,它接通了黄淮、江南、河北平原上的运河,并使诸多天然河川与京杭大运河沟通,使运河航运空前兴旺起来。
  裁直北运河 元朝初年,营建大都,朝廷从全国征召军民百万。所需粮米及大量砖瓦木石均从江南北运,京杭大运河虽全线畅通,仍不能满足大都所需。元世祖忽必烈又下令发展海运。但不论河运海运,只能运到天津时称海津镇,再经北运河运抵通州。北运河时称白河、潞河成了襟喉要地。但河道弯度太大,元世祖采纳郭守敬的建议,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发南军三千,征民工两万,将北运河裁直,航道缩短百余里。明清两代保持了这个格局,直到今天未变。
  重开通惠河 通州的张家湾,距北京不过四、五十里,金代开过里运河,己淤废。漕船从南方运来的粮米百物暂储存张家湾,靠陆挽运进京城。遇到风雨,沿途散落粮米若干,日夜兼运,人畜死伤无数。
  元世祖命郭守敬重开张家湾至京城积水潭的运河。郭守敬踏遍北京西山寻找水源,在昌平县东十里的神山当地称龙王山下发现了白浮泉,遂引白浮泉及西山各泉之水入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再入城内积水潭北海中南海什刹海。积水潭成了运河之首。南来的船只可直接浮航至大都,积水潭成了繁华的装卸码头。一次元世祖从上都开平回大都,见潭中舳胪蔽水,桅樯林立,热闹非凡,大悦,赐名“通惠河”。
  京杭大运河干道自南向北由下列八段连成:
  1. 杭州至镇江称江南运河 亦称吴越运河。
  2. 扬洲至淮阴称淮南运河 亦称刊沟、里运河。
  3. 淮阴至台儿庄称中运河 亦称中运河。
  4. 台儿庄至安山,称济州河。
  5. 安山至临清称会通河、会通河又称鲁运河。
  6. 临清至天津称南运河亦称御河、卫河、永济渠。
  7. 天津至通州称北运河亦称潞河、白河。
  8. 通州至大都称通惠河。亦称大通河。图5
  元王朝改造并完成的京杭大运河,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大功。明清两朝虽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治理,但基本保持了元代大运河的格局。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其选线、走向、垂点工程方位等基础部分,仍是元代治河专家及劳动人民的大手笔。他们的功绩、当受后人推崇和赞扬。

知识出处

大运河史话

《大运河史话》

本书主要描写了大运河的文化、地貌以及人文景观,将丰富的资料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写成此书,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展现在读者面前。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