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胡同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蓝荫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英才风采》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99
颗粒名称:
胡同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蓝荫海
分类号:
K825.6
页数:
8
页码:
4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蓝荫海是一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编剧,曾获得多项编剧奖项和荣誉称号。他出生于天津,后在北京谋生,并成为知名编剧。他的创作以京味作家、平民编剧著称,注重生活气息和北京风情。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旮旯胡同》、《吉祥胡同甲五号》等。他坚持深入生活,认真体验和提炼生活中的素材和主题,并受到曹禺等名家的指导和启发。他的创作深受观众和业界的好评和认可。
关键词:
武清区
人物
蓝荫海
内容
蓝荫海,这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写剧本为主的顶梁柱,曾荣获1991年北京精神文明建设奖章、1994年文化部文华剧作奖、国务院对文化艺术事业有突出贡献者表彰和奖励。
他是国家一级编剧,一生奉献给北京人艺。
他是京味作家、平民编剧。笔底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北京风情。
他创作的《旮旯胡同》、《吉祥胡同甲五号》、《好人润五》、《风雨同仁堂》、《如意胡同》、《立体大杂院》等戏,受到各界赞誉,这一系列写北京胡同生活的剧本,使蓝荫海得到了“胡同剧作家”的雅号。一蓝荫海,1931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大孟庄镇小押虎寨村。
“七七事变”后便投亲去北京谋生。
为创作,他几十年来坚持深入生活,奔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厚积薄发,终于在晚年赢得了成功与辉煌。
蓝荫海的创作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少年时,母亲早逝,他郁郁寡欢。尽管作为知识分子的叔父婶母,给予他父母般的关怀,但具有敏感气质的他,难免有寄人篱下之感。生活的多愁善感,他用纸笔记录下来,开始最初的创作。
他的剧本创作是从演剧开始的,当他上中学时,寻找到了宣泄内心世界的办法——演戏。他与富于革命激情的青年们,将解放区创作的《白毛女》搬上旧北平的学校舞台。这些演出、改编,使蓝荫海受到大众文艺的启迪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他献身戏剧。1951年,跻身于北京人艺。当时,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他,在明星荟萃的艺术殿堂里,只能跑龙套,充当群众演员。《龙须沟》中搀扶老妇在小客栈避雨的后生,就是蓝荫海扮演的。当时同台当群众演员的有现在大名鼎鼎的黄宗洛、李婉芬、林连昆等。
从演员到编剧,古已有之,但并非每个演员都能成为剧作家。蓝荫海这条道走得较顺,得利于他有作家的敏感素质,得利于对舞台的熟悉,得利于人艺这个艺术殿堂,得利于名家的指点和帮助,更得利于他深入生活,刻苦用功。
蓝荫海没上过大学,没学过戏剧创作,可说来幸运,他一出道,就与焦菊隐、老舍、曹禺这些大师共事。焦菊隐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导演要求,培养出一批名演员、名剧作家。作为群众演员的蓝荫海,不敢丝毫放松对角色的体验,即使演一句台词的角色,焦先生也要求他们组成“家庭”,写演员日记,人物自传,与“家庭”成员一起编小品,写完后由导演评论。潜移默化的熏陶,对一个有志编剧的年轻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编剧能力的培养。
老舍的剧本对蓝荫海是绝好的范本。老舍多次到人艺讲解他的剧本,从取材、结构、人物、矛盾乃至细节处理都认真与导演和演员交流座谈……这使蓝荫海受益匪浅。蓝荫海是有心人,对《龙须沟》、《茶馆》等剧,他琢磨了上百遍。
当然,手把手教蓝荫海写剧的是曹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蓝荫海给曹禺当助手,天天到曹禺家里上班。一次,为以一个优秀售货员为原型创作剧本,曹禺带着他一头扎进北礼士路副食店体验生活。师徒俩穿上工作服,在柜台上卖油盐酱醋。曹禺深入生活的认真态度,至今令蓝荫海记忆犹新。
副食店下班后,师徒俩住在店后小屋中,那是个酷夏,天热蚊咬,无法入睡,他们就坐在院子里聊天。他们谈剧本,谈生活。曹禺耐心地讲解创作《雷雨》、《日出》等名著的心得。曹禺注重深入生活,给蓝荫海留下难忘的印象:“不要信编剧法,那是套子,从生活中找素材,提炼主题,走自己的路”这句话使蓝荫海受益至今。
环境是良师。蓝荫海生活在北京人艺这座独具北京韵味的艺术殿堂,街坊邻居不是大导演,就是大明星,几代艺术家创造的人艺风格,四十多年的熏染,造就了蓝荫海。
二
蓝荫海在创作中,坚持深入生活。他坦言:“没有大量的调查研究,没有火热的生活冲撞,我写不出剧本!”
1990年,京城实施危旧房改造,市领导建议蓝荫海,抓住百姓的热点、难点,写一台危改大戏,对这种“遵命文学”,蓝荫海也发怵。当时,同类电视剧和话剧都有过,别人劝他:“甭去碰它,危改令人头疼!”他在本子上写下两句话:民以食为天,民以房为地。到生活中去,一种责任感催促着他。深入到德宝小区、槐柏树街、菊儿胡同,火热、鲜活的生活扑面而来。
深入到小胡同、大杂院中,接触三代、甚至四代同居陋室的群众,当然都是满腹牢骚、一腔怨气;接触房管干部、职工,也都是一肚子邪火,一位房管所朋友劝他:“老蓝,这么大岁数别添堵了。戏怎么写,都挨骂。”甚至有人给他支招:“你把房管干部写成乌龟王八蛋,老百姓肯定叫好!”
从哪儿下笔?蓝荫海困惑了。他想起了曹禺的教诲:“从生活中找素材,提炼主题!”他一头扎进危改办公室,天天在那儿上班,跟着工作人员调查走访,参与谈判,目睹大量房管干部的苦衷。在找不到主题,找不着切入点时,一幕幕发生在生活中的活戏给了他启迪。
晚上九点多了,拆迁科长接待了十几个拆迁户,已经口干舌噪、嗓音嘶哑,刚泡下一杯胖大海,想润润喉咙,坐下歇会儿。门开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踢开了房门:“一进门,我就憋气!”
科长明白了:老太太在子女怂恿下发难来了。科长忙陪笑脸:“大妈,您憋气不是?我开窗,您先透气,慢慢消气。”
老太太指着科长的鼻子:“告诉你,我可有心脏病!今儿个房子要定不下来,我死给你看!”
科长不慌不忙:“大妈,心脏病不怕,我这儿有药。”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两个药瓶:“这是硝酸甘油,这是救心丸。”
老太太愣了,赶情科长也是带病工作。人心肉长的,老太太感动得涕泪横流,蓝荫海也热泪盈眶。百姓不易,房管干部也难,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大家劲往一块使……突然,思维迸发火花,这不就是切入点吗?《旮旯胡同》主题凸现,演出后深受各方好评,蓝荫海用自己的艰辛,唱出一首时代的同心曲。
1998年,《风雨同仁堂》剧组共赴同仁堂制药厂,向广大干部职工征求意见。座谈会上,编剧之一的蓝荫海与同仁堂上上下下亲如家人般熟悉。乐家后人对蓝荫海无话不谈的亲密,他对同仁堂二百多年风雨的熟谙,无不令人惊讶。合作者张永和说:“蓝大哥为写同仁堂,两年多泡在药厂。”同仁堂的干部笑称:“蓝大哥是同仁堂的人,组织关系都在这!”
从1985年到1987年,蓝荫海在同仁堂上上下下交朋友,没有一个车间没去过,没有一道工序不熟悉。连位于通州的药酒厂、位于昌平的养鹿场,他都一去几天。如意长生酒怎么泡的,鹿茸怎么割的,他门儿清。同仁堂过去采购药,一直在河北祁州(今安国),连那儿他也跟着采购员奔波数趟。同仁堂的领导说:“蓝大哥成专家了!”
为真实再现同仁堂的辉煌与衰落,蓝荫海寻访同仁堂的后人,乐家的几十位后辈大多成了他的朋友。有些细节,无法考证。蓝荫海就上故宫,去北图,查阅史料。提起同仁堂,他总是兴致极高,如数家珍。
没有这些苦功夫,就没有《同仁堂传奇》、《风雨同仁堂》的成功与获奖。蓝荫海家中,一堆堆多年搜集的珍贵史料,是为明证。
三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蓝荫海厚积薄发,老当益壮。迎来了晚年的辉煌。
他创作了话剧《你争我夺》、《旮旯胡同》、《好人润五》;创作了《吉祥胡同甲五号》、《立体大杂院》、《如意胡同》、《同仁堂传说》等电视剧;写出了《同仁堂传说》等小说,与人合作创作《风雨同仁堂》京剧。
《旮旯胡同》演出140多场,为人艺创效益50万元,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又夺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化剧作奖。《好人润五》演出逾百场,受到江泽民、李鹏、丁关根、李铁映等中央领导的称赞。《立体大杂院》荣获大众电视金鹰奖。2000年,蓝荫海被评为北京第二届十佳电视艺术家。
蓝荫海是个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催促着他接手别人不愿碰的题材。他的艺术风格与人艺的风格一脉相成:炙手可热的生活气息,平易亲切的生活实感,凡人小事的描写,古都文明的新风新貌。
观蓝荫海的剧作,会感到不是在看戏,而是看生活。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就发生我们身边、家庭邻里之间。下一代教育、商品大潮下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一些公安劳教问题,他在作品中屡次触及。这与他长期和街道居民组织关系密切,关注浪子回头的社会环境有关,这除了作者对失足青年的仁爱之心外,也是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心理的反映。
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戏,真实反映了京城的市民生活,观众在似曾相识中感到亲切。从《吉祥胡同甲五号》中可以看到,每集的标题是“上任”、“夜话”、“绝情”、“探亲”、“春雨”、“自主”、“调解”、“敬老”、“退礼”、“乔迁”。
北京风情、京味作品,近年来成为一种追求,赢得了海内外的关注,北京人艺取得了卓越成绩。作为人艺的主创人员,蓝荫海也作出了特殊贡献。他的京味创作不仅体现在语言,更体现在他对独具风貌的京城居民生活真切体验和把握上。在《同仁堂传说》中,观众从荧屏上可以看到满台充盈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一幅清末大都市的社会画面呈现眼前,那逼真的街道、人群构成的旧京闹市,那“乐家老铺”的招牌,每日例行的张灯、收灯程式,以至人物造型、店规店貌……无不栩栩如生。
蓝荫海的艺术特点是,艺术地再现生活中人们熟视无睹的人和事。他的剧本自然、宁静,娓娓道来,从容自信,少有插科打诨,这些踏雪无痕的功夫,源于他对生活的熟悉,对京城居民定向的注意。长期的积累,训练的有素,终于使他在晚年达到创作高峰。
1996年离休的蓝荫海似乎比过去更忙了,他穿梭于京城的大街小巷,为创作寻找生活原型。这位“胡同作家”还有一系列京味作品有待完成。
知识出处
《英才风采》
出版者:远方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雍阳的各个领域的人才,包括体育界知名学者杨钟秀、中国当代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曹理、革命英烈张殿兴等。文章中涉及的人物众多,涵盖了不同领域,彰显了雍阳地区人才辈出的氛围。
阅读
相关人物
蓝荫海
相关人物
黄宗洛
相关人物
李婉芬
相关人物
林连昆
相关人物
焦菊隐
相关人物
老舍
相关人物
曹禺
相关人物
张永和
相关人物
江泽民
相关人物
李鹏
相关人物
丁关根
相关人物
李铁映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武清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