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地下玄宫中的武清白城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79
颗粒名称: 十三陵地下玄宫中的武清白城砖
分类号: I276.3
页数: 2
页码: 159-16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十三陵中使用的武清白城砖的历史和特点,以及其在陵墓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 明十三陵 武清白城砖 陵墓建筑

内容

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南麓的明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中,从永乐七年(1409年)营造的长陵到清顺治初年的思陵,时间跨度长达200余年。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
  400年后的今天,人们走进这座陵园,所得到的第一感觉依然是它的辉煌与壮丽。面对一块块雕刻精美的巨石和华丽壮观的地下宫殿,感慨之余,不免对当初的建造者有如此精湛的技艺而感到惊诧。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与艺术之精髓,这是中华建筑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而武清的白城砖在这座瑰丽的古墓葬群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明朝的历代皇帝都大兴土木,兴建工程浩大的陵墓,十三陵即为代表之作。明朝迁都北京后,有十三位皇帝埋葬在此,故称十三陵。十三陵每一座陵墓的修建都要花费十多年时间,役使几十万军士和民工,耗银千万两。兴建这些陵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城砖、巨石、楠木和琉璃制品。由于陵墓规模宏大,工艺要求十分精细,所以对建筑材料的选验就显得格外严格。而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其产地主要是山东的临清。明万历年间,有人上奏说:“今武清地方土脉坚胶不异临清。去京仅一百三十余里,较临清近二千余里,一改兴作,不但粮船,民船不苦烦劳,抑且为国节省,有生财之效。”经工部核议,皇帝准奏,武清蔡村始烧制城砖,每年30万块。
  北运河处在燕山山前平原,地势北高南低,落差大,水流湍急。为了便于航行,人们想出了使河道弯曲的办法,加长河道,缩小坡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弯抵一闸”,从中闪耀着我国古代先民智慧和创造精神。蔡村地处运河畔回转弯曲的地方,运河水夹带的泥沙,厚厚地淤积在水流相对平缓的河道中,变得质纯无沙,细腻无性,是烧砖的理想材料。烧制城砖的工艺是很复杂的,将泥土挖出晾晒,然后经过浆泡、过滤、摔打、制坯等各种工序才烧制成砖。这种砖长0.49米,宽0.24米,厚0.12米,重24公斤,抗压系数大,质量极高。为了便于检查,每块砖上都打有窑户、匠人、年月等标记,查验不合格者,便知出自何窑何人之手。因为砖色灰白,故称白城砖。
  明万历二年(1574年),此时虽然没有大的工程项目,但已开始谕令临清、武清各窑,每年为皇家烧制白城砖120万块。自定陵动工后,两地的烧造数量有大幅度增加。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