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早期粮米交易之所——粜粮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73
颗粒名称: 北方早期粮米交易之所——粜粮务
分类号: I276.3
页数: 3
页码: 142-144
摘要: 南蔡村镇粜粮务是北方早期粮米交易之所,辽代成村,元代是京杭大运河的水路要冲之地,设有务关榷税。本文介绍了粜粮务村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 南蔡村镇 轶事 粜粮务

内容

粜粮务,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北6公里,西临北运河,东靠武香路,村北段有廊良公路横穿而过,在村东北有一条河蜿蜒而过,名黄沙河(北运河故道),整个村子都建立在四个大土台子上,均高于地面1.5米,其中村西偏北有一小土台,为集体公用地,据村里老人讲,在民国时期为粜粮务中学所在地。在四个大土台子民居之间,由郁郁葱葱的树木所覆盖,整个村子被掩映在绿色之中,在村中东侧有一南北主街将三处民居连接起来,西侧也有一条蜿蜒土路,和各个东西走向小街相连,人们出入自如,漫步于村间,既看到现代农村的景象,也体察到村庄的古老底蕴,给人以清心,让人以怀古。笔者出于好奇,对粜粮务村落的形成和村名的由来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史料载,粜粮务辽代成村,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是粮米交易之所,官府并在此设立务关,在此榷税,并收卖粮米,故名粜粮务,此载不虚,第一,远在一千年前的辽代(公元907—1125年)此地属幽州管辖,由于后晋高祖石敬塘献燕云十六州归辽,甘当儿皇帝,此地便纳入辽朝管理。距此地东3公里的大良镇大良村、距此东南2公里的本镇西小良村,均是在辽军攻下河南省开封(北宋首都),后将开封十余万人口强迫迁移燕京(今北京),一部分人到了大良附近定居下来。为怀念故土,新的村落便称大梁(古时开封称大梁),后演变为大良和小良。同时在辽代实行驻军屯田距此地1公里处便是大良镇管辖的东营、西营、后营三个村,是辽代驻军屯田之所,因此说粜粮务辽代成村已有可能。第二,在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疏通京杭大运河漕运,现村北的黄沙河正是元代北运河故道,自然成了水路要冲之地,同时按元代“领户分封制”的制度,设千户、百户长驻军屯田,在粜粮务周围有十几个叫百户的村庄。比如,南蔡村镇六百户、七百户、八百户、九百户,现大良镇南四百户、北四百户、二百户、上九百户、大十百户等,均是辽代各百户长的驻军屯田之所,并且村北是一条古道路,向西直通元代当时管理武清驻军屯田的府衙“武清卫帅府”。还有村东用于把生米炒熟供军队食用的炒米庄;村南还有供军队作战用的养马场,后村名演变为马棚洼。由此不难看出,在辽、金、元时期,从地理形势、驻军屯田上看,粜粮务作为当时粮米交易之所十分可信,同时村西北段的不足5亩的小土台,极有可能是当时官府设务关,在此榷税之所。由此可见,粜粮务村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一段做为粮米交易地繁华兴盛的经历,是让人有一种追忆,引以自豪的一块宝地,给后人以振奋,更加满怀豪情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在新的世纪里创造新的辉煌,新的未来。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