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俗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41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民俗综述
分类号: K892.24
页数: 8
页码: 33-40
摘要: 本章主要记述了南蔡村镇的民俗文化发展脉络和节日民俗。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当地传统习俗的梳理,可以看出南蔡村镇的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南蔡村镇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习俗、信仰、艺术等方面,这些文化形式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影响着当地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南蔡村镇 民俗文化 传统习俗

内容

民俗文化的发展脉络
  南蔡村镇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由于位于武清中部,与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省市民俗文化脉络相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做为古燕国之地,已出现人类活动与民俗文化萌芽。从2003年在此地韩营村西发掘的古汉墓及古燕国刀币、陶片和条纹砖等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了人类活动及民俗文化的萌芽。
  二是进入汉唐时期以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民俗文化发展加快,逐渐形成以种植五谷为主,同时进行狩猎、渔猎民俗,丧葬和男耕、女织习俗也逐渐演进。自公元742年武清县也由汉朝时期的古泉州雍奴县,更名为武清县,现南蔡村地域离古泉州(今城上村)仅20多华里,离古雍奴古县治(今旧县村)仅5余里,可见当时也是繁华之地。现南蔡村人爱吃面食的习俗大约就在这个时期形成,还有许多民俗中如人生礼仪、丧葬习俗、岁时节令都体现了重粟贵农的农耕思想。如大年三十中午吃炖肉,除夕之夜吃饺子,添仓二十五吃小米干饭炖豆腐,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春饼,清明节吃寒食,五当五吃粽子,六月六吃馒头,八月十五吃月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八饭,为老人祝寿吃喜面,新人结婚吃子孙饺子、长寿面,新生孩子三天、满月吃喜宴,老人去世上一桌吃食大供等,这都充分体现原始农耕麦黍民俗的传承与变异。
  三是进入西晋至五代十国(大约经历了700多年),由于此地处于北方要冲之地,是塞北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统治者的必争之地,也形成了中原文化和塞北文化圈,撞击整合和出新的交汇处。尤其是隋唐时期从河北省涿州至浙江杭州中国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古幽州(北京)成了边防重地。北方生产的五谷杂粮,塞外繁育的羊马牛猪、皮革药材,江南生产的稻米茶糖绸缎丝竹等都来到古幽州(现北京)及附近地区州县销售。同时北方的契丹人、蒙古人等少数民族和中原及江南人等云集幽州地区,武清县城(现泗村店镇旧县村)位于桑干河(今凤河)畔,此地成了商品集散地,促进了各种民俗的融合和发展。突出的是生产习俗、饮食习俗、宗教信仰和庙会的形成等,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的融合求新时期。
  四是从宋辽对峙到清朝中叶,虽然经历改朝换代的漫长交替,但此地民俗文化也逐渐成熟,儒释道三教融汇沟通,长足发展,像南蔡村的兴善寺,北商村的娘娘庙,西小良的小良锥,南商村的三义庙等。同时沿运河西岸的南蔡村也出现了农村集市,商业民俗迅速掘起,改变了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出现敬财神的习俗。无论是商家或农家春节时大都贴上一副祈盼发财的对联,“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南蔡村镇宋庄子村南北运河边矗立的两通清康熙和乾隆御碑,上书“导流济运”与“导流还济运”,这体现了此地民俗文化的繁荣与成熟。
  五是从1840年到近代,中国是传统民俗文化和新兴民俗文化的不断创新时期,构成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击。如婚礼中从六礼简化为三礼,跪拜礼改为鞠躬礼,留辫子、剃光头改为留分头,穿西服渐渐增多,废除了私塾教育,建立了学校,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在语言上基本上是北京官话,阴阳上去四声分明,住宅上多为三合院,由土坯建房改为砖木结构,比较结实。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改革开放,传统文化既受到冲击,又受到关注和保护,而一些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必然促进此地新民俗文化的形成。
  节日民俗
  受华夏文明和京都文化的影响,古老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民俗流传至今。从传统节日上看,春节为一年中规模最大、人们最重视、也最隆重的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一,在这一天设香烛酒果,拜祭天地、祖宗,燃放鞭炮,穿新衣、吃水饺,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未成年儿童压岁钱,初一早饭后,乡邻们要相互拜年,贺词大多为过年好、见面发财、恭喜发财等。初二以后,亲友带着礼物拜年,祝福平安。
  二是元宵节。正月十五亦称灯节,各家各户均食元宵,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老幼皆穿着盛装街游,称为“走百病”,孩子们到村外拾柴火,迈火堆、扔火把,称为“烤百病”。节日期间还有小车会、高跷会等各种花会逐街表演,十分热闹。
  三是添仓节。正月二十五日,寅时在院内或室内用土灰划圆圈,称为"打囤",内放钱布或五谷杂粮,用砖压盖,称为添仓或饱食美肴,另有“添仓十二五,小米干饭熬豆腐”之乡俗。
  四是龙头节。即二月初二早,有以土灰撒地至水边,称为“引龙”,此日食用煎饼和水饺,称为“食龙鳞、食龙耳”。
  五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吃水饺的习惯,在节前5-7日开始,乡民至祖先墓地添土、上供、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祭奠祖先。此习俗延续到现在。
  六是端午节。即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俗。
  七是“谷秀”。即六月初六,民间多在此日晾晒衣服。
  八是伏日。旧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之称。
  九是乞巧节。即阴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此日相会于天宫鹊桥,乡间少女多在此日向织女乞求智巧。
  十是麻姑节。即七月十五日,也叫中元节,民间多设奠祖考,称为"麻颗",焚烧纸钱以进行对死者亡灵的超度。
  十一是立秋日。民间多吃肉饺和饼,称为"添秋膘"。
  十二是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此日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
  十三是重阳节。即阴历九月初九日,旧时人们都进行蒸糕,文人名士多登高赋诗。现在已改称老人节,表彰尊老爱老行为,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
  十四是寒衣节。即阴历十月初一日,又称“鬼节”,民间多在此日焚烧纸钱、纸衣以祭奠祖先,又称为“送寒衣”。
  进了阴历腊月后,节日多了起来。腊月初八,民间多于清晨吃腊八粥,以祭奠万物之神,并用此粥抹于果树,喂食禽畜,以祈祷谷丰畜旺;祭灶日,即腊月二十三日,旧时传说为灶王上天宫之日,也称为小年。从此日起,象征年的到来;三十是除夕,即腊月的最后一天,此日午饭均食肉,晚上祭祀祖宗和神灵,合家团聚,终夜不眠,俗称守岁。门上贴春联和门神,黄钱、吊钱,除夕夜秽土污水不能随便倾倒,灯火点亮通宵,夜半祭神,各家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从民俗禁忌上看,民间禁忌是比较繁杂的,在婚娶方面,如迎亲送亲有“姑不迎姨不送,姥姥舅妈全不用”之说,禁忌孕妇迎亲,禁忌孕妇进洞房,禁忌新娘子三日内过道;在生育方面,禁忌妻子临盆时丈夫进产房;在丧葬方面,禁带孝者进非亲族家,禁忌外姓人吃辞灵饺子,禁忌死者配偶随灵车进墓地,禁忌死者咽气时兄弟姐妹在场;在节日方面,禁忌正月里剃头、推磨、做鞋,禁忌正月初五日动剪刀,禁忌除夕睡通宿,禁忌妇女到他人家梳头;在礼仪方面,禁忌下午或晚上看望病人,禁忌在就餐时用筷子戳戳点点,禁忌壶嘴对人,禁忌男女衣裤混穿;在饮食方面,禁忌包饺子蒸馒头25个,禁忌接新女婿第一天吃饺子,禁忌两个人吃一个梨,禁忌带药品到别人家停歇和存放;在建造方面,禁忌宅门开在西南方,禁忌新房正南正北,禁忌新房低于两邻,禁忌院门正对着房犄角和墙犄角,禁忌厕所猪圈建在宅院东侧。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