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村名探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939
颗粒名称: 村落、村名探究
分类号: K292.1
页数: 6
页码: 19-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蔡村镇的村落发展成因主要包括驻军屯田、漕运兴起和劝课农桑、明朝定都北京建设带动以及宋辽时期萧太后屯兵。同时,对南蔡村镇的村名和起源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南蔡村镇 发展情况 村名起源

内容

村落是家族部族居住的地方,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村落的形成和村名的形成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也和建村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习俗有关。就南蔡村镇49个村村落的形成和村名的由来来说,与近千年的地方发展史有紧密的联系,其村落形成也与当时的特定历史有关。
  1、因驻军屯田而形成的村落。
  元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调集大量精锐部队长期驻扎在元大都地区。为了解决众多军队吃粮问题,逐步在京郊各县广占田亩设立军屯,抽调各军卫屯田垦荒,耕植或牧养以供军粮。这些军屯仍用军队建制,加以编排,每军卫各设一屯,当时武清县是元军屯田的重地。这些屯田军卫多是从江南征调来的新附军,他们基本上从事农垦种植。为防其南逃,元朝政府遂命其连家属一起迁到京郊,在屯营中安家,同时农垦军屯由各军卫长官任命千户、百户等军官进行管理,都设在垦田所在地的州县之中。今武清城关是武清卫率(帅)府镇抚衙的所在地,今南蔡村镇的六百户、七百户、八百户、九百户,就是当时各军卫任命的各百户长所在地而演变发展形成的现今村落,同时在元代屯田初期,各屯营中建立官吏衙署,设立体操场军率宿舍,储粮仓库,以及负责教育的学校,负责管理家小的叫“老营”、“幼营”。一个屯一个营就是一个小社会,如南蔡村镇的韩营是在汉唐屯田的遗址上元军又进行屯田留下的村落;而聂官屯、卞官屯、郭官屯是明代军队当时屯田形成的村落。
  2、因漕运兴起和劝课农桑而形成的村落。
  据元史《食货志》载:元都于燕(京)去江南极远,为保证元大都每年数百万石粮米及百物的供给,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屯田的同时命水利专家郭守敬全面规划,改造隋唐大运河,采取了国家投资、军民服役、分段治理等措施,经过20多年努力,终于划时代开通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全长约3500华里,把中国南北和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起来。由于当时南蔡村镇这个地方正处水陆进京要冲之地,运河绕经此地20多华里,给此地带来繁荣,村落逐渐扩大和增多。大王甫、北蔡村、南蔡村,由于运河渡口和商品集散地而逐渐扩大村落,大、小白厂因靠近运河,水草丰盛而设军队的牧马场而成村;北商村因元代屯田军户霍姓一家在此开店,史称霍家店而建村立户;丁〓村是由于靠运河的河湾中,元代丁姓营官在此屯田而立村,史称丁家营,后演变为丁〓。
  3、由于劝课农桑而形成的村落。
  元世祖忽必烈致力推广以汉法治国,使民生乐业富足永无饥寒之忧,即位后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治国方略。武清县在这种政令的推动下,大力推动种养业的发展,同时蒙古人善骑射,以弓马之利取得天下,从皇帝到军卒都非常重视养马,早在辽金时期就出现了牧马的聚落,到了元代更形成了集中养马的村落,南蔡村镇马庄、大白厂、小白厂都是因为养马而发展起来的村落;南蔡村镇韩羊坊、苏羊坊、张羊坊、刘羊坊也是在元代农牧政策刺激下,加之此地水草丰美而发展成的村落。再如元代官府重视养猪,武清县出现多个以养猪特色的村落,叫猪庄,后因明朝皇帝姓朱犯忌,改为朱庄。南蔡村镇的朱庄,就是在此时建村的。
  4、由于明朝定都北京建设带动而形成的村落。
  武清县得大运河之利,自元代以来因漕运促进了沿河村落,推动了河西务、大孟庄、北蔡村、南蔡村、杨村、老米店村落的发展。明朝随着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所需砖瓦木竹等建筑材料需从南方经大运河水运京城,但又不能都运进京城堆放,需要存放在距离京城较近的运河两岸,于是便出现因京城建设而形成的村落。如南蔡村镇砖厂村,明朝初年,山东临清是生产贡砖的基地,朝廷派大员到此掌营,凡进京船只每船必须携带带有黄纸封好的贡砖20块至40块,这些贡砖一部分须卸在南蔡村北5里许的运河西岸。朝廷派一祝姓皇亲携家属看守。后来在蔡村北建设一个白沙砖厂,因质量好,也运往北京建城,后来这里逐渐演变成村落,取名砖厂村。再如南蔡村镇三里浅村,是因为当时治河总督在渡船容易搁浅的河道旁设置“浅铺”,由当地官员驻守着,为及时疏通河道中的泥沙,招募浅夫(纤夫)进行及时疏通或帮助拉船。康熙皇帝有“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霖雨失时禾”的诗句,就是记录当时场景的佐证。三里浅村就是在由浅铺而发展起来的村落。与此同时,由于明初迁都北京为充实京城人口大力推行移民政策,使村落逐渐增多,是南蔡村镇这个地方村落发展最快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明代建村或正式定名的就有砖厂、甘桥、湾子、三毛店、北薛庄、安庄、宋台、上丰庄、南靳庄、西崔庄等。
  5、宋辽时期,因萧太后屯兵而演变成村落。
  在宋辽对峙时期,在辽国出现一位巾帼女杰萧太后,辽朝宰相萧思温之女,名绰,小字燕燕,辽景宗皇帝之妻,圣宗皇帝之母。因辽景宗年少体弱,朝廷之事均由萧太后决定,临朝27年,57岁归政于圣宗,未过一个月而死。在她主政时期,宋太宗多次北伐,萧太后领兵抗宋,在幽州打败了宋军并推行劝课农桑,减免赋税,赐贫户耕牛政策,改善了包括武清县等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后来由萧太后屯兵而产生的村落,如南蔡村镇马棚洼就是因辽骑兵搭建马棚而演变成村落;再如粜粮务是因为在辽代是粮米交易之所而演变成村落。而南陈庄村是因为西临凤河、龙河(古时称清泉河、桑干河),是萧太后的运粮河,水运便捷,土壤肥沃,有陈、黄、张三姓首先居此立村,名陈家庄,明洪武年间因村中有几户卖火镰出了名,又改为火镰陈庄。
  6、因清代圈地运动土地兼并佃户增多而产生的村落。
  清朝初年(1644),清摄政王多尔衮领兵入关打败李自成,定都北京。为奖赏有功人,在京城四周开展圈地运动,出现很多大地主。由于土地兼并加快,贫苦农民为生计所迫,迁居到此,租种地主土地成为佃户,从而形成了新的村落。如张辛庄村,此地原为南蔡村张姓地主的坟地,也是他的打谷场,张家在此地建房供佃户居住,后来由于佃户不断增多而演变成的村落。再如郭庄,清初是定福庄陈姓庄头的佃户村,名叫陈庄,后因郭姓大户和杜姓、王姓在民国初年到此居住而成村,更名郭庄。又如肖羊坊,清中叶有山东肖姓移民迁此,牧羊垦种,渐成村落得名肖羊坊。类似的还有张羊坊、苏羊坊两村。清朝末年,有张、魏两户从翁羊坊、刘羊坊、韩羊坊迁出,仍以牧羊、垦种为主,故名张羊坊、魏羊坊,后魏姓迁出苏姓为首户,遂更名苏羊坊。
  总之,追溯南蔡村镇村落发展史,可以看出该镇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考古资料证明当地在战国时期即有先民于此。而辽、金、元、明朝则是立村高峰期,主要源于辽、金、元、明开掘京杭大运河,和北京做为辽、金、元、明的几代都城有关。
  7、村落命名多以姓氏、军屯、物产、地貌、行业为基础命名。一是姓氏命名,成批移民到此定居而出现的村落,移民,大多以一家或一个家族居住在一起圈地立村,以先到此地居住拓荒或大的家族命名,如安庄、宋台、郭庄、张辛庄等。二是以军屯长姓氏或屯长管理户数为准命名,如郭官屯、聂官屯、六百户、八百户等。三是以主要物产特色、商业特色与名姓结合命名,如张羊坊、马庄、苏羊坊、蔡坊、马棚洼、南蔡村、朱庄、南商村、三毛店村等。四是以地貌为特点的命名,如甘桥、湾子等。五以吉祥祈福愿望命名,如定福庄,原传说此地有宋辽时期古墓,有说是宋代将军丁甫之墓,又有说为明代定国公之墓,官府并设专人看护,后移民增多,起名定府庄,在民国时期有人为吉祥之意,将“府”字改为“福”字,就叫定福庄了。
  8、村落的选址。从目前南蔡村镇村落分布看,在交通便利的京杭大运河两岸和近代京津公路两岸较为密集而且比较大村落居多;沿凤河东侧次之;靠近古白沙河(即大良镇辖区西南)村落虽较密,但规模不大。据此判断,当初村落选址,人们还是考虑地势高尚、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光线充足、居住安全等因素。一是依水而建,鱼草丰盛,交通便利,宜于居住;二是以土建村,人们自古以农为本,爱惜土地,多选择土地广阔、便于开垦的地方耕作,以广种多收或集中饲养,便于交易出售。

知识出处

御路古驿——南蔡村

《御路古驿——南蔡村》

本书主要记述了天津市武清区南蔡村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以及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内容。南蔡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位于京杭大运河畔,曾是南北交通要道,商贸繁荣。文章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口述传统等多种方式,对南蔡村的历史人文进行了深入挖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南蔡村的村落发展成因、民俗综述、传统礼仪习俗、居住院落民俗、古人诗章与民谣、传说与轶事、历史名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南蔡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阅读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郭守敬
相关人物
李自成
相关人物
多尔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蔡村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