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803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11

内容

一、历次修志记略
  据武清旧志序载,《武清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十一年,刊刻于万历十五年,由知县陶允光主修,兵部主事许铤、前中牟令梁津主纂。陶允光、许铤分别为志书做序。清康熙年间修志时此志尚存,后散佚。
  清康熙十二年,知县邓钦桢到任3年,奉旨修志,礼请师儒,取明旧志,“删除繁芜,纠正差讹,增补缺遗,阐发幽秘”,经数月成稿。邓钦桢因事迁转,未及付梓。十四年,刘世辅任武清知事,得邓志稿,订正核实,定稿成书。凡十卷,邓钦桢、刘世辅、赵之符、李衷绣、何如淮为志书作序。李炜、杨九有题跋。现北京图书馆只藏此志残本一、二、三、十卷。影印本藏于县志编辑室。
  清康熙三十九年,续修《武清县志》,由知县章曾印主修,山东巡抚李炜、教谕大名县人苏达、训导龙门县人王象春、河南佥事赵珣、贡生田士章主纂,卷首有李炜、章曾印序,卷末有王元璘、赵珣跋。此志久佚。
  乾隆七年知事吴翀总理修志事宜,重修《武清县志》并作序。此志现存武清县档案馆。
  光绪七年由知事蔡寿臻监修《武清县志》。此志为稿本,志末有钱锡采的《志议》,蔡寿臻的《答志议》,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库本书,经县志编辑室与其协商影印一部,藏于县志编辑室。是年,蔡知事“以辖境辽阔不克遍历,台召城乡士绅,每日若干人集合听事,刊表每乡政徵询”随问随记用珠墨书于册内,名为《武清县城乡总册》,分上、中、下三册,详记各村情况。还亲撰《武清志括》1部。两书均藏于北京图书馆。影印本,藏于县志编辑室。
  1939年武清县知事王文琳,主持翻印了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并为之作序。翌年,武清县新民会陈佩编撰了《武清县事情》。影印本藏于县档案馆和县志编辑室。
  1958年县政协组建了修志班子,县统战部部长张联卿主持此项工作,干事周维增负责组织工作。是年7月15日,以县政协学习委员会名义提出《编修武清县志初步方案意见书》,草拟了修志方案,搜集了一些资料,未及成稿而中断。
  二、本次修志始末
  遵照国务院办公厅〔1985〕33号和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1985〕29号文件精神,按照《天津市地方史志工作规划草案》提出的要求,县委决定1985年12月8日建立武清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县政协主席刘金铎任主任委员,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胜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祥生,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成全,政府办公室主任邵久武任副主任委员。有委员13人。编委会下设编辑室,做为县政府的一个办事机构,负责修志工作。政府办公室主任邵久武兼任编辑室主任。马悦龄任专职副主任,主持编辑室日常工作。后因冯祥生调任副县长、邵久武调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另两名编委委员工作有变动,经县委研究,于1987年4月18日,调整了武清县地方史志编修委员会,调整后有委员22名,增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俊田,政府办公室主任赵福海为副主任委员,赵福海兼任编辑室主任。
  新编《武清县志》阅三载而成稿,于1989年8月排印《蓝本》。志书编纂经历4个过程:
  (一)制定方案,作好准备阶段。
  从1985年12月筹建县史志编委会开始,到1986年5月完成了组建修志班子,制定编修方案,部署发动、培训骨干的工作。
  1986年3月,编辑室拟定了《〈武清县志〉编修方案》(草案)和《〈武清县志〉篇目设计方案》(草案)。4月24日,召开了县史志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两个方案,研究了为县志编辑室配备人员和如何编写县志、专业志等项工作。5月3日,召开了武清县第一次史志工作会议,县直各委、办、局负责人和主笔及各乡镇秘书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县史志编委副主任委员邵久武传达了国务院办公厅〔1985〕33号文件和中共天津市委办公厅〔1985〕29号文件,县史志编委主任委员刘金铎作了题为《群策群力,奋战三年,为编写新〈武清县志〉而努力》的工作报告,就编修《武清县志》及各专业志提出了具体要求,编辑室副主任马悦龄就《武清县志编修方案》和《篇目设计方案》作了说明,市总编室副主任孔昭慈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常务副县长任瑞平作了题为《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搞好我县修志工作》的总结报告。会后,县直各单位着手组建本单位修志班子。
  鉴于修志工作起步较晚,为加快速度、保证质量,5月20日,由常务副县长任瑞平,政府办公室主任邵久武主持召开了为编辑室抽调人员的会议。会后被抽调的19位同志陆续到岗,23日邵久武主持召开了编辑室工作人员会议。经过一周的准备,于5月27至30日举办了各单位修志人员培训班。至此,各单位修志机构均已建立。
  (二)搜集资料、编写初稿阶段。
  为了加强领导,交流经验,先后于1986年4月24日和12月27日召开首次县史志编委会和编委主任会。1987年1月21日、11月12日召开两次编委会,专题研究编好县志、局志工作。1987年3月10日召开了武清县第二次史志工作会议,常务副县长梁文忠,政协主席、县史志编委会主任刘金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张胜敏,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赵福海和全体史志编委,县直各委、办、局、科主管领导及主笔110人参加了会议。会上,邮电局、工业局、供电局介绍了修志经验。赵福海简要总结了三个单位的经验,并公布了各单位修志进度。刘金铎作了题为《振奋精神,再接再励,按期完成我县编史修志任务》的报告,梁文忠作了题为《加强领导,力争后来居上》的总结报告。3月27至28日,赵福海、马悦龄先后主持召开了县直部分单位分管修志工作负责人会议,座谈了解修志情况,进行分类指导。
  县志编辑室工作人员,采取编写新志与整理旧志同步进行,搜集资料与编撰县志志稿同步进行,编撰县志与指导各单位编写专业志同步进行的方法,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搜集资料和编撰74万字县志初稿的任务。
  1.编写新志与整理旧志同步进行
  因县建置年久,加之兵燹水患,旧志资料大都散佚。县档案馆只有一部清乾隆七年《武清县志》。为搜集资料,采取先近后远、先县内后县外的办法,从杨村到廊坊、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搜集到清康熙十四年《武清县志》残本四卷、光绪七年孤本书《武清县志》(手稿)、《武清志括》(抄本)、《武清县城乡总册》(抄本)和1940年《武清县事情》。翻印了乾隆七年《武清县志》3000册,并进行了点断、注释。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注解2640条,选用2063条,约20万字。
  2.搜集资料与编撰志稿同步进行
  为了加快修志速度,实行采编责任制,每两人包一编,四人为一协作组,既分编包干,各司其职,又通盘考虑互相支援。开始分成“概述”、“大事记”两个采编组,查阅了县委、政府、革委1964至1985年各种档案材料2450卷,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若干历史书籍总计6445卷(册),130956.85万字,录卡7448份,文字达457.7万字。
  编撰志稿采取“先铸坯,后精雕”的办法。从1986年6月至翌年底,完成了县志初稿9编52卷,约74万字。
  1986年底完成了《概述》,《地理编》建置、自然、人口卷;《经济编》农业、电力、交通卷;《文化编》教育、计划生育卷;《政治编》政权卷;《军事编》地方武装、人民防空卷;《大事记》现代部分计12卷。
  1987年上半年,完成了《经济编》林业、畜牧、水利、邮电、金融卷;《文化编》科技、卫生、文艺、广播、体育卷;《政治编》中国共产党、党派、运动、新时期纪实卷;《军事编》机构、民兵、兵制卷;《人物编》人物传、人物表中的部分内容;《大事记》古代部分及大事记补;《附录》中的文存及历次修志记略,计20卷。下半年,完成了《经济编》水产、工业、物资、建设、名特产、企业、粮食、商业、外贸、管理卷;《社会编》民俗、方言、民族卷;《军事编》兵事卷;《人物编》的人物录;《大事记》民国部分;《附录编》中考辨、修志人员名录,计20卷。
  县志初稿完成后,于1987年12月,编辑室全体人员与各乡镇政府、公安派出所对全县姓氏、户数、人口分布进行了普查,经整理编辑出版了《武清姓氏》一书。
  3.编撰县志与指导各单位编撰专业志同步进行
  在编撰县志的同时,县志编辑室为各修志单位培训骨干145人,分期到各单位进行指导、了解进度。先后召开两次修志经验交流会。1986年10月,县直23个单位编写的专业志、22个单位编写的大事记陆续完稿。由县志编辑室分类编为6个集成,共14辑,296万字。
  第一集成 党群(总工会、党校、共青团、妇联、劳动局、统计科、档案馆)
  第二集成 文卫上(教育局、一中、武清师范)
  文卫下(文化局、广播局、卫生局、体委、计生办)
  第三集成 财贸上(县社、物资局、粮食局)
  财贸下(财政局、税务局、工商局、物价局、外贸局、农行、建行、保险公司、审计
  局、计量局)
  第四集成 农林上(农业局)
  农林中(水利一、二、三)
  农林下(林业局、农机局、畜牧局、气象站、地震办)
  第五集成 工交上(工业局、邮电局)
  工交中(供电局、企经委、城建委、环保局)
  工交下(交通局)
  第六集成 政法(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民政局)
  1990年10月始,指导县直各单位续修专业志、大事记和各乡镇简志。到1991年底基本完成,县直各专业志大事记总计120万字,为两个集成。乡镇简志50万字为4个集成。
  (三)征求意见,总纂成稿阶段。
  为了保证志稿质量,县志初稿完成以后,分别送县直各单位领导审修。然后县志编辑室统修后打印装订成册,又将志稿送交离休老干部和一些专业人员征求意见。1988年5月9至11日召开了县内评稿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县史志编委会开会研究决定成立领导干部、编辑人员和专业人员三位一体的审修小组,进行了史实核订,政治、体例、文字把关。县委、县政府、县史志编委会特别强调把好政治关、史实关。经过审慎修改,于1988年10月完成了第二稿。将二稿送交有关领导审阅。根据主审领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责任编辑进行史实考证,数字核定,文字推敲。纂成第三稿。经领导研究,在第三稿的基础上,总纂成县志《蓝本》,排版印刷200本,作为正式评审稿。
  为了搞好《蓝本》设计,集中一段时间搜集、整理、拍摄照片,设计绘制图表。县志编辑室建立后,就先后发出征集资料的通知,搜集、拍照图片616张,在摄影工作中,得到驻杨村空军支持,许运友副参谋长、董建峰科长、蒋德增中队长与县志编辑室工作人员到境内各处选景点。于1989年4月和5月份进行两次航拍,经过精选,《蓝本》中拟载入彩照50幅,黑白照50幅。
  (四)评审志稿,修订蓝本阶段。
  1990年6月4至6日,市地方志办公室与县史志编修委员会在杨村镇联合召开了“《武清县志》(蓝本)稿评会”。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市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主任王辉,中国地方志协会秘书长、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左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杨大辛,市政府办公厅四处原处长甄国栓,市农委办公室副主任郑云生,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市志办主任董坤靖,市地方志编委会委员、市志办副主任陈士和、郭凤岐,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曹子西,山西地方志协会副会长曹振武,武清县志顾问孔昭慈(市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吕敦(市志办区县指导室成员、副编审)、徐华鑫(天津师范大学地理系副教授),河北省丰南县志办主任李继隆,三河县志办主任刘炳亮,市志办区县指导室成员,天津市第一批单独修志的塘沽、汉沽、大港三区,蓟县、宝坻、宁河、静海四县志办负责人,中共武清县委书记徐景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史志编委会主任刘金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邵久武,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何俊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张胜敏,副县长、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冯祥生,县政协副主席张树琪,县史志编委会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编辑室主任赵福海,新闻单位记者及编辑室工作人员出席了会议。
  会上,领导、专家、学者和区县修志同行充分肯定了《武清县志》(蓝本)是成功之作,它以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记载了武清从西汉至1985年的历史和现状。志书“观点正确,门类齐全,层次清楚,特点鲜明,文字洗炼,图文并茂,可谓一方之全史。”但是也提出了《蓝本》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指出了改进方向。
  会后,县领导责成编辑室认真研究稿评会的意见,尽快做出修订计划。编辑室五位同志,利用10天时间,把县领导、方志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梳成“辫子”,逐条研究,拟定了修订方案和篇目修改方案,及时向县领导汇报。市志办的郭凤岐主任和区县指导室的吕敦、赵继华、王翔(女)同志多次来县指导。县史志编委七位主任,就县志《蓝本》修订的具体问题,先后于6月30日、7月18日两次召开会议,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讨论通过了两个方案,并做出如下决定:1.为了增大志书的信息量,提高志书“存史、资政、致用”的作用,用最新的资料充实县志内容,以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清县实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将志书下限延至1990年;2.为了减少志书层次,使志书框架更科学,决定取消编的设置,采取分志并列式,卷内分章、节、目;3.调整篇目,全志由卷首、分志、附录、后记组成。卷首为概述、大事记,中间为25个分志及附录和后记;4.限期完稿,为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缩短下限与出版的时间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修订稿于1991年3月前完稿。要求县直各单位恢复修志小组,续写1986年至1990年大事记、专业志;各乡镇和驻武清单位,建立修志小组,撰写本单位的专业志、大事记。会上还决定为编辑室借调13人充实编辑队伍。会后,县委、县政府于1990年7月30日以武党发[1990]12号文件,批转了《武清县志编辑室关于〈武清县志〉蓝本的修定方案》。
  8月2日召开了武清县第三次史志工作会议。县直各单位、驻武清各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宣传委员、党办秘书2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赵福海主任代表编辑室作了题为《以稿评会为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为编修一部高质量的〈武清县志〉奋力争先》的报告。编辑室副主任马悦龄就修志的几个县体问题作了说明。县委副书记王成全、常务副县长邵久武就如何搞好修志工作分别作了重要讲话。会后转发了王成全、邵久武、赵福海的讲话。各修志单位相继恢复和建立了修志小组,搜集资料,编撰志稿。于9月底至翌年元月初,陆续完稿。
  是月,在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扩大)会议上,马悦龄代表武清县志编辑室作了题为“领导主修,众人齐力”的汇报,得到市领导的肯定。
  编辑室采取“总纂负责,分纂包块,采编包卷,分工负责,一包到底”的办法。18人分为5个小组,每人包2至3卷。7月下旬开始搜集资料,本着“写什么找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与县直、乡镇修志小组同步进行,采编结合。10月1日正式编纂、考证、修订。到1991年3月底陆续脱稿。经过集体讨论,逐字逐句精修后抄清,分呈主审领导审订。
  (五)报送验收,终审定稿阶段。
  《武清县志》蓝本修改完成后。1991年6月经县长梁文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金铎签署,报送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验收。市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力量进行了审验,对志稿提出了一些意见,并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与武清县有关领导和史志编辑室进行了交换。根据市地方志编委会审验意见,县史志编辑室对志稿再次作了修改,并重新打印清楚,经市地方志编委会终审定稿,12月发排,1992年底成书,计8000部。其中精装本3000部。
  在志书排印期间,因赵福海调市农委工作,由张树林任编辑室主任。
  在编修县志的整个过程中,由于县委、县政府、县史志编委的重视和领导,由于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的及时指导,由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进度较快,效果明显。专家、教授、学者、曹子西、曹振武、解惠全、杨自翔、董淑瑞(女),县内各界人士曹洁如、胡庚辰、沙国璞、严如良、宋庭玉、杨献文、刘光环、周克昌、杜堉、程启龙、刘广衡、陈子彬、高立、张建国、李克山、王绍棠、陈瑞民、杨玉茹(女)、朱广全等为整理武清旧志或编修武清新志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关专家、学者杨大辛、韩嘉谷、刘怀章、肖笛、张巨文、赵庆等对志稿的某些部分提出了一些宝贵意见。有关方面人士李春成、许运友、董建峰、李广安、蒋德增、高颂杰、谢仁忠、陈承海、常津生、贾建茂、刘希武、杜宝江等对摄影,尤振鸿、张承娟(女)、王莹对图照编辑排印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新编《武清县志》确实是“众人修志,众手成书”,虽“出百家之手”能“成一家之言”,这是与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邵久武同志在总结中指出:“修好一部县志,工作人员发扬了开拓进取、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精神,坚持了艰苦奋斗、扎实肯干的作风,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纪律,是很辛苦的。”何俊田同志在一首“咏修志”的诗中诵道:
  两千年志五年修,百手擎椽众力枯。
  谁晓夜阑多秉烛,一泓艰苦万方遒。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