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图书馆
武清区图书馆
机构用户
武清区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十五卷 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武清县志》
图书
唯一号:
020520020230000797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五卷 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54
页码:
783-8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武清县人物传略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物传、人物录、烈士表、群英谱等。
关键词:
武清县
人物
传略
内容
第一章 人物传
阳球(东汉) 字方正,渔阳泉州人。善长击剑,熟悉骑射,性情严厉,喜好申不害、韩非子法治学说。郡吏侮辱他的母亲,阳球集结几十个年轻人,杀了郡吏,并且灭了吏家。远远近近的人都知晓他的名字。
后来被选为孝廉,任命尚书侍郎,出任高唐县令,接着被征召到司徒府,授予九江太守的职位。这期间,他想方设法消灭贼寇,拘捕捉拿奸诈的官吏。调任平原郡相之后,郡中的官吏都尊敬佩服他。后因残忍严酷获罪,被罢免官职。因为在九江时有功,又授予朝中议郎。继后做了尚书令,奏本请求处置谋害忠良、玩弄权术的鸿都文学中常侍王甫、曹节等人。调任司隶校尉后,便把王甫和太尉段颎、中常侍淳于登等数十人关入监狱,而后在夏城处王甫以分尸之刑,榜上写4个大字:“贼臣王甫”。人们都敬畏他的高风亮节,然而没有列入《党锢传》,由此可见他的刚强正直。
田豫(三国·魏) 字国让,渔阳雍奴人。年轻时自己去依附于刘备,刘备把他视为奇才。田豫因为母亲年迈,请求回归故里,刘备哭着与他道别说:“遗憾的是不能和您共同成就大事业。”
后来归附公孙瓒担任长史,公孙瓒知道他有谋略,但是不能任用。当时英雄豪杰四起,太守鲜于辅不知该归附谁,田豫说:“最终夺得天下的一定是曹氏,应当赶快归附曹氏。”田豫后来便归附了曹氏,从丞相军谋掾升迁到弋阳太守,多次建立军功。
南阳侯聚集许多人,大肆盗窃,太守逮捕了五百多人,应当判处他们死刑。当时正值田豫调任南阳太守,亲自训导囚犯,并释放他们返回家乡。那些囚犯叩头表示感谢,回乡后都能悔过守法,从此郡内就平静了。
魏文帝初年,北部边疆受到侵扰。田豫出任护乌丸校尉,平息了许多叛乱,声威震撼北部边疆沙漠,从此那里得以安宁,田豫被封为长乐亭侯。后来任汝南太守,加封殄夷将军。魏太和末年,田豫统帅青州军队讨伐公孙渊,他详细勘察地理,巧妙利用天时,在成山诸岛一带用少数兵力打击众多敌兵,出奇制胜。又加授振威将军,兼任并州刺史。邻族的人仰慕他的名声来拜谒,并州境内安宁快乐,百姓都敬仰佩服他。
田豫被召回京城,升为卫尉,屡次请求辞去官职,未被批准。于是田豫说:“年纪超过七十岁还占着官位,就如同‘夜行不休’,是违犯汉法的,这是罪人啊。”后来自称有病不再出来,卒年八十二岁。
田豫一生清贫,节俭,廉洁,所得的赏赐都分给手下将士,别人馈赠的东西都记帐入库。
高闾(南北朝·北魏) 字阎士,原名驴,渔阳雍奴人。早年丧父,努力学习,广通经书,下笔成章。
小时候当车把式送租到平城,准备了名片,去造访司徒崔浩。崔浩和他攀谈,被他的渊博学识深深感动,颇为惊讶。崔浩管他叫“闾”,于是改“驴”为“闾”,从此出了名。
北魏文成帝死后,他与高允进入宫禁,参予决策大政方针,被赐予安乐子爵位。因在徐州有功晋升爵位为侯,又加封昭武将军。承明初年,任中书令给事中,把机密诏令交给他管理,当时官府的文书、墓志铭、神道碑、赞颂文章都出自他的手笔。调任尚书中书监后,向皇帝上表,请求修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的长城,以便免除流动防守的劳苦,消除北族劫掠的祸患,以逸待劳,这样做有五方面的益处,于是孝文帝诏令他当面商议。对迁都洛阳一事,他也上表劝谏,指出这样做有十方面的害处。
北魏宣武帝继位后,高闾多次上表要求退位,皇帝下褒奖嘉美的诏书,授予他光禄大夫官职,赐给金印章紫绶带。高闾做官历经六代皇帝,死后加封镇北将军、幽州刺史,谥号“文贞”。著有文集四十卷,和高允并称“二高”。
曹化雨(明) 字次渠,王庆坨人。起初任锦衣卫南堂理事,明思宗时,凭武功被特别晋升荣禄大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曹化雨为人公平诚信。
当时正值魏忠贤任意结党营私,为非作歹,灾祸殃及水乡。曹化雨不畏惧他的强暴专横,列举魏忠贤的罪状,上奏书检举揭发,使几十个村庄得以安居乐业。捐献出自己的俸禄来佐助军队,代替逃避租税的百姓交纳税金,使他们免遭被诈被拿之苦。对到结婚年龄而不能娶妻的人、贫穷不能埋葬死者的人,他都解囊相助。遇到灾年,便煮粥赈济贫穷的人。六次遭灾六次进行赈济。建立免费的村塾,对童子进行启蒙教育,坚持了四十年。曹化雨去世后,人们都思念他,每年都祭扫他的陵墓。
曹文度(清) 字坦之,曹化雨的次子,王庆坨人。喜欢读六经和诸子百家之书,精心研究天道的规律,检束自己很严格,只图不显露自己。天性非常孝顺,父母有病,亲自尝汤药,父母的遗嘱一丝一毫也不违背。平时与兄长相处也是衣帽整齐,左右侍候,做事一定请兄长准许。分家产不要多的,只取少的,人们所不了解的美德确实很多。他接济成全别人也很真诚,乡里百姓都受他的感化。死后赐官儒林郎、翰林院检讨加二级。
李可桢(清) 字克生,号坦斋,邱家庄人。十四岁进入县学,文才名声一天天地显著。侍奉守寡的母亲四十多年,竭尽儿子孝顺奉养的职责,始终如一。照顾同族的人和乡里朋友,提拔扶植后辈人。
他天性仗义,把别人的事看成自己的事。救济贫困的人,为人掩埋尸骨,施舍粥饭,多年不间断。倡议修建学校、撰修县志,为义学捐献良田。当权者表彰他家,并推荐他进入朝廷办的学校,但他不去做官。李可桢治家有方,教育儿子成就了功名。
李炜(清) 字峻公,号浣庐,李可桢的儿子,邱家庄人。小时候就有才华出众的名声,是康熙癸卯年那科的举人。
李炜起初任饶州同知,升为户部员外郎,又改任兵部郎中。分巡东兖州道时,恰逢康熙皇帝南巡,特殊提拔他为粤东臬司,有很多杰出的政绩。后调任湖北藩司,补安徽藩司时,革除弊端,抚恤百姓,长江南北一带大多受益仰赖于他。不久升任山东巡抚,整顿纲纪,断绝行贿受贿歪风,振兴教化,恩德和威严同时施行,政绩卓著。
晚年在家闲居,考虑到孔圣人的庙倾倒坍塌,捐献资金重修尊经阁、明伦堂、棂星门。参与修撰县志,建立免费的学校。
曹传(清) 字书言,曹文度的儿子,王庆坨人。聪慧颖悟异于常人,工于诗歌绘画,尤其擅长书法,自成一家。壮年丧父,侍奉母亲备尽孝道。他天性慷慨仗义,喜好施舍,创建庆成书院,来培养人才;捐献巡逻警备的船只,用来解除百姓的困苦。乡里百姓很感激他的恩德。
康熙皇帝春天出巡时,他屡次被召见,备受皇帝宠爱,给他的赏赐很丰厚。命他担任内廷供奉,因为身体有病,他坚持辞谢。接连被封为儒林郎、翰林院检讨加二级。
刘佐(清) 河西务人。为人朴实、敦厚、谨慎,和乡里人相处,从来没有过急躁的言语、愤怒的脸色。雍正三年是个大歉年,刘佐减免地租房价。当钦差大臣查问救济灾民的情况时,他打开自家粮仓来救济穷人,不费朝廷的颗粒粮食,使几百户人家得以活命。监察御史张某、吏部正郎乔某非常赞赏他的义举,表彰他“能够广施仁德之心”。
刘佐精通医术。别人请他治病,不分寒冬酷暑白天黑夜都为诊治。遇到贫寒的家庭,他就赠送药品,资助财物。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仗义。
李瑞东(1851—1917) 名树勋,字文侯,号瑞东,城关镇人。因鼻子扁平,人称“鼻子李”。自幼癖好拳棒。曾拜河北饶阳戳脚门名师李老遂求艺九年,尽得其门真髓。后与王子斌结为金兰,学弹腿功精妙。又与董海川学得八卦掌,武功大进。
光绪六年四月二十八日与京都端王府总管王兰亭结为兄弟,学太极拳,凡三载,武功融通。再拜著名拳师、岳飞后代岳青山为师,得真传。
光绪十六年被端王府聘为武术教师。二十年为慈禧太后作祝寿表演,飞身跃至太和殿顶,显露轻功绝技,被慈禧誉为“神鹰”,留宫内充任四品带刀侍卫,实则在宫内传授武功。
数年后回乡,又拜甘淡然为师,习练“八卦奇门拳”,武功达出神入化之境,熔六门拳术于一炉,创李氏太极拳,国内外均有传习者。
一生致力推广武术,门徒百余名。在津创办“中华武士会”,任会长。民国初,以武德高尚,主持天下武林英雄会,任总裁判长并做上乘武功表演。
博学广闻,通晓医术,药理、针炙、点穴、内外伤科皆通。在县城建有济生堂药店。为人治病,不取分文。1917年农历正月初二辞世,年六十六岁。
张策(1866—1934) 字秀林,马神庙人。通臂拳名家,为清末民初“京东三杰”之一。
生于武林世家。幼时家贫,身体瘦弱,七八岁时随父辈练武。后从师王占春学“五行通臂拳”。继遇奇人韩老道指点,苦练磋磨,历时数载,深得其拳精妙。又拜陈庆、杨健候为师习太极拳。工武勤苦,精益求精,持恒不辍。壮年时,武艺超人,颇有声望,闻名于大江南北。1934年11月17日《民声报》载:“通臂专家张策精于技击,初有声于燕赵之间,常北走关外,南至齐鲁。踪迹所至,声誉大振。”
武艺高强,武德高尚。光绪三十一年在香河县各村教练拳术。1914年在北平市电话东局和南分局教练武术。1923年在先农坛四面钟和南城新世界附近设场授徒。1925年在北平体育学校(后改为国术馆)任武术教师。1930年去奉天府国术馆任教。“九一八”事变后返北平。后又在沈阳、北平等地开设武馆,广收门徒,弘扬国术。
1932年应邀赴南京国术馆与杨澄普、吴剑泉、吴图南研究太极拳。其间,与国术馆教官孙露棠较量武功,只一招孙即败北。
虽武艺高强,但从不轻易与人较量。迫于无奈,也是点到而已,不伤皮肉。宣统三年夏初,自称“花刀王”的李四执意与张比武。比赛中,李的长衫背部被刀削得支离破碎。因未损伤皮肉,李竟全然不觉。
不畏强暴,见义勇为。清末,河南一“封疆大吏”倚仗权势,自恃武艺高强,凌辱武林众家。应武林之邀,张赴河南将其斗败,为武林伸张正义。1923年东北马戏班姐妹俩在北平天桥设场卖艺,几个法国兵言行不轨。张见此景,用拳术和气功狠狠教训了几个法国兵和不法英国人,随后飞身单脚立于兵器架的大刀尖上,连打几个旋风脚,吓得在场洋人抱头鼠窜。
后因吸食鸦片,身心日衰。患腹泻,医治无效,1934年11月14日辞世。
张曰轼(1880—1939) 字志瞻,王庆坨人。幼聪颖好学,应童子试,入邑庠,继补廪生。后考入北洋师范学堂。毕业后任武清县高等小学堂义务校长,继任王庆坨高小义务校长多年。躬身讲授,热心教导。布衣蔬食,勤俭耐劳,为诸生倡。
性忠厚,重礼仪,严于律己,自奉甚薄。孝敬父母,友爱弟妹。一门雍穆,毫无间言。交友以诚,谦虚谨慎,与人无争。
工于文,精于史,尤擅楷书,邑中碑文记叙多出其笔。酷爱书籍,搜购残旧书卷,被人称为“破书张。”
“七七事变”后,日感寇凌,国事日非,积郁成疾。1939年农历8月14日病逝。
陈光远(1872—1939) 字秀峰,崔黄口人。早年学徒,因与掌柜不睦而退。19岁入北洋武备学堂习军。后任武卫右军、自强军、北洋常备军的队官、管带、统领等职。清光绪三十年任二镇四协统领官。
宣统二年任北洋第四镇第七协协统。翌年随冯国璋赴湖北攻打汉口立“功”,署理第四镇镇统。旋因所部兵变被革职。1912年任总统府军事咨议官。翌年7月任热河巡防营统领及赤峰镇守使。1914年袁世凯成立军事模范团,被调回京任副团长及新军督练处督练,代团长职。1915年任陆军第12师师长。张勋复辟时,任讨逆中路军司令。1917年9月任江西督军。1922年6月与广东政府北伐军交战,败后革职,回津经商。1924年7月授将军府鉴威将军。
一生巧于算计。任江西督军时,借陆军部每年不能如期拨发服装费之机,每月由财政厅领取15万元,以此自办实业。华欣纺织厂(天津、卫辉、青岛3个厂)、耀华玻璃厂、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矿务公司、中国实业银行,中原公司等均有其股。还开办德丰银号和2处当铺。在天津广置房地产业,在北京有住宅1所,在天桥有出租房几百间。在武清占有土地1万余亩,在崔黄口拥有大宅院。
家拥巨资,子女联姻阀阅,人多侧目。1939年8月16日病故于天津。
刘翠霞(1910—1941) 女,敖嘴村人。30年代评剧“四大名旦”之一。
生于农民家庭。幼学梨花大鼓,后入“金花玉班”,先从师张伯龄、罗万盛学戏,后拜赵月楼为师,习旦角,聪颖好学。16岁即演正戏,20岁挑班主演,更“金花玉班”为“山霞社”,誉满津城。24岁时被誉为“评剧大王”。26岁时被推为“评剧皇后”。倾心评剧革新,推出评剧武戏、时装戏,率先试用机关布景,把京剧和大鼓唱腔融于评剧中,创造了独具风格的刘派艺术。
刘身体虚弱,有滑胎的毛病。为了使同伙能分到钱而不致挨饿,就一直坚持演出,直至病逝。一次天津发大水,她拿出钱给人们起伙食,一次吃饭者达500余人。她死后,同伙无不流泪,自动参加送殡的人很多。
1941年7月5日病故。年仅31岁。
柳世平(1904—1945) 字之安,绰号柳小五,下伍旗村人。幼年家贫丧父,做小买卖,喝鸡鸭(到各村买鸡鸭后贩卖)。17岁即出入酒肆、赌场。18岁时在大沙河村南劫道,被判刑3年。出狱后,倒卖海洛因、枪支。后投靠匪头李恩荣,网罗亲信,自成一伙。
1937年战败王文琳围剿队,后火并李恩荣,继而招兵买马,网罗匪徒200余人,为害一方。1938年7月率匪投日,被委为伪县保卫团一中队长兼下伍旗自卫团队长,围剿抗日力量。后升任伪县防共联合自卫团大队长,在太平庄一带捕杀抗日军民数十人。1939年9月25日,被日寇华北驻屯军司令部委为伪县警备大队少佐副大队长,忠实为日推行“治安强化”。翌年,武清县被津海道命名为“治安模范县”。
1943年5月,任伪河北省津海道保安队副队长兼县保安队副联队长,率部赴永清、安次、霸县、香河等县扫荡。1945年春强迫百姓沿县界开挖封锁沟,名曰“惠民壕”,修筑岗楼、据点200余个,在据点间修“警备路”,路两侧一二百米内的高庄稼均被砍掉,百姓惨受煎熬。是年6月22日任伪县长兼县保安队联队长。日降时,先后逃匿天津大安公寓和下伍旗村。11月21日,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第一突击队支队长郭士明伙同伪县保安队副联队长张万芳(张兰普)将柳诱至县公署院内击毙,民皆称快。
田进良(1915—1946) 河北省获鹿县李村人。1933年参加革命。
田世英(1915—1946) 河北省曲阳县北养马村人。1938年参加革命。
1946年3月1日建立中共路北武清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田进良任县委书记,田世英任县长,组织群众,发展地方人民武装,以摧毁国民党据点。开辟五区、六区、北蔡村至下伍旗一带及安平以南河西务以西共百余村的根据地和游击区。
是年6月15日,进良、世英等6人由崔黄口去北靳庄慰问宝坻县支队。行至村北与国民党河北省保安团纪保清部遭遇。世英中弹壮烈牺牲,进良奋勇还击,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就义。
县委、县政府在宝坻县大口屯召开追悼大会。挽联为“国难正当殷方冀与民造幸福,和平不日现所期为国竟捐躯”。冀东日报发表了《痛悼死者》的纪念文章。
李秀俊(1931—1948) 上殷庄人。1947年1月任村儿童团团长,组织儿童站岗放哨,为八路军传送情报,斗争地主恶霸。逃亡恶霸地主王九山对其怀恨在心,勾结“还乡团”到处搜捕。1948年8月23日,秀俊在杨村集市被捕,惨遭酷刑逼供,宁死不屈,被残杀,年仅16岁。
王明德(1897—1947) 大友垡村人。雇农出身,为“活组”(长工、短工的组织)负责人,组织贫雇农做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1947年村成立农会,任主任,发动农民斗地主分田地。是年8月的一天,逃亡恶霸地主刘瀛及其子身揣凶器欲行阶级报复。村民夏永清急回村,劝王暂避。王毅然表示:“我给共产党办事。斗争地主不是为我个人,我不怕!”是日下午,刘氏父子突然窜到打豆场,手持刀斧向王头部猛砍数十下。王经抢救无效,数日后在解放区刘宋村去世。
周帮良(1910—1948) 西吕村人。1945年任村长。为八路军区小队传送情报、查岗放哨、安排食宿,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斗争,冒险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土地改革中,领导农民斗地主分田地。1948年1月8日,因人告密,被匪徒毛傻子、刘士歧、毛庆林等抓捕,投入北运河凌眼里致死。
李德甫(1890—1948) 辛庄寺人。雇农出身。1947年成立村农会,任主任,组织苦大仇深的农民忆苦,激发阶级感情,并送子参加解放军。翌年7月16日,国民党汽车团带领“还乡团”突然扫荡。李未及躲避,隐于群众之中。遭抓捕,英勇就义。
王大娘(1907—1948) 女,大旺村人。出身贫苦,幼时被卖,几经辗转,落于武清,嫁与王宽。乡里尊称“王大娘”。1938年始做党的地下工作。任区小队联络员,传送情报,筹集军粮及活动经费。1942年送12岁儿子参加八路军。
1947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因叛徒告密,被“还乡团”抓捕,押往西洲村时面不更色,向送行群众坦然地说:“乡亲们,多保重,下世再见!”
“还乡团”迫其光脚走烧红的铁板,施用烙铁烫乳房、开水浇头、辣椒水灌鼻等酷刑。王大娘忍受巨痛,誓守机密。翌年农历正月初一,在豆张庄村南刑场上,王大娘视死如归,横眉怒视。刽子手心怯胆颤,两枪未中,大娘厉声喝道:“你们别发抖,再来一枪!”英勇就义。
陈明(1927—1948) 女,原名谷云春,河北省丰润县谷家套村人,中共党员。1942年参加抗日工作,1947年初,任路北武清县妇联会主任。
到任后,立即要求去斗争艰苦的边缘区大十百户村开展工作。她深入贫苦农民家中,宣传形势,耐心讲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红旗一定能插遍全中国”等革命道理,领导群众开展土改运动,组织妇女向地主开展说理斗争,工作扎实有成绩。当时逃亡地主跟随国民党军队向大十百户村反扑,进行阶级报复,捕杀十几名贫苦农民,放火烧毁3户贫农的房子。为稳定人心,鼓舞斗志,敌撤退后,她就爬上房顶用广播筒喊道:“八路军永远和老百姓战斗在一起!”她宣誓:永远与人民生死在一起!
1948年2月13日,宝坻县地主“还乡团”随国民党暂三军汽车团向北运河以东解放区进行大扫荡,陈明在组织群众转移时被围。为掩护村干部和群众,挺身而出,喊道:“就我一个是八路军,别人都是老百姓!”被押至大口哨村西,郭士明亲自审问,陈泰然答道:“今天姑奶奶落在你们土匪手里,要杀就快点杀,不用废话!”英勇就义,年仅21岁。
王猩酋(1876—1948) 名文桂,字馨秋,中年易字星球,晚年更用猩酋,又号迟道人,别号净饭王、石器猿人,王庆坨人。
居家设塾历40余年,潜心教育,不为重金争聘“专馆”所动,坚持有教无类,富贵子弟求学必重金,贫寒儿女就读可减费。
其文洒脱豪放,诗尤俊逸。20年代初名噪京津文坛,在《汉文京津泰晤士报》副刊发表诗文,痛斥时弊,抨击军阀。1937年日本侵华,王痛心疾首,挥笔作诗痛斥日寇。日人猪子水仙慕名访王,作《樱花诗》,炫耀日本文明。王当即以窗外盛开的玫瑰花吟诗“回敬”:“新晴玫瑰吐奇葩,开遍中原千万家。借问此中香意味,何如东国紫樱花。”伪县知事王文琳迁任,豪绅吹捧颂扬,请王书匾送行。王提笔立就“雍奴思寇”,一语双关,群绅愕然。
1945年王庆坨第一次解放时,王奋笔疾书《八路军赞歌》以示心意。他鼓励二孙子及进步青年密学《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1948年王庆坨第二次解放,送长孙从军,渡江南下。
精医术,倡素食,主薄葬,撰写《薄葬说》。服膺张仲景《伤寒论》,教学必读《本草纲目》。王庆坨瘟疫流行时,昼夜无停履,不索贫者谢,回生者不可胜数。工书画,善考据。著有《大禹九鼎所在考》、《雨花石子记》,分载于《燕京大学考古学社刊》、《中国史迹风土丛书》。
1948年病危时立下遗嘱:不着寿衣,不举哀,不惊动亲友;柳条筐作柩,葬于次薄隙地;不起坟头,只立小石柱,正面刻“王猩酋公之墓”,两侧分刻“不棺”、“不坟”;将所藏书籍、经典、墨砚、字画、古钱等分予诸生。
李金顺(1896—1952) 女,王庆坨人。出身贫苦,14岁随母赴津谋生,跟小元元红学河北梆子,后拜葛春兆为师习京韵大鼓。16岁跟东发红(孙凤鸣)学唱莲花落子。后转艺多师,融汇众长,形成“李派”演唱艺术,为奉天落子主要代表人物,名蜚东三省。
热心评剧革新。在原有四大件乐器伴奏同时,增加了笙、管、箫、琵琶、三弦、二胡、四弦等,以烘托音乐气氛。精心设计唱腔,剧本上画满各种记号。表演亦独具匠心,唱、作兼备。李派艺术哺育了白玉霜、刘翠霞、喜彩春、喜彩莲等著名演员。
1928年不惧汉奸、军阀威胁,演出爱国时装戏《爱国娇》。
1933年退离舞台。1951年欣然接受天津市文化局培养评剧青年演员的任务。翌年冬,心脏病复发去世。
许惠东(1902—1954) 名震瀛,号惠东,城关镇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法系。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历任国民党武清县党部指导委员、河北省党部民运科长、中央执行委员、北平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北平市参议会议长等职,广交国民党军政要员于右任、傅作义等及地方士绅。
1935年国民党停止在华北地区的党务活动,留许秘密组织华北抗日协会,并任会长。其间,许策动伪冀东政府的保安队起义;筹集资金购买药品,支援华北各地抗日游击队;组织开滦工人开展抗日活动;搜集日寇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情报,提供给有关方面,加强与华北各地游击队的联系。
1939年初,国民党政府委其为河北抗日游击司令部战地处处长和平津两市党务特派员,去太行山区协助抗日工作,在北平组织国民党地下组织,发动工运和学运,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搜集情报。1943年后在黄河沿岸抗击日寇。华北沦陷后,在伪华北治安军内组织地下抗日部队“震威军团”并任司令。1945年3月奉召赴重庆参加国民党“六大”,行至山西介休,被日特抓捕,备受刑讯,缺席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北平市党部主任委员,其间建立“华北综合技术研究所”,与宋子文斗争,密令铲除汉奸柳世平,拟订战后北平市建设规划。
与李宗仁过往甚密,无视蒋介石、陈立夫许诺的官位和金钱,通力支持李竞选副总统。
1948年秋,以北平市参议会议长名义,串联天津和华北五省参议会,成立“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辞绝南京政府,听从傅作义的劝告,迎接北平和平解放。
解放后,以1948年“七五”事件被捕。1954年在狱中突患脑溢血病故。1984年落实政策,撤销1954年6月21日北京市军管会军法处对许惠东的裁定,恢复名誉,按起义人员待遇。
刘坦(1910—1960) 原名允恭,号田骄,后改名郁,中年再改名坦,王庆坨人。幼年家贫,无力求学。9岁从师王猩酋,七载寒窗,文、史皆善,书法长魏碑。17岁就教小范口小学,潜心史学研究。九载苦心著述《史记纪年考》,193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轰动史学界,为历史学家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赏识,致函相贺。教育部颁发大学讲师委任状。1940年迫于生计,先后就教于天津、杨柳青。二载未满,辞职回乡。朋友荐其去乡公所管帐,他愤然回绝,说:“宁可饿死,也不给日本人干事。”时隔不久,又将刘骗至乡公所,迫其就范。刘将钥匙往桌上一扔,说:“古人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之志不可夺’,不管你们如何插圈弄套,我是决不在这儿干的!”推开众人,扬长而去。
解放后,刘重新修定了《史记纪年考》,并撰写了《中国古代星岁纪年考》。其史学研究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日本新城新藏博士深表折服,函约与刘会面。1956年秋,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年会,受到周总理、郭沫若院长的接见。郭沫若说:“世界上研究星岁纪年的人屈指可数,祝你取得更大成绩。”并希望他留京搞研究,他婉言谢绝了。
生活清朴节俭,每日粗茶淡饭。常与人言:“我一天三个窝窝头,一小块咸菜,有一毛钱就够了。”他不染流俗,终身不娶。1958年春,身患肺结核病仍致力著述《三皇五帝考》。1959年被聘为政协武清县第一届委员。三年困难时期,病情加重,然不求特殊照顾。1960年秋辞世。遗嘱将全部书稿献给县政协。装殓时,发现其枕下一边是《三皇五帝考》手稿,一边是有意不用的各种特供票证。
冯志平(1918—1965) 曾名建兰,河北省安新县东马村人。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抗日先遣队指导员,安新县区委组织委员、区委书记,霸县胜芳区委书记、镇委书记等职。
1942年5月,日寇扫荡冀中平原,冯在安新县深入农村,发动群众与日寇斗争。解放战争开始,调霸县开辟工作,组织群众开展反霸斗争,进行土地改革,是胜芳战役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
1952年9月调任中共武清县委书记。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注重调查研究,亲抓典型。为改变武清多灾易涝的自然面貌,深入基层,足迹遍及武清各地。绘制筐儿港北的改造蓝图,组织群众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整修八孔闸、六孔闸等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夹道洼、高坑等水利设施;疏浚永定河、北运河等河道;开挖干渠、支渠,实施“北水南调”,使路南一度成为武清粮仓。
为改变武清面貌,常常废寝忘食,深夜不眠。他联系群众,爱护干部,对干部严而诚,下乡工作时与群众吃一样的饭,受到干部群众的爱戴。
1965年9月30日上午,他带领干部去崔黄口公社视察指导工作后回县委机关,翌日凌晨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47岁。
崔万(1926—1968) 河北省任丘县西汜村人。194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4年脱产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安次、霸县、武清等地开辟新区。
1961年6月任武清县长,带领全县群众克服困难,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作风正派,言行一致,光明磊落。为改变多灾低产面貌,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具体解决“北水南调”工程中的问题。
因抵制“文化大革命”被诬为“三反分子”。屡遭批斗,仍义正辞严,伸张正义,坚持真理,因而惨遭折磨。1968年4月20日在专案审查期间不幸辞世,时年42岁。
吕凤英(1950—1971) 女,藕甸村人。1970年高中毕业。喜读毛泽东著作,在校多次被评为先进典型。回乡务农,虚心学习,严于律己,常以“干革命就要豁出一切,为人民要勇于献身”激励自己。
1971年5月27日晚7时许,吕劳动回家途经机场排污河,发现3个儿童落水,立即跳入水中,奋力抢救,使儿童脱险。因过度疲劳,沉没水中,光荣献身,时年21岁。是年12月2日天津军分区召开表彰大会,给她记二等功。13日,中共武清县委决定,追认她为中共党员。
周友贵(1905—1971) 老米店村人。解放初期,致力于农作物科学种植,改进棉花传统种植法,更新管理方法,其经验在全县推广。农业合作化后,不分昼夜,倾心发展集体经济。当时,三四人拉的一盘犁,他一人就能拉,乡民赞曰:“周友贵的犁——一人拉。”
破除小麦大垄稀种法,推行“12行一带”的小垄密植,搞试验田,精心管理,终获丰收,被誉为“种田能手”。1957年当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出席了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群英会。1971年病故。
崔洪藻(1919—1972) 半城村人。信仰基督教。1941年燕京大学肄业,翌年始任教师。解放后两次当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省政协委员。被誉为“教育家”,常以“桃李遍城乡”自慰。
崔出身地主家庭,但思想开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土改前夕,将家中125亩土地全部献给农会,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1956年国际形势紧张之时,他说:“战争打起来,我跟共产党走,不要,也跟着!”他服从工作安排,抓过教学,搞过总务,事事尽心竭力,从无怨言,多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谨慎持重。反右派运动中,对乱扣帽子作法很不满意,认为不能把“个性问题与政治问题混为一谈”。1958年学校搞勤工俭学,他认为方法对头,但“种地过多又没经验,影响教学”。提出“学校要注意发挥教师积极性”、“校长应有职有权”。
热心教育,精通业务,治学严谨,讲究教法。博学多闻,擅长英语、物理、地理学科。从教30余载,深受师生赞许。对学生更重理想教育,鼓励学生“趁风华正茂,学好本领,争做人中杰,为国增光”。
1972年因病辞世。
朱贵(1915—1973) 城关镇人。高小毕业。1930年在天津宝严祥商店学徒,1932年在城关瑞合祥百货店当司帐员,1946年初任久丰杂货店经理。解放后,先后被选任为县城工商联主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县工商联主任、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
思想开明,积极为党工作。县城解放后,担任县城财粮职务时,宣传党的政策,筹措粮草支援前线。经营私人工商业时,遵守国家法令,带头纳税。土地改革中,报名参加土地工作组,出色完成任务。县领导表扬他说:“朱贵拥护共产党,思想进步,是我县一位开明人士。”
1952年在重修杨村军用机场和新建驻杨村陆军营房的征地工作中,他跑遍有关村庄,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受到驻军首长的表扬,并荣获三等功。
在任副县长期间,分管农田水利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工作。他参与指挥八孔闸水利工程建设、筐儿港北的洼地改造、大黄堡洼分洪区水利建设等项工程。亲临现场,不顾寒冷,与民工同吃同住。汛期,常骑自行车视察汛情,身先士卒,不惧危险。认真执行党的文化、教育、卫生方针政策,注意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努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认真做好统战工作,在各界民主人士中享有较高威望。
工作积极热情,常带病坚持工作。生活俭朴,严格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摧残,身患高血压症,后退休居家。1973年11月15日病故。
吴荇潭(1925—1977) 河北省深县石象村人。1950年到县工作。先后任县水利建设委员会主任、副县长、代理县长等职。
吴出身农民家庭,烈士子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任青救会主任、抗联会主任,组织和发动群众与日寇斗争。在县工作期间分管农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指导兴修水利、改土治碱、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项工作。
患病住院时,仍念念不忘农业生产建设。1977年病逝。
罗海山(1916—1980) 大顿邱村人。1952年在全县率先组织村民开展“互助”、“合作”,办起“红旗”农业合作社,任社长。1956年红旗社与红星社、红光社合并,建立高级社,任社长,后任党支部书记。初级社刚建立,遇到沥涝灾害,农民要求退社,他耐心说服大家要“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组织社员修窑烧砖,搞生产自救,把自家建房木材献给集体,使初级社得以巩固和发展。
带领村民兴修水利,改土治碱,栽种水稻,实行科学种田,合理密植。1956年大面积试验土豆、大蒜间作,获得丰收。多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1957年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出席河北省农业战线群英会。1980年春因病去世。
季玉清(1945—1982) 辛庄村人。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任豆张庄乡青坨分销店售货员。
1982年1月3日晚,青坨村歹徒赵建友乘停电之机,从商店后墙掏洞盗物,季发现后大喊一声:“有人偷钱啦!”随即猛扑过去,将赵死死抱住,被赵用尖刀刺中腹部,昏倒在地。苏醒后见赵仍在作案,就拼力站起,欲抓赵犯,头、胸、腹等处又被赵连刺数刀,为保卫集体财产以身殉职。
中共武清县委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张英伯(1913—1984) 王庆坨镇人。193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46年赴美留学,先后获耶鲁大学林学院和密执安大学资源学院及理学院硕士、博士学位。1951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林产品研究所研究员。1956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回国后,一直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树木生理生化室主任,历任中国林学会理事、中国林学会树木生理生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林业科学》杂志副主编、“农百全书”林业卷树木生理生化分支主编、国际林联树木生理学科部主席团成员和木材生理组负责人,为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美国植物学会、美国林学会、美国林产工业学会会员。
张为国际著名的树木生理学家和树皮化学家、中国树木生理生化创始人之一。一生致力于木本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化、木材及树皮性质利用等项研究。50年代初,他已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他发表的《北美造纸用材树种树皮解剖研究》和《北美洲针叶树树皮构造》两部专著,近年仍被美国学者称为北美树皮的经典著作,常被引用于有关文献中。近年,他的“树皮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及利用途径的研究”等项研究领先于全国,独撰、合撰了《树木生理生化研究对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作用》等20余篇论著。
张对国家林业科学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早年就患有高血压病和心脏病,1971年眼底出血造成一目失明后,仍坚持各项研究工作。在东北牙克石搞“落叶松树皮胶”研究时,力撰50余万字的《树皮——科学与利用》专著。为提高我国林学界的国际地位,他积极主动与国际林学界加强联系,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83年10月后,他在癌病已近晚期腹痛加剧时,仍去杭州主持专业会议,编写研究规划,伏案工作直至住院。垂危之际,不忘勉励同事们快出成果,把中国的林业科研搞上去。
1984年4月10日,于京病逝。
王奎智(1914—1986) 小谋屯村人。青年从医。
极重医术,志于医学难题探索。经多年临床实践和总结,发现鼻通、颈椎等十几个疗效显著的穴位,解决临床十几种疑难病的治疗问题,应用于2500名患者,疗效显著。
甚讲医德,急患者所难。利用业余时间,为偏瘫等患者出设家庭病床,十几年从未间断。医术精湛而不保守,热心向青年医生传授医术经验。
极重理论研究和总结。为推广新疗法,发展卫生事业,撰写13篇医学论文,有10篇在《新中医》、《天津医药》、《赤脚医生》、《土方与新医疗法选编》等刊物上发表。1978年,撰写1.5万余字的《新医疗法经验介绍》,印制成册发行。其代表作《大椎刺血》一文,在全国性的《中医杂志》上发表。
严于律己,任劳任怨,团结同志。在县医院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1960年获市文教卫生先进个人称号,出席天津市文教卫生群英会。1973年被评为先进个人,出席县中医经验交流会。1978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6年4月去世。
张曰辂(1899—1986) 字轮远,王庆坨人。聪颖好学。14岁入王庆坨高小,名列前茅。16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临文把笔,即可成章,任校刊《南开思潮》主编,并时为周恩来主编的学报《敬业》撰稿。
南开中学毕业后,被保送金陵大学,因不适意而归,居家从师解省三,习古文辞。21岁考入北京大学,习法律,受业于名学者黄侃,获益非浅。又加入古文大师吴北江支持的“文学社”,学益大进。1926年毕业后考取司法官,入司法储才馆攻读二载。由司法部派任太原、石门、北平、天津等地法院推事及检察官,后调任天津高等法院推事。
任职期间,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在司法界有“清廉勤慎”之誉。“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感于时事日非,爱国情殷,托病归隐。
1945年抗战胜利后,致力于音韵之学。勤于诵读,手不释卷,多有惊人之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所藏书籍诗文付之一炬。
酷嗜雨花石子,搜罗极丰,著有《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与许问石并称“北张南许”。1979年11月毅然将毕生搜集的雨花石精品倾箧捐献给首都地质部地质博物馆。1986年南京雨花石协会成立后,向其征求石谱,张慨然寄赠一编,荣获奖状,聘为协会名誉顾问。
1980年5月被聘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应邀为周总理在天津革命活动纪念馆撰写《回忆周总理在南开与师生创演新剧记略》、《回忆周总理在南开中学校》。晚年情词诚挚。其作400余首收录于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印行的《诗词选编》及《余霞集》中。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久甘。积劳成疾,1986年3月31日病故。
胡敬(1924—1986) 河北雄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是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战斗在环境残酷的大清河以北地区,发动组织群众,为这一地区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初期,转到经济战线,刻苦学习,夜以继日地工作,成绩显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县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全县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殚精竭虑。“文化大革命”初,虽遭诬陷受迫害,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仍对极左路线进行坚决抵制。
1968年重新工作,先后任县革命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共武清县委书记等职。他深入后进队,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常带病坚持工作到深夜,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坚持原则,工作严肃认真。精明干练,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廉洁奉公,光明磊落,顾全大局。爱护群众,关心干部,受到干群赞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拥护并坚决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倍努力工作。离休后,仍十分关心党的建设,积极参与党史征集撰写工作。1986年6月29日病逝。
曹建兴(1910—1986) 又名家琳,王庆坨人。当过店员、译电员、小学教员。1938年5月参加革命。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贺龙部一二〇师任职,长期在部队做思想政治工作。曾参加“百团大战”和延安保卫战。
1955年10月转业到宁夏,先后任区公安厅办公室主任、区保卫部劳改局副局长等职。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勤勤恳恳地履行职责,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原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严格的组织观念,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诚恳热情,善于团结同志,生活艰苦朴素。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被隔离审查,但始终坚持党的原则,刚直不阿,襟怀坦白,顶住压力。1972年后重新工作,1980年离休。因患癌症,1986年9月8日在银川逝世。临终前,嘱咐家属丧事从简。
刘智(1925—1987) 女,曾用名李明。河北省雄县蛮子营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县妇联主任,天津地区妇联主任、妇委副书记,武清县委副书记、监委书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人大党组副书记,天津市水利局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智战斗在环境残酷的白洋淀、固安县、永清县、霸县等地区。在白洋淀坚持反扫荡斗争中,积极宣传、发动、组织妇女群众挖地道、破坏敌人交通运输、减租减息,开展对敌斗争。
解放后,刘智先后负责县和地区的妇女工作及县的领导工作,学习刻苦,工作兢兢业业。在十年动乱期间,刘智遭到极左路线的诬陷迫害,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始终坚持原则,抵制极左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觉地从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政策。
1986年6月离休享受地师级待遇,仍然关心党的建设,主动参加几个县的党史编写工作。
1987年8月31日病逝。
柳学洙(1906—1988) 字溥泉,号医海一沤,北蔡村人。为县第一位中医主任医师。历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政协委员、县医院副院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中医药鉴定委员会委员。1979、1980两年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幼年失怙,立志学医。一生好学,喜文学,攻医学,潜心阅览历代医案。尤喜孟英之书,手不释卷。民国时期县内瘟病流行,以清瘟败毒之剂治愈多人。1929年从师张锡纯3年,对师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领悟极深。1939年就读陆渊雷之国医函授班。与兰溪医校张山雷为友,受赠《中风斠诠》一部。在三师指点下,学业益进,医术愈高。
从医60余载,经方、时方、民方并用,汲取诸家之长,独创一家医术,以药少效高而著称。以苓桂术甘汤治产后腹水,自创“茵佩郁兰汤”以退黄,“加减寿胎丸”治滑胎,民间验方治疝气等,效果皆甚佳。晚年,创补肾、温肾、助肾、益肾、固肾、纳肾、回阳七法。
医德高尚,谦虚谨慎,待人以诚。其居室名“恕庵”,用以自勉。对病者不分贫富贵贱,无论风雨寒暑,咸往应诊。晚年重病在身仍不拒求诊者。律己法身,拒收患者馈礼,推辞不下,照价折款托人送归。
为开拓中医事业,致力整理医疗经验,著有10万字的《产后发热症治集要》和20万字的《诊余漫笔》,经全国中医协会推荐,将二本合为《医林锥指》一册,由天津科技出版社于1982年发行,远销东南亚各国及香港地区。1985年再版,所得稿费分别捐献给县医院幼儿园和“振兴中华修我长城”基金会,自己分文未留。
在县民办中医学校边从医边任教,在中医进修班任总辅导员,带过许多进修生、实习生。对学生更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谆谆教诲,声随影附者百余人。
喜吟咏,爱诗词,有未刊《一沤诗稿》一部。
杜建时(1906—1989) 杨村镇人。先后就读于杨村镇小学、南开中学、北京大学。1925年考入东北讲武堂北京分校,后随校至沈阳在炮兵部队任连长、营长。“九一八”事变后,以成绩第一名考入南京陆军大学,毕业考试获全校第一,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屡委要职。1937年因抗战需要,被任命为国民党第九战区中将副参谋长,协助战区司令部长官薛岳在长沙指挥三次会战,击退日寇,取得大捷,显露其军事指挥才能。后任湖南省干部训练团教育长。1942年调任军事委员会国防研究院中将副主任。翌年11月21日应英国邀请赴印度孟买参观英国陆海空军攻防演习时,接蒋介石急电,转至开罗随蒋参加开罗会议。1944年又分别随宋子文、孔祥熙赴美与罗斯福商谈。翌年赴旧金山参加联合国首次制宪会议。
日本投降后,先后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驻津唐榆代表,北宁线护路司令,天津市副市长、市长等职,忠实为蒋介石效命,参与镇压了人民解放运动。1947年2月27日赴北平参加北平、天津、河北、热河四省市“绥靖会议”,固守天津,于是年4月至12月主持构筑天津城防工事。翌年12月10日,解放军兵围津城。杜两次婉绝蒋介石派机接其飞宁,谢绝好友李烛尘“劝降”,为报蒋“栽培之恩”而顽守城池。1949年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天津,杜被俘入狱后,积极接受思想改造。大赦后,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港、澳、台工作组组长。积极参加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活动,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研究文史资料,撰写回忆文章。关心祖国统一大业,广泛联系海外亲友故旧,致函、寄书如实介绍改革开放的成果、平息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的情况。病危之际,仍关心祖国和家乡建设。198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遗愿丧事从简。
孙振东(1941—1990) 上朱庄村人。高级工程师,太阳能专家。1963年于杨村中学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国防科委第十八研究所。
自幼丧父,家境贫寒,聪颖好学,一年四季多在夜间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期间,尤重衣食俭朴,致力攻读。分配到科研所后,潜心科研事业。节假日不逛公园、商店,志在学问。担任热离子发生器课题组副组长,从事该项科研的开创工作。为获取世界科技信息,在学成俄语的基础上,自修日语、英语,10年苦读,熟练掌握了3种外文。
步入中年,更潜心科研工作。1973年身染肝炎,仍带病坚持工作。1976年任卫星太阳方阵研制课题组组长,主持“天文一号”卫星太阳方阵研制,其成果1980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写出了《天文卫星太阳电池方阵》、《电磁脉冲对太阳电池辐射效应》等论文。1980年至1984年参加“实践二号”和“同步通讯卫星”太阳电池方阵研制,均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始,转入研究地面太阳能,担任地面太阳电池推广应用课题组组长。奔波于全国各地,为边远山区建成微波中继站太阳能供电系统;往来于北方诸港,为港湾标灯设计安装太阳电池供电系统。其负责研制的太阳电池组件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6年8月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次国际光伏科学和工程会议,用英语宣读《太阳电池地面能源系统的设计》论文,使外国专家和学者大为震惊。1989年带病为联合国在中国兰州主办的发展中国家太阳能应用讨论会撰写了《海岛上光伏能源系统》论文,并收入会议论文集出版。
1990年春病情加重,出现严重腹水,仍坚持为第25届国际能量转换工程会议撰写《中国光伏系统的现状和未来》论文,未果病情恶化。于8月7日辞世,年49岁。
李联荫(1923—1990) 坨泥寺村人,出身贫苦。13岁随父去承德做瓦工,后回原籍。1947年3月参加土改工作。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后历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被诬陷而遭迫害致残。1971年调任廊坊地区工作。1983年8月离休,享受地师级待遇。
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坚持原则,实事求是,关心同志,联系群众,为人朴实,平易近人,生活俭朴,为政清廉。
解放前夕在忠义村、太平庄等地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中,在群众的掩护下,多次置生死于不顾,突破敌人的围剿,打击敌人。
1960年任副县长时,带头执行“压缩城镇人口,支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指示,率先把全家户口转到农村原籍。1979年响应实行火葬的号召,将母亲遗体火化。他说:“当共产党的官儿就得多带头,要不,就得挨老百姓的骂!”
作风正派,不随波逐流,敢讲实话,肯干实事。1958年秋,全县在永定河泛区搞深翻土地大会战,提出“百里方田,十万亩麦,亩产万斤粮”的口号。对此,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教育干部下乡工作要学“渔鹰子精神”,深入下去抓住东西,不能浮在上面。
当官不象官,挤时间参加劳动,大部分时间在基层,走村串队,与群众边干边谈,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常说:“身上有了汗味,群众才信服你!”1966年春下乡到黄花店公社,特意在办公室挂上“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大字条幅,以勉励自己。生活俭朴,衣着普通,自己节俭,却多次用自己的工资接济老战友和烈士的遗属。
离休后,严于律己,不用公车办私事,不为子女谋私利,教育子女秉公办事。病重住院期间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要单位派人照顾。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动乱和反革命暴乱,他拄着拐杖到原工作单位,建议党组织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亲自说服青年人不要盲从,阻止亲友赴京“声援”,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90年9月9日,在廊坊病故。
李润杰(1917—1990) 大桃园村人,快板书创始人,著名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幼时家境极贫,在随母沿街乞讨中度过童年。14岁时不忍受人歧视,洒泪离乡到天津“同华丽”鞋铺学徒。4年出师又遭失业,为谋生路,跑遍津城。在“三不管”被人以“吉川土木公司招工”骗至鞍山做华工。在日本兵的奴役下,挖沟挑土,惨受折磨。后寻机逃出,进鞍山铁管厂当铸工,不慎掀掉指甲被老板辞掉,沦为乞丐。
讨饭中,他仿学别人,手持竹板,唱顺口溜。凭借聪颖笃学、嗓音洪亮、技艺超群,由登门献唱到摆摊设场。足迹遍及东三省,“快板王”美称享誉关外。六载“江湖艺人”生涯后回乡,已是家破人亡,旋即赴津在几家书馆献艺,书迷日众,声誉甚隆。
解放后,结束流动卖艺生涯。1952年赴朝慰问志愿军,回国后加入天津电台广播艺术团。愈加刻苦自学,潜心创作,对民间的数来宝、快板进行丰富、改造、发展、创新,先后创作《抗洪凯歌》、《劫刑车》、《千锤百炼》、《风雨行》4本专集和数百段优秀快板书作品。其表演艺术独具风格,功力深厚,颇受群众盛赞,数次获奖,并多次赴福建、广西前线慰问演出。热心教徒授艺。
1985年因病告别舞台,致力总结表演心得,著书立说,点拨徒弟,传艺育人。主要作品有《李润杰快板书选集》(3次出版)、《我的艺术生涯》。为人正直、襟怀坦荡,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不为名利,从不以名人自居。曾任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常任理事,曲协天津分会副主席,天津市曲艺团副团长;多次被评为西北五省先进艺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文教群英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1990年10月,突发心脏病。病危时说:“是共产党把我从沿街乞讨的苦海中拯救出来,给予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一切。我死后,把丧葬费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我的最后一次党费。我清贫一生,丧事从简。最内疚的是没有把我的《快板书创作与表演》一书亲手奉献给党和人民。好在书稿已完,就算留给敬爱的党和广大观众及曲艺界同行的一点礼物吧!”是月11日辞世。
第二章 人物录
高尚(唐) 本名不危,雍奴人。擅长文辞,薄游河朔。高尚贫穷不得志,常常说:“我高不危应当干大事业而死,怎能嚼草根求得存活?”天宝三年,安禄山担任范阳节度使,推荐高尚进入幕府。高尚发誓做他的心腹,出入他的寝室,主管奏议。
刘秉直(元) 字清臣,武清人。元至正八年任卫辉路总管。平均徭役,振兴教化,教育士农工商各自从事自己的职业,重视农业。抚养鳏夫、寡妇,周济孤儿和无子奉养的老人,仁惠的政治推及百姓。后来因为父母年迈,辞去官职侍奉他们。
王德仁(元) 武清人。是兴庆宫的近侍官,后来担任遂州同知。他执政简朴省约,爱护百姓。有一人卖了自己的女儿却诬陷是女婿杀死的,这案子多年不能判决。王德仁亲自调查访寻,获得真实情况,判决并了结了这一疑案,人们都敬佩他,立碑纪念。
王二共(明) 武清人。明洪武初年,因有才能,被授予担任长安县令。做官时,兴办于民有利的事,革除弊端,廉洁奉公,治理政务勤勉,很有作为。后来升任东平知州,担任过凤翔知府。民谣说:“村庄安堵、赖有王明府。”
孙清(明) 武清县人。才能秉赋出众,不同凡响,在文学方面很有名气。明弘治戊午年乡试第一名解元,壬戌年殿试第二名榜眼。担任翰林院编修,改任陕西提学副使。
陈希文(明) 广东南海人。举人。明正德元年担任武清知县。当时县治没有城墙和护城河,四面受侵扰,人们非常忧虑。他在正德五年第一次筑起土墙。
王棐(明) 武清人。嘉靖二十年举人。在潞水边隐居,终身不做官,安贫乐道。不做请托告求的事。官府为他家挂上“雍阳高士”的匾额。
李贲(明) 辽宁广宁人。岁贡。隆庆六年任武清知县。建立县城碑亭,重新修建县学,修建名宦祠和乡贤祠。筑起社稷坛和先农坛,修仓库和戒石亭,建立养济院,设置征收物资的柜房,增设收藏官府文书的官署。
陶允光(明) 浙江会稽人,举人。万历十一年任武清知县。首创纂修《武清县志》,开凿学宫的泮池。建聚奎楼,铸造文庙炉鼎。立社学,兴学校。清理掩埋无主尸体和公墓,擒拿恶棍,请求祭祀以贤能著称的官吏、乡中贤能的人。
刘作霖(清) 武清人。顺治三年举人。起初担任陕西巩昌府通判,后升任河南府同知,刑部江西司员外,不久升任江西赣州知府,后被补任为湖广郧阳知府。因为治理荒芜的疆域,焦心操劳,终成疾病,在任上病故。老百姓感激他,爱戴他,请求把他列入名宦祠祭祀。
邓钦桢(清) 广西全州人。举人。康熙十年任武清知县。他廉洁仁慈,征税宽缓,平均役徭。到任三年,政治清平,人民和睦,打官司的事减少平息下去。康熙十四年重修《武清县志》。他捐献俸禄修建聚奎楼,文教之风由此而振兴起来。
祖应世(清) 奉天宁远人。贡监。康熙二十二年任武清知县。后来因为“挂漏失误降职调任。”康熙二十九年,抚院于成龙根据全县士绅百姓呼吁请求,保举祖应世复任知县。
章曾印(清) 浙江会稽人,贡生。康熙三十六年任武清知县。他才能干练,识见明达,办理政事勤勉。倡议捐资重新修建大堂仪门、科房。三十九年上奏请求批准用丁字沽税银三千两作为修河的费用。是年,重新修撰《武清县志》。
曹涵(清) 武清人。康熙六十年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授予翰林院检讨官,担任《一统志》纂修。兴修水利,营造农田。
吴翀(清) 江苏如皋人。拔贡。乾隆四年任武清知县。重修《武清县志》。他捐资修葺县里庙宇,提议免去永定河被摊派服劳役的民工。翌年六月,永定河水泛滥,他提议在柳巷(今柳行村)的北面、南宫的南面修筑堤防几百丈,库金不足由百姓捐资。
胡启文(清) 河南汝阳人。进士。咸丰二年任武清知县。他擅长武术。当时县内正苦于盗贼作恶,于是培训壮士,操练乡勇,每天夜里出来巡查,亲自捕捉盗贼。几个月以后,全县境内得以安宁。遇到水灾,他只身一人骑马去视察,自己带着干粮,百姓沏茶送给他,他都拒绝接受。
蔡寿臻(清) 浙江桐乡人。附生。光绪六年任武清知县。翌年六月闹蝗灾,申请二千四百石米,用粮食换蝗幼虫,挖坑埋蝗幼虫三十多万斤,蝗虫没有成灾。是年重修《武清县志》,并编撰一本《武清志括》。
刘继冬(清) 邱家庄人。为人信守诺言。常常率领众人修补桥梁道路,用实物帮助别人,尽心竭力。遇到灾年,便煮粥救济贫穷的人。
胡承谟(清) 坊二里人。他自己家并不富裕,但乐于帮助别人。城东地势低洼,百姓通行不便,于是拿出砖和灰,建造一座桥,行人都称赞这很方便。
萧云凤(清) 字象五。武清县人。他为人忠厚有德,孝敬双亲,与乡邻和睦相处,慷慨大方,喜好施与,为别人解除困难,远近的人都折服。他没有儿子,用五十两银子娶天津张氏的女儿为侧室。张氏的女儿过门,问明了她本是贫苦人家良女,而且年纪小,于是将这个女子送回家,不索回聘礼。
黄鼎甲(清) 武清人。年纪很小父亲就死了,他侍奉母亲非常尽孝道。精于医术,常常用药救济贫穷的人,拯救了许多人。
曹溥(清) 武清人。例贡。他重视修身养性,擅长书法绘画。他的山水人物画非常好。
王腾庆(清) 和平庄人。他为人公正,别人有纷争,一定请他给评判是非曲直。倡议修筑凤河河堤,全县都受益。
张杰(清) 东蒲洼人。他不看重金钱财物,喜欢施予,为人做好事。每年秋后,一定修整通往杨村的大道,行人都称赞此举方便过往行人。
李长林(清) 武清人。当时正值英国军队侵略,他招募一百多名勇士,英国侵略军侵犯县境,他率领勇士坚守县城。修建县城东南关石桥,挑土垫平四里长的道路。
孙秀山 郝庄村人。生于清末,卒于抗日战争末期。幼时家贫。精医药、针灸、按摩术。常徒步出诊,为民治病,届时复诊,不待接送。饭食精粗,从不挑剔。每遇危重病人,常夙夜忧思,至废寝忘食。行医数十年,周围百姓多受其惠。
张士钰 字宝斋,武清人。北洋新建陆军武备学堂毕业,任职清政府军械局。后任新建陆军参谋长等职。辛亥革命时任北洋第一军营务处总办。1912年后,历任拱卫参议官、署拱卫军司令、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及总务厅长。1916年5月任陆军部次长。1919年1月去职。是年去世。
李长泰 字阶平,王庆坨人。生于清同治元年。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光绪二十一年入选新陆军,曾任工程营领官、管带、工兵参将、留直副将,北洋第六镇协统,直隶省大名镇总兵。1912年任冀南镇守使。1914年9月任第八师师长。1917年7月张勋复辟时,任讨逆军东路副司令,是年8月任京师步军统领。1919年受命参与镇压“五四”学生游行示威活动,旋被免职闲居北京。
曹葆珣 字仲璘,王庆坨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曾任户部主事等职。关心家乡永定河的治理,亲访河防督办熊希龄取得亲笔签批,于1917年修筑全长20余里的“东新堤”,使堤内村庄免于水患,连年丰收。疾恶邪恶,富正义感。1918年,曾因罪犯李某公事直陈大理院、司法部,使包庇李某之族叔、京师步军统领李长泰向受害人道歉。体弱久痔,力疾从公,终因事繁任重卒于任所。
李奎元 字星阁,泗后庄人。曾任北洋第一镇一协协统。1912年后曾任甘肃省河州镇总兵、拱卫军统领。1915年任第十一师二十一旅旅长,后升任十一师师长。1918年率部入湘,任湖南军务帮办。1920年所部被湘桂联军缴械而去职。1925年投张宗昌,任上海稽查处处长。因内讧跳墙毙命。
沙承章 字焕亭,又名用章,敖嘴村人。清末入学,长于诗文,工绘花鸟。寄迹津门,以绘画为业。尤善绘菊花,有“菊花章”之称。民国初,冯国璋任大总统,筹建画院,以重资聘其任教,坚辞不就。晚年,囊空如洗,孤标耿介如故,自撰“两个书箱成故旧,一堆画稿是行装”为联,补壁铭志,继以绘画自鬻至老。
沙慕真 原名承有,一度为名慕桢,敖嘴村人。生于清道光末年。幼有大志,精练武功,清末供职武卫军。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护从慈禧太后西巡。还都后,钦加提督衔。历任山东临清州协台、山西中丞都抚、太原府统领、直隶顺德营步军统领、天津镇守使等职。治兵从严,地方安辑,百姓乐业,人皆德之,匾其门“德威交济”,又立“一方保障”、“惠及庶民”等功德牌。
崔承炽 字昌洲,杨村镇人。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后入陆军大学堂。在冯国璋部任团长、旅长。袁世凯时期任职于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军阀割据时期任参谋部中将局长。财产极丰。在北京安定门内谢家胡同有房五六十间,东四二条有四合院1所,杨村镇河东有房百余间,土地七八顷。银行存银元3万余。妻妾先后病故,后纳名艺人刘喜奎为妻。1925年在北京病故。
高芸生 石各庄人,生于1910年。1936年加入中共党组织。历任大宁县县长、黄石市市长、武汉钢铁公司副总经理、北京钢铁学院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为我国的钢铁事业发展尽心竭虑。卒于1966年。
张绪湜 王庆坨人,生于1919年。1945年7月加入中共党组织,在北京做地下情报工作。解放后历任北京市公安局副科长、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卒于1969年。
徐正 原名邦荣,王庆坨镇人。生于1891年,1920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1946年参加革命。历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水利厅厅长,政协全国委员、河北省副主席等职。从事水利事业50余年,为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学识广博,著有《海河今昔纪要》。卒于1966年。
袁佩友 卞官屯人,生于1954年,县建筑公司工人。工作勤奋、学习刻苦。1982年参加市基建系统青年工人比武,被评为木工技术能手第一名。是年被团市委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卒于1982年。
平自贵 北三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生于富豪之家。1938年2月在村组织抗日武装,自称“红军”,任连长。后收缴富豪枪支自任团长、5月底投奔陈维藩的中央直辖忠义救国军,被任第二师师长。曾攻克宝坻县城,歼伪军2个中队、日军10名。是年9月,与柳(世平)日联军在青龙湾大堤交战七日,平部被击溃后,去北京闲住。1941年任伪三河县警察所特务系系长,效忠日寇。两年后离职。1983年死于北京。
曹作发 陈嘴村人,生于1933年。河北省任丘市鄚州中学校长。从教30余年,忠诚教育事业,1985年被评为河北省园丁奖。卒于1989年。
第三章 烈士表
烈士英名表列经天津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419名烈士。以昭千古,永志不忘。表分四期,烈士以卒年为序。
第四章 群英谱
一、劳模表
列国家级,国家部、委级,省、市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153人,以首次荣获称号时间为序。(重复获奖者按1人计)
1.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
知识出处
《武清县志》
出版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本书以现在武清辖境为主,重点突出了建国后42年的史实,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
阅读
相关地名
武清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